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lz 定理的几个推论

Stolz 定理的几个推论

一、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论文文献综述)

尚凤森[1](2018)在《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意识的理解在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的推动下获得了爆炸性的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哲学借助思辨方法就意识的本质所提出的观点获得了新的发展,甚至受到了挑战。发展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寻找意识确切的神经相关物的位置以及建构意识产生机制的理论得以可能,挑战则是由于新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结论与相关的传统哲学的见解发生了矛盾。结合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意识研究的方法论,本文详细论述了意识问题的五个方面:第一,意识研究中的对比方法。当代脑成像技术使得无意识与意识的对比研究更为精确,通过“减法”,意识运行的神经基础和神经机制能够更加明显。但是意识研究的对比方法并不能解决意识的心-身问题。如果心-身问题本身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仅仅依靠意识的实证对比方法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意识。第二,意识的认知神经学定义。与传统哲学从感受质的角度定义意识不同,认知神经科学从“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以及信息的角度定义意识。这种定义是在其方法论的指导下,为其实证研究服务的,意识被视为一种特定类型的信息,这种信息如何体现出一种现象性,当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提供一个满意的解答。第三,意识的认识神经机制。意识研究必须说明意识是如何从物理的脑中产生和演变的。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意识理论,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和整合信息理论都在结合前者的理论上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框架。从哲学上看前者代表了物理主义对意识的理解,后者代表了泛心论(更为精妙的)对于意识的理解。第四,意识机制对自由意志的解释。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必须结合对于意识的产生机制进行解释,自由意志本身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自愿的意图,不能脱离意识与无意识相关作用的连贯性的整体。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实证研究对于自由意志的抽取就如同我们在生物实验中提取有机体的某个横切面一样,它忽视了意识与无意识相互转换的机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第五,意识结构中的自我。传统哲学将意识、思维过程视为证明自我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工具,更多的关注于自我的研究。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则是相反,不再将自我视为一个预设的实在,而是试图从意识的内容中去发现自我如何生成。本文从语言和精神分析两个方面论证了自我不是一个连贯性和同一性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意识的认识神经学研究也表明,当代意识的科学研究虽然扩展了意识研究的问题域,发展了意识研究的方法论,更新了解释意识机制的某些方面,但还并没有解答意识的哲学问题,这表明意识的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在未来可以更好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乐文俊[2](2018)在《Boussinesq型方程整体适定性及正则性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oussinesq方程是描述大气或海洋中的流体在重力以及地球旋转的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最显着的特点是在流动中会产生旋转与分层效应。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两类特殊的Boussinesq方程:二维Regularized-Boussinesq方程以及三维轴对称Boussinesq方程。首先对于二维临界Regularized-Boussinesq方程来说,即(α +β=1-γ),当γ>0时,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超临界问题。特别地,当(α,β)=(1-γ,0)以及初值只有较低的正则性时,我们证明了方程整体解的存在唯一性结果。这里我们需要克服没有ρ的一阶导数估计的困难。为此我们引入变量G = ε-Rαρ,从而避免了直接处理(?)1ρ这一项的困难。然后通过对‖G‖L∞(0,T;L2∩Lm),‖G‖L1(0,T;B∞,1-γ)以及‖Rαρ‖L∞(0,T;L2∩L∞)的估计,我们得到‖▽v‖L1(0,T;L∞)的上界估计。对于一般情形(α,β>0,α + β = 1-γ),我们也证明了方程整体解的存在唯一性结果。这里我们遇到的困难仍然是没有ρ的一阶导数估计以及耗散项∧βρ的存在。为此我们仍然引入变量 G=w-Rαρ。虽然w所满足方程中右端项只有一项(?)1ρ,G的右端项有两项[Rα,v·▽]ρ以及(?)1∧β-αρ。但是交换子[Rα,v·▽]ρ具有较好的估计以及(?)1∧β-αρ(β<α)相比于(?)1ρ具有较低的正则性,因此通过对‖G‖L∞(0,T;L2∩Lm),‖G‖L∞(0,T;Br,∞ s)等估计,我们给出了(破裂准则)‖▽ρ‖L1(0,T;L∞)的估计。同时,在γ = 0时,我们利用傅里叶分割频率空间的方法,得到了整体解的衰减估计。其次,对于次临界问题(α,β>0,α + β>1-γ),利用类似的方法克服类似的困难,我们证明了整体适定性结果以及在γ=0时的衰减估计。最后我们研究三维轴对称Boussinesq方程。基于有旋(uθ不恒为0)这一难点以及wθ方程中右端项-(?)3(vθ)2/r = 2vθwr/r,我们引入一个关键量wr/r。考虑变量wr/r 与 G =wθ/r-1/2ρ(K>0)(或 H =wθ/r-(?ρ,k = 0)的耦合方程,利用经典的能量方法以及克服了算子£的困难,我们得到了关于rdu3(k ≥ 0),rduθ(k ≥ 0)的P-S正则性判定准则以及关于ruθ(k>0)的正则性判定准则。当uOθ满足一定的小性条件时,我们证明了解的整体适定性结果并且给出了ρ(t 的衰减估计以及u(t)的上界估计。特别地,当初值P0也满足一些小性条件时,我们得到了解(ρ,u)(t)更好的衰减估计。

