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葛腾飞,宋道青[1](2021)在《智能化情报手段对大国战略稳定的影响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意义]科学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核战略情报收集、分析与预测中的作用,为我国有效应对美战略侦察手段,维护核安全与全球战略稳定提供基本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当前美国智能化情报手段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分析智能化情报手段对大国核战略稳定的深层影响,着重对易受忽视的消极作用进行细致阐释,据此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结果/结论]人工智能在一国情报、侦察、监视系统的应用将威胁他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破坏危机稳定性。而且人工智能固有的黑箱问题使智能情报系统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缺陷,在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很可能增加虚警与误判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智能化情报手段破坏战略稳定的风险。

关泠[2](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李翔洲[3](2020)在《《决胜无形战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战争逐渐信息化,电磁频谱在军事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各大军事智库也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这些研究报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译者翻译了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决胜无形战争——美国获取其在电磁频谱领域的持续优势》一文,以获得各国军队在电磁频谱作战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对其的相关分析。整个翻译实践基于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本报告从翻译纲要阐述、源语文本分析、翻译策略选择与目标语文本产出四个环节,分析了诺德环形模式在军事智库报告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文外因素角度探讨了文本接受者和文本功能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从文内因素角度总结了词语、句子和非语言要素三个层面的翻译技巧。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有效地指导了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其应用也为未来军事智库报告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蔺陆洲[4](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黄毓森[5](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且特殊的交往形式,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战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战争造成不同的影响。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则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更为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战略的确定、作战对象的认定,抑或是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动因、经济基础、经济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论文从自然空间利益、社会空间利益、认知空间利益三个层面出发,对战争的动因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网络的交融而显得愈发多元,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现代战争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战争对社会经济支撑的要求也正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过去那种基于原料与劳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刻转变,也会对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从战争物质生产、军事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制定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进行探讨。在人类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战争并非完全被动地决定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战争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阻滞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最为基本的思考起点,也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础。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论文对现代战争准备期间——进行期间——结束之后的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代战争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多维度透析,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论文还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分析现代战争的动因、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潘书阳[6](2019)在《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文中认为

郭天成[7](2019)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多弹头分离过程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进行研究,以动力舱上装载六枚为例,设计压缩弹簧与套筒配合的分离装置,通过CATIA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的物理模型,通过MBDyn软件建立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三种不同的弹头解锁方式,分别是六弹头同时同步解锁、依次按顺序解锁、中心对称式两弹一组解锁的方式,对三种方式解锁后的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与动力学参数的后处理分析,得到三种方案的动力学特性。同时,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多弹头导弹分离点大致设定在导弹的再入段,故分离点设定在58km的高空、设定分离点处导弹的飞行速度为4Ma,将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的运动数据记录,作为初始条件计入气动计算中。通过ICEM软件对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了网格的质量与光滑程度,得到适合进行气动计算的网格文件。根据网格文件,通过Fluent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气动模型,通过对Fluent软件迭代计算得到的气动载荷数值、压力云图、速度云图、温度云图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气动环境对于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造成的影响结果,并将得到的气动模型二次迭代到六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得到在高速气动环境下,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中动力学参数,并通过与不计气动环境下的分离动力学参数的比照,最终得到分析气动载荷对于分离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以上两种类型的仿真,可以较为真实反映出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并可以通过MBDyn软件自带的可视化功能进行观察,对后续的多弹头技术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有着较好的基础作用。

