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应用

非正式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应用

雷井生[1]2010年在《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是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创新网络解决了中小企业规模小的问题,并建立了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论文从知识转移的理论视角探讨中小企业的创新网络的机制问题,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动力和过程机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论文在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特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机制的基本框架:把知识转移的过程分为知识源的传输知识和知识接收方的接收知识两个阶段。并提出了相关前提和技术准备,为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做好理论架构。论文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动力机制——知识源知识的分离;过程机制——创新网络上知识转移的路径。分别以自由状态下与约束条件下两种情况构建了函数并求解,通过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动力机制模型的分析,得出了知识转移的成本、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转化能力、企业间知识水平的差异是影响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动力机制演化的关键因素。其次,论文对于基于多主体的知识转移过程机制模型及其仿真进行了探讨,在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多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转移概率的方程,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知识转移过程机制模型。用一个非线性系统动态表示了知识转移状态改变的过程,将主体的知识列表用矩阵表示,对知识源的知识进行分离,探索了双主体间知识转移规律以及知识转移的过程,进而推广到整个知识转移路径上多主体的知识转移过程机制。并且引入仿真工具对主体及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进行定量化度量,采用Netlogo进行仿真,对双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机制模型和多主体间的知识转移过程机制模型仿真分析,得出系统规划和引导,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知识存量和流量的结论。接着,论文实证验证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分析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验证知识转移机制的关系调节效应。首先对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进行了选取,剔除了接受意愿,增加了知识内隐性、复杂性和控制变量,并提出了信任机制和知识距离等12个主要研究假设。在进行了量表质量检验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的控制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及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知识转移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和中介作用,以及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因素,最后使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知识转移机制的关系调节效应,发现知识转移机制对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被转移知识特性变量上。最后,论文从知识转移动力机制模型、过程机制模型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组织设计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在组织、技术、文化和网络外部环境层面上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丰富知识管理与创新网络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徐进[2]2008年在《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模式及其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都表现出非凡的活力,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热切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创业者的影响,而中小企业创业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资源并进行学习,是实现创业者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目的在于探索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学习行为及其绩效影响机制。本文在对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聚焦于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首先依照创业者学习所扎根的知识资源,将其分为社会网络学习、内部经验学习和教育系统学习。接着,在文献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案例,把叁种学习模式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进行创业者学习行为演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创业者学习、创业能力及其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回收,综合运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证明了部分研究假设,得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对创业者能力提升和组织学习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对创业者知识获取却没有显着影响。2.创业者能力提升和组织学习对创业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创业者知识获取这一因素则对创业绩效没有显着的影响。3.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对创业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4.创业能力在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与创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5.处于不同创业阶段中的中小企业,其创业者学习模式中的社会网络学习和内部经验学习存在显着性差异;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和不同资产总额的中小企业创业者,其创业者学习各因素并没有显着性差异。最后,针对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的对策建议,并针对本研究中的局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韩新严[3]2004年在《非正式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界结成的创新网络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基于现代组织理论,把创新网络分为正式创新网络和非正式创新网络两种形态。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创新网络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参与者之间基于正式契约类联系所组建的正式创新网络,而对于隐藏在网络之中的由各种非正式联系(如社会关系、血缘关系、信任关系、非正式交流等)联结而成的非正式创新网络认识不足,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然而非正式创新网络作为正式创新网络的一种互补型网络形态,其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非正式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非正式创新网络的表现形态、作用机理以及其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完善和管理非正式创新网络的理论方法。 文章共有5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非正式创新网络概念的由来 第二章介绍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界定非正式创新网络的概念,给出创新网络的构成以及非正式创新网络的表现形式 第叁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正式创新网络和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关系,指出二者各自的利弊以及相关关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析非正式创新网络在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创新阶段、企业规模和地理位置对非正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关系 第五章也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主要分析非正式创新网络的不完善之处和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最后提出非正式创新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傅小舟[4]2008年在《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占全国企业总数99.8%以上的中小企业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关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和能力建设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是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创新资源并克服自身劣势,突破企业技术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构建中国未来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创新管理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等不同理论与方法出发,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关键维度与其子维度,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全文的研究共分叁大部分:研究背景和理论导出、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在研究背景和理论导出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关于创新理论的总结和评述,在吸收前人成果精华的同时,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形成了本文的主导研究思想,构建了相应的研究模型和提出理论假设。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以中小企业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对二百余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和问卷收集的定量分析,得出影响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战略创新管理能力维度、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维度、市场创新管理能力维度、组织创新管理能力维度、文化创新管理能力维度以及制度创新管理能力维度六个方面共计十叁类因素,并进一步验证这些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其子维度,并构建关键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在结论与展望部分,系统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理论贡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陶青德[5]2018年在《中小企业行政指导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化转型改革起,政府和中小企业之间就确立起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关系,由此开启了中国行政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规模发生了重大调整,中小企业政策构成了中国公共政策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适时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探索行政管理新模式,发现、开发中小企业政策执行新技术——政策工具,由此带来中小企业政策执行行为方式的新创新——行政指导。然而,几十年来中国行政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各自从其学科立场出发,“旁敲侧点”,未就中小企业政策执行形成任何正中中心议题之研究,成为与国家政策实务重点关注对象形成鲜明对照之理论研究之薄弱点。本文作者有鉴于十多年来中小企业法研究之窘遇,主要从政府工具论、合作治理理论切入,综合上述各学科研究之理论及其方法之优势,对中小企业政策执行进行了尝试性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导论。从中国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转型大背景入手,讨论了政府—中小企业关系问题的特殊性,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的理论支撑,结合理论基础构想了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进路。(2)主要概念阐释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叁个关键概念——中小企业、行政指导、政策工具——作出了阐释,奠定了论文分析框架的基础,然后围绕“导论”部分提出的问题就研究主题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为展开研究做了铺垫。(3)政府—中小企业关系分析和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模型建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为切入点,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进行了规范分析,确定了分析单位,揭示了《促进法》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含义及政府—中小企业关系的本质,对中小企业行政指导政策工具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剖析了中小企业政策工具的内在特征,建构了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模型。(4)中小企业政策目标及其与政策工具关系分析。从一般中小企业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小企业本体论问题,从结构—功能论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政策的一般政策目标,并就它们与中小企业政策工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策目标对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价值。(5)中国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以中国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为例做了个案分析,并就中国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6)结论与展望。对研究中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讨论了研究结论,陈述了文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后续研究做了展望。

