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

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

王羽[1]2004年在《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是一类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可经土壤传播并进入寄主维管束进行危害,所以防治起来十分困难。本实验通过几种方法获得了260株无致病力青枯菌,对这些菌株进行拮抗筛选,并进一步测定了拮抗菌诱导番茄植株的生理生化变化情况。 1.从发生青枯病的番茄茎中直接分离出198株无致病力青枯菌,编号依次为1~#-198~#:通过紫外光诱变法获得的无致病力菌株有45株,编号依次为UV1~#~UV45~#:通过转代获得的无致病力菌株有17株,编号依次为ZD1~#~ZD17~#。 2.采用平板喷雾法做平板拮抗筛选,筛选出39个有抑菌圈的菌株。这39株中有38株为直接筛选所得的菌株,有一株为紫外光诱变所得,转代菌株没有抑菌圈现象。其中60~#、125~#、134~#、133~#和131~#菌株在对Bs01~05的平板拮抗试验中,抑菌带宽依次为2.1cm、2.0cm、1.9cm、1.6cm和1.5cm。 3.采用番茄“合作903”品种对这39株平板拮抗菌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最终筛选出两株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100~#、134~#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两个菌株的重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8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可达到86.4%和81.7%,20d后相对防效仍分别可达到37.7%和44.4%。 4.通过不同施用方式的盆栽控病试验比较表明,采用大苗浸根法的防治效果要优于浸种的方法。如同一菌株134~#,仅采用浸种的方法,7d后的相对防效为31%左右,20d后的相对防效为19%左右,而浸根的方法7d后的相对防效可达90%左右,20d后的相对防效可达到44%左右。 5.通过134~#菌株接种番茄,测定寄主体内与抗病反应有关的酶如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的结果表明,番茄在受到无致病力菌株处理后,叁种酶活性均有显着增强,尤其以PAL活性变化最为敏感,酶活性高峰出现较早;POD活性也迅速上升,说明番茄受无毒菌株处理后能激活植物本身清除体内活性氧的活性和抗病代谢过程,具有清除番茄体内活性氧、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作用;PPO活性也有显着增加,说明番茄在经过无毒菌株处理后能激活植物本身免疫系统,增加醌类物质的合成量。

马健尧[2]2014年在《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筛选及对番茄青枯病的室内控病研究》文中指出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发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植物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对番茄常造成毁灭性的危害,生物防治对番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致病力青枯菌株对防治青枯病有一定效果,是青枯病生防材料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通过分离田间发病番茄植株内的青枯雷尔氏强致病力菌株,通过继代培养、在NB培养基上不同时间培养、不同pH处理7d和15d、不同温度处理1h将青枯雷尔氏强致病力菌株转化为无致病力菌株,通过平板拮抗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防效试验,进而选出防效最好的两株无致病力菌株,对其侵染动态和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随着继代培养的培养代数增加,平均弱化指数成增大趋势,在第10代出现了无致病力菌株;在NB培养基上培养15 d时,强致病力菌株已经完全转化为不确定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在培养30 d时,强致病力菌株几乎完全转化为无致病菌株;在pH7.0时,处理7d和15d后,强致病力菌株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93.33%、92.22%,pH5.8时,强致病力菌株比例最低,分别为46.67%和31.11%;用不同温度处理强致病力菌株发现,当温度为50℃时,菌株死亡,当温度为40℃时,活菌数显着低于其他(4℃-30℃)处理,强致病力菌株比例为4℃-40℃所有处理中最低。2.通过平板筛选得出390株无治病力菌株中有35株具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NB长时间培养产生了27株,拮抗菌产生率为9.41%,不同pH处理强致病力菌株7d和15d产生了8株,产生率为13.56%。NB培养7d产生了9株拮抗菌株,为所有诱导产生具有抑菌效果的无致病力菌株处理中最高。3.对35株无致病力菌株产生的抑菌带宽分别与10d发病率、20 d发病率、10 d相对防效、20 d相对防效进行相关性分析,抑菌带与10 d发病率成负相关(r=-0.865),与20 d发病率成负相关(r=-0.799),与10d相对防效成正相关(r=0.863),与20 d相对防效成正相关(r=0.799),表明拮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发病率和防效。4.抑菌效果最好的两株无致病力菌株分别为Rs2-4、Rs3-18,抑菌带宽分别为1.4 cm,1.6 cm。分别用来处理植株,较对照分别延迟发病9d和8 d。就10d调查情况来看,Rs2-4和Rs3-18相对防效最高,均为100%,就20 d调查情况来看,Rs2-4和Rs3-18分别为50.00%和43.33%。5.对侵染动态的调查发现,就根茎叶侵染情况来看,致病菌株Rs3的侵染能力是逐渐加强的,而Rs2-4和Rs3-18侵染能力呈现出逐步减弱的态势,Rs2-4的侵染能力又优于Rs3-18。6.对植株接种Rs2-4、Rs3-18后酶活变化调查发现,植株根茎叶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在接种后均较对照(CK)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无致病力菌株Rs2-4、Rs3-18可能诱导植物产生了获得性抗性(SAR)。

