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

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

一、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凝,王楚茜,赵军,孙可,范野[1](2021)在《灾害性天气对阜新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不断增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辽宁省阜新市主要农业灾害天气包括冰雹、暴雨、大风、干旱、霜冻和寒潮等,利用2000—2019年阜新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各种灾害天气发生特点、分布情况进行总结,阐述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更好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张新龙[2](2021)在《赤峰市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探究》文中指出内蒙古赤峰市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其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低温冷害、霜冻,其次是洪涝、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是造成农作物受损或绝收的直接原因,科学地利用防灾减灾知识是减少农业损失的最有效方法。根据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其发生演变特征,给出应对措施和防御对策,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阿日古娜[3](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灾变规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成的损失在持续增加。气候变化诱发的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旱灾所表现出的危害性和不确定性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我国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玉米。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所处的中高纬度地带是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尤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该地区玉米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风险增加,其中,干旱灾害已占到农业气象灾害的60%,同时导致55%的粮食减产。干旱灾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基于单一干旱指数开展旱灾危险性研究,基于综合干旱指数评估旱灾危险性的研究很少,且缺少不同全球升温情景下干旱灾害对玉米产量影响研究。因而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评估研究,并对未来干旱发生可能性、可能造成的玉米损失等进行研究,将弥补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灾害成险致灾机理机制、风险预警与预估研究基础的不足,解决当今玉米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且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为研究区,选择玉米为干旱灾害的主要承灾体进行研究,用玉米产量变化来衡量干旱灾害的影响。首先收集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气象、遥感、农业、土壤等数据,利用SPEI指数分析研究区历史干旱特征,同时将玉米产量与SPEI、PDSI、SPI和NDV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确定较优干旱指数。从土壤-水分-大气系统出发,建立CDI综合干旱指数,并基于Maxent模型评估研究区旱灾危险性。结合玉米减产率构建“旱灾危险性-玉米减产率”模型。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预估全球升温1.5℃和2.1℃情景下干旱灾害危险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玉米产量损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近54年生长季5-9月气温有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有下降趋势。气温总体由北向南递增,降水空间分布呈现近似经向分布,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从SPEI干旱指数情况可以发现,1965-2018年研究区在暖干化背景下干旱越来越严重,频率和强度有剧烈的年际波动。1981-2018年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产量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三个阶段。研究区玉米气候产量与不同干旱指数相关性高到低为:PDSI与气候产量>SPEI-3与气候产量>NDVI与气候产量>SPI-3与气候产量>SPEI-1与气候产量>SPI-1与气候产量。同时,由PDSI、SPEI-3和SPI-3建立了综合干旱指数(CDI)。(2)由综合干旱指数发现,玉米生长季5、7、9月份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旱灾危险性高和较高区,生长季6月全部区域内危险性没有较大差异,而5-9月生长季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危险性由东向西递增。这与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农作物减产情况相符,证明利用该综合干旱指数进行干旱灾害量危险性量化和评价是可行的。(3)与历史时期对比RCP415和RCP815碳排放路径下全球升温1.5℃和2.1℃时,玉米生长季气温和降水都有增加现象,虽然降水增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过高的增温幅度抵消了它的作用,所以未来旱灾危险性更加严峻,其中RCP115_GW210时的旱灾危险性最高,危险性高值区分布在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北部白城市、松原市以及长春市。在同一排放路径下,全球升温2.1℃情景时旱灾危险性明显高于1.5℃升温情景。(4)利用“旱灾危险性-玉米减产率”关系模型,预测四个时期玉米平均减产率,结果发现,有一小部分地区有增产现象,但是总体玉米减产率有所增加,危险性高值区,减产率相对较高,其中RCP415_GW210情景时,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北部地区减产率比历史时期增加0102-0103。因此,可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灌溉、推广耐旱性作物品种等方面降低危险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国家未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尤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灾害防止和抵御对策和措施的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匡昭敏,谭孟祥,刘志平,李政,马瑞升[4](2020)在《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提出农业是广西的主要产业,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广西农业增产增效的主要因素,农业气象研究与服务一直是广西气象部门的主要业务。几十年来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没有文献对相关研究与业务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为全面了解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现状,在综合分析近50多年来相关文献以及广西气象人主持和参加的主要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对广西农业气象自动观测、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农作物产量预报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提出了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情灾情快速监测预警评估和信息化、精细化和动态化产量预报、面向作物生长全过程的智能精准靶向精细化服务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作为广西农业气象未来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陈文煌,汪婉娥,苏礼贤[5](2020)在《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形势下,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明显增多,对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象灾害类型较多,出现概率较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因此,本文利用惠安县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灾情资料,首先对暴雨洪涝、台风、干旱、低温连阴雨、大风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杜建斌[6](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梁桂花,蔡霞,朱叶,马志强[7](2020)在《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研究的思考》文中认为目前,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特点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经显现出的薄弱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建立和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全方位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多方位宣传力度,大力拓展为农气象服务渠道,积极发挥气象基层部门在减轻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损失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及水平。

