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

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

王秋霞[1]2004年在《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取太原市区为研究区域,以1:2.5万彩红外航空影像为信息源,在MAPGIS环境下根据解译结果绘制城区绿地图,并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绿地类刑的斑块大小、形状、分形特征以及整体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太原市区绿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结论如下: 1.城区绿地斑块大小分布极不均衡,8种类型都是以小斑块为最多。8种类型斑块大小分布中,7种类型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单位附属绿地和公园绿地占总面积的比例最大,优势较强。单位附属绿地斑块数量虽多,但平均面积小,因此较公园绿地破碎化程度高。 2.形状指数1(S11)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形状指数2(S12)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居住绿地与圆形最接近,形状较紧凑;行道树与圆形相差最大,形状较松散。前者有利于储存能量、养分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后者易于促进斑块内部和外部因子的相互作用。 3.各种绿地类型的分维数均小于2,说明整体上这些景观组分斑块边界的褶皱程度都较低。生产性绿地的分维数最小,防护绿地的分维数最大,接近于1.5,说明生产性绿地的边界格局最简单,防护绿地的边界格局最复杂。 4.各种绿地类型面积悬殊不大,故均匀度较高,优势度较小。居住绿地的破碎化程度最大,公园最小。城市村落分离度最大: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绿地分离度最小。景观组分类型斑块数多样性(1.31082)<景观组分类型周长多样性(1.39592)<景观组分类型面积多样性(1.69751)<等概率情形下景观组分类型多样性(2.07944)。因此景观类型周长、面积与斑块数分布都极不均衡。

雒峰, 冯蕾, 任鹏成, 杨秀云, 武小钢[2]2017年在《太原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提取不同时空尺度下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信息和分析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城市生态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2006,2015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SVM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利用Fragstats 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 a中,城区绿地景观面积比例由30.60%上升到35.41%,新增绿地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分别为3 405,2 710 hm~2,失去的绿地主要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 444 hm~2;城市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形状更加复杂,景观多样性降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道路建设和政府政策是城市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马晓勇, 党晋华, 李晓婷, 赵娜[3]2018年在《太原市近15年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尺度下太原市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解释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规律、评估社会经济发展对其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5年3期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获得一级景观类型的太原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数据,利用Fragstats 3.4软件计算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研究太原市全市域和主城区的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系统剖析了影响太原市景观格局的驱动作用。[结果](1)15a间,林地、耕地和草地始终是全市域的主要景观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比例由33.60%,31.80%和27.47%变化为35.18%,27.97%和25.49%。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明显增加,占总面积的比例由5.86%增长为10.27%,其中耕地和草地是城市化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主城区土地利用的强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由21.65%增长为33.82%,成为主城区的主要景观类型,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比全市域更加明显。(2)在全市域尺度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蔓延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加;而主城区尺度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显着升高,景观蔓延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景观多样性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太原市全市域和主城区尺度上的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因素以及城市规划与发展理论的阶段性调控作用是影响其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汪劲柏[4]2006年在《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层面。但是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及其于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仍然没有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作为人们调控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关注和重视不够。本文意图在探讨城市生态安全、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生态安全的关系,进而探讨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模式,然后结合太原市案例进行理论应用研究。 全文包括六章,依循“绪论——研究综述——理论研究——评价研究——案例研究——结论”的研究路线。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综述,从城市生态安全研究、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其他相关研究叁个方面,综述述了既有的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及不足,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前期准备。第叁章是理论研究部分。首先探讨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和理论框架;然后探讨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构成因子、影响因素、演化原理;接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分生态系统与空间格局的关系、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两个层面进行;进而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解析、内涵分析、特征总结、模式提出。第四章是评价研究部分,基于第叁章的理论研究,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评价体系,分层次结构和指标解释两个层次论述,对主要指标提出了一般计算公式;第五章是案例研究部分,以太原市为对象,利用第四章提出的评价体系对太原市空间格局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基于前文的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理论,提出了优化太原市的未来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及展望部分,分别对理论研究、评价研究、案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宋鹏飞[5]2005年在《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课题,是地理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本文从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出发,借助GIS手段,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各种指标体系,如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异质性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和论证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优化过程、原理和方法。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 1.详细叙述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已获成果以及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研究成果。 2.基于数量分析方法,具体阐释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分维等各项指数。包括运用GIS技术,建立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进行景观格局、分形分维、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化指数等各种指数的计算;借用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分析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3.运用GIS软件获取的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景观的合理性与否;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解释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景观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1.通过对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各类型斑块大小分布不均衡。大多数类型小斑块居多,大斑块数较少,中间等级的斑块数所占比例均不高。 2.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的类型齐全,但该区的景观多样性较低,以耕地与未(难)利用地景观占优势;整个区域景观比较完整,无明显的破碎化现象,但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破碎度指数高。 3.通过对土地利用景观斑块形状的分形分析研究表明:所有类型Df值小于2。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耕地(1.2568)<未利用地(1.2640)<水域用地(1.3337)<林地(1.3338)<居住用地(1.3964)。高的分维值,尤其是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维值较大,说明其形状很不规则,较为复杂且景观比较不稳定。应力求提高区域景观多样性,建立高效益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综合的平衡。