王羽, 肖崇刚[3]2004年在《番茄青枯病病菌无致病力菌株的分离和控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从有青枯病的番茄茎中分离出198株无致病力青枯菌,室内平板喷雾法拮抗试验表明,有39个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可明显抑制青枯菌Bs01~05的生长,采用番茄"合作903"品种对这39株平板拮抗菌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最终筛选出2株(100,134)表现较好的控病效果,其20d后的防效分别为43%和47%。

赵凯[4]2006年在《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抗菌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番茄青枯病是由茄青枯拉尔氏菌[Rala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病害的生防菌有一定的优势。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拮抗物质抑制或杀死病原菌,是植物病害生防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试验以番茄青枯病的内生拮抗细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来了对番茄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控病效果且能高产抗菌物质的菌株TR03-081,并对拮抗菌TR03-081抗菌物质的产生与积累的条件、抗菌物质的稳定性以及类别、抗菌谱进行了研究,并对拮抗菌TR03-081进行了菌株鉴定。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1、经平板抑菌试验,从供试的10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了5株抑菌带宽在5mm以上的菌株01-144、01-189、TR03-108、TR03-081和TR03-124;温室控病试验表明,筛选出的5个菌株的去菌发酵液的控病效果总体好于其菌悬液的控病效果,其中01-189、TR03-108、TR03-081去菌发酵液的防效分别达到了53.85%、65.38%和50%。通过拮抗菌去菌滤液的平板抑菌试验得到了其无菌发酵液能够在NA平板上对番茄青枯病菌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TR03-081。 2、通过对TR03-081产生抗菌物质的稳定性的研究发现,该抗菌物质对热不够稳定,在100℃的水浴条件下30min即可失去抑菌活性;对光强为800Lx的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光照处理36h后,其抑菌活性仍保持在88.62%;对酸碱具有部分稳定性,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不够稳定,在弱酸条件下能够部分影响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TR03-081的无菌发酵液对蛋白酶K有一定的稳定性。 3、通过对抗菌物质的产生过程以及培养条件对抗菌物质产生和积累的影响的研究发现,TR03-081产生的抗菌物质是在细菌生长后期生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先降后升,最后稳定在7.5左右。TR03-081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的初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8h,培养液体积与发酵容器之比为2∶10,最适合抗菌物质产生的培养基是枯草芽孢杆菌专用培养基。 4、通过对抗菌物质类别的初步鉴别得出,TR03-081产生的抗菌物质为水溶性的抗菌蛋白,溶液中硫酸铵饱和度为60%时最利于该抗菌蛋白的析出。