景太艳[3](2016)在《几类复杂网络的同步与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复杂网络是一组耦合节点相互连接组成的。每个节点都代表着一个动力系统。自然界中许多实际系统的结构都可以描述成复杂网络。比如社会关系网络、食物链、WWW等等。这就引起了人们对复杂网络的广泛重视。由于网络同步等具有各种各样的应用,致使复杂网络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本文主要利用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构建Lyapunov泛函并应用不等式估计得到了复杂网络有限时间同步的若干充分条件,最后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全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和拓扑识别原理,针对含有未知参数和变时滞的不同模型的复杂网络,分别提出了双耦合控制和非脆弱反馈控制的控制方法,并结合它们各自模型的参数更新率,复杂网络不仅实现了有限时间(混合外部)同步,而且在有限时间内参数也得到了识别。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其次,针对复杂网络有限时间滞后同步的问题,利用滑模控制和周期间歇控制的方法,给出滑模曲面,分别提出了周期间歇滑模反馈控制器和周期间歇滑模双耦合控制强度,结合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不仅复杂网络实现了有限时间滞后同步,而且误差系统,即同步系统也实现了有限时间收敛,误差系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于提前给定的滑模曲面并且永久地停留在上面。数值模拟验证了优于其它相关研究的方法。再次,分别研究了带有变时滞与导数耦合的脉冲复杂网络的指数同步问题以及带有变时滞与分布时滞的脉冲复杂网络的指数同步问题。通过设计线性反馈控制器和脉冲控制器,运用数学矛盾法,获得了指数同步若干准则,最后复杂网络实现了指数同步。并且利用数值模拟,证实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一类带有变时滞和未知参数的复杂网络的广义指数同步问题,基于Lyapunov函数稳定理论,通过设计一个含有自适应反馈控制器和参数更新率的混合控制器,不仅复杂网络取得了广义指数同步,而且在广义指数同步的过程中,复杂网络的参数也得到了识别。利用一个例子模拟了得到的结论。

华廷[4](2014)在《中国逻辑传统视域下的“李约瑟难题”》文中研究表明"(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地多?(2)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发展于欧洲文明中,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两个问题被看作"李约瑟难题"的规范表述。"难题"在上世纪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该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回答。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从中国逻辑传统的角度对"难题"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回答。第一,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分别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而李约瑟本人则在《东方和西方的心理学和科学思想》的文章中说道:"总的来说,像希腊的演绎几何学和形式逻辑的那些经验,在中国人思想上是比较少的。"对于"难题"逻辑上的回答呼之欲出,即中国逻辑传统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式逻辑体系和归纳逻辑。中国逻辑传统所"缺乏"正是"近代科学诞生"所"必需",针对这一观点笔者将进一步论证。第二,人们往往忽视"难题"的第一问,认为第二问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对第一问的回答是不必要的。笔者的观点相反,第二问诚然是核心和主体,但却是建立在第一问的基础之上。作为"难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同样是必要的。那么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有成就地多?"笔者认为,这与中国逻辑传统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到中国逻辑传统主导推理类型——"推类"的影响。通过从中国逻辑传统的角度解答"难题",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第一,逻辑因素是造就"难题"的因素之一。中国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式逻辑体系和归纳逻辑,是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逻辑是文明发展的基石之一;第二,中国逻辑传统的"推类"思想曾对技术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走向,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中国逻辑传统,而是要理解和认可中国逻辑传统的特殊性,正确的认识中西方逻辑传统的互补性。

