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组播论文-黎亮,王彦昱,黎明

分层组播论文-黎亮,王彦昱,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层组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DN分层组播,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方法,关键技术

分层组播论文文献综述

黎亮,王彦昱,黎明[1](2019)在《SDN分层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与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CU的视频会议系统虽然技术比较成熟,但随着用视频人数的增加会产生较大的延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SDN可实现分层组播的全面控制,优化网络流管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王明青[2](2018)在《LTE系统视频分层组播建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的速率得到大大提升,移动视频业务也随之兴起。视频流量的带宽消耗大,传输的重复性高,需要采取措施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满足视频数据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LTE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领军技术,已经在全球快速展开商用,研究如何提高视频在LTE网络中的传输效率对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用户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对于一些场景,如移动电视、直播等,向大量用户传输同一份视频数据,组播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视频的传输效率。LTE的eMBMS扩展对组播和广播服务提供了支持。在LTE/eMBMS系统中,组播服务由于边缘用户的存在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可伸缩视频编码(SVC)与信道反馈信息,提出一个高效的分层组播方案。为基本层分配速率较低的调制编码方法(MCS),使得大部分用户都可以收到基本层,得到基础的视频质量;为增强层分配速率较高的MCS,使得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可以收到更多的层,配合基本层解码得到较好的视频质量。主要的工作概括如下:详细介绍了 LTE/eMBMS系统分层组播架构,对服务端、终端以及基站为支持分层组播服务而加入的新特性作了说明。服务端和终端主要需要添加SVC编解码的支持,而基站则需要重新设计分层组播服务的资源分配策略。为分层组播最关键的环节即下行资源分配建立了数学模型,现有研究关于分层组播资源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都是基于确定性方法的,没有考虑到无线信道的随机性。本文将问题建模为随机优化模型,并用李雅普诺夫漂移和优化理论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出于复杂度的考虑,单个组的资源分配算法通过最小化漂移加惩罚得到;为多个组场景设计了一个两阶段资源分配算法,第一阶段为每个组预分配RBs,第二阶段调用单个组的资源分配算法,整体复杂度较低。此外,为了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对算法的MCS和RBs分配方案作了一些优化。在Matlab上实现了一个仿真系统,实现了链路自适应,下行调度器等模块。对不同组播组数目和不同带宽配置分别设计并进行了实验,与对比算法在视频质量和带宽占用上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相同带宽占用的情形下可以提供更高的视频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设计了参数灵敏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调节参数来权衡带宽占用和视频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27)

张琳凯[3](2017)在《基于SDN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互联网通信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使得传统的会议召开模式得以改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当前主流的多点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基于多点控制单元(MCU)来实现,尽管技术较为成熟,但是随着用户数增长会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使得视频业务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可伸缩视频编码(SVC)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为传统视频会议系统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应对方法。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以分层编码和选择性传输作为实现可伸缩的主要手段,通过分层编码,使得同一视频源可以对应不同的帧率、分辨率或是质量层次,为不同的信道和用户终端发送合适层次的视频,显着降低传输成本。软件定义网络的新模式将传统网络设备的控制面与数据面相分离,极大地优化了网络流管理,使得网络资源的利用更为高效。本文根据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分层组播的新型视频会议系统架构和相应的分层组播树实现算法。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对系统实现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设计并说明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各模块的具体功能。整个系统通过可伸缩视频编码实现分层组播流以满足会议用户的不同性能需求。SDN控制器实时监控网络状态信息并动态地管理调节视频层数。此外,设计会议管理服务器对会议成员与业务进行管理,舍弃了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MCU等专业硬件设备。其次,为了实现上述架构,设计了基于DCSPFA_MPH的分层组播树生成算法和相应的组播树动态调整算法,可以根据链路带宽、时延信息以及各层视频的码率,为每层视频选择合适的组播路径,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带宽等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动态QoS需求。最后,进行了多用户仿真实验测试算法性能,并搭建了简易的原型系统进行系统功能验证和网络自适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提供了灵活可控的分层视频组播服务,能够在保证视频会议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约宝贵的网络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琳凯,杨恩众,姚振,杨坚[4](2017)在《SDN分层组播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基于多点控制单元(MCU)实现,虽然技术成熟,但是当用户数增多时会产生较大的时延和通信瓶颈.随着科技发展,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新模式可实现组播的完全可控,极大地优化网络流管理.针对视频会议的基本需求,提出一种基于SDN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架构.该系统舍弃了传统的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MCU硬件设备,结合可伸缩视频编码(SVC)实现分层视频组播以满足不同设备能力的会议终端需求,SDN控制器实时监控网络状态并动态地管理和调节视频层数,同时设计了会议管理服务器进行会议业务的管理.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提供了灵活可控的分层视频流服务,并且可以在保证视频会议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带宽、降低延迟.(本文来源于《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期刊2017年03期)

