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级配论文_于际都,刘斯宏,王涛,魏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断级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车辙,性能,沥青,混凝土,褐煤,砂浆,橡胶。

间断级配论文文献综述

于际都,刘斯宏,王涛,魏浩[1](2019)在《间断级配粗粒土压实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工程中常遇到级配不连续的粗粒土,这类间断级配粗粒土的压实特性尚不清楚。通过开展室内压实试验,探究了影响间断级配粗粒土压实特性的主要因素。试验发现,间断级配与连续级配料相比,缺少d_(30)以下的粒径不利于压实,缺少中间粒径反而可能有利于压实。其干密度随基准级配分形维数D的增加而增大,并且D=2.5~2.7时压实性最好;随细料含量的增加先增后减,而最优细料含量与粗、细料单独堆积密度以及粗细颗粒堆积过程中的相互干扰程度有关。据此建立了间断级配粗粒土压实干密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少量压实试验即可得获得干密度与细料含量的关系曲线,从而得到最优细料含量和满足干密度要求的细料含量区间,可以较大程度上减少试验工作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杜丽伟,何红兴,蔡洪涛,张桂玲[2](2018)在《间断级配工艺制备气化水煤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褐煤成浆浓度,以褐煤和精煤为原料,采用间断级配制浆工艺,分别对2个单种煤样和配煤进行成浆性试验,研究不同混煤方法对制浆浓度、黏度、流动性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混配制浆方案。结果表明,褐煤具有高水分、高挥发分、低热值、反应活性好、制浆浓度低的特点;精煤具有低水分、高热值、反应活性差、制浆浓度高等特点。褐煤、精煤单种煤的最高成浆浓度分别为51.89%、73.75%。褐煤与精煤以质量比6∶4均匀混配,粗细粉配比为7∶3,添加剂用量为0.3%(干基/干粉)条件下,制取的水煤浆最高浓度为61.24%,表观黏度为1 298 mPa·s,流动性目测为B级,浆体流动摊开面积为192 cm~2时,且浆体流动性、稳定性都较好,满足水煤浆气化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黄志德[3](2018)在《间断级配碎石铺筑路面垫层的配合比设计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祥龙线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为例,通过实验分析,确定了该工程间断级配碎石铺筑垫层的配合比设计方案,介绍了间断级配碎石水泥路面铺筑施工工艺要求,并通过弯沉检测,验证了该工程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祝志雄,俞毅,应晓猛,胡名卫,周聪聪[4](2018)在《二粒级间断级配砂对预拌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可利用的原材料更为紧缺,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当前发展的趋势。采用二粒级间断级配砂配制预拌砂浆,研究其对预拌砂浆性能的影响,得出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使用二粒级间断级配砂配制的预拌砂浆基本性能要高于使用原砂配制的预拌砂浆;在砂的配制中,可由机制砂主要提供粗粒级砂,可降低破碎能耗进而降低加工成本;由天然砂主要提供细粒级砂,可选购细砂或特细砂,也有助降低成本。(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李斌权[5](2018)在《基于间断级配骨料的高体积稳定性混凝土的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优化的间断级配骨料,分别研究了间断级配粗骨料、间断级配细骨料和砂率对于混凝土干燥收缩和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确定了高体积稳定性混凝土的骨料方案。结果表明:5~10mm与20~25mm比例为4:6下配制的混凝土干缩率最小。细骨料粒径为0.16~0.32mm、0.63~1.25mm和2.5~5mm以4:3:3的比例配制的混凝土干缩率和线膨胀系数最小。砂率小于45%时,混凝土的干缩率和线膨胀系数较小。(本文来源于《广东建材》期刊2018年04期)

张冬梅,杜伟伟,高程鹏[6](2018)在《间断级配砂土中管线破损引起的渗流侵蚀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频发的路面塌陷事故对城市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主要原因是地下管线破损引起周围土体的渗流侵蚀,进而产生了地下空洞所致。针对目前常见的地下无压管线破损问题,提出了一种研究间断级配砂土中破损管线周围渗流侵蚀特性的模型试验方法。基于试验中的水土流失变化和受侵蚀区域的发展规律,揭示了间断级配砂土中侵蚀过程可分为快速侵蚀阶段、稳定侵蚀阶段和收敛阶段,土体中由于侵蚀变形产生的松动区和空洞扩展规律与砂土流失变化一致。对比不同工况的侵蚀量和最终侵蚀状态,得到了土体饱和度和水位高度通过影响渗流力而改变侵蚀量和空洞形态,土体级配则决定了可流失细砂含量,从而影响侵蚀量和空洞大小,而当管线破损形状只导致细粒流失时,破损尺寸的增加将增多流失路径数量,进而增大了侵蚀量,但此因素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猛,冯雯雯[7](2017)在《间断级配岩沥青高强BRMA-13混合料设计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灰分天然岩沥青(BRA)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沥青材料,作为添加剂使用时能够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了充分发挥BRA的性能特点,拓展其应用范围,通过适当调整材料组成,开展了间断级配BRMA-13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间断级配岩沥青高强BRMA-13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其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与常规SBS改性SMA-13混合料基本相当,高温性能优于SMA-13混合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35期)

