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力系统论文_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詹惠安,王树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动力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系统,发生器,水下,空穴,动态,排放量。

热动力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詹惠安,王树峰[1](2019)在《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以氢气发生器产生的氢气作为燃料,和氧气发生器生成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产生热量,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水蒸气,驱动汽轮机对外做功。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不受背压影响,无向外排放物,无航迹,能够极大地提高水下航行器的航行深度、安静性和隐蔽性,是一种全新的安静型、高效率、高性能动力技术。氢气发生器和氧气发生器氢能闭式循环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氢气发生器以水反应铝合金为原料制取氢气,氧气发生器以生氧剂为原料制取氧气。(本文来源于《鳌山论坛“2019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水下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9-22)

张方方,李文哲,董晓明,宋佳平[2](2019)在《氢氧能源在鱼雷热动力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氢氧能源具有储能密度高、储存安全性好等优点,其水下应用将是鱼雷热动力系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常用制氢制氧方法进行分析,指出对鱼雷可控快速制氢可采用富铝合金与水反应的方式进行,鱼雷可控快速制氧可采用氯酸盐储存与制氧同轴两室进行的方式实现。结合固态氢氧能源的特点,指出对鱼雷氢氧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实现推进剂、能源供应调节方法、发动机选型以及热力循环方式的优化配置比较理想。(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强,李维维,张强[3](2018)在《适用于UUV的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锂/六氟化硫热源的能量密度很高,生成液体产物且体积小于消耗的锂的体积,航行中无需向外界排放。锂/六氟化硫在热管反应器中反应并将热量传给工质。热管反应器与汽轮机、斯特林发动机或布赖顿涡轮机结合可构成闭式循环动力系统,适合用于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动力。本文介绍了热管反应器的工作特性,以及闭式循环汽轮机动力系统、斯特林发动机动力系统和布赖顿涡轮机动力系统的组成,对系统的工作参数与循环效率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陈支厦,詹惠安[4](2017)在《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不受背压影响,无向外排放物,无航迹,能够极大地提高水下航行器的航行深度、安静性和隐蔽性,是一种全新的安静型、高效率、高性能动力技术。氢气发生器和氧气发生器是氢能闭式循环动力系统的关键组件。氢气发生器以水反应铝合金为原料制取氢气,氧气发生器以生氧剂为原料制取氧气。文章介绍了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1)

吴豪,刘猛,董锬[5](2016)在《热动力试验系统温度压力动态调节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大型热动力试验系统动态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温调压的热动力试验系统;建立了其温度、压力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在SIMULINK中实现了压力温度动态变化的数值仿真;讨论了该系统温度、压力的调节能力及限制因素,并分析了二者调节的相互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该热动力试验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温度、压力的大跨度快速调节,还能实现二者的定斜率调节。(本文来源于《流体传动与控制》期刊2016年03期)