肖烨, 洪艳云, 易图永, 黎定军[5]2007年在《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番茄青枯病是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防治效果不佳,且对环境不友好。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应用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拮抗细菌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对番茄青枯病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防治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黄明媛[6]2011年在《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文中认为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其防治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本试验针对广东省诱发青枯病的两株主要青枯菌SST-Y和G2M1.70,从健康番茄根系采集土壤样品,分离筛选出对番茄青枯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土着微生物,对其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初步研究了拮抗菌抗菌物质稳定性和抗菌范围,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应用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番茄青枯病得到更有效的防治。试验从不同地点的番茄根系土壤分离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每个地点随机采集9株健康番茄根系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分离得到284株菌株,其中33株对番茄青枯菌具有抑菌活性。经双层平板法复筛获得4株(YB1, YB6, YB22, YB70)对SST-Y和G2M1.70均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其中YB6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抑菌圈直径>17 mm,抑菌活性最强。将4株拮抗菌连续继代培养10次发现只有YB6拮抗效果稳定,因此本试验选取YB6作为试验对象。YB6经传统鉴定确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细菌。节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少见关于其对拮抗番茄青枯菌的报道。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发酵条件研究,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参数为:以1.5%蔗糖为碳源,0.6%酵母浸膏、1.0%蛋白胨及0.3%硫酸铵为氮源, pH 9.0的发酵培养基中,3%接种量, 30°C,100 r/min恒温连续震荡培养3 d。该发酵条件下YB6抑菌活性明显增强,YB6对SST-Y和G2M1.70抑菌圈直径与初始发酵条件相比分别增加了76.72%和81.14%。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研究抗菌物质稳定性,结果表明:YB6化学稳定性较弱,对pH和蛋白酶K敏感,pH小于6大于10条件下和1.5 mg/mL以上浓度蛋白酶K均会使其活性显着下降;物理稳定性中对热较敏感,在60°C及其以上温度失去抑菌活性,紫外线照射5 h和35000 L光照条件下均十分稳定。YB6培养液和YB6无菌上清液分别在4°C和常温条件下保存,结果显示,培养液和无菌上清液常温保存抑菌活性均要好于4°C保存,并且在4°C和常温下前者抑菌活性好于后者。YB6固体菌剂吸附载体的研究表明:从菌体吸附量、存活率和抑菌活性综合分析,有机肥、玉米粉、花生饼粉、草炭、稻杆粉和米糠有机载体吸附效果好于活性碳和蛭石无机载体,其中玉米粉为载体时菌体吸附量最大,存活率最高,抑菌活性最好。YB6盆栽试验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在番茄幼苗移栽时分别以泡种、浇注、灌根、蘸根方式接种YB6,其中以蘸根方式接种效果最好,其防治率达到65.0%,效果显着。YB6抗菌范围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甘蔗黑粉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ea)、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compeatris pv. oryzicola) 8种供试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说明YB6具有较广的抑菌作用,其中对甘蔗黑粉病和小麦赤霉病抑制效果较强,抑菌率分别达到88.6%和80.2%,说明YB6作为生防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张文州[7]2012年在《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工程菌的筛选及其免疫抗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不同致病力的青枯雷尔氏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和防效评价,从中找到一株防效好、定殖量大、定殖周期长,且生物学特性稳定的菌株(FJAT-1458)用作植物疫苗工程菌。从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在番茄植株及根系土壤的定殖特性、诱导番茄植株免疫抗病的生理机制及影响植株根系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等方面来阐明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对番茄青枯病的免疫抗病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的接种浓度和接种时间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菌株FJAT-1458的接种浓度越大,番茄青枯病发病率越低;菌株FJAT-1458与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FJAT-91接种的间隔时间越短,番茄青枯病发病率越低,二者同时接种时,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最低,先接种菌株FJAT-1458,间隔3d、6d再接种菌株FJAT-91,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较高。2、研究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在番茄植株及其根系土壤的定殖特性,结果表明,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只能在番茄根系土壤和植株的根部及茎部定殖,在植株的叶片无定殖。不同接种浓度的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在番茄植株及根系土壤的定殖量不同,接种浓度越大,其定殖量越大,定殖时间越长。3、研究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对番茄防御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胁迫接种对番茄植株株高、根系长度、根系干重影响不显着(P>0.05),但对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抗氧化酶影响较明显。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胁迫接种能导致番茄植株不同器官的POD、PPO和SOD酶活性总和显着高于对照植株,并且在胁迫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之间,POD、PPO和SOD的活性变化动态也有所不同。4、研究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对不同作物(番茄、茄子、辣椒、丝瓜、芹菜)根系土壤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能改变上述各种作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含量,不同作物根系土壤的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PLFAs)类群变化均可分为下降型、无变化型、上升型。进一步分析表明,接种FJAT-1458菌株能改变不同作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抑制放线菌的生长。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处理能提高丝瓜、番茄、芹菜根系土壤的Simpson指数值,降低茄子和辣椒根系土壤的Simpson指数值;提高番茄和芹菜根系土壤的Shannon指数值,降低茄子、辣椒和丝瓜根系土壤的Shannon指数值;降低这5种作物根系土壤的Pielou指数值。5、研究不同作物(番茄、辣椒、粉蕉、韭菜)根系提取液对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根际提取液对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生长能力的影响不同。番茄、辣椒、粉蕉的根系提取液对FJAT-1458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韭菜对FJAT-1458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光谱扫描分析表明,辣椒和粉蕉的根际提取液处理32h后,菌株FJAT-1458在波长260nm和280nm处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而番茄和韭菜的根际提取液处理32h后,菌株FJAT-1458在250-300nm区段有一吸收肩峰。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根际提取液处理下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1458的菌落形态和弱化指数均无出现明显差异。