范斌卫,高传明,陈振华[8](2017)在《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采用车辙试验检测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适用性,对橡胶沥青混合料、复合橡胶沥青混合料、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叁种间断级配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车辙试验,得到不同温度和时间下试件的变形量及动稳定度。结果表明: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变形量最大,动稳定度最小;虽然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密稳定阶段较长,变形量较大,但是车辙试验可以评价橡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7年11期)

姚晓光,张争奇,罗要飞,张苛[9](2016)在《间断级配纤维微表处性能及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纤维种类、级配类型对微表处抗车辙及抗裂性能的影响情况,选用2种纤维、3种级配进行试验研究。在不同搭配情况下,利用汉堡车辙仪分别进行空气浴和水浴条件下的车辙试验,确定荷载作用6 000次后的车辙深度作为微表处抗车辙性能评价指标,指出蠕变速率评价指标的不足;并基于抗裂性能试验,提出疲劳断裂寿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微表处抗车辙性能均会明显下降,在水浴情况下尤为显着,其中MS-3型聚丙烯纤维微表处最为典型,但其抗裂效果最优;间断级配纤维微表处也能满足规范要求,甚至更优,建议2种纤维的质量分数为0.10%。(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张恒春,邹开波,季锡贤,张昌稳,郑小青[10](2016)在《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制砂级配不良的特点,试验对不同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振动离析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间断颗粒粒径增大,机制砂平均粒径减小,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和振动离析率均随之减小;强度等级越高,机制砂级配变化对混凝土泌水率影响越小;间断级配机制砂颗粒级配在合理范围波动时,也可配制出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间断级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褐煤成浆浓度,以褐煤和精煤为原料,采用间断级配制浆工艺,分别对2个单种煤样和配煤进行成浆性试验,研究不同混煤方法对制浆浓度、黏度、流动性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混配制浆方案。结果表明,褐煤具有高水分、高挥发分、低热值、反应活性好、制浆浓度低的特点;精煤具有低水分、高热值、反应活性差、制浆浓度高等特点。褐煤、精煤单种煤的最高成浆浓度分别为51.89%、73.75%。褐煤与精煤以质量比6∶4均匀混配,粗细粉配比为7∶3,添加剂用量为0.3%(干基/干粉)条件下,制取的水煤浆最高浓度为61.24%,表观黏度为1 298 mPa·s,流动性目测为B级,浆体流动摊开面积为192 cm~2时,且浆体流动性、稳定性都较好,满足水煤浆气化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断级配论文参考文献

[1].于际都,刘斯宏,王涛,魏浩.间断级配粗粒土压实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2].杜丽伟,何红兴,蔡洪涛,张桂玲.间断级配工艺制备气化水煤浆试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8

[3].黄志德.间断级配碎石铺筑路面垫层的配合比设计的试验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8

[4].祝志雄,俞毅,应晓猛,胡名卫,周聪聪.二粒级间断级配砂对预拌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

[5].李斌权.基于间断级配骨料的高体积稳定性混凝土的配制[J].广东建材.2018

[6].张冬梅,杜伟伟,高程鹏.间断级配砂土中管线破损引起的渗流侵蚀模型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8

[7].李猛,冯雯雯.间断级配岩沥青高强BRMA-13混合料设计与性能评价[J].山西建筑.2017

[8].范斌卫,高传明,陈振华.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试验[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7

[9].姚晓光,张争奇,罗要飞,张苛.间断级配纤维微表处性能及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张恒春,邹开波,季锡贤,张昌稳,郑小青.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6

论文知识图

间断级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接触...间断级配XJSMA-13离散元模型间断级配合成图间断级配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黏结...间断级配模型橡胶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平均构造深度

标签:;  ;  ;  ;  ;  ;  ;  

间断级配论文_于际都,刘斯宏,王涛,魏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