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论文_姚秦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梁漱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梁漱溟,理性,思想,文化,哲学思想,人心,述评。

梁漱溟论文文献综述

姚秦川[1](2019)在《梁漱溟做事求“不贪”》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行事低调、本分做人,他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子孙。有一回,梁漱溟的孙子梁钦东得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便如饥似渴、通宵达旦地看起来。这件事很快传到梁漱溟的耳朵里,他于是将梁钦东叫来,严肃地说:"听说你这几天在一刻不停地读书,甚至顾不上休息,老实说,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在不可取。记住,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消化得了,也才能够做得更(本文来源于《党员文摘》期刊2019年11期)

孙蓓[2](2019)在《漫谈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早期的思想经历过几次重大转折,从功利主义倾向到佛教的出世,最后他发现儒家的生活是最好的"住世"方式。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特征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早",是彻头彻尾理性的发挥。中西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是理性发觉的早晚的区别。他出于文化认同的心理,致力于为中国文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宋晨光,崔光辉[3](2019)在《工夫论:研究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新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其中思想与行动融合无间,而且具备动态展现的条件;梁漱溟有丰富工夫实践,且与他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些使工夫论作为研究视野契合于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可能,并使之有别于既有的心理学史和本土心理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5期)

金鑫,韩莹[4](20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始于其对人生问题和中国社会问题的追问和反思,他将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认为生活意欲的殊异决定了文化路向的不同,主张文化非调和论,中国需走孔子的道路才能实现文化的复兴,而世界未来的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倡导乡村建设,致力于其文化哲学思想的具体实践。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对科学把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及"以文化人"的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怀宏[5](2019)在《“东西殊途”与“无问西东”——梁漱溟东西文化论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在近百年前依据对人生的根本态度之不同,提出了对世界文化的叁分法,即一意向前和向外用力的西方文化,以及东方文化中的两支——向后和向内的印度文化与折中平衡的中国文化。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但是,中国自己应该先走西方的路。百年之后,将其观点验之于今天这样一个已经充分全球化了的世界,不论东方西方,在根本的价值观念上都比较趋同了,也在经济和科技,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并不能排除同样巨大的隐忧。这不仅因为各国若单纯追求自身利益不一定能消弭冲突;还因为无限制的逐物追求有可能对整个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提出严重挑战。"这个世界会好吗""人类能够走向平衡中道吗"依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9期)

张浩[6](2019)在《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费孝通看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和费孝通两位都是乡村发展史和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主要讨论费孝通对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的态度。对年轻的费孝通而言,其学科训练、师友影响以及士绅家庭背景都令他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主张抱持保留和质疑的态度;历经数十年人生风雨,经过晚年的反思与补课,费孝通重新认识并走近了梁漱溟,对其乡村建设主张的认识也实现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转变。梁漱溟与费孝通两位先生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真知灼见是中国社会科学推进本土化的标志和重要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有效解决当下的乡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郝然[7](2019)在《从人心概念看梁漱溟对人生问题的最终解答》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心"是梁漱溟晚年着作《人心与人生》中的核心概念。在这部书中,他重新梳理了自己早期的思想,将理智与直觉的"二分法"改造为了理智、理性和本能的"叁分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人心"的功能与其心理学叁分法相比附,并以人心去参悟"宇宙之大生命"。梁漱溟这一做法的终极目的,是解决人应该以何种态度生活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能够通达宇宙大生命的哲学,儒家生活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生活。(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09期)

