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基金经理能力的实证研究

我国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基金经理能力的实证研究

董丽娃[1]2017年在《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按照GDP总量衡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衡量,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的储蓄存款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70%。在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和现金占比达到75%,而证券、基金等理财产品占比还不到25%。大力发展财富管理行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为财富管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业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从1997年底到1998年初中国基金业从老基金转变为新基金之后,基金业的发展速度是金融部门中最快的。基金的运作和管理通常采取"投资决策委员领导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投资者在投资购买基金的时候通常也会考虑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特征。那么,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特征是否会影响基金绩效?哪些特征会影响基金绩效?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归纳法和计量实证法等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股东性质、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叁大方面描述基金管理公司的总体特征,从生理特征、学历特征、从业资质和从业经验四个方面描述基金经理总体特征,表明不同基金所属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存在差别;其次选择了中国140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作为样本,采用2004年7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计算了其绩效;再次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影响基金绩效的十个假说;然后,实证检验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影响基金绩效的假说;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与启示等。第一,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特征各异,并且差别较大。从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性质、股权结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考察基金管理公司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1)股东性质多元化,从原来只有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才能够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和主要股东,到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都可以,并且外资、实业公司等都可以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2)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各异,并且不断变化,表现为绝对控股型为主,相对控股型其次,分散持股型占比很少,还不到10%;(3)内部治理结构多样化,基本框架基本相同,都拥有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督察长等,但是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及其占比等存在差别。从性别、年龄、学历及其毕业院校和从业经验等方面考察基金经理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1)总体上男性基金经理多于女性,同时女性基金经理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基金经理相对都比较年轻;(3)基金经历的学历都相对比较高,而且名校毕业的占比绝大多数;(4)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普遍不长,特别是在职的基金经理。第二,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合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等特征会影响基金绩效。(1)基金管理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占比和监事会规模对基金收益和绩效具有显着的影响,是否合资、董事会规模和总经理是否董事对基金收益和绩效的影响不显着;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合资、监事会规模对基金风险的影响显着,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总经理是否董事对基金风险的影响不显着;(2)第一大股东性质会影响基金收益、绩效和风险,相对于第一人股东不是证券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第一大股东是证券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低收益、低绩效、低风险;相对于第一大股东不是信托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第一大股东是信托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高收益、高绩效、高风险;相对于第一大股东不是商业银行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第一大股东是商业银行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低收益、低绩效、高风险;(3)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显着更高的总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4)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基金收益和绩效负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基金收益和基金绩效越低;(5)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占比与基金收益正相关;(6)基金管理公司的监事会规模与基金收益、绩效和风险之间负相关。第叁,基金经理性别、学历和从业经验等特征会影响基金绩效。(1)在单独考察基金经理特征的影响时,基金经理性别和从业经验对基金收益和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基金经理的学历对基金收益和绩效的影响显着;基金经理的性别、学历和从业经验对基金风险有显着影响,但不是对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都有显着影响;在同时考察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的影响时,基金经理的性别对基金绩效的影响显着,男性基金经理具有更高的基金绩效;(2)男性基金经理相对于女性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具有更低的系统性风险;(3)具有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相对于硕士及以下学历的基金经理具有更低的收益、绩效和非系统性风险;(4)基金经理经验与基金风险负相关,表明基金经理的经验对控制基金风险有作用。通过对中国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及其与基金绩效影响关系的分析和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得出对基金业监管部门、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投资者的若干政策含义和启示。第一,对基金业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一是必须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特别是对基金管理公司与股东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等进行监管;二是要逐渐放松对基金业发展的管制,特别是进入管制;叁是进一步探索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相关、激励相容的基金运行模式,提高基金收益和绩效,可以探索基金管理公司员工——包括高管、董事、基金经理等——成为所管理基金的份额持有人模式,可以探索基金管理费的计提与单位基金份额净值直接相关而不是只与基金净值相关的模式。第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启示。一是从收益、绩效和风险的角度看,基金管理公司未必要引进外资组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二是从收益和绩效的角度看,基金管理公司要降低股权集中度;叁是从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看,提高独立董事占比,降低监事会规模;四是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的选择应该重视学历和从业经验,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选择更高学历者和更长工作经验者。第叁,对基金投资者的启示。一是要重点考虑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性质、是否合资、股权结构、独立董事占比和监事会规模等因素,董事会规模和总经理是否董事等因素不重要;第二,从收益和绩效的角度看应该主要考虑基金经理的性别和学历,不要太在乎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但是从风险的角度看,基金经理的叁个方面的个人特征都应该考虑。本文的创新大体上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特征和基金经理特征放在一起共同考察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现有文献基本上都是分别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特征和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很少有文献将二者放在一起共同考察对基金绩效的影响。本文在分别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特征和基金经理特征影响基金绩效的基础上,将二者共同作为解释变量,考察它们对基金绩效的影响。二是全面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在已有文献中,虽然也考察基金管理公司股东性质对基金绩效的影响,但是主要考察证券公司作为股东对基金绩效的影响,要么是采用虚拟变量要么是采用证券公司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比例作为解释变量。本文设定了四个模型分别考察基金管理公司第一大股东为证券公司与非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与非信托公司、银行与非银行、其他类公司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并且以这四个模型为基准,逐渐增加基金管理公司是否合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等变量以全面考察基金管理公司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叁是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监事会规模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影响基金绩效的文献主要是研究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总经理是否为董事等的影响,还没有文献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监事会对基金绩效的影响。本文在内部治理结构变量中,采用监事会规模作为解释变量研究监事会对基金绩效的影响。