韦中[8]2012年在《生物有机肥防控土传番茄青枯病的效果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严重制约着番茄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生物防治因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而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并在防治土传病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青枯病已有大量的报道,但总体还处在生防菌资源收集阶段,缺乏稳定有效的生防产品。本研究从健康番茄植株根际分离获得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QL-18和皮氏劳尔氏菌Ralstonia pickettii QL-A6,分别研制出抗番茄青枯病的生物有机肥和液体菌剂。通过温室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和液体菌剂单独或复合施用控制番茄青枯病的效果,并探讨了两者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了南京麒麟镇后村蔬菜种植区番茄青枯病的现状,结果表明:春季发病率一般低于秋季,前茬为寄主作物的田块发病率高于前茬为非寄主作物的田块。灌溉水源中没有检测到致病菌,但在灌溉沟渠中检测到致病菌。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SMSA从番茄植株根际分离获得流动型(疑似致病力青枯菌)和非流动型菌株(疑似无致病力青枯菌),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异性基因片段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致病性鉴定等手段,最终确定流动型菌株为强致病力R. solanacearum (其中一株命名为QL-Rs1115);非流动型菌株为R. pickettii (其中一株命名为QL-A6)和R. mannitolilytica。2、从健康番茄植株根际分离到37株对青枯菌QL-Rs1115有抑制能力的细菌,其中B. amyloliquefaciens QL-18对青枯菌的平板抑制作用最强,在健康土壤(水稻土)和带病土壤(番茄连作土)中均显着抑制了青枯病发病率,减少了青枯菌在番茄植株根际和茎基部的数量。生防菌QL-18具有合成Fengycin、Subtilisin和Iturin等抗生素的能力,在PDA平板上能抑制Rhizoctonia solani, Phytophthora capsici, P. nicotianae,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 F. oxysporum f. sp. cucumuerimu, F. oxysporum f. sp. melonis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等植物土传病原真菌。GFP标记研究发现生防菌QL-18在番茄植株根表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3、以菜粕堆肥(RCC)、猪粪堆肥(PMC)、菜粕和猪粪堆肥1:1混合物(R&P)、鸡粪堆肥(CMC)、牛粪堆肥(CDC)和中药渣堆肥(HRC)和2种泥炭(高位泥炭MP和低位泥炭FP)为原料,筛选适合生防菌QL-18的营养载体。结果表明,RCC不但能为生防菌QL-18提供大量的可溶性C、N养分,使其在载体中更好的繁殖和存活;而且能抑制青枯菌QL-Rs1115的生长,是菌株QL-18的最佳营养载体。在FP中生防菌QL-18也能保持很高的数量,但与其它堆肥载体相比,FP延长了青枯菌QL-Rs1115的存活时间,因此不是最适的生防菌营养载体。4、将生防菌QL-18与菜粕堆肥二次固体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BOF。盆栽试验中,在育苗穴盘和移栽盆钵中均施用BOF的处理,番茄植株根际青枯菌的数量显着减少,有效降低了青枯病发病率。田间条件下BOF的控病效果因季节不同而异,春季施用BOF防效比秋季好,且育苗和移栽时均施用BOF的处理防效高于单施处理。番茄植株青枯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初始青枯菌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初始病原菌数量越高,BOF的防病效果越差。5、盆栽试验研究发现R. pickettii QL-A6在番茄根际和茎部定殖数量达到107cfu/gdw和108cfu/g fps,具备和青枯菌竞争的能力。灌根法施用R. pickettii QL-A6,能显着降低根际病原菌数量,有效防控苗期番茄青枯病的发生;增加R. pickettii QL-A6的施用量,能显着提高其生防效率。茎部注射法施用R. pickettii QL-A6的防控效果显着高于灌根法,R. pickettii QL-A6在地上部各组织大量定殖,抑制了病原菌对番茄的侵染。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茎部注射法施用R. pickettii QL-A6能有效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6、温室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育苗施用BOF和茎部注射施用R. pickettii QL-A6两种方法配施能稳定防控番茄青枯病(70%-86%)。田间单独施用BOF或R. pickettiiQL-A6的防效均受季节影响:BOF处理的春季防效好(54.7%),秋季防效差(30.5%);R. pickettii QL-A6处理春季防效差(31.6%),秋季防效好(80.0%)。育苗施用BOF后,生防菌QL-18能在番茄根际大量定殖,降低根际青枯菌的数量;茎部注射施用后,R. pickettii QL-A6在地上部快速大量定殖,减缓了青枯菌在地上部的侵染速度。