杨角[8](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何欣毅[9](2020)在《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受气象影响最大,对气候条件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根据当今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气象服务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研水平和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气象从业人员专业性,为切实降低农户农业经营损失,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户进行沟通走访,形成了基层农村气象服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新沂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了基本的了解,为充分分析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气象为农服务研究成果的学习,结合本地农业农村气象业务发展实际,提出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改进措施和对策。目前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不足;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研发缺少精细分工,在农户个性化需求方面供给乏力;气象信息传播效率较低、时效性较差;气象部门高层次储备不足,研发能力有限;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程度偏低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机制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部门合力、推动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等贴近农村实际的对策。本文在研究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推进精准化、智慧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方面见解独到,这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张媛[10](2020)在《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文中研究指明四川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地,粮油供应地位突出,优势明显,2018年四川“天府菜油”行动启动,划定油菜籽保护区,将四川油菜产业纳入“10+3”农业产业体系,为四川油菜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对油菜种植的农业环境条件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依据农业气象灾害评价“四因子论”,采用农业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面临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油菜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对各因子分布的强度和频率进行解读,以期为四川油菜种植方案的制定以及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四川盆地区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西南高东北低,总体由西向东递减,其存在多个高危险性中心,如盆地西南的荥经、名山、天全、雅安,盆地东南的泸州、纳溪,以及北部的阆中、绵阳等区县。从危险性指数分布梯度来看,盆地南部地区受气象条件波动影响更大,危险性更高,成都平原区及盆地北部地区气候稳定性更强,危险性总体低于南部。(2)基于对四川油菜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各因子权重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四川油菜主产区气象条件的致灾贡献率并不高,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油菜作物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敏感性强,且集中连片式的种植格局暴露性强,这两大因素放大了气象灾害对油菜的影响。此外,区域内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弱,客观上加大了灾损。(3)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风险整体偏低,高风险地区集中分布在盆地西北和南部少数个别地区;东北部的丘陵区和成都平原区油菜种植风险普遍较低;仅有个别地区存在较高风险;从侧面反映了四川油菜种植适宜性强,但御灾能力低的问题。同时,文章主要结合了气象风险概率评价法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法,在没有获取到油菜种植分布的遥感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提取行政区质心点的属性值,对质心点进行插值,通过这个方式使按行政分区统计的属性值栅格化,能够更好的进行空间分析。

二、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灾害性天气对阜新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冰雹
        2.1.1 特征
        2.1.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 暴雨洪涝
        2.2.1 特征
        2.2.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3 大风
        2.3.1 特征
        2.3.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 干旱
        2.4.1 特征
        2.4.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 霜冻
        2.5.1 特征
        2.5.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寒潮
        2.6.1 特征
        2.6.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防灾减灾措施
    3.1 增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3.2 建立联合防灾减灾机制
    3.3 采取针对性灾害防御措施
4 结束语

(2)赤峰市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
    1.1 干旱
    1.2 霜冻
    1.3 低温冷害
    1.4 洪涝
    1.5 冰雹
2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2.1 加强气象防范意识
    2.2 加强气象灾害宣传力度
    2.3 建立健全防灾体系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3 结语

(3)气候变化背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1.2.3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研究进展
        1.2.4 干旱灾害危险性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3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CMIP5模式数据
        2.2.4 其他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干旱指数的计算
        2.3.2 干旱特征表征方法
        2.3.3 干旱评估指标
        2.3.4 Maxent模型
        2.3.5 气候产量与产量波动表达
        2.3.6 泰勒图和集合模式
    2.4 研究区概况
        2.4.1 地形地貌
        2.4.2 土壤和植被
        2.4.3 历史干旱情况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干旱分析
    3.1 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气候特征分析
        3.1.1 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气候特征
        3.1.2 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干旱特征
    3.2 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分析
    3.3 干旱指数与玉米产量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量化与评价
    4.1 综合干旱指数的建立
    4.2 综合干旱指数可行性分析
        4.2.1 综合干旱指数与气候产量相关性
        4.2.2 综合干旱指数与土壤湿度相关性
    4.3 旱灾危险性计算及评价
    4.4 玉米旱灾危险性评估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升温 1.5℃和 2.0℃情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评估
    5.1 气候模式模拟能力评估
    5.2 全球升温 1.5℃和 2.0℃时间的确定
    5.3 全球升温 1.5℃和 2.0℃情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气象因子与干旱特征分析
        5.3.1 气温变化特征
        5.3.2 降水变化特征
        5.3.3 干旱时空变化分析
        5.3.4 干旱特征变化分析
    5.4 全球升温 1.5℃和 2.0℃情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量化与评价
    5.5 全球升温 1.5℃和 2.0℃情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产量变化
    5.6 全球升温 1.5℃和 2.0℃情景下旱灾适应性对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4)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历程
    1.1 广西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历程
    1.2 农业气候区划发展历程
        (1)我国农业气候区划的三个阶段
        (2)三次农业气候区划的优缺点分析
    1.3 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发展历程
2 广西农业气象研究成果回顾
    2.1 广西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研究与业务进展
    2.2 广西农业气候区划成果
    2.3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成果
        2.3.1 暴雨洪涝
        2.3.2 干旱
        2.3.3 高温热害
        2.3.4 寒冻害
        2.3.5 低温阴雨和寒露风
    2.4 广西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方法应用与实践
3 存在的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发展方向和展望
        (1)农业气象智能观测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2)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技术及区划成果快速应用技术研究
        (3)农情灾情的快速监测预警评估和信息化技术研究
        (4)精细化和动态化产量预报技术研究
        (5)面向作物生长全过程的智能精准靶向精细化服务技术研发。