张雷[6](2016)在《基于凸轮的转子一体化热动力电源系统基础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便携式电源系统在野外作业机器人、小型侦查设备以及单兵数字化装备等领域广泛运用。传统便携式电源系统是在发动机的基础之上串联一个独立的发电机,结构简单但集成化程度不高;微型电源系统多是利用MEMS技术将热动力电源系统集成到用电设备的主板上,技术难度较大且对设备电路影响较大。论文针对现有电源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转子一体化的新型热动力电源系统,利用独创的对置式轴向活塞发动机创新地将发电机的永磁磁极集成到发动机的外转子上,有望取得较高的功率密度及可靠性。本文围绕电源系统的结构方案以及基本理论问题,对于电源系统转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气缸式增压发动机热力学过程、斜置式滚子与环面凸轮啮合特性、部分柔性化的功率传输机构力学特性以及机电耦合特性展开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集成化的设计思想,提出了转子一体化的热动力电源系统总体方案。从整体上分析了电源系统的设计目标与结构布局,根据电源系统设计目标,面向运用需求,初定了发动机与发电机转子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种对置式轴向活塞发动机作为电源系统的动力源,阐述了环面凸轮式功率传输机构以及气缸式增压扫气系统原理及方案,介绍了发动机与发电机集成化布局形式,研究了发电机的永磁磁极与发动机的外转子的连接特点。初步分析表明:采用新型凸轮推杆式的功率传输机构,将气缸环形布置,优化发动机的空间布局形式,是提升电源系统功率密度的关键。(2)基于新型气缸增压式扫气过程,建立了发动机热力学理论及数值模型,研究了缸内热力学过程及流场特性。提出了适应凸轮式机构的气缸增压式扫气方式,分析了气缸增压扫气方式的特点;根据缸内能量以及质量平衡关系,采用双区域模型研究了发动机燃烧过程,采用等熵流动假设研究了扫气过程。利用CFD方法建立了发动机燃烧过程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缸内热力学特性曲线,分析了缸内瞬态流场特性。基于理论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发动机燃烧提前角、转速以及增压与动力气缸缸径比对于发动机热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了相关参数的最优值。结果显示: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为-7度、实际转速为4000~6000rpm、缸径比小于1.78时可显着优化发动机性能。(3)研究了斜置式滚子与环面凸轮啮合特性。根据滚子斜置的结构特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接触特性,采用多重坐标变换方法建立了接触过程运动学模型,研究了凸轮滚子接触点的空间轨迹并分析了两者无穿透条件下相对滑动特性;建立了凸轮和滚子接触过程的简化模型,研究了两者之间非线性瞬态接触特性;利用数值模型,研究了准稳态情况下环面凸轮与斜置滚子的啮合特性和功率传输特性,对于两者的传动角、接触曲线以及相互作用力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圆锥状滚子可有效减小两者的相对滑动速度,有利于减小滑动磨损。(4)研究了调整机构柔性化以后环面凸轮式功率传输机构力学特性。分析了功率传输机构连杆系力学约束,确定了接触面不分离条件下调节机构预紧力,采用离散化模型,研究了凸轮与滚子接触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连杆系模态。利用线性拟合方法研究各构件刚度特性。研究了变结构参数对于调整结构刚度的影响,基于应力均布的原则,确定了两线槽尺寸分别为9mm和8mm。简化了功率传输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的功率传输机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空载情况下发动机的加速特性;分析了稳态条件下连杆系与调整结构变形量以及内部应力随着外转子转角变化曲线,研究了瞬时功率特性。结果显示:在额定工况下,构件上存在较大惯性载荷,容易引起构件形变进而影响机构运动规律。(5)研究了电源系统的机电耦合特性。确定了发电机具体结构以及气隙磁密、极绕组系数、绕组短距系数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发电机数学模型。基于等效原理建立了发动机的简化数学模型,分析发动机转速、扭矩与化油器开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发电机定子线圈以及外部整流电路的等效电路,得到了电源系统的机电耦合模型,对于发电系统的动力部分以及电磁部分的耦合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电源系统在恒载以及变载工况下电压、电流、功率及电磁扭矩瞬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4-01)

郑东风[7](2015)在《浅谈热动力温控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热动力系统在实际的工业控制中呈现出,所以非线性的温度控制模型也可以描述整个温控模型。传统的热动力温控模型的建立主要依靠非线性控制,其主要依靠PID线性模糊逼近的策略完成整个控制过程。但是随着控制过程的复杂性增加,PID线性模糊逼近模式已经无法对其进行准确描述。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控制优化的热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案,以求对整个系统进行准确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5年28期)

宋香娥[8](2015)在《先进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热管吸热器空穴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先进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单元热管吸热器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解法,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单元管上蓄热容器的温度场,对其空穴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结果同国外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日照期内,靠近容器两侧壁的PCM(phase change material)首先熔化,并逐渐沿轴向向内推进,由于空穴热阻远大于容器侧壁热阻,因此容器侧壁在整个PCM容器的换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阴影期内,容器中的温度分布都是从中心到外部降低,空穴的存在使得容器的蓄热能力降低,有空穴时容器各处的温度较低。空穴的存在影响着PCM相变的进程,PCM区温度梯度有空穴较无空穴时显着得多,可能导致该处热应力过大,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5年09期)

