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_刘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系统,测量学,膀胱,多样性,骨骼,几何。

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1](2015)在《基于翅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的大双角蝎蛉形态变异及双角蝎蛉属系统发育研究(长翅目:蝎蛉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形态变异是分类研究中常见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双角蝎蛉属Dicerapanorpa Zhong&Hua,2013隶属于长翅目Mecoptera蝎蛉科Panorpidae,目前已记录8种,分别为双角蝎蛉D.diceras(MacLachlan,1894)、西康双角蝎蛉D.stotzneri(Esben-Petersen,1934)、特双角蝎蛉D.tjederi(Carpenter,1938)、吉米双角蝎蛉D.kimminsi(Carpenter,1948)、大双角蝎蛉Dicerapanorpa magna(Chou,1981)、叁枝双角蝎蛉D.triclada(Qian&Zhou,2001)、白云山双角蝎蛉D.baiyunshana Zhong&Hua,2013和神农双角蝎蛉D.shennongensis Zhong&Hua,2013,均分布于中国。大双角蝎蛉D.magna为该属的模式种,广泛分布于秦巴山区,个体形态变异明显,但难以确定是种间还是种内变异。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大双角蝎蛉的形态变异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采自秦巴山区的大双角蝎蛉雌、雄外生殖器进行观察,发现秦岭与巴山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和不同种群间都存在形态上的差异,表现在雄虫外生殖器的上板、下瓣和阳基侧突的形态,和雌虫的下生殖板和生殖板的形态上。针对大双角蝎蛉雌、雄外生殖器广泛存在的形态变异现象,选取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采自秦巴山区4个不同地区(火地塘林场,宝鸡嘉陵江源头,南宫山森林公园和太白县太白山)的大双角蝎蛉雌、雄成虫个体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翅的形态(大小和形状)上也存在广泛的个体变异,为种内变异。首次发现大双角蝎蛉翅存在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为雌虫翅的质心值大于雄虫,翅的形状差异在于翅端部和后缘的扩张或缢缩。由于性二型现象的存在,分别对雌、雄成虫单独分析,结果表明雄虫不同种群间的翅大小和形状无差异,而雌虫差异显着,其中南宫山种群翅的大小和形状与其他3个秦岭种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利用聚类分析法,基于翅的形态特征,以太白单角蝎蛉Cerapanorpa obtusa作为外群,首次对双角蝎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单角蝎蛉属与双角蝎蛉属翅大小和形状差异明显,支持两个属级单元的建立。双角蝎蛉属属的8个种聚集形成一个主枝,其中外形相近的白云山双角蝎蛉D.baiyunshana和神农双角蝎蛉D.shennongensis,西康双角蝎蛉D.stotzneri、双角蝎蛉D.diceras、特双角蝎蛉D.tjederi和叁枝双角蝎蛉D.triclada处于相近的分枝上,这与翅的形态分析结果一致。此外,系统发育树显示了大双角蝎蛉D.magna和吉米双角蝎蛉D.kimminisi处于最端部的分枝上,表明亲缘关系最近。本文利用比较形态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深入研究了大双角蝎蛉的种内变异,结合其分化时间和中新世到更新世时期秦巴山脉的形成及气候变化,简单讨论了其种内种群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否种群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法,结合雌虫翅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法,首次对双角蝎蛉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为蝎蛉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袁本起[2](2015)在《入侵种尖膀胱螺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变异及分子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淡水肺螺类,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和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入侵我国,过去叁十多年中,尖膀胱螺陆续在台湾、香港、广东深圳、云南丽江、江苏太湖、北京等地区发现其分布。尖膀胱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种,其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能快速入侵并短时间形成种群,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因此,了解尖膀胱螺集中分布区种群的形态差异与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其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进而为下一步应加强监测和控制采取有效的防除措施,减少其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采集,共选取了山东兖州、山东南四湖、山东泗河、湖北丹江口、安徽巢湖、云南星云湖、广州深圳等5省7个地理种群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尖膀胱螺样本用电子游标卡尺对贝壳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螺旋部高、体螺层高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叁种方法分析了尖膀胱螺贝壳形态。本实验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的DNA。将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初步探究了尖膀胱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了7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种群所有样本6个性状贝壳的形态,巢湖群体与其他样点个体,在表型性状体螺层与螺旋部有较大差别,表明形态上既相似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尖膀胱螺利用其本身贝壳高可塑性,适应环境的能力。7个地理种群尖膀胱螺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I亚基部分序列,序列长654bp,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为:A 26.13%、C 14.79%、G 18.44%、T 40.64%,T含量最高,C含量最小,A+T 66.80%明显高于G+C 33.20%,与其他贝类CO I基因序列组成相似,片段编码19种氨基酸,均不含赖氨酸,氨基酸含量上也有一定的偏向性。7个地理种群总共包含13个变异位点,其中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有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67±0.071,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213±0.009016。整体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基于Kimura双参数距离模型,计算各地理种群遗传距离。遗传距离为-0.003~0.007之间,表明种群之间CO 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较近。AMOVA分析表明,7个群体间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地理种群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分别建立NJ、MP、ML系统进化树,不同方法建立系统进化树,拓展结构基本一致,7个种群尖膀胱螺个体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的尖膀胱螺个体共同聚为一支,并未与中国大陆尖膀胱螺科另一种泉膀胱螺聚为一支遗传差异较为明显,结果得到了互相验证和支持。(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2)