(5)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影响
    1.1 暴雨洪涝
    1.2 台风
    1.3 干旱
2 防灾减灾措施
    2.1 增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2 建立联合防灾减灾机制
    2.3 采取针对性灾害防御措施
3 结语

(6)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2 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目前存在的现状
    2.1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不太健全完善
    2.2 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精准度不高
    2.3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农村终端接收系统不够完善
    2.4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5 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
3 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措施
    3.1 合理配置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观测站点,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能力
    3.2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3.3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
    3.4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3.5 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概述
        1.2.2 国内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历程
        1.2.3 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基本结构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气象服务
        2.1.2 气象为农服务
        2.1.3 智慧气象
    2.2 关于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的研究
    2.3 关于农户需求行为理论方面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3.1 新沂市城市及地理概况和气候特征
        3.1.1 城市及地理概况
        3.1.2 气候特征
    3.2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
        3.2.1 天气气候概况
        3.2.2 风力情况
    3.3 新沂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3.3.1 干旱灾害
        3.3.2 大风灾害
        3.3.3 寒潮灾害
        3.3.4 霜冻灾害
第四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1 系列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2 专业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4.3 决策咨询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4.4 人工增雨防雹服务发展现状
第五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薄弱环节
    5.1 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及全过程气象服务提供能力相对不足
    5.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相对较弱
    5.3 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偏低,时效性有待提高
    5.4 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5.5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仍需推进,农业合作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薄弱环节成因分析
    6.1 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6.2 科研资金投入不充分,科技人才长期短缺
    6.3 对农户需求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合作社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6.3.1 农户对各类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分析
        6.3.2 农用天气预报服务需求分析
        6.3.3 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分析
        6.3.4 地方特色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分析
    6.4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6.4.1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1 农户个体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1.2 农户家庭生产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1.3 区域风险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6.4.2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1 农户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6.5 主要结论
第七章 新沂市发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研究
    7.1 扩大服务供给领域,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效益
        7.1.1 寻求基层气象供给能力新突破
        7.1.2 扩大气象为农服务供给领域
        7.1.3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7.2 结合农户实际,刺激农村气象服务潜在需求
        7.2.1 加强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7.2.2 充分发挥农业种植合作社补充作用
        7.2.3 完善农户沟通机制建设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调査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
        1.2.1 农业气象灾害文献数据统计
        1.2.2 知识群组识别
        1.2.3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主题变化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2 油菜种植现状
第3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气象灾害致灾因子评价
    3.1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识别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筛选
    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1 苗期涝渍危险性评估模型构建
        3.2.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4 综合危险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3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3.3.1 苗期渍害危险性评估
        3.3.2 越冬期干旱危险性评估
        3.3.3 倒春寒危险性评估
        3.3.4 综合危险性评估
第4章 油菜承灾体脆弱性及暴露性评估
    4.1 四川盆地区油菜脆弱性评价
        4.1.1 油菜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2 油菜脆弱性评价
    4.2 四川省盆地区油菜物理暴露性分析
        4.2.1 油菜暴露性评价模型构建
        4.2.2 油菜暴露性评价
第5章 区域防灾抗灾能力评估
    5.1 防灾抗灾能力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1.1 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的构建
    5.2 防灾抗灾能力评价
        5.2.1 油菜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第6章 四川盆地区油菜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及区划
    6.1 综合风险评价
        6.1.1 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6.1.2 权重的确定
    6.2 综合风险区划
        6.2.1 风险区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灾害性天气对阜新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J]. 李凝,王楚茜,赵军,孙可,范野. 农业工程, 2021(07)
  • [2]赤峰市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探究[J]. 张新龙. 农业灾害研究, 2021(05)
  • [3]气候变化背景下松辽平原玉米主产区旱灾危险性评估研究[D]. 阿日古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匡昭敏,谭孟祥,刘志平,李政,马瑞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04)
  • [5]惠安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 陈文煌,汪婉娥,苏礼贤. 农村实用技术, 2020(10)
  • [6]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研究的思考[J]. 梁桂花,蔡霞,朱叶,马志强. 农业灾害研究, 2020(04)
  • [8]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9]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何欣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10]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D]. 张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