熊航[2]2016年在《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以资本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公募基金也随之成立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1998年基金开元、基金金泰两家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为标志,公募基金开始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并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我国各类公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达到约8.4万亿元,公募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由于公募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伴随而来的风险。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依然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主要特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公募基金改变投资组合风险承担获取投资收益的难度。风险—收益在资本市场中是永恒的对立统一的存在,公募基金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之一也时刻面对着艰难的选择即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从现实看,我国的公募基金还远远不能驾驭市场风险,2015年6月以来快速上涨了近一年的A股市场出现持续性的暴跌走势,在这轮暴跌中许多公募基金非但没有发挥市场稳定剂的作用,反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断抛售手中的股票,这不但给基金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加剧了股市的恐慌情绪,造成了股票市场和公募基金投资收益双输的局面。2015年第叁季度公募基金全行业合计亏损6503亿元,创历史上最大单季亏损记录。我们关心的是在公募基金的长期运行中,基金管理人是否有能力持续地为基金持有人获取收益?公募基金运行中的投资风险承担有哪些特征?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制度设计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是怎样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将会怎样影响基金投资绩效,以及可能会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将通过几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得出符合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实际情况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公募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地为投资人获取长期投资收益。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大致现状。其内容包括我国公募基金发展历史、历年公募基金发行情况、存量公募基金的规模及结构、开放式与封闭式基金的规模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发现从2005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无论从数量还是管理资产规模等方面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大致从2011年开始我国公募基金的增长开始趋缓,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中投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资本市场总体处于熊市周期。此部分还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了总体分析,包括界定公募基金风险承担、投资绩效等重要概念;阐述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本文中各主要实证章节研究视角的选取情况进行了总体说明。其次,从基金经理个人特征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影响;然后实证检验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第叁,从公募基金业绩追逐的视角出发,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公募基金业绩追逐行为进行分析;再通过数据检验发现公募基金年内风险调整行为的特征;然后基于这些特征研究风险调整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对其年终业绩表现的影响。第四,从股市周期因素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我国股票市场运行周期进行划分,然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的公募基金风险调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股票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投资业绩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从制度环境差异的视角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进行研究。此部分先对阳光私募基金风险承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再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同一基金经理先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绩效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对基金经理转投视角下的基金绩效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如下主要研究观点。(1)通过实证检验公募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风险承担和基金业绩表现的影响发现:①管理公募基金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业绩表现;有过研究员等与证券投资相关度较高的工作经历的基金经理能够取得较好的业绩表现;不同性别间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的差异并不显着。②年龄较大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较为保守;担任过研究员等研究类职位的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时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策略。(2)通过对业绩追逐背景下的我国公募基金风险调整与投资绩效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①我国公募基金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存在明显的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在进行二分位和四分位法分组后,输家组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非常普遍,而赢家组却倾向于较保守的投资策略。②实证研究发现前期资金流入量大的基金、前期业绩较差的基金和处于输家组的基金倾向于在最后一个季度加大投资风险。③实证研究发现基金加大投资风险的行为是无法对当年投资业绩产生正向影响的,基金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粉饰行为是无效的,反而可能对投资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3)针对股市转折点前后六个月的基金风险调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后发现:当股票市场从熊市进入牛市时前期表现较差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当市场从牛市进入熊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会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这说明公募基金并不能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市场悲观时,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反应迟钝;市场乐观时,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又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在实证检验市场周期转换下公募基金风险调整对后期业绩影响后发现在市场环境总体较为极端的情况下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有利于投资业绩表现;当熊市进入牛市时激进的投资策略有助于改善业绩;当牛市进入熊市时往往泥沙俱下,改变风险承担对业绩改善是不起作用的。(4)发生转投行为的公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与公募基金的风险承担策略特点相同,这说明转投的公募基金经理将公募基金年底通过增加风险而提高业绩的绩效粉饰习惯带入到阳光私募基金的经营中。通过研究公募基金经理转投至阳光私募基金前后管理的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对比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不论是与同一基金经理转投前所管理的公募基金的纵向业绩对比上看还是与同时期其他公募基金进行业绩对比看,其总体投资能力都要强于公募基金。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分解为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后发现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强的择时能力上,而择股能力是弱于公募基金的。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加强对公募基金投资风险的关注,淡化唯业绩论的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更关注公募基金经理的风险管理情况,加强对出现短期过度投机行为的公募基金的监管力度;各市场参与主体应提高公募基金绩效评价中的长期绩效评价所占比重,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宣传要考虑风险因素和长期投资绩效;管理层及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公募基金的风险提示并对短期恶意投机的公募基金进行公开批评。(2)完善公募基金监管体系释放更多投资活力。具体措施包括:管理层应减少对公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及投资范围等方面的行政干预,但应加强对公募基金具体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3)进一步鼓励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应给予阳光私募基金等机构以平等的市场地位,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其合法利益与诉求并将其纳入到现有的证券监管体系中;应改进公募基金激励机制,鼓励公私募基金间相互交流学习。(4)重视提高基金经理的实务经验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基金公司应更加重视培养基金经理投研类岗位的工作经验;基金管理公司应增加投研类岗位工作经验在基金经理升迁考评时的影响权重。(5)投资者应加强对公募基金风险承担及投资绩效的异质性的重视。具体措施包括:投资者应重视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和升迁经历;投资者应关注会影响公募基金风险承担的各种因素;在市场出现周期转换的窗口期,投资者应当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采用不同的基金持有策略。当股市由熊市转向牛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持有投资风格较为激进的公募基金;当牛市转向熊市时,基金投资者应当赎回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持有基金时应当按照特定周期进行管理,不建议长期持有股票型基金产品。