张海利, 陈永兵, 徐坚[9]2008年在《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防因子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并对生防菌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孔德英[10]2005年在《SA、OS与01-144协同控制番茄青枯病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青枯病是由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由于青枯病菌可经土壤传播并在维管束中危害寄主,所以防治起来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防治措施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病害的生防菌具有一定的优势,且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生防菌与诱导寄主植物抗病性及化学药剂相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生防菌的生防效果。本研究将SA、OS与生防内生细菌01-144相结合进行了协同控病的试验,并初步明确了控病作用及协同增效的机理。 1、用滤纸片法和稀释琼脂法测定时,SA 0.5 mmol·L~(-1)、1 mmol·L~(-1)、2 mmol·L~(-1)、3 mmol·L~(-1)和4 mmol·L~(-1)等5个浓度溶液在对青枯菌的体外抑制试验中,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温室测定表明:在含SA各浓度的NA平板上生长的青枯菌的致病力与对照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 用SA上述溶液对番茄青枯病进行温室控病试验,在浸根、灌根、喷雾、浸根+喷雾和灌根+喷雾等5种处理方法中,灌根+喷雾的方式防效较好,当SA的浓度为2 mmol·L~(-1)时,第25 d的防效达到了37.93%。 另外,在浸根和浸根+喷雾的方法中SA 3 mmol·L~(-1)和4 mmol·L~(-1)对番茄苗产生了药害。 2、用滤纸片法和稀释琼脂法测定,OS 200倍、400倍、600倍和800倍浓度的溶液在NA平板上对青枯菌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对番茄青枯菌的最小抑制浓度是500倍。但是,温室测定时,它们对番茄青枯菌的致病力没有影响。将OS上述各浓度应用于温室盆栽试验,在同上的5种方法中,灌根+喷雾方法的效果最好,其中OS 200倍、400倍溶液的防效分别达到了46.43%和39.29%。 3、生防菌ol-144在含SA 0.5 mmol·L~(-1)~4 mmol·L~(-1)浓度溶液的NA平板上生长速度与菌落形态等性状均与其在对照NA平板上的生长性状相似,而且它们之间的菌落数量无显着性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SA对ol-144的温室控病能力没有影响。 将SA与ol-144按体积比1∶1相混合,使得混合液中SA的终浓度为2 mmol·L~(-1)、3mmol·L~(-1),ol-144的终浓度为6×10~8cfu·ml~(-1)。混合液在采用3次灌根+喷雾时的防效比单用ol-144的分别高31.25%和18.76%。 4、OS 200~800倍液在NA平板上对01-144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是含OS 200倍液降低了01-144的温室控病效果,其他浓度的OS溶液对01-144的温室控病效果没有影响。 将OS与01-144按体积比1∶1相混合,使得混合液中OS的终浓度为400倍、600倍,01-144的终浓度为6×10~8 cfu·mL~(-1)。混合液在采用3次灌根+喷雾时的防效比单用01-144的分别高43.76%和25.01%。 5、在研究协同控病作用机理时表明,01-144的无菌发酵液与SA、OS分别混合后能够对青枯菌产生抑制作用;番茄植株经过混合液处理后,体内与抗病反应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

参考文献:

[1]. 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D]. 王羽.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 番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筛选及对番茄青枯病的室内控病研究[D]. 马健尧. 四川农业大学. 2014

[3]. 番茄青枯病病菌无致病力菌株的分离和控病研究[J]. 王羽, 肖崇刚.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抗菌物质的研究[D]. 赵凯. 西南大学. 2006

[5]. 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肖烨, 洪艳云, 易图永, 黎定军. 植物保护. 2007

[6].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D]. 黄明媛.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7]. 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工程菌的筛选及其免疫抗病机理研究[D]. 张文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生物有机肥防控土传番茄青枯病的效果及其机制研究[D]. 韦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9]. 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张海利, 陈永兵, 徐坚.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10]. SA、OS与01-144协同控制番茄青枯病作用及机理研究[D]. 孔德英.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无致病力青枯病病菌对番茄青枯病的控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