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温热效应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激光温热效应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张妍霞[1]2003年在《激光温热效应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旨在应用激光温热效应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oNV)进行治疗,探索角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途径。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缝线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其自然演变过程,选择激光温热疗法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介入时机。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只作为正常对照,10只均双眼进行角膜缝线,10天后拆线。拆线后即刻、3天、2周、1月、2月进行眼前段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并且在拆线后3天、2周、1月、2月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2只处死,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角膜缝线后10天,新生血管已长至缝线末端,拆线后即刻,角膜水肿显着,新生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荧光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渗漏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水肿逐渐减轻,新生血管逐渐减少。组织学检查显示新生血管位于角膜前、中基质层,拆线后3天,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拆线后2周,组织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 缝线法可成功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此类新生血管属于浅、中层新生血管模型,有自行消退的趋势。拆线后3天和2周可分别作为新生血管活动期和相对静止期的激光介入时间。 第二部分 激光温热效应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氩绿激光和ICG介导的810二极管激光温热效应对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干预效果,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24只,分别为氩激光干预组和ICG介导的810激光干预组。在每组中又随机分为早干预组和晚干预组,每组12只,早干预组为拆线后3天即进行激光干预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晚干预组为拆线后2周进行激光干预治疗。均双眼角膜缝线,一眼行激光干预,一眼作对照。氩激光选用波长为514.5nm的绿光,连续输出模式,治疗功率为0.1~0.2w;曝光时间60s,光斑直径500~1000um。激光的部位是角膜偏向角膜缘侧的CoNV根部。ICG按体重0.5ml/kg静脉注入30分钟

佚名[2]2004年在《眼底病专题》文中研究说明S1-01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治疗新进展严密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眼科S1-0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Shikun He(何世坤)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Ophthalmology,Keek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Doheny Eye Institute,Los Angeles