李志红[5](2013)在《墨家辩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春秋战国期间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墨家辩学产生的基础。《墨辩》第一个从逻辑学的角度提出了“辩”这一范畴。墨家辩学思想中的“辩”包括辩论、辨别、辩学三种含义。“辩”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彼”的胜负之分的论辩。其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审察治乱的纲纪,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考察名与实的关系,判别利害关系,消除疑惑。墨家用“故、理、类”三者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具体模式。在实际的论辩过程中,要达到对具体事物“彼”的正确认识,防止论辩沦于诡辩,应该严格按照三物的模式立辞。对于各种推论形式的运用,应该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在推论过程中就会形成谬误。墨家辩学中对谬误的形成原因也做了总结。要求辩者严格遵守一定的认识论原则和道德原则,遵守正确的逻辑思维形式和规律,以实现“辩”的合理性,保证论辩的顺利进行。墨家辩学所总结出的逻辑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得到普遍应用,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与逻辑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也是不同的。在推动西方逻辑中国化的过程中,墨家辩学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彰显了墨家辩学的价值。

王宏[6](2007)在《无创血压测量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及仪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示波法原理的电子血压计,大都采用提炼数据的经验算法而不是基于实际的生理现象,因而,容易产生很大的误差。本文从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两个方面出发,对血压测量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在算法设计方面,本论文分析了血压测量中的原始数据,开发出两种方法,用来提高示波法血压测量的精度。前一种方法是基于幅度系数的方法,它首次采用数字形态滤波器处理血压信号,准确地分离了脉搏信号和压力信号,然后使用模糊逻辑的技术判断脉搏波峰值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修正了的幅度系数来对拟合的曲线进行标定,求得血压值。后一种方法分析了在血压测量过程中,袖带压力的变化,然后根据血液流动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硬件构成方面,本文采用了基于ADuC848的高分辨率模数转换器作为信号检测电路,还首次把ADuC848作为血压测量装置的核心微处理器,它片内集成有高精度的∑-Δ型模数转换器和强大的模拟部分,并具有先进的片内数字外设,使得整个系统功能强大、结构简单、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最后,实践证明,采用前一种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和粗大误差,使得血压测量更准确,采用后一种策略能够极大地提高血压测量的个体适应性。

徐玉峰[7](2005)在《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若干特性》文中研究表明人们认为下一代信息载体将会是光子,因为光子有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如振幅、相位、频率、偏振等,有较电子载体更为明显的优势,而能够有效控制光子行为的材料就是一种全新的光子材料——光子晶体。左手物质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工合成材料,其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负折射、消逝波放大、次波长分辨率等。本文将这两种奇特的材料结合起来,研究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电磁特性。 左手物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均是负值,因而在使用MAXWELL方程进行处理时需要特别慎重,在第二章中我们对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MAXWELL方程进行了重新考虑。光子晶体最主要的性质之一就是光子带隙。在一维光子晶体中引入左手物质后,我们重新计算了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带结构。计算表明在引入左手物质后,在相同的结构参数下光子晶体的带隙会加宽,并且光子带隙会向高频区域移动。此外,我们还发现含左手物质的光子晶体中存在两种特殊的电磁波模式——分离模和隧穿模,这两种特殊的电磁波模式在普通的一维光子晶体中是不存在的。 左手物质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用途是制造完美透镜,而左手物质能实现次波长成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左手物质可以对消逝波进行放大。在理想近似的前提下,我们探讨了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中的消逝波行为。结果表明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确可以放大消逝波,但是对光子晶体的结构有一定的要求。对称性的光子晶体比非对称的光子晶体有更好的消逝波放大性能。 物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决定了电磁波和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第五章中我们主要研究左手物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偏移理想值时,左手物质的次波长分辨率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一定的近似分析我们得到了次波长分辨率和参数偏移的近似关系,并对左手物质的传输函数进行了数值计算。近似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均表明,次波长分辨率对参数偏移非常的敏感。

薛利敏[8](2001)在《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给出了 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形式 ,它们在求数列的极限中是非常有用的

黄桂田[9](1995)在《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黄桂田随着20世纪几次重大的科技变革,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跃迁,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劳动价值论产生时代不曾有过的变化。首先反映在生产要素的构成比例上,劳动力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量劳动力从物质生产部...