周杰,王新华,尹岳昆[8](2018)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潜艇雷弹发控装备训练系统开发》文中认为为提高潜艇雷弹发控装备的训练效率,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结合三维建模技术构建潜艇雷弹发控装备训练系统。文中给出了该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法。系统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实装训练指导,实现基于实装的结构原理三维全息辅助学习与操作步骤全息实时指导,利用三维全息武器实现系统综合训练。

刘伊华[9](2018)在《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单兵巡飞武器是由单人完成操控的,用于侦查和攻击,同时具备自主航点飞行、跟踪锁定和攻击预定目标等功能的新概念武器。为满足十二五**项目“单兵巡飞武器技术研究”的项目需求,申请了子课题“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技术研究”,旨在降低试验风险及成本、减轻试验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装备后期的训练能力。本文基于动力学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开发与集成,实现了该系统。首先对该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基于系统设计的原则,给出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与分系统设计方案。然后对巡飞武器的发射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标,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仿真验证。再进行虚拟现实系统的详细设计,采用C/S架构,建立UML模型,基于.NET、3dmax与Unity3D系统开发环境完成模块的集成;最后建立虚拟训练场,对场景中的元素进行精细建模提高前端展现效果,使用SqlServer技术构建了数据库实现对仿真数据的存储与调用;通过Unityscript语言编写飞行控制代码,通过外部控制器对单兵巡飞武器进行人工控制,实现从发射至摧毁目标全过程的虚拟训练视景仿真。本文工作拓展了仿真技术在轻武器行业的应用范围,可以为后续其他产品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应用思路。

韩毅[10](2018)在《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文中认为伴随智能化科技热潮袭来,智能化战争也悄然逼近。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被应用于军事也是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演变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与其苦苦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智能化战争也许就是这条捷径,虽然这不是一条毫无阻碍的坦荡大道,但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虽然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却又是意义非凡的。本文通过对智能化战争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首先从人类认识深入的必然产物、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到来的时代必然性。其次,本文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及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且研究了贯穿智能化战争全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此外,本文还探究了智能化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特别讨论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素质、主客关系以及人与武器关系的变动。最后,本文从战争特性、战争思想、作战样式三个角度,对智能化战争的可能形态进行了设想,并且总结了智能化战争的四点应对之策。简而言之,全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智能化战争;二是如何应对智能化战争。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化情报手段对大国战略稳定的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智能对战略情报创新的赋能效用及伴生效应
2 人工智能技术在核战略情报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影响
    2.1 对导弹及其载具目标的探测与识别
    2.2 辅助网络攻防手段进行跨域情报活动
    2.3 辅助决策的发展趋势
3 智能化情报手段当前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影响
    3.1 “算法偏见”使虚警与误判风险明显增加
        3.1.1 智能系统自身算法偏见导致的后果
        3.1.2 因对手或第三方的误导产生的虚假情报
    3.2 “自主偏爱”存在的冲突升级和责任问题
    3.3 “先行者优势”带来战略互疑并削弱稳定
4 对我因应举措思考
    4.1 应用新型技术手段来增强核力量生存性
    4.2 增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鲁棒性
    4.3 继续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安全治理
5 小 结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决胜无形战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Guidance
    2.1 Nord’s Looping Model
    2.2 Extratextual and Intratextual Factors
    2.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Chapter Three Process Description
    3.1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Brief
    3.2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3.2.1 Extratextual Factors
        3.2.2 Intratextual Factors
    3.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3.4 Production of Target Text
        3.4.1 Preparatory Work
        3.4.2 Translation Period
        3.4.3 After-translation Work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from Extratextual Factors
        4.1.1 Influence of Receiver on Translation
        4.1.2 Influence of Function on Translation
    4.2 An Analysis of the Case from Intratextual Factors
        4.2.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2.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3 Translation at Non-verbal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Limitation and Prospects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作者简介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战争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战争经济基础的研究
        1.2.3 关于战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经济理论概述
    2.1 战争的经济本源
        2.1.1 战争的经济根源
        2.1.2 战争的经济起源
        2.1.3 战争的经济动因
    2.2 战争的经济基础