颜华[3]2008年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建立及应用Ad-PEDF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应用氪离子激光建立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目的1.探讨应用氪离子激光建立棕色挪威大鼠(Brown Norway,BN)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观察氪离子激光光凝后CNV形成及变化规律,并确定CNV形成和高峰时间,为进一步研究CNV的发生机制及探索新的基因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8周雄性BN大鼠25只(50只眼),从中随机选取一只大鼠(2只眼)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只大鼠(48只眼)作为实验组,再根据光凝后不同观察时间,将实验组随机分为6个亚组,每个亚组4只大鼠(8只眼)。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用于与实验组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病理及透射电镜变化作对照。手术方法为用846复合麻醉剂0.5ml/Kg腹腔注射充分麻醉动物,激光光凝前5min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滴眼一次,充分散大双眼瞳孔。固定动物,在-53.00D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围绕视盘并在距视盘2PD位置等距离行氪离子激光光凝,共计8个光凝斑,激光波长为647.1nm,功率为350mW,光凝斑直径和时间分别为50μm及0.05s。光凝后立刻行眼底照相。于光凝后3、7、14、21、28及56天分别各随机抽取4只实验组大鼠,行FFA、组织病理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1.通过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证实,光凝后第7天光凝斑部位开始出现圆盘状荧光素渗漏(190/16×20,59%),14天光凝斑荧光素渗漏增加(172/16×16,67%),21天光凝斑荧光素渗漏达高峰(162/16×12,84%)(P<0.01);21天后光凝斑荧光素渗漏稳定,28天光凝斑渗漏为(106/16×8,83%),56天光凝斑渗漏为(52/16×4,81%)(P>0.05)。2.病理组织学检查:光凝后3天,光镜下显示光凝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 epithelial,RPE)层和Bruch膜破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受到破坏;电镜下显示脉络膜血管管腔内有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在靠近视网膜一侧血管,见有内皮细胞胞突和内皮细胞围成的不完全管腔样结构。光凝后7天,光镜下显示光凝区视网膜全层水肿、隆起;电镜下显示脉络膜近视网膜处有新生毛细血管,管腔内附着内皮细胞胞突,红细胞游离于管腔中。光凝后14天,光镜下显示视网膜水肿消退,新生血管增多;电镜下显示色素上皮细胞内靠近基部有明显的空腔,色素颗粒减少;高倍视野下,色素上皮细胞胞质内的细胞器结构不清,色素颗粒减少,基部的绒毛呈溶解性改变,顶部的板层小体呈溶解性改变并形成大量的空腔。光凝后21天,光镜下显示CNV呈现显着的纤维血管增殖(Fibrovascular proliferation,FVP),其中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电镜下显示脉络膜黑色素细胞间有毛细血管呈凝聚性改变,内皮细胞凝聚,血管腔内多个红细胞形似腊肠。高倍下,基膜和血管壁之间的结构不清,见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21天后,光镜显示CNV保持稳定FVP状态。光凝后56天,光镜下显示光凝斑中央外层视网膜向内层凹陷,CNV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3.CNV中央最大厚度:光凝后7天至21天CNV中央最大厚度显着增加(P<0.01),21天后无明显改变(P>0.05)。4.并发症:少数激光光凝斑处可见视网膜下少量出血(8/384),余未见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及视网膜表面膜形成等并发症。结论1.应用氪离子激光成功建立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氪离子激光光凝后第7天CNV开始形成,14天增加,21天达到高峰,21天后趋于稳定。3.本试验所建立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成模时间短,持续时间长,成模率高,为进一步研究CNV发生机制及探索Ad-PEDF治疗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重组腺病毒Ad-PEDF构建及其真核表达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rization,CNV)奠定基础。方法1.从棕色挪威大鼠(Brown Norway,BN)视网膜组织中提取总RNA。巢式RT-PCR扩增PEDF基因cDNA,将PEDF克隆入T载体,行DNA序列分析。提取PEDF质粒和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以EcoRⅠ和HindⅢ进行双酶切,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DC316/PEDF,提取重组质粒后以SacⅠ酶进行酶切鉴定并进行DNA序列分析。脂质体法将pDC316/PEDF质粒与腺病毒基因组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利用Cre/loxp位点同源重组方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PEDF,行PCR鉴定后,大量扩增并以氯化铯(Cesium chloride,Cscl)梯度法纯化,检测重组腺病毒滴度。