龚红[3]2005年在《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激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基金经理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核心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金业绩。当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羊群效应”、“基金黑幕”等事件频频发生,而制衡与监督机制弱化。为了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激励机制凸显重要价值,成为防范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核心。但是目前国内对基金经理激励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羊群效应”、职业忧虑等种种现象表明:当前各种基金经理激励方式的作用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扭曲,其有效性需要重新审视。本文分析了激励方式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及基金绩效的影响,力图发现导致激励作用扭曲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的方案。 本文以基金经理激励问题为核心,分析了叁种最重要的基金经理激励方式。包括:基金管理费——与基金经理直接利益相关的激励方式;隐性和长期激励方式——声誉;基金业特有的锦标赛激励制度——相对业绩排序。并运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力图打开激励方式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影响的黑盒子。 首先,分析了与基金经理直接利益相关的显性激励方式——基金管理费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及基金绩效的影响。引入二次效用函数并结合CAPM,分析基于基金管理费的线性激励契约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这种线性激励契约导致了基金经理付出的努力水平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努力水平,当基金经理的风险厌恶程度小于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时,基金经理选择的风险水平要高于投资者所期望的风险水平;通过关于RTN、Jensen指数与σ)、β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基金管理费规模与基金收益显着负相关、与投资组合风险显着正相关。 其次,分析了职业声誉的激励效应。基金经理更替频繁是我国基金业的一大特点,基金经理往往更多地关注可能出现的消极职业声誉,所以本文重点分析消极职业声誉的激励效应。通过关于T_(it)、SectorDeviation_(it)、BetaDeviation_(it)等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基金当年的业绩是导致基金经理消极职业声誉最主要的因素;从业时间短的基金经理在采取了大胆投资策略失败后面临消极职业声誉的可能性更大。为了降低消极职业声誉发生的概率,他们把追随从业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策略作为明智选择,从而导致了“羊群行为”的产生。中国基金经理这种短期性、风险性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缺乏建立声誉的动力。 第叁,分析了相对业绩排序对基金经理的激励效应。运用RTN和RAR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业绩较差的基金经理在年度中并不倾向于加大其风险调整比率,而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却倾向于加大其风险调整比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老基