        2.2.1 武器装备生产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2 军事人力资源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3 军队作战方式与组织结构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3 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
        2.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
        2.3.2 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
        2.3.3 对技术进步的牵引
第三章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动因
    3.1 自然空间利益
        3.1.1 自然资源控制权
        3.1.2 战略通道控制权
    3.2 社会空间利益
        3.2.1 地缘政治主动权
        3.2.2 经济秩序主动权
        3.2.3 科技发展主动权
    3.3 认知空间利益
        3.3.1 社会安全认知
        3.3.2 意识形态传播
        3.3.3 战略威慑效应
第四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
    4.1 战争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
        4.1.1 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4.1.2 民用部门生产能力
        4.1.3 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4.2 军事人力资源的经济基础
        4.2.1 军事人员的队伍规模
        4.2.2 军事人员的职业技能
        4.2.3 军事人员的身体素质
    4.3 战争形态演变的经济基础
        4.3.1 军事战略的制定
        4.3.2 战争样式的变化
        4.3.3 军队体制的变革
第五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成本
    5.1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成本
        5.1.1 战争准备期间的人员成本
        5.1.2 战争准备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1.3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2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成本
        5.2.1 战争进行期间的人员成本
        5.2.2 战争进行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2.3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成本
        5.3.1 战争结束后的人员成本
        5.3.2 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重建成本
        5.3.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第六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收益
    6.1 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6.1.1 经济发展安全环境的改善
        6.1.2 社会制度的变革
        6.1.3 军事人员与设施的社会转移
    6.2 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
        6.2.1 社会消费需求增加
        6.2.2 拉动社会就业增长
        6.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6.3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
        6.3.1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6.3.2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价值运动
        6.3.3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溢出效益
第七章 对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启示
    7.1 以国家发展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向
        7.1.1 确立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战略
        7.1.2 建设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7.1.3 统筹运用军事力量营造有利战略态势
    7.2 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
        7.2.1 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7.2.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内涵剖析
        7.2.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举措
    7.3 走军民融合道路实现富国强军
        7.3.1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未来走向
        7.3.2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7.3.3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抓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多弹头分离过程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弹头导弹的研究现状
        1.2.2 分离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气动分析研究现状
        1.2.4 虚拟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弹头分离动力学模型及气动分析流场计算
    2.1 相对分离运动学模型
        2.1.1 基本坐标系表述
        2.1.2 相对速度
        2.1.3 相对距离
        2.1.4 两体上的标记点之间的相对距离
    2.2 分离动力学模型
    2.3 流场计算的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
        2.3.1 基本形式
        2.3.2 控制方程离散化
    2.4 湍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IMULINK/MBDYN的多弹头分离过程仿真
    3.1 分离装置设计
        3.1.1 导向机构设计
        3.1.2 弹簧装置设计
    3.2 多弹头及动力舱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MBDyn软件介绍及配置文件
        3.3.1 MBDyn软件组成
        3.3.2 动力学参数配置
    3.4 不计气动条件下多弹头分离过程仿真结果及分析
        3.4.1 六弹头同步解锁过程分析
        3.4.2 单独依次解锁过程分析
        3.4.3 中心对称分组解锁过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动环境对多弹头分离影响分析
    4.1 多弹头分离气动分析模型建立
        4.1.1 物理模型简化及网格划分
        4.1.2 Fluent气动计算参数设置及监测
    4.2 气动仿真结果及分析
        4.2.1 分离过程中压力云图分析
        4.2.2 分离过程中速度云图分析
        4.2.3 分离过程中温度云图分析
    4.3 气动环境下分离过程动力学仿真结果
        4.3.1 分离过程中气动载荷分析
        4.3.2 气动载荷作用的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潜艇雷弹发控装备训练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设计
2 关键技术
    2.1 发控装备部件模型建立
    2.2 基于模型的追踪定位技术
3 结语

(9)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兵巡飞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虚拟样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简介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介绍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2.2 载荷分析