2.检测PEDF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以Ad-PEDF感染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1h后更换为等量无血清培养液,培养48h后收集上清,同时以未感染Ad-PEDF的HepG2细胞培养上清作为对照行Western blot检测PEDF的表达。结果1.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PEDF基因包含了大鼠PEDF基因阅读框内的全部序列,与NCBI Sequence Viewer中公布的大鼠PEDF mRNA序列(NM-177927)完全一致。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DC316/PEDF,测序验证了其可靠性,以其与腺病毒基因组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应用Cre/loxp位点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d-PEDF,经PCR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大量扩增后进行CsCl梯度离心纯化,并行病毒滴度测定,滴度达3.08×10~(10)pfu/mL,满足了体内和体外试验要求。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感染组细胞上清液有PEDF表达,对照组没有PEDF表达。证明Ad-PEDF能够转染真核细胞使其表达PEDF,并分泌到细胞外。结论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EDF,为基因治疗CNV奠定了基础。第叁部分:重组腺病毒Ad-PEDF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Ad-PEDF对棕色挪威大鼠(Brown Norway,BN)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观察CNV减少或消退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不同给药方式的治疗效果,从而明确药物疗效及最佳给药途径,为进一步临床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取6~8周雌性BN大鼠68只(136只眼),从中随机选取4只大鼠(8只眼)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其余64只大鼠(128只眼)作为实验组。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将实验组随机分为4组:玻璃体腔注射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对照组(B组)、球周注射组(C组)、球周注射对照组(D组),每组16只大鼠(32只眼),再根据给药后观察时间不同,将每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8天组,每个亚组4只大鼠(8只眼)。所有大鼠通过氪离子激光光凝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激光参数为波长647nm,功率350~38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0.05s。N组:光凝后14天不做任何处理,只用于与两实验组给药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病理及TUNEL法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作对照。各实验组于光凝后14天先行FFA检查,然后给予不同处理。光凝后14天,A组玻璃体腔注射Ad-PEDF 1μl;B组玻璃体腔注射AdNull 1μl;C组球周注射Ad-PEDF 1μl;D组球周注射AdNull 1μl。各实验组于给药后3天、7天、14天及28天分别各随机抽取4只大鼠,FFA检查后处死,摘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及TUNEL检查,观察CNV消退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FFA记录光斑渗漏程度,光镜200倍视野下取连续切片的CNV中央最大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组(54.7%)C组(56.3%)给药后比给药前荧光素渗漏减轻(t=2.75;t=3.15,P<0.01)。2.给药后7天,A组(57.3%)、C组(57.8%)CNV数量减少;B、D组CNV呈显着纤维血管增殖。3.给药后A组(44.51±0.53μm)、C组(44.37±0.48μm)CNV中央最大厚度比N组(46.35±0.93μm)减小(F=7.57,8.85;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小(F=4.31,5.25;P<0.05)。给药后3天A组(46.35±0.62μm)CNV中央最大厚度比C组(44.90±0.44μm)大(F=3.55,P<0.05);给药后14及28天,A组CNV中央最大厚度比C组减少(F=6.54,P<0.01;F=4.41,P<0.05)。4.给药后A、C组CNV内皮细胞出现部分TUNEL阳性细胞。5.玻璃体腔注射除5只眼发生白内障外,无其他并发症。球周注射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1.Ad-PEDF对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2.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于治疗后7天起效,14天抑制作用最强,持续28天。3.玻璃体腔注射方式比球周注射方式起效慢,但玻璃体腔注射方式抑制作用强。4.球周注射方法简单易行,并可重复操作;玻璃体腔注射方法较为复杂,可重复性差,并可引起白内障等并发症。

