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曲靖市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曲靖市水务局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本文结合曲靖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践,总结了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水价形成机制、群众全程参与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工程管护机制、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的主要做法,推动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模式;探讨;曲靖市

1概述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是珠江的源头和爨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入滇锁钥”、珠江源头第一市之称。国土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辖6县2区1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户籍总人口65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08万人。全市耕地面积4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加速现代农业、尤其是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晰,重建轻管,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导致工程难于长期发挥效益;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导致田间地块的“最后一公里”建设乏力;没有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造成部分工程亏本运行,导致管理养护经费无法落实,工程运行不正常。近年来,曲靖市积极推广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水价形成机制、群众全程参与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工程管护机制、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参与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确保工程设施建得成、长受益。截止2017年10月底,全市共投入8.6亿元,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19万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

2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新机制模式

2.1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按照“水权明晰,水价调节;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节约用水,提质增效”的原则,对照作物种植结构计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分工程、分区域,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农作物灌溉定额。农业初始水权以水权证方式确权到户,将水权水量按照耕地面积分配到用水户并向用水户核发用水权证,依据来水丰枯和作物种植结构,每年动态调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制定了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用水户之间可以对水权范围内结佘水量进行水权有偿转让交易,也可由水管单位加价回购,以此保障用水户节水效益,促进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合理利用。

2.2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科学测算、群众参与、分类定价的原则,把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田间工程计提折旧和合理报酬纳入水价成本,科学测算出终端全成本水价及运行成本水价,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基础,企业合理盈利为基准,政府让利为调节,找准群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平衡点,由供用水双方协商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

2.3建立了群众全程参与机制。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由项目区受益村组、用水合作社及用水户协会、供用水管理公司推选出用水户代表全程参与工程项目前期规划设计立项、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对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监督作用,既保障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2.4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和“先建后补”建设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适当补助、利益自享、风险自担、惠及于民”的工作思路,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参与项目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程建设实行“先建后补”,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主体负责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先建,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按规定比例给予财政资金补助。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模式的转变,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了各级政府财政无更多经费投入田间工程建设、维护的问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投资模式从政府“大包大揽”,到政府财政资金“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的转变。

2.5建立长效的工程管护机制。积极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主体。一是全面推行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用水户协会及供用水管理公司参与管护。二是政府财政资金投资部分建设的工程所有权归国有,由县、乡水务部门管理或者委托社会资本投资方进行运营管护;社会资本投资部分建设的工程产权归社会资本投资方,由县水务部门登记备案,并向投资方颁发产权证。通过采取多种管护模式,改变了水利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状况及田间工程主体“缺位”的问题,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确保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2.6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约束机制。以年为单位,科学核定每户用水定额,定额内用水按批准价格实行,超定额实行累进加价,并对超出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累进加价的收入项目所在县节水奖励基金,对采取节水措施的用水户,按年度给予奖励。

3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效益

3.1保障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合理的水价和精准补贴政策,培养群众正确认识水资源国有、有偿使用、多用多出、节奖超罚的意识,为工程运行提供了经费保障;用水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工程产权的明晰,搭建了群众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平台,理顺了农田水利设施管养维护机制,落实了管护主体责任,激发了群众管水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运行”的目标;

3.2提高了农田水利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由于项目区渠道工程的改造和水源工程的互相贯通,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田水利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滴灌、大棚、薄膜覆盖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缩短灌水周期,减少水事纠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据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测算,项目区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水的利用系数从0.5提高到0.85,项目每年可节约45万立方米水。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年亩均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低于46公斤,减少农药施用量0.33公斤。

3.3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水建设,投资融资渠道得到拓展。通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管投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来,以期彻底打破政府大包大揽、包建包管的传统做法,解决了以往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兴建,以致带来管护责任主体不明、有建无管、重建轻管、管而不力等问题。

3.4群众参与管得好。群众全程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让群众早知道,工程实施让群众齐参与,工程效益让群众共收益,真正让广大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充分扮演“项目启动宣传员”“项目问题调解员”“项目建设施工员”“项目质量监督员”角色,确保了每一项水利工程的“保护性开工、无障碍施工”,真正达成干一件成功一件、发挥效益一片的建设目的。

3.5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实施后把水引到了田间地头,老百姓采用滴灌、喷灌等技术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或经果林,增加了收入。据陆良县恨虎坝中型灌区测算,每亩除能够节约6个劳动力外,还节约灌溉成本387元,并增加收入1777元。

3.6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及工业用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4项目实施后存在的问题

4.1土地流转未全面落实的问题。高效节水要求统一灌溉管理、统一作物种植结构,相应土地经营模式必须是集约化管理。目前大部分项目土地难以流转,不能形成规模经营,导致工程无法发挥最大效益。

4.2市县财政配套和精准补贴压力较大。由于工程项目较多,加之市县财政困难,配套压力较大;实行精准补贴,可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成本,如果精准补贴覆盖全市所有高效节水项目,资金量较大,仅靠市县财政补贴,压力较大。

4.3田间设施管理粗放。田间设施运行管理人员多为种植大户,由于管理粗放,技术水平较低,实现节水与增产增效“双赢”的目标还有差距。

5建议

5.1加快高效节水项目土地流转落实,形成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5.2建议中央、省、市尽快出台精准补贴财政投入政策,以中央财政为主,省、市、县为辅的补贴政策,拓宽精准补贴资金投入渠道。

5.3建议组织田间设施运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不平,实现节水与增产增效“双赢”的目标。

标签:;  ;  ;  

曲靖市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