罗利莎[5](2016)在《异构网络中用户簇分层组播传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现高速视频传输一直是产业界和学术界所追逐的研究热点之一,一方面视频传输速率提高是发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业务多样性和网络架构异构化对视频传输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分层组播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异构网络中用户对视频流差异性需求,为此论文分别以提高系统吞吐量、系统频带利用率为目标,基于用户簇重点分析分层组播的层速率优化和簇内D2D组播重传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异构网络分层组播的分层速率优化问题是NP-Hard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簇的分层速率分配优化算法,算法根据用户理论带宽及其用户数进行分层,求出每个分层的分层速率及相应的传输子图,并为每个分层的接收用户分配链路带宽,在充分复用已分配带宽的用户链路基础上,选择具有最大节点度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链路带宽分配,为更高层接收预留更多资源。进一步结合用户分簇思想,将多个分层合并为预定分层,从全局角度实现分层速率优化并进行链路带宽的分配。仿真实验表明,相比于已有的分层速率优化算法,所提出的基于用户簇的分层速率分配优化算法能改善系统吞吐量等性能指标。2.针对簇内用户丢失数据包的恢复问题,提出一种簇内两级D2D组播重传算法,算法在充分考虑差异性D2D链路质量的基础上,模型化系统链路代价,采用两级组播重传实现簇内用户所有错误包的恢复,从而减少组播次数增加带来的额外信令开销及单播概率,同时定义平均用户链路代价辅助选择组播子簇,排除重复组播,并将一次组播完成后已恢复丢失数据包的用户转化为备选组播发送者,进一步提升系统频带利用率性能。仿真实验表明,与已有D2D组播重传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簇内两级D2D组播重传算法可以改善系统链路代价等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6-06-08)

丁秀锋[6](2013)在《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的组播拥塞控制机制对接收端可用带宽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ABM-LMCC。在分析了现有可用带宽估计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组播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并设计了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的具体操作规程。通过调节组播数据包的发送间隔,使其呈现降速率的指数分布,从而实现各接收端对可用带宽的准确测量,并根据其测量值迅速调节期望速率,从而达到组播拥塞控制的目的。仿真表明,ABM-LMCC能够有效避免拥塞,提高链路利用率,显着降低丢包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3年19期)

沈渊[7](2012)在《基于层代表速率特性多元差异的分层组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层组播技术是目前解决多媒体实时数据在异构网络中传输的重要解决方案。文章通过聚类分析用户网速特性,完成分层组播的层次划分。恒速优先原则确保选择合适的层代表,而引入层代表单轮选择机制,合理设置速率下降阈值,使层代表更加具有稳定性。该算法简单,不会造成过多的网络反馈负担,降低接收速率发生震荡的可能,保证了接收速率的平滑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2年12期)

王雷,文泽鹏[8](2012)在《基于节点性能的分层组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不同性能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传统的Internet网络设计的应用层组播模型不再适用于新的移动互联网环境。通过对现有的分层分簇组播模型Nice和Zigzag的分析,本文对Zigzag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性能的分层分簇组播模型,并对组播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行了描述,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Nice和Zigzag在平均时延、平均链路延伸度和平均链路压力叁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证明了组播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10期)