二、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四、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意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1 意识研究方法的历史追溯
        1.1.1 前意识研究时期的隐喻方法
        1.1.2 笛卡尔及其影响
        1.1.3 19世纪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1.1.4 认知科学的兴起与意识主题的确立
    1.2 将意识作为变量的对比方法
        1.2.1 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比分析
        1.2.2 意识与无意识的操作性定义
    1.3 还原论中的难题:现象意识
        1.3.1 意识科学研究现象属性的路径:主体报告
        1.3.2 还原论的两种解释——机械解释与涌现解释
        1.3.3 现象意识是涌现属性的论证及其反驳
第二章 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界定
    2.1 “意识神经相关物”
        2.1.1 “意识神经相关物”概念的提出
        2.1.2 “意识神经相关物”的研究进展
    2.2 “意识神经相关物”的概念分析
        2.2.1 意识状态的种类
        2.2.2 直接相关的条件
        2.2.3 神经状态所及的范围
    2.3 相关性面临的形而上选择
        2.3.1 “解释鸿沟”或“难问题”
        2.3.2 相关性的四种理论选择
第三章 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物学解释
    3.1 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及其功能问题
        3.1.1 认知与意识的区分
        3.1.2 意识不同状态以及产生的神经基础
        3.1.3 意识神经基础的功能问题
    3.2 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机制
        3.2.1 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说
        3.2.2 迪昂的神经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3.2.3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的哲学意蕴
    3.3 意识的整合信息理论
        3.3.1 意识的现象学属性分析
        3.3.2 物理系统必需具备的属性
        3.3.3 整合信息理论中的哲学思考
第四章 作为自由意志阐释机制的意识
    4.1 有意识感觉知觉、行动意图的延迟
        4.1.1 里贝特的经典实验
        4.1.2 苏恩对里贝特实验的改进和发现
        4.1.3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的诘难
    4.2 自由意志存在的空间
        4.2.1 日常经验中有意识的意志对行为的介入
        4.2.2 有意识的否决
    4.3 意识对于自由意志的实践意义
第五章 意识中的自我
    5.1 前意识科学的自我理论
        5.1.1 自我实体作为意识主体的理论
        5.1.2 意识中无自我的理论
    5.2 关于自我的神经科学模型的争议
        5.2.1 达马西奥的自我理论
        5.2.2 巴尔斯的自我系统
        5.2.3 迪昂关于自我的观点
    5.3 情境化的自我
        5.3.1 自我的语言分析:语言对于自我的重构
        5.3.2 自我的精神分析:他者对于自我的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Boussinesq型方程整体适定性及正则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及现有的一些结果
    1.2 本文的主要结果以及难点
        1.2.1 临界情形
        1.2.2 次临界情形
        1.2.3 轴对称情形
2 准备工作
    2.1 一些重要不等式和引理
    2.2 Littlewood-Paley分解理论
    2.3 齐次和非齐次Besov空间
    2.4 Chemin-Lerner型空间
    2.5 传输耗散方程的基本估计
    2.6 一些基本交换子的估计
3 临界情况下的二维分数次Regularized-Boussinesq方程的整体适定性问题
    3.1 主要结果
    3.2 预备知识
    3.3 定理3.1.2的证明
        3.3.1 ‖G‖_(L~2)估计
        3.3.2 ‖G‖_(L~m)估计
        3.3.3 ‖G‖_(L_T~1B_(∞,1)~(-γ))的估计
        3.3.4 ‖▽v‖_(L~1([0,T;L~∞))的估计
        3.3.5 能量估计以及w的L~p估计
        3.3.6 连续性的证明
        3.3.7 定理3.1.2的证明
    3.4 定理3.1.3的证明
        3.4.1 ‖G‖_(L~2)的估计
        3.4.2 ‖G‖_(L~m)的估计
        3.4.3 ‖G‖_(L~∞(0,T;B_(T,∞)~S))的估计
        3.4.4 先验估计的总和
    3.5 定理3.1.4的证明
        3.5.1 定理3.1.4(1)的证明
        3.5.2 定理3.1.4(2)的证明
        3.5.3 定理3.1.4(3)的证明
4 次临界情况下的二维分数次Regularized-Boussinesq方程的整体适定性问题
    4.1 主要定理
    4.2 预备知识
    4.3 定理4.1.1的证明
    4.4 定理4.1.2的证明
5 三维轴对称Boussinesq型方程的整体适定性问题及相应的爆破准则
    5.1 主要定理
    5.2 预备知识
    5.3 定理5.1.2的证明
    5.4 定理5.1.4的证明
0且ρ_0∈L~2(R~3)∩B_(3,1)~0(R~3)时'>5.4.1 当k>0且ρ_0∈L~2(R~3)∩B_(3,1)~0(R~3)时
        5.4.2 当k=0以及ρ_0∈H~1(R~3)时
    5.5 定理5.1.6的证明
参考文献
简历以及学术论文
致谢