包睿[4]2008年在《我国基金经理更换与基金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基金经理更换的原因和后果。采用事件研究法,首先给出了基金经理更换事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并从中提炼了更换原因的假设,进而通过实证研究修正这一假设。最后选择描述基金投资能力的量化指标进行了更换前后的差异性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处于同一时间窗口下的所有基金中,被分在优秀组和后进组的基金发生更换事件的可能性显着高于普通组的基金。(2)基金表现好,一般将老经理提升为高级管理者或转任为其他基金的经理,基金公司倾向于从自身队伍中选择合适人选;基金表现差,更换往往是将老经理解职或降职,更多地从“体系外”挖掘新经理人选。(3)优秀组的基金发生基金经理更换后风险调整的收益能力显着降低,而后进组的基金这一指标显着提高。(4)新经理上任时,对前任基金经理的证券仓位进行较大的调整,以实践自身的投资理念;在基金业绩较差时,基金经理往往试图通过增加交易频率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基本完成了从直观的描述统计中得出一般规律,并从规律中提炼假设,再用实际数据检验假设成果,并修正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的研究分析过程。对基金经理更换的原因和后果都得出了可靠度较高的结论,另外本文的原始数据收集工作也是扎实、完整的。

王勇智[5]2007年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1998年3月我国第一只严格意义上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金泰成立以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到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又推出第一批开放式投资基金,可以说,我国基金业务经历了先封闭后开放的发展过程。到现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速度更加快,每年都有几十只基金上市,买基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老百姓经常谈论的话题,于是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估便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众多理论研究学者非常热衷的研究方向,因此对基金进行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来说:①通过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估能够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购买基金提供一定科学的建议,帮助中小投资者正确选择基金,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炒作。②通过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估,能够促进基金管理人的优胜劣汰。③通过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估能够为基金监管当局提供一定的参考决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监管者能够了解基金公司和基金市场的实际信息,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④通过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估能够促进基金市场的优胜劣汰,从而使整个社会资金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⑤通过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估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向投资者传递基金公司的实际运作信息,加快信息的传递,从而能够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基金市场上有代表性的基金进行评估。本文的整体框架如下:文章的第一、二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估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特点以及创新点以及对关于基金方面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文章的第叁章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这个指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进行实证评估。文章的第四章从基金经理择时能力和选股能力也就是说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对基金进行评估。文章的第五章从基金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估。文章的第六章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基金进行综合评价,把代表基金各个方面的指标都包括进来。文章的第七章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证结果为投资者购买基金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进行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证分析,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在目前我国基金市场上,夏普测度指标更具代表性,有很高的参考意义。我们对25只所选基金根据各个不同的测度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得出的结果惊人的相似,我们又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出夏普测度更具代表性。(2)基金组合已经做到了充分分散化,基金的总风险和系统风险很接近,非系统风险已经被充分分散掉。(3)基金组合的贝塔系统大多数在1附近,这说明了基金组合风险和市场指数风险相差不多。(4)基金业绩具有短期持续性。(5)基金经理有显着的选股能力,但是只有1/3左右的基金经理有显着的择时能力。(6)通过因子分析,我们把众多评价指标归纳为叁个方面分别是:收益率方面、风险方面、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方面。其中收益率方面代表从短期方面对基金进行评价,基金经理管理能力方面代表从长期方面对基金进行评价。