刘萍[6]2016年在《基于RS的太原城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资源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城市中生态资源的供需落差正在日益加大。水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城市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探索城市水生态的演变规律、建立合理的水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城区为研究区,运用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了2000年至2013年城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和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利用Arc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法设置了城区水体岸线周边的叁级缓冲区,分析了水体岸带的LUCC时空特征;基于MODIS数据运用SEBS模型反演了2000年和2013年典型日的日蒸发量,推算年蒸发量并进行了空间迭加分析;对比验证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修正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研究区的实际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促进山西省绿色发展战略实施和太原“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太原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2000年至2013年太原市城区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体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水体面积的增加是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的最显着特征,其变化率分别达60.26%和25.87%;绿地和耕地均程度不同地减小,变化率分别为-1.73%和-21.09%,未利用土地减少了近50%。人类活动使水域的景观破碎度增大了5.1,水景观得以美化、水生态得以恢复。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0,表明正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期。(2)城区主要水域汾河和晋阳湖的LUCC变化特征。13年间晋阳湖及其0-600m岸带缓冲区的lucc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耕地和绿地的减小以及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少量减少。0-200m、200-400m、400-600m岸带缓冲区内的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9.6%、4.5%和14.6%,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减少了16.4%、43.5%和1.4%,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39.7%、49.1%和16.9%。13年间汾河水域岸带lucc特征的显着变化是水域面积的增加、0-500m绿地的增加和建设用地的少量减少,以及500-1000m较远岸带建设用地的增加。汾河公园水域面积增加402.35hm2;汾河0-200m、200-500m岸带缓冲区内的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6.0%和10.3%,建设用地分别减少了20.4%和15.7%;500-1000m岸带缓冲区绿地减少了9.7%,建设用地增加了7%。(3)城区蒸发量变化规律。13年间太原市城区的年蒸发量由653.498mm增大为802.602mm;汾河水域及其岸带缓冲区的年蒸发量由721.15mm增大为980.21mm,主要原因是水体面积的大量增加;晋阳湖水域及其岸带缓冲区的年蒸发量由1102.12mm减小为1001.20mm,主要原因是水体周边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以及水体和绿地面积的减少;水体面积占水域及缓冲区总面积比例相对较大的面状晋阳湖水域的蒸发量始终大于条带状汾河水域的蒸发量。(4)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规律。13年间太原市城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了849.766百万元,年变化率为-2.007%。晋阳湖和湖岸0-600m缓冲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了19.351百万元,变化率为-20.466%;汾河和0-1000m河岸缓冲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28.340百万元,变化率为-13.706%。敏感性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真正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实际变化规律。(5)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的修正及计算结果。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层次分析法修正并建立了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2000年至2013年太原城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659.2673百万元,变化率为21.11%;晋阳湖及其岸带缓冲区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4.0090百万元,变化率为-24.75%;汾河及其岸带缓冲区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25.9532百万元,变化率为23.29%。结果表明水体面积越大,水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越高。研究结果符合太原城区的城市建设实际,体现了绿色、和谐、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设置了带状河流和面状湖泊的叁级岸带缓冲区域,将水体的研究范围扩大至周边岸带,为过渡地带的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2)建立了修正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研究了太原城区和城区水域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刘娟[7]2011年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需要进行高效、快速、高精度的提取城市绿地信息。本文以2008年5月的IKONOS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利用EARDAS、ARCGIS等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几何校正、裁剪、绿地景观提取及分类等步骤,完成了对聊城市城区绿地制图。