范思均[4]2008年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U),多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等,好发于黄斑区,成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对CNV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手术治疗等。目前为止各种治疗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PDT被认为是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苯并卟林衍生物单酸A环(BPD-MA)是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迄今为止国际上用于CNV治疗的唯一光敏剂。但由于其采用脂质体包裹剂型,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价格极其昂贵,这使得以BPD-MA作为光敏剂的PDT疗法治疗CNV很难在我国医疗市场推广普及。因此开发更适于PDT治疗CNV的新一代光敏剂成为迫切要求。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国产新型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ema toporphyrinmonomethyl ether,HMME)观察HMME-PDT对CNU模型的选择性封闭作用及疗效。开发适合治疗CNV的国产光敏剂,促进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光敏剂用于PDT治疗CNV的展开。方法:1.棕色挪威(Btown Norway,BN)大鼠随机分为氪激光光凝后3d、7d、14d、21d、28d、56d、84d共7组,用波长647nm,功率200-26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时间100-200ms的氪激光围绕视乳头避开大血管光凝20点。通过眼底荧光素钠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激光光凝后3d-84d激光诱导CNV的演变过程。2.Wistar大鼠和BN大鼠用于HMME眼底造影,股静脉快速注射HMME60.57mg/kg,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HMME血管造影图像。Wistar大鼠用于眼组织冰冻切片的荧光显微镜观察,股静脉快速推入HMME 15mg/kg后5min、20min、40min、1h、2h、24h时迅速取材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荧光强度并依此分级。另CNV模型大鼠分别用于HMME眼底造影和眼组织冰冻切片的荧光显微镜观察。3.建立CNV模型后14-21d,CNV模型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和PDT治疗组(T1-T6)。T1-T3组大鼠股静脉注射HMME 15mg/kg后20min,分别以400、600、1000 mw/cm~2功率密度,波长630nm半导体激光照射90s,即能量密度分别为36、54、90J/cm~2;T4-T6组大鼠在给予HMME 30mg/kg后,激光分别照射60、90、150s,即能量密度分别为36、54、90J/cm~2。眼底光斑直径皆为800-1000μm。治疗后24h和7d行FFA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后7d行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FFA显示光凝后3d视网膜水肿,7d水肿明显减轻,晚期中央为低荧光,周围包绕荧光素渗漏的强荧光,形成圆盘状结构,标志CNV开始形成。14d光斑形成圆盘状结构的强荧光渗漏,荧光渗漏强度增强,渗漏的光斑数增多。14d以后FFA检查显示光凝斑有荧光渗漏强度和荧光渗漏的激光斑数逐渐增加的趋势。组织病理学光镜观察光凝后3d未见新生血管形成,7d在视网膜下形成早期的新生血管结构。14d CNV进一步增殖,14d以后CNV的纤维血管状态维持相对稳定状态。2.Wistar大鼠注射HMME后3-5分钟时脉络膜、视网膜荧光均较强。20分钟后背景荧光逐渐减弱,40分钟后荧光明显减弱,2小时后荧光基本消退。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眼球冰冻切片注射HMME后大鼠眼组织各部位随时间的推移的荧光强度变化逐渐减弱,24小时后各部位均未观察到荧光。CNV模型鼠HMME造影5分钟CNV处荧光不明显,20分钟可见CNV处荧光,20分钟后背景荧光已减弱,但CNV处荧光仍可见,CNV 40分钟后荧光减弱,1小时后荧光极弱至观察不到。眼球冰冻切片5分钟CNV组织中可见较强的红色荧光,20-40分钟红色荧光仍明显可见,1小时后CNV组织中红色荧光减弱,24小时后各部位包括CNV组织中都未观察到荧光。3.FFA显示各治疗参数的CNV闭合率不同,随能量密度的增加和光敏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组织病理学观察PDT后24h除T1组外各组可见不同程度的CNV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合;T2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闭合;T4、T5组部分视网膜毛细血管有附壁红细胞聚集未堵塞管腔;T3、T6组视网膜毛细血管、CNV、脉络膜毛细血管及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闭合。PDT后第7d各组闭塞的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大血管未见完全开放。脉络膜平片的免疫组化显示形成血管腔和未形成血管腔的内皮细胞均有PECAM特异性表达,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与PDT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1.组织病理学观察证实了氪激光可以诱导BN大鼠产生CNV。FFA可为BN大鼠CNV模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可通过其影像学特征初步筛选拟纳入下一步实验的CNV成模动物。根据本实验氪激光诱导大鼠CNV模型的成模时间及变化规律,认为选择光凝后14-21d进行PDT治疗较为适宜。2.HMME静脉注射后在大鼠正常眼组织内快速分布于睫状体、脉络膜、RPE层及视网膜等组织,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在24h则基本检测不到。根据HMME快速分布、快速清除的特点,其作为眼部光动力治疗的新型光敏剂有较大可行性。HMME在BN大鼠CNV模型眼的CNV组织中选择性聚集、滞留,静脉注射HMME后20分钟至1小时,特别是20-40分钟可能是光动力治疗的适宜时间。HMME有望成为应用于眼部PDT治疗的国产新型光敏剂。3.HMME-PDT治疗CNV的疗效确切。在实验范围内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但随着功率密度、药物剂量以及照射时间的增加在CNV闭合率提高的同时对正常组织损伤程度加大。适宜的治疗参数及PDT后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探索。