陈畅[8](2019)在《梁漱溟的新心学——心学形上学视野中的“伦理社会”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学形上学探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内在关联,作为感应之几的良知是激发事物间真实、高效联系及活力的根源。从心学形上学视野考察梁漱溟的伦理社会学说,能够呈现梁氏学说中独特的心学思想方法与哲学内涵。针对晚清民国时期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以及儒学游魂化的问题,梁漱溟侧重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来诠释儒家的良知观念、理性观念,并强调理性制度化(组织化)之必要性,由此重塑新的礼乐秩序。其实质是以心学的致思进路回到伦常生活的大本大源,重建儒家伦理的公共性和凝聚力。梁氏的新心学思想为思考中国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柴文华,王杨秀[9](2019)在《梁漱溟研究60年(一)——批判类和传记类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梁漱溟及其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成为人们关注和批判的对象,如果从公开发表的论着来计算的话,已经有64年的历史。60余年来,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经过了几个不同的研究阶段:一是批判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对梁漱溟及其思想全方位、多角度的声讨。但由于该阶段的批判中包含着学术研究的成分,可以看作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的铺垫时期。二是起步阶段,指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艾恺的《梁漱溟传》(中译本)、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梁漱溟与毛泽东》和戴晴的《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等为代表。叁是繁荣阶段,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了大量有关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着作,涌现出汪东林、郑大华、马勇等多产专家,还有专题研究方面的郭齐勇、景海峰等出版的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着作。就批判类的论着而言,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批判包含部分实事求是的地方及合理因素,如生命哲学的主观主义性质、直觉论的神秘主义色彩、文化哲学的天才观、乡村建设理论的不切实际等,还有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时期的确不认可共产党,说了一些过激的话。但这一时期的批判有学术政治化的偏向,部分论着违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历史主义的方法,不能"知人论世",其结论很难令人信服,甚至出现了故意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这对研究对象或批判对象是不公平的。就传记类着作来看,作者有家人、朋友,其中学者居多。通过这些传记,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梁漱溟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事迹及其思想轮廓,为梁漱溟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9期)

段澜涛[10](2019)在《梁漱溟研究60年(二)——思想综合类和专题类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传记类的研究成果而言,对梁漱溟思想的综合研究相对偏弱,但思想专题类的研究却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专门以《梁漱溟思想研究》或《梁漱溟学术思想研究》命名的着作尚不多见,有曹跃明和郑大华的两部论着,但对思想专题的研究却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有哲学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哲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教育思想研究、心理学思想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东方学术思想研究等。存在的问题是:思想综合类研究成果目前比较缺乏;思想专题类成果虽然多样,但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尤其在深度上需要挖掘;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总体概括需要进一步提炼,比较类着作比较缺乏;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更多有广度、有深度的成果问世,共同推进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从而推进人生问题、中国问题研究。(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9期)

梁漱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梁漱溟早期的思想经历过几次重大转折,从功利主义倾向到佛教的出世,最后他发现儒家的生活是最好的"住世"方式。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特征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早",是彻头彻尾理性的发挥。中西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是理性发觉的早晚的区别。他出于文化认同的心理,致力于为中国文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梁漱溟论文参考文献

[1].姚秦川.梁漱溟做事求“不贪”[J].党员文摘.2019

[2].孙蓓.漫谈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观[J].北方文学.2019

[3].宋晨光,崔光辉.工夫论:研究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新视野[J].心理学探新.2019

[4].金鑫,韩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述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5].何怀宏.“东西殊途”与“无问西东”——梁漱溟东西文化论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9

[6].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费孝通看梁漱溟乡村建设主张[J].社会学研究.2019

[7].郝然.从人心概念看梁漱溟对人生问题的最终解答[J].理论界.2019

[8].陈畅.梁漱溟的新心学——心学形上学视野中的“伦理社会”学说研究[J].社会科学.2019

[9].柴文华,王杨秀.梁漱溟研究60年(一)——批判类和传记类述评[J].学术交流.2019

[10].段澜涛.梁漱溟研究60年(二)——思想综合类和专题类述评[J].学术交流.2019

论文知识图

梁漱溟-梁漱溟(二)最后的儒家——梁漱溟-梁漱溟像梁漱溟导往到中国梁漱溟可知,兴起于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运动及...

标签:;  ;  ;  ;  ;  ;  ;  

梁漱溟论文_姚秦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