蒋悦炜[6]2012年在《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SMEs)作为创新主体,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现有金融体制的束缚,中国中小企业相比国有垄断企业而言,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由于自身出身、资产和规模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均更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家族化、个人化色彩浓厚,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升。尤其是像中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市场体制尚未成熟,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严格按照市场化要素构建的经济组织,而关系文化渗透到企业行为及所有权配置过程中,因此公司治理方面具有更大的特殊性。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最早起步于发达欧美国家,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经济学和金融学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私募股权基金的契约关系、被投资企业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治理等领域,缺乏把私募股权基金跟中小企业治理进行一个整体性研究。无论是传统的中小企业理论和私募股权基金理论都忽视了在一个转型经济体内,私募股权基金对被投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全面深刻影响。本文把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作为研究主题,目的是依托企业融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关系网络和资源基础观等理论为基础,尝试从新制度学派的视角出发,目的是试图回答这样几个研究问题:(1)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起源、特点和问题是怎样?(2)面临转型经济和关系文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关系治理的特征和影响是怎样?(3)私募股权基金的进入是否对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产生影响?(4)中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中私募股权基金的角色和影响是什么?虽然从创业理论角度,还是公司治理角度,许多学者围绕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及公司治理进行了一些分散研究,但是对于把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小企业治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尚属开端。本文的重要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起源、特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基于关系主义导向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关系治理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博弈建模分析,然后探讨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引入对改善中小企业治理的效果,最后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而一方面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和本土化嵌入情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家的管理实践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虽然产生历史较短且存在种种不足,但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繁荣的重要动力。(2)关系主义导向都促使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先天的关系治理特征,而复杂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弱势地位使得中小企业企业家有意识的把关系治理作为提升内部凝聚力和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治理制度安排。(3)关系治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在该机制影响下,企业家具有为追求家族收益最大化而对企业自身及小股东、供应商、社会等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利益损害,并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和交易机制的冲动。(4)关系治理是困绕大多数具有鲜明家族特征中小企业的治理难题,而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投资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治理顽疾。本文的创新如下:(1)基于转型经济和关系文化背景下,本文对关系主义及对中国中小企业治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从制度视角对关系治理进行了定义,推动了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的进展。(2)把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引入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小企业治理研究,把关系看作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从而探讨了制度关联和内生规则下的关系治理和董事会正式治理机制的博弈演进和均衡。(3)通过本文的研究,首次指出了私募股权基金不仅能够对中国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且是改善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的关系治理不良状况的有效手段。(4)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实地案例访谈和分析,验证了本文中的一些有关私募股权对中国中小企业治理影响的理论假说,同时有效补充了该研究领域中相对缺乏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成果。

张景安[7]2006年在《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创新依赖趋势,而中小型企业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主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小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这两大领域中,相关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联的系统研究却很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在此方面作些探索性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分别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讨论中,重点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在风险投资的相关讨论中,重点论述了风险投资“叁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对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和运做环境进行;最后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揭示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多层次动态复杂网络关系。通过对风险投资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关系的深入分析,清楚地表明了由技术创新网络和风险投资网络构成的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重要意义和作用。3.采用推理论证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资本)缺口,为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作用机理的分析,不仅说明了风险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等风险资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且揭示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增值服务等为纽带的风险投资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内在关联关系。4.研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指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措施;最后给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的对策。5.研究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立风险投资网络的意义。从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及框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