    2.3 总体方案
        2.3.1 总体架构设计
        2.3.2 总体工作流程设计
    2.4 分系统方案
        2.4.1 动力学仿真方案设计
        2.4.2 虚拟现实仿真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单兵巡飞武器发射系统的动力学仿真与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单兵巡飞武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发射系统实体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3.2.3 模型约束的添加
        3.2.4 载荷的添加
    3.3 试验对标
    3.4 本章小结
4 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详细设计
    4.1 理论基础
        4.1.1 引言
        4.1.2 虚拟现实系统的概念
        4.1.3 虚拟现实的本质
        4.1.4 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
        4.1.5 桌面虚拟现实系统
    4.2 软件UML设计
        4.2.1 业务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4.2.2 模块用例图及用例描述
        4.2.3 界面设计
        4.2.4 UML建模
        4.2.4.1 UML静态模型的核心类图设计
        4.2.4.2 UML动态行为的时序图设计
        4.2.4.3 系统包图设计
    4.3 程序流程设计
        4.3.1 主程序流程设计
        4.3.2 子程序流程设计
    4.4 系统模块的实现
        4.4.1 虚拟现实显示模块的实现
        4.4.2 仿真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4.4.3 飞行控制模块的实现
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测试目的及过程
    5.2 测试仿真结果
        5.2.1 虚拟系统场景与仿真过程的实现结果
        5.2.2 虚拟系统任务仿真与实物样机测试结果对标
    5.3 测试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辨析
        1.3.1 智能
        1.3.2 人工智能
        1.3.3 智能化战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化战争的时代背景
    2.1 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
        2.1.1 认识重心转向主体
        2.1.2 认识方法转向系统
        2.1.3 认识内容转向信息
    2.2 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2.2.1 战争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
        2.2.2 战争形态演变的相关特性
        2.2.3 战争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2.3 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3.1 信息化步入发展瓶颈
        2.3.2 智能化科技迅速兴起
        2.3.3 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第三章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与表现
    3.1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
        3.1.1 战争的暴力对抗性
        3.1.2 战争的政治从属性
        3.1.3 战争的经济利益性
    3.2 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表现形式
        3.2.1 新原理—毁伤机理新质化
        3.2.2 新成员—作战对象无人化
        3.2.3 新空间—战争空间虚拟化
    3.3 智能化战争中的矛盾运动
        3.3.1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
        3.3.2 发起进攻与开展防御的矛盾
        3.3.3 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论问题
    4.1 智能化战争的主体
        4.1.1 主体地位的人机之争
        4.1.2 主体能力的复合提升
        4.1.3 主体素质的需求转变
    4.2 智能化战争的客体
        4.2.1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内涵
        4.2.2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特性
        4.2.3 智能化战争的主客关系
    4.3 智能化战争的中介
        4.3.1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4.3.2 人与武器的发展图景
        4.3.3 人与武器的最优结合
第五章 智能化战争的形态设想
    5.1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特性
        5.1.1 态势认知自主化
        5.1.2 指挥控制协同化
        5.1.3 作战平台无人化
    5.2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思想
        5.2.1 不战思想
        5.2.2 慑战思想
        5.2.3 控战思想
    5.3 智能化时代的作战样式
        5.3.1 “蜂群式”攻击
        5.3.2 “分布式”杀伤
        5.3.3 “云联式”作战
第六章 智能化战争的应对之策
    6.1 提高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能力
        6.1.1 认识战争系统的复杂特性
        6.1.2 认识复杂系统的应对之策
        6.1.3 认识智能战场的致胜机理
    6.2 更新智能化战争的思维方式
        6.2.1 大数据思维
        6.2.2 体系化思维
        6.2.3 虚拟化思维
    6.3 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6.3.1 军事技术发展要军民互融
        6.3.2 军事技术发展要道器并重
        6.3.3 军事技术发展要攻防俱全
    6.4 构建智能化军队的编制体制
        6.4.1 编制转型的驱动因素
        6.4.2 人机协同的优势所在
        6.4.3 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化情报手段对大国战略稳定的影响评估[J]. 陈曦,葛腾飞,宋道青. 情报杂志, 2021(06)
  •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3]《决胜无形战争》翻译报告[D]. 李翔洲.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9)
  • [4]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5]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D]. 黄毓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第三次抵消战略视阈下美国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D]. 潘书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7]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多弹头分离过程动力学分析[D]. 郭天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潜艇雷弹发控装备训练系统开发[J]. 周杰,王新华,尹岳昆. 物联网技术, 2018(10)
  • [9]单兵巡飞武器虚拟训练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伊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10]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D]. 韩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虚拟现实技术在战略导弹部队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