(3)几类复杂网络的同步与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复杂网络
        1.1.1 复杂网络的发展
        1.1.2 复杂网络的特征
        1.1.3 复杂网络的几类模型
        1.1.4 复杂网络同步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1.5 有限时间同步问题以及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带有未知参数的复杂网络有限时间同步
    2.1 引言
    2.2 带有变时滞和未知参数的复杂网络的有限时间混合外部同步
        2.2.1 模型描述
        2.2.2 设计双耦合控制器
        2.2.3 数值模拟
    2.3 带有变时滞的不确定复杂网络的有限时间混合外部同步
        2.3.1 模型描述
        2.3.2 设计非脆弱状态反馈控制
        2.3.3 数值模拟
    2.4 带有未知参数的驱动响应变时滞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
        2.4.1 模型描述
        2.4.2 设计自适应反馈控制器
        2.4.3 数值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网络的有限时间滞后同步
    3.1 引言
    3.2 常时滞复杂网络的有限时间滞后同步
        3.2.1 模型描述
        3.2.2 有限时间滞后同步
        3.2.2.1 基于周期间歇反馈控制和滑模控制下的常时滞网络
        3.2.2.2 基于周期间歇双耦合控制强度和滑模控制下的常时滞网络
        3.2.3 数值模拟
    3.3 变时滞复杂网络的有限时间滞后同步
        3.3.1 模型描述
        3.3.2 有限时间时滞同步
        3.3.2.1 基于周期间歇反馈控制和滑模控制下的变时滞网络
        3.3.2.2 基于周期间歇双耦合控制强度和滑模控制下的变时滞网络
        3.3.3 数值模拟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复杂网络的指数同步
    4.1 引言
    4.2 含有变时滞和导数耦合的脉冲复杂网络的指数同步
        4.2.1 模型描述
        4.2.2 指数同步准则
        4.2.3 数值模拟
    4.3 含有变时滞和分布时滞的脉冲复杂网络的指数同步
        4.3.1 模型描述
        4.3.2 指数同步准则
        4.3.3 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有未知参数的变时滞复杂网络的广义指数同步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3 广义指数同步准则
    5.4 数值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