刘仿[8]2012年在《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一个理论框架及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愈加艰难,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一方面,传统的创新研究中,研发被认为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大都没有能力进行研发为主的创新,甚至有的中小企业内根本不进行研发活动,但是它们却同样具有创新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中进行的非研发创新活动,探索不基于研发的其他创新方式,在丰富发展了创新理论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中小企业中进行的非研发创新典型活动有哪些,这些活动是否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企业进行非研发创新活动?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切而必要。本文基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情境,围绕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这一研究主题,对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非研发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398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验证了理论假设。综合案例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中国制造型中小企业研究情境下,非研发创新活动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是中小企业中重要的创新活动类型。技术与知识采用、改良模仿、市场与组织方面的创新活动是制造型中小企业中较常进行的创新活动,并可以显着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吸收能力对非研发创新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到部分调节作用。在非研发创新活动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学习及运用能力会部分调节非研发创新活动的效果。(3)中小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和外部创新环境对非研发创新活动有显着的正向作用。除了企业基本特征的影响外,企业内部拥有的可用于创新的人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会正向影响非研发创新活动;外部创新环境也会对中小企业内的非研发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在已有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中国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研究的概念模型,并运用大样本数据验证了非研发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发展了中国情境下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受能力、时间、精力所限,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文章最后部分,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可能继续研究的方向。

宋东风[9]2009年在《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叁十年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由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主导型战略逐步被以市场取向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轻重协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城乡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生存的工业化战略所取代。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始,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20多年间以勃勃生机成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从此,以往在“制度外”生长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被列入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内”正式成分。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和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翼”和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小企业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长期地生存下去,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人民的生活富裕带来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选择中小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作为研究的内容。企业组织创新是企业中的管理者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系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创造性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而对组织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把企业组织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并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组织创新更是不多,且主要沿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来研究组织创新。由于这一分析框架存在局限性,使原本就不多的组织创新研究难以贴近企业实际。而目前我国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其他制度创新相脱节,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结合不紧密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益和竞争优势。因此,开展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挑战及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组织创新滞后、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相脱节等现实问题提出来的。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从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出创新的重要性,然后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继而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基本理论。首先对中小企业做了概念的界定,然后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对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第叁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环境。首先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然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小企业的功能创新。在定义了企业组织功能之后,分析了中小企业功能的构成要素,概括性的总结了中小企业的组织功能,并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四大功能并加以分析。把这些新的功能上升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创新。文章从组织结构的历史沿革开始,分别归纳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提出在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并对战略委员会的功能和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中小企业组织机制创新。首先探讨了中小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其次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式,继而分析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障碍进行了总结。第七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实证分析。以青岛电冰箱厂为例,这个曾经亏损的中小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壮大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海尔。本章重点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考察青岛电冰箱厂成长壮大的历史。通过对青岛电冰箱厂历史的回顾,深入分析了青岛电冰箱厂组织创新的过程,总结了海尔集团过去组织创新的主要成效与启示,最后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海尔路径。第八章中小企业组织创新趋势。总结了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面临的挑战,提出组织创新的新思维,最后对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大量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并在理论研究述评之后,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分析,提出了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分别从中小企业组织的功能创新,中小企业组织的结构设计创新和中小企业的组织创新机制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抓住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中小企业组织创新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提出了中小企业功能创新的四大内容,继而从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提出在组织结构设计时设立一个战略发展委员会的创新型设计,并且从企业组织动力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的一个理念:观念创新是基础,战略创新是主导,文化创新是保证,组织创新是根本。

彭喜波[10]2007年在《区域创新网络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中小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其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区域创新网络能够使企业获得、共享创新资源,适应市场的多样性需求,减少研发投资和交易费用,降低创新的风险。构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创新网络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背景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作简要介绍。其次阐述了创新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概念,如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特征、行为主体的功能。再次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方面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了较具体的原因分析,如企业间相互信任度低、中介机构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然后论述了区域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区域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接下来,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博弈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等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机理。再提出了构建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若干建议,为中小企业区域创新网络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处在于用社会资本和博弈论等理论来分析区域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 雷井生. 中南大学. 2010

[2]. 中小企业创业者学习模式及其绩效影响研究[D]. 徐进. 浙江大学. 2008

[3]. 非正式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应用[D]. 韩新严.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4].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D]. 傅小舟. 浙江大学. 2008

[5]. 中小企业行政指导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陶青德. 兰州大学. 2018

[6]. 私募股权基金与中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 蒋悦炜.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 张景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 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一个理论框架及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刘仿. 浙江大学. 2012

[9]. 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宋东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10]. 区域创新网络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D]. 彭喜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非正式创新网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