李真[6]2011年在《基金经理流动与基金业绩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金公司的数量迅速扩张,基金规模日益扩大,基金产品不断丰富,风格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参与度也逐渐升温,新基金发行当日售罄的事件不绝于耳。基金,与股票和债券一起并称为证券市场的叁大基础投资工具,同时,作为证券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截止2011年2月底,我国共有公募基金公司61家,公募基金产品729只,资产净值达25203.08亿元。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直接掌舵人,其投资行为与基金的业绩息息相关,因此基金经理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约有千人担任过公募基金经理,新任基金经理人数的增长速度难以与我国基金的扩展速度匹配,从而基金经理表现出一人管多只基金,平均任职期缩短以及流失率高居不下的特点。特别近些年,基金经理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流动实质上带来了基金前后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的调整,由此对基金业绩的变动影响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本文正是出于此考虑,对公募基金特点以及基金经理流动原因探讨后,建立模型分别对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型基金四种类型基金经理流动与基金业绩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为监管机构、基金管理公司、普通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我国基金业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使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本文覆盖了A股市场的完整周期,截取了2003年3月1日至2010年11月23日包含61家基金公司的578次基金经理变更的样本数据。通过建立了基金经理评价模型,定性并定量的衡量了独立于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采用长期(270天)和短期(91天)两个时间窗口,分别测算基金经理流动前后基金业绩;通过Spearman秩相关非参数检验方法,考察基金经理流动与基金业绩的相关性。经研究,本文发现: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经理流动对于基金业绩有显着影响,基金经理流动与流动前后短期基金业绩显着正相关,与长期业绩表现的相关性更为显着;短期债券型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经理流动显着相关,但长期相关性并不明显;货币市场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最长,稳定性最好,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流动的相关性较弱;指数型基金经理变动最为不频繁,基金业绩表现与基金经理变动的相关性也较弱。基于对以上结果的分析上,本文认为,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基金经理流动事件,结合成长性看待基金收益,对不同类型的基金可以有所区别;健全我国基金的评价机制,注重长期业绩,防止短期评价引发基金经理的短视行为,增加自身压力,损害投资者利益;完善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培育管理机制,有效地育人,用人,留人,促进基金经理这类稀缺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激励制度改革,增加基金经理的认同感;加强基金经理更换事件的信息披露,缓解基金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增强公募基金操作的灵活度,使公募和私募基金公平竞争,减少基金经理流失;监管当局,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共同营造良好的基金经理职业氛围,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姜丹丹[7]2016年在《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日渐提升,相应的产生了对高端理财服务的大量需求,阳光私募基金产业的兴起满足了高收入群体对较高投资回报率的需求。我国私募基金最早出现于1993年,从2007年起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规模进入爆炸式的增长阶段。阳光私募基金不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工具,而且也为我国高收入群体居民在投资理财时提供了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投资渠道。通过研究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阳光私募基金公司能够正确评估基金经理的价值创造能力,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将基金评价结果,作为不断完善修改监管规则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阳光私募基金产业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推进的作用。不仅能为基金投资者提供完善依据,而且通过探索阳光私募产业,为日后的监管和发展打下牢固而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其蓬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阳光私募基金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以及与其他基金的比较分析。其次,从法律、市场环境和监管者叁个角度阐述了阳光私募基金的产生,并全面论述了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基金经理的整体状况分析。然后,本文对比评价了各种对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评价方法,选出实证选取的TM模型和HM模型。本文把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20日研究期间内的市场分为“上升市场”、“下降市场”及“调整市场”,根据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不同出身背景进行分类,分为公募派、券商派、民间派,并利用EVIEWS软件对面板数据分别在不同市场的情况来对基金经理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择时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和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现存问题,从阳光私募基金经理、阳光私募基金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叁个角度提出了提高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建议。

王凯俊[8]2014年在《阳光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在我国诞生,随着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居民个人财富增加尤其是高收入群体的逐渐增长,阳光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据WIND资讯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累计发行阳光私募基金产品5771只,累计发行规模达3068亿元,阳光私募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一种定位于中、高端收入群体的理财产品,阳光私募基金在盈利模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都与公募型证券投资基金具有较大差异。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应该如何挑选适合自身的基金产品?阳光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风险和收益究竟谁更孰优孰劣?影响两类基金业绩表现的因素和来源是什么?过去表现较好的基金在未来是否一样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应当选择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的基金经理人来打理我们的基金资产?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意味着十分有必要以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为比较对象,全面开展阳光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首先,本文对阳光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其定义、特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与类似基金的比较,最后对阳光私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其次,是阳光私募基金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比较。在基金整体业绩评价指标方面分别选取基金净值收益率、风险和经风险调整后的业绩指标进行分析后得出:阳光私募基金的整体业绩水平要优于股票型公募基金,且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要低于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内部基金样本业绩较为分化;极端个别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还是要大于公募基金整体水平。在基金业绩影响因素和来源方面,分别采用TM模型和HM模型衡量了阳光私募基金和股票型公募基金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在基金经理人的选股能力方面: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择股能力要显着优于阳光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内部选股能力相对均衡,而阳光私募基金内部选股能力则较为分化。在择时能力方面:阳光私募基金的择时能力要显着优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内部择时能力相对均衡,而阳光私募基金内部择时能力则较为分化。在基金业绩持续性方面,采用非参数检验即列联表法并配以相关统计量检验,分别从短、中和长期对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进行对比分析。在短期,两类基金都具有一定的业绩持续性;在中期和长期,阳光私募没有表现出业绩持续性;无论是在短、中还是长期比较,股票型公募基金的业绩持续性均要优于阳光私募基金。在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人特征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方面,本文采用横截面多元回归模型分别讨论了在不同市场行情下(上涨、震荡和下跌阶段)基金经理人特征与基金业绩的相关关系。在上涨市场行情中,年长的基金经理易于取得好的基金业绩;在震荡和下跌市中,年轻的基金经理越易取得好的基金业绩。披露毕业院校也即名校毕业的基金经理更易于取得好的基金业绩。有过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基金经理人其所管理的基金业绩将优于没有海外经历的基金经理。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基金经理人所管理的基金业绩要更优秀。在牛市阶段,基金经理人同时管理的基金只数与基金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在熊市阶段,则正好相反。配置基金经理人数越多的基金更易于取得好的基金业绩。最后,本文通过前述的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归纳和总结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投资者、私募基金公司和监管当局叁个层面上分别予以提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操作价值的建议。

