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忧患论文_张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文忧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学,忧患意识,忧患,儒家,人文,人文精神,世风。

人文忧患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18)在《论《太阳深处的火焰》的现实忧患与人文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柯是一位执着于西部历史和风情的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其诗性的语言和意境,展现了新疆大漠的雄阔、豪迈以及西部人对原始生命力的本真追求,热情赞颂了新疆边地的西域文化和文明。他的"天山系列"作品《美丽奴羊》《金色的阿尔泰》《黄金草原》《西去的骑手》《生命树》等,以浓郁的西域大漠风情,"给文坛吹来一股刚健清新的雄风"~①。新世纪以来,随着红柯在小说创作上的不断尝试和对自我的超越,他的《阿斗》《百(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林超然[2](2016)在《步出宅院的人文忧患》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如是成熟写家,个人经历丰富、阅历广博,此前多文体写作的尝试都收到了奇效,近年专注于长篇小说创作。纵使是长篇小说,他也移步换形,每次都操演一种不同的、全新的武器,看得出他多向度的人生意趣和过剩的创新能量。《私企高管》置身于商战风云,写经济大潮对个体、人心、世风的改易和重塑;《追太阳》则是高大、壮年的王如弯下腰来,甚至蹲下身来,耐烦细致地倾听虽历风雨但终于(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6年09期)

刘越,刘鸿鹤[3](2014)在《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复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忧患意识"的概念。他认为,周朝的缔造者们通过对商取代夏、周取代商的朝代兴替的观察和反思,否定了"天命不易"的观念,认识到必须通过民意或民心来体察天命。他将周初统治者这样一种对于人民意愿的敬畏,对于历史教训的反省与警戒之心,对其自身的历史责任的觉醒与认识,以及一种愿与人民同其甘苦,共其命运的自觉,称为一种"忧患意识",并指出这种忧患意识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的转化,并预示着以后几千年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文主义的根本趋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4年06期)

陈灵犀[4](2014)在《“金不换”的价值:慈悲和忧患的人文关怀——读孙家正《艺术的真谛》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捧读孙家正先生的新作《艺术的真谛》(2014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受益良多。本书体裁广泛,涵括了小说、散文、随笔、演讲稿、序跋、论文、诗歌等各类文章,近百篇,是一本带有文学性质的书。其中,既有已见诸报端的旧文,也有初次与读者见面的新作;既有因工作职责所写就的文稿,也有出于主观感受,独抒性灵的创作。尽管它们发表时间不一,题材各异,但对于艺术、文化、人生以及叁者关系的探讨一以贯之,全书充满深(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4年03期)

肖艳[5](2011)在《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儒家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忧患意识探源,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中的忧患意识的梳理,阐述忧患意识精神境界的实质是为国、为道、为民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1年24期)

杨胜群[6](2011)在《湖湘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上进的民族,总是具有一种忧患意识。没有忧患,就不可能进步。从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总不是沉湎安乐的文化,而是咀嚼忧患的文化。湖湘文化和湖湘人文精神之所以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充盈着一个历经苦难、在苦斗中前行的民族所积淀和承传的忧患意识。(本文来源于《新湘评论》期刊2011年19期)

王金凤,陈燕娜,孙宏霞[7](2007)在《忧患意识的人文关怀——论老舍和沈从文的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老舍与沈从文小说共处颇多,该文通过对其各自代表作品《老字号》、《断魂枪》和《边城》、《长河》的解读探讨其共性,即表现忧患意识的现实主义精神,隐秀含蓄的文体特色,赋予主人公以神性及结尾表现人物命运的不可知,从而让我们感受两位文学大师对民族忧患的深切关注。(本文来源于《新西部(下半月)》期刊2007年10期)

刘科[8](2007)在《基因技术实践忧患的人文向度解读与消解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实践层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忧患,对这些实践忧患的人文向度的解读是消解这些忧患的重要前提。在陈述和分析基因技术的部分实践忧患基础上,本文指出了消解这些忧患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郑鸿芹[9](2006)在《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兼评刘正先生的《图说汉学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中外文化交流而诞生的国外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中国学术而言,既有知识贡献,亦有学理注入。顺应新时期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学者早已开始致力于以海外汉学为研究对象的汉学研究,而作为海外汉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图说汉学史》则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海外汉学给予我们的学理启示:为学者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袁济喜[10](2005)在《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王国维境界说的人文探幽》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右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以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这种阐释过程充满着强烈的主观性,真实地展露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他将美学问题与改造国民人格问题相结合的人文忧思,是铸就其境界说的内在灵魂。(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5期)

人文忧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如是成熟写家,个人经历丰富、阅历广博,此前多文体写作的尝试都收到了奇效,近年专注于长篇小说创作。纵使是长篇小说,他也移步换形,每次都操演一种不同的、全新的武器,看得出他多向度的人生意趣和过剩的创新能量。《私企高管》置身于商战风云,写经济大潮对个体、人心、世风的改易和重塑;《追太阳》则是高大、壮年的王如弯下腰来,甚至蹲下身来,耐烦细致地倾听虽历风雨但终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文忧患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论《太阳深处的火焰》的现实忧患与人文情怀[J].小说评论.2018

[2].林超然.步出宅院的人文忧患[J].文艺评论.2016

[3].刘越,刘鸿鹤.儒家人文主义的源头——徐复观论“忧患意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4

[4].陈灵犀.“金不换”的价值:慈悲和忧患的人文关怀——读孙家正《艺术的真谛》有感[J].粤海风.2014

[5].肖艳.论中国人文精神之忧患意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6].杨胜群.湖湘人文精神的忧患意识[J].新湘评论.2011

[7].王金凤,陈燕娜,孙宏霞.忧患意识的人文关怀——论老舍和沈从文的共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7

[8].刘科.基因技术实践忧患的人文向度解读与消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9].郑鸿芹.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兼评刘正先生的《图说汉学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0].袁济喜.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王国维境界说的人文探幽[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论文知识图

前去确认遗体是否为彭加7.科教片中国科教电影的市场化生存刍议:智能腕带Amiigo11班山礴比(~个组:-sa幼构.特公众科娜自诩...

标签:;  ;  ;  ;  ;  ;  ;  

人文忧患论文_张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