徐建锋[5]2007年在《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PLGA纳米粒对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生成是许多致盲性眼底病晚期共有的病理改变。目前临床上治疗CNV的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术、PDT、TTT、手术切除新生血管膜或黄斑转位及放射治疗等,但上述方法均有不足之处。随着人们对CNV生成机制认识的深入,新生血管抑制剂已成为近年来治疗CNV相关疾病的研究热点。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曲安奈德)为外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剂,已用于CNV相关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眼球壁的阻挡和血-视网膜屏障等因素的存在,糖皮质激素经大剂量系统给药后方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极易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局部滴眼效果差,且很难到达眼后节。同时,由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代谢速度过快、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等原因,玻璃体内注射需多次给药后方可维持有效治疗浓度,且易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因而限制了它在眼后节疾病方面的应用。因此,研制一种既有利于治疗而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的糖皮质激素给药体系是最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理想的控释制剂应该是以一种持续的方式释药,并超越所需要的时间期限。目前,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PLGA]为材料制成的控释给药系统如植入体、微球及纳米粒等已获得广泛应用。采用具有生物降解性PLGA合成的纳米给药系统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机体靶向性给药,从而最佳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毒副反应以及消除重复注射所致的并发症。PLG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更重要的是其降解速率和药物的释放可通过聚合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分子量、亲水性和丙交酯与乙醇酸的比值来控制等。与较大的聚合物相比,它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免除植入和取出时所需的手术操作,而且其降解作用的时间范围可从数月至数年。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醋酸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acetate, DA)-PLGA纳米粒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抑制效果,并评价其在不同眼组织内的释药模式。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载药量为50%的DA-PLGA纳米粒。雄性BN大鼠180只,每只动物选取一只眼作为实验眼,采用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对侧眼未处理。随机将实验眼分7组,即50μg、100μg、200μg和400μg DA-PLGA纳米粒组(各30只)、100μg DA组(30只)、空白PLGA纳米粒组(15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5只)。各组分别给予玻璃体内注射的剂量为10μL。光凝后各个时间点行临床检查及眼底照相以观察药物在玻璃体内的消退时间。于光凝后1、3、7、14、21、28和56d,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检测各组大鼠眼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脉络膜视网膜组织内DA的药物浓度。各组于激光前和光凝后第7、14、21、28和56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flash-electroretinography, F-ERG)评估视网膜功能。光凝后14d和56d,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观察CNV的生成率;之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光凝后1d,临床检查发现DA-PLGA纳米粒、空白PLGA纳米粒和DA玻璃体内注射后均可引起明显的玻璃体混浊,之后药物逐渐吸收并沉积在玻璃体腔下方。DA组消退较迅速,至光凝后14d时药物基本完全吸收,玻璃体间质变清;PLGA纳米粒组消退非常缓慢,至光凝后56d时在玻璃体腔偏下方仍可见少量残留的药物团块。DA-PLGA纳米粒在实验眼玻璃体和脉络膜视网膜组织中的释药模式呈“3相”,即初始突释、稳态释药和再次突释,持续释药时间至少56d。DA原药的释药模式呈“单相”,释药时间为14d左右。在实验全过程中,角膜组织内始终未检测到DA,而虹膜组织仅在给药后第1d测得较低浓度的DA。F-ERG检查显示各组在激光前和激光后不同时间点a波和b波的振幅值和峰时值无明显差异(P>0.05)。光凝后14d和56d,50μg、100μg、200μg和400μg DA-PLGA纳米粒组、DA组、空白PLGA纳米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NV的生成率分别为47.4%/46.2%、28.2%/25.0%、15.8%/15.0%、7.9%/7.7%、31.6%/35%、65.8%/64.1%和65.8%/65.0%。所有DA-PLGA纳米粒组和DA组CNV的生成率较空白PLGA纳米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χ~2分割法),但各治疗组内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400μgDA-PLGA纳米粒组CNV的生成率明显低于50μg和100μgDA-PLGA纳米粒组(P<0.05)。光凝后56d,DA组中部分原来无荧光素渗漏的光凝斑又重新出现荧光素渗漏。光凝后56d,光凝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fibrovascular proliferation, FVP)的平均厚度在50μg、100μg、200μg和400μg DA-PLGA纳米粒组、DA组、空白PLGA纳米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中分别为84.77±9.79μm、69.52±10.52μm、53.17±13.83μm、38.39±7.87μm、70.49±12.39μm、103.86±16.36μm和105.11±13.70μm。所有DA-PLGA纳米粒组和DA组FVP的平均厚度较空白PLGA纳米粒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显着变薄(P<0.01,SNK-q检验)。不同剂量DA-PLGA纳米粒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光凝后14d,400μgDA-PLGA纳米粒组和DA组的RPE层紊乱、外节膜盘结构模糊,视网膜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的线粒体明显空泡化,内质网肿胀,高尔基复合体排列紊乱,微管肿胀及微丝排列紊乱。至光凝后56d,400μgDA-PLGA纳米粒组RPE层、外节膜盘、视网膜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的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DA组未见明显改变。50μg、100μg、200μgDA-PLGA纳米粒组的RPE层、外节膜盘、内外核层及内外丛状层的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异常。结论:玻璃体内注射DA-PLGA纳米粒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实验性CNV的生长。与DA原药相比,DA-PLGA纳米粒具有毒性低、缓释及药效持久等特性,有可能成为治疗CNV相关疾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杨惠春[6]2009年在《Avastin抑制兔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不可逆,严重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为止,尚无统一说法,许多学者对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作用等。抗VEGF药物Avastin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增多,且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Avastin由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技术公司(Genentech)研制,是人源化抗VEGF重组鼠单克隆抗体,其分子结构主要由人的框架区IgG1和鼠单克隆抗体抗原结合互补决定区组成,能阻止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阻碍新生血管形成。本试验旨在成功建立兔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治疗兔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有色家兔为试验对象,应用电凝器分别对兔双眼视盘两侧集束状视网膜血管进行电凝,建立兔RNV模型。电凝2W后,经FFA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光镜检查证实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选取36只(72眼)兔视网膜新生血管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 1.25mg/0.05ml,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射BSS 0.05ml。注射后1W、2W及4W各处死动物12只,摘除眼球,10只制作石蜡切片,两只行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VEGF因子和FⅧ-Rag蛋白表达进行灰度值检测。正常眼(8眼)为正常对照组。结果1.兔双眼视盘两侧视网膜血管电凝2周后,经FFA检查和病理组织切片光镜检查证实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电凝兔眼80眼,排除外形正常眼底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者6眼,电凝处巩膜穿孔者2眼,本试验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成功率为90%。2.FFA显示和眼底彩照:治疗组用药1W后荧光渗漏消失,2W及4W复查FFA未见新生血管复发,荧光渗漏消失;对照组1W、2W及4W FFA检查造影早期(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示荧光迅速渗漏,后期形成高荧光;治疗组用药1W后眼底彩照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2W及4W观察眼底,未见新生血管复发。对照组1W、2W及4W观察眼底时发现新生血管范围扩大。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色素兔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 1.25mg/0.05ml后,1W、2W及4W时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VEGF因子表达的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FⅧ-Rag蛋白表达的灰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4.光镜和电镜显示:注射后1W、2W及4W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光镜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目较对照组降低。观察注射后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1.应用电凝器电凝兔眼视盘两侧集束状视网膜血管的方法,2周后可以成功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2.FFA显示和眼底彩照检查可以有效观察到Avastin治疗前、后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3.组织学检查,显示Avastin在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同时,光镜和电镜下没有观察到视网膜毒性的明显证据。4.抗VEGF药物Ava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实验性RNV,疗效显着,可作为临床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的治疗方法。