于志艳[9]2008年在《基于组合评价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对我国的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基金业绩评价作为基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基金发展的全面、有效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无论对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还是对市场监管部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借鉴国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先进的评级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单一评价方法对基金业绩评价的不足,将组合评价法引入了基金业绩评价中,先对样本基金进行了收益与风险指标分析、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分析、基金业绩来源与归属分析以及业绩持续性分析,然后把以上单一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分析,建立了一个基于组合评价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我国当前基金业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证券投资基金概述。主要介绍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第叁章: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在这一章中,首先介绍了基金收益评价方法、基金风险度量方法、风险调整后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基金业绩来源与归属分析方法以及基金业绩持续性分析方法,然后把组合评价法引入基金业绩评价中,介绍了组合评价的概念、种类以及组合评价的事前检验、事后检验。第四章: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该部分以2004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30只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基金,评价期间为2006年1月4日——2006年12月29日,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法和组合评价法对各基金的业绩表现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和分析,正确认识其表现优劣,最后得出结论。第五章: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不考虑风险因素时,基金业绩超过了市场基准组合;在给定风险水平下,基金整体收益率超过了无风险收益率,但不能显着超过市场基准:基金总风险高于市场基准,没有充分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基金经理表现出一定的选股和择时能力,但是缺乏明显的证据支持;组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

李宪立[10]2006年在《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新模型及我国基金中长期业绩评价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迅猛发展,对基金业绩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但目前,对基金业绩的相关研究在深度和系统性上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远远没有起到指导中国基金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作者将我国证券市场特征与国内外基金业绩评价理论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新模型,为我国的基金评价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长期业绩和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中期业绩进行详尽的实证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基金市场实际状况,深入观测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深化对机构投资者行为与作用的认识,促进我国基金业的规范发展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和贡献包括: (1)对基金业绩评价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有利于对基金业绩评价问题的整体把握。 (2)作者自己构建了基于主动投资风险度的总业绩评价新指数,用来评价基金的总业绩。运用基于主动投资风险度的总业绩评价新指数对我国基金总业绩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应用效果良好,特别适用于证券市场处于熊市的状况。 (3)作者自己构建了基于回归分析的多期基金业绩持续性评价新模型,用来评价单只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运用基于回归分析的多期基金业绩持续性评价新模型对我国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多期基金业绩持续性评价新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4)对我国封闭式基金长期的总业绩、选股择时能力、业绩持续性和开放式基金中期的总业绩、选股择时能力、业绩持续性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丰富和宝贵的研究结论,为投资者、管理者和监管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运用平均收益率、特雷诺指数、夏普指数、绍坦诺比率、M~2测度对我国封闭式基金长期业绩进行评价时,得出了基金总体表现超过深沪合并指数、

参考文献:

[1]. 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D]. 董丽娃. 山东大学. 2017

[2]. 我国公募基金风险承担与投资绩效研究[D]. 熊航.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3]. 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激励问题研究[D]. 龚红. 湖南大学. 2005

[4]. 我国基金经理更换与基金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D]. 包睿.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实证分析[D]. 王勇智.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基金经理流动与基金业绩关系研究[D]. 李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7].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研究[D]. 姜丹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8]. 阳光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研究[D]. 王凯俊. 江西财经大学. 2014

[9]. 基于组合评价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研究[D]. 于志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10].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新模型及我国基金中长期业绩评价实证研究[D]. 李宪立. 同济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我国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基金经理能力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