李建银[3](2010)在《南林-895杨组培苗维管系统细胞形态变异与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南林-895杨组培苗维管系统细胞形态变异规律,结果如下:1.以南林-895杨茎段为外植体,通过诱导产生愈伤组织,选择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进一步不定芽的诱导,将不定芽进行繁殖,切割不定芽进行不定根的诱导,最后完成了南林-895杨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实验体系的构建。2.南林895杨组培苗1-14茎节间维管细胞长度表现为从组培苗顶端到基部呈上升趋势,在对应的茎节间,韧皮纤维长度>木纤维长度,木纤维宽度>韧皮纤维,组培苗纤维长度频率以720μm以中心,略小于中等级别;纤维宽度为第2级;纤维壁厚为第4级。导管长度约为木纤维长度的1/2,约为导管端壁长度的7倍;导管宽度约为木纤维宽度的3倍。筛管的长度约为导管长度1/2。3.南林895杨组培苗不定芽上幼叶伸长为4mm时,幼叶出现主脉;主脉逐渐清晰,几乎近直行行走;幼叶为7mm时,从主脉的左右位置出现二级脉,二级脉14条,此后二级脉延伸成弧形脉环;幼叶长13mm时,多个2级脉,向四周扩展形成无规律的3级脉;当幼叶长15mm以上时,叁级脉延伸,四级脉、盲脉扩延,发育成成熟叶片。4.南林-895杨组培苗不定根纤维长度在381-610μm之间,宽度15.1-19.2μm之间,一、二、叁级不定根中均表现出:韧皮纤维长度>木纤维长度,韧皮纤维宽度<木纤维宽度。不定根导管、筛管长度分别在240-407μm,137-253μm之间,同一发育时期,导管长度>1.5倍筛管长度;导管、筛管宽度18.8-38μm、8.9-11.7μm之间,同一发育时期,导管宽度>3倍筛管宽度。不定根中维管系统细胞长度和宽度共同表现出一级>二级>叁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程起群[4](2005)在《中国鲚鱼的形态变异、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鲚属鱼类(genus Coilia,Gray 1831)简称鲚鱼,是中小型鱼类,在分类学上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s)、(鱼是)科(Engraulidae)。它们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西北部和西部,向南延伸到汕头的北部,向北延伸到日本西南部的Ariake海峡。在中国境内主要有4种鲚鱼,即刀鲚(C.ectenes)、凤鲚(C.mystus)、七丝鲚(C.grayii)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有学者将定居在太湖里的湖鲚视为刀鲚的一个新亚种,命名为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但这种观点仍存有争议。4种鲚鱼中,刀鲚和凤鲚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种类。为理解鲚属刀鲚和凤鲚2物种共4个种群的形态差异,以方便地鉴别它们,并有利于鲚鱼渔业资源的有效管理,本研究采用刀鲚凤鲚的形态框架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每尾鱼测量了18个形态框架数据加上体长数据,共19个形态学数据。采用Burnaby的多变量方法获得校正后的形态学数据,以用于后来的统计分析。使用多变量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群被聚类成3组:第1组包括长江凤鲚(Changjiang Coilia mystus)和太湖湖鲚(Taihu C.ectenes),第2组包括珠江凤鲚(Zhujiang C.mystus),第3组包括长江刀鲚(Changjiang C.ectenes);(2)采用挑选后的4个形态参数进行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判别准确率在88%至100%之间,综合判别率是95%。我们的结果揭示鲚鱼的不同种群有如下的形态特征:不同种但生活在地理位置上近的种群,要比同种的但生活在地理位置上远的种群形态更相似。这种形态特征在鱼类中是否是普遍现象有待研究。隔离和适应是形态差异形成的很重要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鲚属鱼类的分类关系需要被重新考虑。本研究同时也揭示,正确的形态学数据校正方法对于获得正确的结果是很重要的。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水平上研究了刀鲚与湖鲚的遗传多态性和遗传关系。所用方法为:(1)对细胞色素6(cytochrome b,cytb)基因进行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2)对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序列直接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PCR-RFLP结果:有7个限制性内切酶在cytb基因上至少有一个识别位点,共检测到6种不同的单倍型(haplotype),每种酶有一至两种限制性酶切谱式;刀鲚和湖鲚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指数分别为0.1613和0.2713;刀鲚和湖鲚的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指数分别为0.6173%和1.3298%;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揭示,群体间的差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少于0.1%,主要的变异还是来自于种群内部。(2)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序列直接进行分析:这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刀鲚和湖鲚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0和0.7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63%和0.430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两者遗传分化的水平很低,群体间的差异对总的变异没有贡献。结果提示刀鲚湖鲚还没有形成隔离的遗传结构,可能还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以上两个角度的研究结果均支持以下观点:湖鲚和刀鲚是地理种群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未上升到亚种水平。为研究凤鲚(C.mystus)的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遗传多态性、遗传关系及进化特征,本论文使用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在该基因片断上共检测到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由于p距离(p-distance)比较适合近缘种间遗传距离度量。故本文计算了凤鲚两群体的p距离。结果显示凤鲚长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1.0%,珠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5%-0.8%,而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9.4%-10.9%,两群体之间如此大的遗传距离,提示凤鲚的长江种群和珠江种群之间的分化程度可能已经达到亚种水平。这两个群体具有完全不相同的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1.0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677%;珠江群体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和0.573%。对两者序列的自然选择检验分析(K_a/K_s检验和Mcdonald-Kreitman,MK检验)表明,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在两者差异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 drift)不起主要作用。以线粒体DNA上的cytb、12SrRNA和16SrRNA基因片断序列为线索,对鲚属的刀鲚、湖鲚、凤鲚和七丝鲚共4个类群的17个样本,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Farris检验显示这3个基因片断的同质性较好,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做数据联合分析;(2)基于hLRTs(hierarchical likelihood ratio tests)标准的Medeltest检验表明该联合数据集的最适模型是HKY+G模型;(3)基于HKY+G模型构建了邻接Neighbour-joining(NJ)树和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树。构建最大简约Maximum parsimony(MP)树时不需要模型。3棵系统树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拓扑结构。它们均支持鲚属4个类群分成两支,其中七丝鲚的4个样本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bootstrap支持率为88%-100%;剩下的刀鲚、湖鲚和凤鲚共13个样本构成另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bootstrap支持率为83%-98%;(4)将NJ树、MP树和ML树的拓扑结构进行两两比较的Templeton检验。结果显示叁颗进化树中以ML树为最优,MP树其次,NJ树最差,但叁棵树的拓扑结构均无显着差异(P>0.05);(5)用Li and Bousquet(1992)提出的相对速率检验(relative-rate test)法来检测鲚属鱼类内部是否存在局部分子钟。结果表明各分支间进化速率差异不显着,提示鲚属鱼类有局部的分子钟存在。分子钟的存在,为我们估计鲚属鱼类的分歧时间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分子系统树结构,本文初步提出了鲚属鱼类是由南向北演化的观点,即鲚属的共同祖先最初是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不耐寒种类,逐步演化成七丝鲚,然后一部分向北迁移,逐渐演化成刀鲚、凤鲚和湖鲚。(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11-10)