(4)中国逻辑传统视域下的“李约瑟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 李约瑟之前对类似问题的探讨
        1.2 "李约瑟难题"的语言表述
    第二节 "难题"的质疑和内在合理性
        2.1 "难题"引发的质疑和扞卫
        2.2 从逻辑角度看"难题"的质疑及其内在合理性
第二章 中国逻辑传统的主导推理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特点
    第二节 推类—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下的推理
        2.1 推类的界定及含义
        2.2 "推类"的发展历程
        2.3 中国古代"推类"的特点
第三章 "李约瑟难题"的中国逻辑传统之解
    第一节 "推类"与"难题"第一问
    第二节 中国逻辑传统所"缺乏"与"李约瑟难题"
        2.1 形式逻辑为"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提供基础
        2.2 归纳逻辑对"近代科学诞生"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难题"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5)墨家辩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墨家辩学思想的产生
    1.1 墨子、墨家及《墨辩》
    1.2 墨家辩学产生的背景
        1.2.1 社会历史背景
        1.2.2 文化背景
第2章 墨家辩学思想的内容
    2.1 对象与实质
        2.1.1 “辩”的定义
        2.1.2 “辩”的对象与实质
    2.2 目的与任务
        2.2.1 “明是非之分”
        2.2.2 “明同异之处”
        2.2.3 “察名实之理”
        2.2.4 “审治乱”、“处利害”、“决嫌疑”
    2.3 原则与要求
    2.4 方法与形式
        2.4.1 具体方法
        2.4.2 “辩”的形式
    2.5 逻辑思维形式与规律
        2.5.1 逻辑思维形式及作用
        2.5.2 “辩”应遵循的规律
    2.6 辩谬与形成原因
        2.6.1 谬误的几种情形
        2.6.2 谬误的形成原因
第3章 墨家辩学思想的地位及其独特性
    3.1 墨家辩学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墨家辩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3.2.1 墨家辩学兴衰命运的回顾
        3.2.2 中西逻辑交流的媒介
    3.3 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比较中思考墨家辩学
        3.3.1 语言对逻辑的影响与制约
        3.3.2 文化与逻辑的相互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无创血压测量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及仪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压形成原理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3.1 有创血压测量技术
        1.3.2 无创血压测量技术
        1.3.3 最新进展
第二章 血压信号检测的基本方法
    2.1 柯氏音法
    2.2 恒定容积法
    2.3 示波法
    2.4 血压测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 压力传感系统
    3.3 核心处理器ADuC848
    3.4 基于ADuC848 的16 位Σ-Δ型模数转换模块
        3.4.1 过采样技术提高系统信噪比
        3.4.2 量化噪声成形技术提高系统信噪比
        3.4.3 ADUC848 中的数字抽取滤波
    3.5 液晶LCD模块
        3.5.1 LCM 接口电路
        3.5.2 LCM的复位电路
        3.5.3 LCM指令控制接口
        3.5.4 LCM字体选择
    3.6 气泵和气阀驱动电路
    3.7 在系统编程(ISP)
        3.7.1 在系统编程的工作原理
        3.7.2 串行下载的连接方式
        3.7.3 在系统编程的步骤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整体结构
    4.2 硬件驱动程序
        4.2.1 LCD液晶驱动程序
        4.2.2 按键驱动程序
    4.3 形态滤波算法及应用
        4.3.1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原理
        4.3.2 数学形态滤波器在血压信号分离中的应用
    4.4 IIR滤波器法
    4.5 模糊逻辑算法
        4.5.1 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
        4.5.2 模糊逻辑在脉搏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4.6 改进的幅度系数算法
        4.6.1 峰值的获取方法
        4.6.2 峰值的初步取舍
        4.6.3 峰值与干扰的判断及进一步取舍
        4.6.4 包络线的最小二乘拟合及平均压的计算
        4.6.5 利用幅度系数法求得收缩压和舒张压
    4.7 基于血压形成原理的算法
        4.7.1 测量原理
        4.7.2 测量过程及实现方法
        4.7.3 收缩压的判断
        4.7.4 舒张压的判断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若干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光子晶体的原理与应用
        1.1.1 什么是光子晶体
        1.1.2 光子晶体的基本特性
        1.1.3 光子晶体的结构及其制作
        1.1.4 光子晶体的应用
    1.2 左手物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1.2.1 什么是左手物质(LHM)
        1.2.2 左手性的基本原理及性质
        1.2.3 左手物质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第2章 电磁波与LHM的相互作用
    2.1 MAXWELL方程
    2.2 ε,μ的物理意义
    2.3 左手物质的基本电磁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LHM的一维光子晶体的带结构
    3.1 理论模型与能带结构
    3.2 光子晶体中的分离模
    3.3 光子晶体中的隧穿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LHM的一维光子晶体中的消逝波
    4.1 普通透镜的分辨率极限问题
    4.2 消逝波放大的理论分析
    4.3 模型和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参数偏移对次波长分辨率的影响
    5.1 传输函数
    5.2 次波长分辨率的近似公式
    5.3 传输函数的数值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Stolz定理
2 Stolz定理的推论
3 应用举例

四、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意识神经生物学的哲学研究[D]. 尚凤森. 山西大学, 2018(04)
  • [2]Boussinesq型方程整体适定性及正则性的探究[D]. 乐文俊. 浙江大学, 2018(03)
  • [3]几类复杂网络的同步与控制问题研究[D]. 景太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2)
  • [4]中国逻辑传统视域下的“李约瑟难题”[D]. 华廷. 南京大学, 2014(06)
  • [5]墨家辩学思想研究[D]. 李志红. 河北大学, 2013(S2)
  • [6]无创血压测量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及仪器设计[D]. 王宏. 天津大学, 2007(04)
  • [7]含左手物质的一维光子晶体的若干特性[D]. 徐玉峰. 湖南大学, 2005(07)
  • [8]Stolz定理的几种推论[J]. 薛利敏.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S1)
  • [9]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J]. 黄桂田. 学习与探索, 1995(06)

标签:;  ;  ;  ;  ;  

Stolz 定理的几个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