戈庆明,于新宇,郑孟伟,吴宏雨[9](2015)在《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热动力排气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低温推进剂的长期在轨贮存,保证推进剂从贮箱到发动机的液态供应,拟采用热动力排气系统(Thermodynamic Vent System,TVS)来实现推进剂的热管理。以单位长度液氧管路为例,阐述了热动力排气系统的原理,进行热动力排气系统孔板及TVS管路设计、在轨贮存时间计算、TVS管路排放量计算以及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肖现,陈明轩,高峰,王迎春[10](2015)在《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北京地区对流下山演变的热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数值云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4DVar)同化技术,通过对京津冀地区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进行快速更新同化和云尺度模拟,初步分析了弱天气系统强迫下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对流风暴的低层动力和热力影响机制。这两次风暴过程处于弱天气系统强迫和弱层结背景下,局地冷池和环境风场的相互配合是造成山上对流风暴是否能够顺利传播下山的关键机制。起初,两个个例平原局地热、动力不均衡形成平原冷池,而冷池的"障碍物"作用进而阻碍环境风场的传播配置。在此机制下,导致在冷池东南边缘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垂直风切变和螺旋度。在6月26日个例中,由于冷池强度较强且位置偏南,因此阻断了东南暖湿气流向山区的输送,形成由平原至山区的辐散区使得山区的对流风暴不断减弱。但是,随着已经消散的对流风暴下沉气流,覆盖至冷池边缘东南气流上空形成了较强的风切变和垂直螺旋度,进而促使在冷池边缘形成新的对流风暴。而且,在新对流风暴生成后,由于平原地区整体切变强度较弱,因此形成了冷池扩张强度大于对流风暴传播速度的态势。这种配置会切断暖湿入流,从而导致对流风暴快速消亡。对于8月1日个例,冷池位置偏北,因而不受冷池阻挡作用的偏南风在山脚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同时与下山的偏西风形成明显辐合上升区,有利于山区对流风暴的不断增强;进而,受此影响,山上风暴降水产生若干冷池,新生冷池和原有冷池的相互挤压,在迫使中、北部风暴增强的同时,最终也导致这些风暴互相靠近,最终合并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同时,北部冷池边缘形成的辐合带也为对流风暴向山下传播提供有利条件,而回波产生的冷池进一步增强,并明显扩展。低层风场指示冷池出流(阵风锋)更加强烈且存在明显的"前冲"特征,显现出部分飑线系统的热动力特征。但是由于此时平原地区处于弱切变环境中,风切变强度不能与冷池出流强度相平衡,同样冷池扩展将领先于对流风暴移动,切断东南暖湿入流,导致原有风暴快速减弱。在文章的最后,基于观测和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这两个个例,初步得出了与对流风暴传播下山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热动力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固态氢氧能源具有储能密度高、储存安全性好等优点,其水下应用将是鱼雷热动力系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对常用制氢制氧方法进行分析,指出对鱼雷可控快速制氢可采用富铝合金与水反应的方式进行,鱼雷可控快速制氧可采用氯酸盐储存与制氧同轴两室进行的方式实现。结合固态氢氧能源的特点,指出对鱼雷氢氧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实现推进剂、能源供应调节方法、发动机选型以及热力循环方式的优化配置比较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动力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詹惠安,王树峰.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C].鳌山论坛“2019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水下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会议论文集.2019

[2].张方方,李文哲,董晓明,宋佳平.氢氧能源在鱼雷热动力系统中的应用[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3].朱强,李维维,张强.适用于UUV的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J].舰船科学技术.2018

[4].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陈支厦,詹惠安.氢能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关键技术[C].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2017

[5].吴豪,刘猛,董锬.热动力试验系统温度压力动态调节方法研究[J].流体传动与控制.2016

[6].张雷.基于凸轮的转子一体化热动力电源系统基础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

[7].郑东风.浅谈热动力温控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科技展望.2015

[8].宋香娥.先进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热管吸热器空穴热性能分析[J].中国电力.2015

[9].戈庆明,于新宇,郑孟伟,吴宏雨.低温推进剂输送管路热动力排气系统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5

[10].肖现,陈明轩,高峰,王迎春.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北京地区对流下山演变的热动力机制[J].大气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AUV热动力系统启动过程仿真模型AUV热动力系统设计工况仿真模型再热式Li/SF6热动力系统AUV热动力系统功率台架试验数据AUV热动力系统变工况仿真模型地幔热动力系统框架

标签:;  ;  ;  ;  ;  ;  ;  

热动力系统论文_王永昌,郑邯勇,李维维,詹惠安,王树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