魏姗[9](2012)在《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层组播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网络的异构性和接收者需求的多样性,源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接收点进行多速率组播。分层组播将原始数据分层,根据不同接收者的情况进行多速率传输,被认为是解决网络异构性的一种典型的多速率组播技术。网络编码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存储转发的路由方式,它允许中继节点将来自于多路径的信息进行编码处理,提高网络的吞吐率。如何将网络编码应用于分层组播中,利用网络编码的优势提高组播效率已经成为多速率组播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对现有的集中式分层组播算法和分布式分层组播算法分别进行模型化,详细的描述两种分层组播方式的问题模型,并分析两种分层组播方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典型的分布式分层组播算法Pushback,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该算法存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存在带宽浪费、接收节点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存在不可解情况、无法处理中间节点是接收节点的情况3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反馈的分层组播算法LMBF(Layered Multicast Based on Feedback),利用可解性判定、反馈最大需求以及中间接收节点预处理叁个策略分别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证明对于任意一个确定的网络,LMBF算法所获得的性能都优于Pushback算法或至少与Pushback算法相当。最后,利用VC++对LMBF算法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只有叶节点是接收节点的情况下,LMBF算法获得的接收速率提升了约10%,而当接收节点以0.2的概率位于中间位置时,LMBF算法获得的性能增益最高达20%。针对各层数据要求同步的数据量不等并且存在链路丢包的应用场景,本文探讨了Pushback算法的性能表现,分析得出Pushback算法在这种应用场景之下性能并不好。文中提出了一种适应同步需求可靠性增强的分层组播方案LMDSER(Layered Multicast with Data Synchronization and Enhanced Reliability),基于Pushback算法的机制,利用低层数据的同步数据量与高层同步数据量之间的差异,将低层数据的线性编码组合作为冗余信息,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Pushback算法相比,当链路存在数据丢失时,LMDSER算法由于加入了冗余,能获得10%-15%的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沈渊,洪亮,何成芊[10](2011)在《基于单次CLR的分层组播机制在虚拟课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虚拟课堂目前的开发中,广泛采用了分层组播技术解决多媒体数据的传输问题。分层组播技术是异构网络中传输多媒体实时数据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文章分析了现有分层组播拥塞控制的优缺点,引入单次CLR分层组播机制,合理设置速率下降阈值和CLR选择条件。该算法简单易行,不会造成过多的网络反馈负担,能够保证虚拟课堂分层组播网络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时代》期刊2011年12期)

分层组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的速率得到大大提升,移动视频业务也随之兴起。视频流量的带宽消耗大,传输的重复性高,需要采取措施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满足视频数据高带宽和低延时的需求。LTE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领军技术,已经在全球快速展开商用,研究如何提高视频在LTE网络中的传输效率对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用户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对于一些场景,如移动电视、直播等,向大量用户传输同一份视频数据,组播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视频的传输效率。LTE的eMBMS扩展对组播和广播服务提供了支持。在LTE/eMBMS系统中,组播服务由于边缘用户的存在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可伸缩视频编码(SVC)与信道反馈信息,提出一个高效的分层组播方案。为基本层分配速率较低的调制编码方法(MCS),使得大部分用户都可以收到基本层,得到基础的视频质量;为增强层分配速率较高的MCS,使得信道条件好的用户可以收到更多的层,配合基本层解码得到较好的视频质量。主要的工作概括如下:详细介绍了 LTE/eMBMS系统分层组播架构,对服务端、终端以及基站为支持分层组播服务而加入的新特性作了说明。服务端和终端主要需要添加SVC编解码的支持,而基站则需要重新设计分层组播服务的资源分配策略。为分层组播最关键的环节即下行资源分配建立了数学模型,现有研究关于分层组播资源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都是基于确定性方法的,没有考虑到无线信道的随机性。本文将问题建模为随机优化模型,并用李雅普诺夫漂移和优化理论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出于复杂度的考虑,单个组的资源分配算法通过最小化漂移加惩罚得到;为多个组场景设计了一个两阶段资源分配算法,第一阶段为每个组预分配RBs,第二阶段调用单个组的资源分配算法,整体复杂度较低。此外,为了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对算法的MCS和RBs分配方案作了一些优化。在Matlab上实现了一个仿真系统,实现了链路自适应,下行调度器等模块。对不同组播组数目和不同带宽配置分别设计并进行了实验,与对比算法在视频质量和带宽占用上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相同带宽占用的情形下可以提供更高的视频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设计了参数灵敏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调节参数来权衡带宽占用和视频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层组播论文参考文献

[1].黎亮,王彦昱,黎明.SDN分层组播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与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9

[2].王明青.LTE系统视频分层组播建模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张琳凯.基于SDN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4].张琳凯,杨恩众,姚振,杨坚.SDN分层组播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7

[5].罗利莎.异构网络中用户簇分层组播传输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

[6].丁秀锋.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机制[J].电视技术.2013

[7].沈渊.基于层代表速率特性多元差异的分层组播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

[8].王雷,文泽鹏.基于节点性能的分层组播模型[J].电子技术.2012

[9].魏姗.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层组播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0].沈渊,洪亮,何成芊.基于单次CLR的分层组播机制在虚拟课堂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1

标签:;  ;  ;  ;  

分层组播论文-黎亮,王彦昱,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