谢仲桂[5](2003)在《华鳊属鱼类形态变异和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其与鮊亚科相关类群分子进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研究东亚特有鱼类类群—华鳊属鱼类的形态差异,对其在分类学上存在疑问的物种的不同地理居群的18个框架测量距离、14个常规测量距离和7个可数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分析这些物种的形态差异,进而评价其物种有效性。用分支系统学方法,重建华鳊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运用外类群比较法,选择蒙古鲌、大眼近红鲌、鳊和叁角鲂为外类群,对34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简约性分析。运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华鳊属及其相关类群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以探讨华鳊属鱼类不同地理居群的Cyt b序列变异及与其他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验证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乌江水系的标本臀鳍基部较长,为体长的29.0±1.1%,背鳍基部末端与臀鳍起点相对或超过臀鳍起点,是一个未被描述的物种,命名为长臀华鳊(S.longianalis); 2、海南华鳊侧线鳞少于54,四川华鳊背鳍最末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弱的硬棘并且吻长小于眼睛,它们是两个有效的物种; 3、伍氏华鳊和大陆的大眼华鳊没有显着性差异,是同一物种; 4、华鳊属鱼类是一个单系群,共同离征是:蝶耳骨后部尖端超过后翼骨外缘,副蝶骨侧突前部的长度为后部长度两倍以上,脑颅腹面观时后部特别膨大。 5、华鳊属鱼类种间的系统发育假设是:(((海南华鳊、大眼华鳊)、四川华鳊)、长臀华鳊); 6、华鳊属鱼类的起源中心可能是长江上游,其物种的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抬升及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7、华鳊属鱼类不同地理居群的cyt b序列变异范围为0—8.7%(平均4.9%);其姊妹群可能是鲂属; 8、鲌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细鳊和锯齿海南(歺又鱼)不与鲌亚科其他属聚在一起;其余11个属可以划分为叁个式型:鳊型、红鲌型和(歺又鱼)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吴厚永,吴文贞,蔡理芸[6](1979)在《鬃蚤属一新种及其生态、系统发育和形态变异的讨论(蚤目:蠕形蚤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所在除害灭病的群众运动中采集大量蚤类标本,经鉴定其中有鬃蚤属一新种。现记述如下。中间鬃蚤Chaetopsylla(Chaetopsylla)media,新种 鉴别特征 本种根据其额突为脱落型应属于鬃蚤亚属Chaetopsylla,从其下唇须长度(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1979年01期)