段红涛[7]2007年在《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抑制激光诱导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许多眼底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一种退行性改变,可发生于多种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病理性近视等,最终导致严重且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因此,构建一种更接近于人类的CNV动物模型,并寻求有效治疗CNV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通过构建实验性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观察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构建1.1实验性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构建:普通级健康成年恒河猴8只,全身麻醉后采用532nm激光围绕黄斑中心凹光凝(双眼,每只眼光凝8个激光点,光斑直径50μm,功率0.4W,曝光时间0.1s),建立CNV模型。1.2光凝后20d,采用眼底照相、FFA及OCT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情况。2.第二部分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抑制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体内试验2.1光凝20d造模成功后,将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100μg)、中剂量组(300μg)和高剂量组(500μg),实验组恒河猴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剂量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2.2各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后2w、4w进行眼底照相、FFA及OCT检查,观察的眼底有无出血、CNV病灶大小和荧光素渗漏的变化情况。2.3根据FFA结果,运用计算机软件定量分析CNV大小及渗漏面积变化,做统计学处理。2.4通过OCT检查CNV的生成以及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对其抑制作用。2.5给药后4w,各项检查完毕后,根据要求处死各组动物,摘除眼球,包埋、切片及常规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结果:1.光凝后20d,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光凝区出现纤维组织增殖,FFA显示光凝斑处在造影早期即有荧光素显影,随即迅速渗漏,晚期形成强荧光区;OCT结果也显示典型的CNV,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团块状、梭形或不规则膨大,其间可见CNV膜的条带状或片状红白色高密度反光,可见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浅脱离。2.玻璃体腔注射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2w后,低剂量组中CNV引起的荧光素的渗漏无明显改变(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中CNV引起的荧光素渗漏减少(P<0.05),但两组对CNV引起的渗漏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注射药物4w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药物组均可减少CNV引起的荧光素的渗漏(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中CNV引起的荧光素渗漏减少最明显。结论:532nm激光视网膜超强光凝可成功建立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玻璃体腔注射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能有效抑制CNV的发展。