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尖膀胱螺(Physa acuta Draparnaud 1805)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淡水肺螺类,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和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入侵我国,过去叁十多年中,尖膀胱螺陆续在台湾、香港、广东深圳、云南丽江、江苏太湖、北京等地区发现其分布。尖膀胱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种,其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能快速入侵并短时间形成种群,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因此,了解尖膀胱螺集中分布区种群的形态差异与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其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进而为下一步应加强监测和控制采取有效的防除措施,减少其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采集,共选取了山东兖州、山东南四湖、山东泗河、湖北丹江口、安徽巢湖、云南星云湖、广州深圳等5省7个地理种群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尖膀胱螺样本用电子游标卡尺对贝壳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螺旋部高、体螺层高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叁种方法分析了尖膀胱螺贝壳形态。本实验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的DNA。将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初步探究了尖膀胱螺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了7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应用散点图、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种群所有样本6个性状贝壳的形态,巢湖群体与其他样点个体,在表型性状体螺层与螺旋部有较大差别,表明形态上既相似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尖膀胱螺利用其本身贝壳高可塑性,适应环境的能力。7个地理种群尖膀胱螺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I亚基部分序列,序列长654bp,线粒体细胞色素CO I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为:A 26.13%、C 14.79%、G 18.44%、T 40.64%,T含量最高,C含量最小,A+T 66.80%明显高于G+C 33.20%,与其他贝类CO I基因序列组成相似,片段编码19种氨基酸,均不含赖氨酸,氨基酸含量上也有一定的偏向性。7个地理种群总共包含13个变异位点,其中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有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67±0.071,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213±0.009016。整体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基于Kimura双参数距离模型,计算各地理种群遗传距离。遗传距离为-0.003~0.007之间,表明种群之间CO 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较近。AMOVA分析表明,7个群体间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地理种群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分别建立NJ、MP、ML系统进化树,不同方法建立系统进化树,拓展结构基本一致,7个种群尖膀胱螺个体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的尖膀胱螺个体共同聚为一支,并未与中国大陆尖膀胱螺科另一种泉膀胱螺聚为一支遗传差异较为明显,结果得到了互相验证和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梅.基于翅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的大双角蝎蛉形态变异及双角蝎蛉属系统发育研究(长翅目:蝎蛉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袁本起.入侵种尖膀胱螺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变异及分子系统发育[D].曲阜师范大学.2015

[3].李建银.南林-895杨组培苗维管系统细胞形态变异与发育[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程起群.中国鲚鱼的形态变异、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D].复旦大学.2005

[5].谢仲桂.华鳊属鱼类形态变异和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其与鮊亚科相关类群分子进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

[6].吴厚永,吴文贞,蔡理芸.鬃蚤属一新种及其生态、系统发育和形态变异的讨论(蚤目:蠕形蚤科)[J].动物分类学报.1979

论文知识图

金枪鱼框架测量的14个坐标的位置图(引...《初中生物》主界面木霉水解植酸钙产生的透明圈

标签:;  ;  ;  ;  ;  ;  ;  

系统发育形态变异论文_刘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