佚名[8]2008年在《第九届全国激光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激光医学学术会议联合学术交流大会会议论文摘要 眼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不规则散光的原因分析白继贺翔鸽张怡阚秋霞目的:探讨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不规则散光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一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的23例35只眼:(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

佚名[9]2008年在《眼科》文中研究说明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不规则散光的原因分析白继贺翔鸽张怡阚秋霞目的:探讨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不规则散光形成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收集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一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的23例35只眼:(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术后与术前相差角膜地形图显示有明显不规则散光;(3)手术资料以及手术录像资料完整,使用相同手术设备的病例。通过多位专科医师共同制订标准,分别填表评定,最后统计分析。

刘爱华[10]2009年在《VEGF小干扰RNA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均会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最主要的生长因子。抑制VEGF的表达,可以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本文采用RNA干扰技术,从分子水平抑制VEGF的表达。研究的目的是构建VEGFsiRNA的表达质粒,以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VEGF小干扰RNA(VEGFsiRNA)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评价其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4部分:1.分别设计针对猴和小鼠的VEGF小干扰RNA,以pSilencer2.1-U6neo为质粒载体,构建VEGFsiRNA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酶切、测序鉴定。2.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成常氧组和二氯化钴缺氧组。缺氧组中,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LF2000)介导分别转染空载体质粒(空载体组)和VEGFsiRNA表达质粒(VEGFsiRNA转染组),缺氧组中未转染的细胞为缺氧对照组。常氧组细胞不做转染,为正常组。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real-timeRT-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3.改良的Smith方法建立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采用HE染色、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real-timeRT-PCR检测视网膜中VEGFmRNA的动态表达。4.C57BL/6J小鼠分为四组。常规空气中饲养小鼠为正常组,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小鼠随机分为缺氧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基因治疗组,正常组和缺氧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空载体组和基因治疗组分别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LF2000)介导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质粒和VEGFsiRNA表达质粒。结果1.将合成的DNA序列退火后克隆到载体上,并做测序分析,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确定为所需序列。2.MTT法细胞转染24h、48h、72h生长曲线显示VEGFsiRNA质粒转染组细胞的生长速度较其他各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细胞VEGFmRNA及蛋白水平:正常组细胞仅见弱的VEGFmRNA和蛋白表达,而缺氧对照组表达明显上调(P<0.01),空载体转染组表达与缺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VEGFsiRNA转染组较缺氧对照组减弱(P<0.01),VEGFmRNA和蛋白抑制率分别为48.07%、51.82%。3.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在P14开始出现,P17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VEGFmRNA在P12表达较低,P14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4.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很少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而对照组和空载体组中则可见到大量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发生率为100%,基因治疗组较缺氧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组VEGF呈弱阳性表达,对照组和空载体组VEGF表达呈强阳性,基因治疗组VEGF表达明显减少。real-time RT-PCR显示正常组视网膜VEGFmRNA中仅见弱的VEGFmRNA表达,而缺氧对照组表达上调(P<0.01),空载体组表达与缺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因治疗组较缺氧对照组减弱(P<0.01),VEGFmRNA抑制率为43.39%。结论1.体外实验:脂质体介导VEGFsiRNA表达质粒能有效抑制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速度及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2.体内实验:采用脂质体介导,玻璃体腔注射VEGFsiRNA表达质粒可有效抑制小鼠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激光温热效应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张妍霞. 复旦大学. 2003

[2]. 眼底病专题[C]. 佚名.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4

[3]. 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建立及应用Ad-PEDF治疗的实验研究[D]. 颜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08

[4]. 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初步研究[D]. 范思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5]. 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PLGA纳米粒对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D]. 徐建锋.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6]. Avastin抑制兔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杨惠春. 郑州大学. 2009

[7]. 人源性VEGF受体融合蛋白抑制激光诱导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段红涛. 四川大学. 2007

[8]. 第九届全国激光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激光医学学术会议联合学术交流大会会议论文摘要 眼科[J]. 佚名.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08

[9]. 眼科[C]. 佚名. 第九届全国激光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全军激光医学学术会议联合学术交流大会会议论文摘要. 2008

[10]. VEGF小干扰RNA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 刘爱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激光温热效应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