在此基础上,利用Fragstats、Excel等软件计算了绿地的斑块构成、景观破碎化、斑块形状、景观异质性等指数,指出了聊城市研究区域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为聊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格局的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结论:(1)采用监督分类法,结合目视解译法对研究区域绿地进行绿地信息提取,分类结果比较理想,总体分类精度为84.7%,达到了分类精度要求。(2)绿地景观类型构成分布较不均匀,无论是从各类型景观占绿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来看,还是从各类型绿地斑块占总斑块数量的百分比来看,附属绿地占有较高的比例。斑块面积极差值、最大斑块指数均反映了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这两类绿地斑块面积比较均匀。斑块边界长度和边界密度指标则表明附属绿地破碎度较高,景观被严重分割,与外界交流频繁。(3) 5种类型景观的破碎化指数在0.009-0.831之间,除了附属绿地(0.831)外,其余4类绿地破碎化程度较小(FN2<0.269)。5类绿地景观的分维数集中在1.3015-1.4297之间,说明整体上这些景观组分斑块边界较简单。5类绿地景观的斑块密度分析结果为附属绿地的斑块密度最大,说明该类绿地被分割的程度最为严重。(4) 5类绿地景观的斑块周长面积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其他绿地、农田绿地和公共绿地,相应的边缘效应强度也逐渐减弱。由LSI看附属绿地斑块边界最为复杂。(5)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499、景观丰富度密度为0.119、景观优势度为0.159、景观均匀度为0.931,这几个指标分析结果一致表明研究区域绿地景观分布较均匀,各类景观地位上的差异不大。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几点对策:(1)加强公共绿地规划。(2)加强聊城市城区道路绿地的绿化建设。(3)加强大中型绿地斑块的建设。(4)要进一步提高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的丰富度。(5)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蒋明卓[8]2015年在《基于遥感的沈阳中心区热环境综合分析及规划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分析方法,重点研究和分析了城市热环境伴随城市土地格局变化的演化机理和耦合机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规划领域,指导相关的城市发展内容。首先,应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土地监督分类法、土地使用转移矩阵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了沈阳中心区在1995、2001、2007、2014四个年份时空范围内的演化规律和特征,随后利用地表温度反演、均值标准差等方法研究了在上述时空范围内研究区的热环境演化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缓冲区分析、迭置分析、样带分析等方法探求了热环境与土地格局变化的关联机制及耦合特征;其次,利用GIS平台完成了对研究区热负荷影响因子的空间信息提取,并利用栅格化处理技术及空间迭置分析构建了益于被城市规划专业所认知的,研究区在冬夏两个时节下的热负荷空间格局分布和等级区划,在优化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热负荷格局在空间层面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区域性分布特征以及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将热环境综合分析的结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从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策略以及研究区的区域热环境的优化实践措施叁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和发展策略。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创新了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气候环境建立关联的研究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上践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的综合性量化研究机制,可为同类型开展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及案例借鉴。

赵红霞[9]2007年在《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自然子系统,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基础。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应用景观生态学、生态学、园林学等多学科知识,从城市景观结构、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城市绿地结构与功能关系叁个方面进行聊城市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同时建立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分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问卷调查,建立城市绿地空间结构评价标准,并进行聊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模糊综合评价及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确立城市绿地空间结构较为合理的指标值。旨在解决城市景观结构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绿地空间结构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决策树分类器使得城市中不同的绿地信息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提高了城市绿地的分类精度。研究区叁类地物分类总体精度较高,达到92.5290%,Kappa系数0.8852,完全满足城市景观结构分析及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研究需求。2、随着空间尺度变化,城市景观结构随之发生明显改变。聊城市建成区是建筑集中密集的地方,而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大,郊区农田在景观中又变成主要因素。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由郊区向城区中心的缩小),绿地所占的比例依次减小,MPS值依次减小,破碎度依次增大,FRAC-AM值依次减小,连接度依次降低。3、聊城市绿地建设存在建成区绿地率低、城区内绿地之间以及城区绿地与郊区绿地之间连接度低、绿地外形设计简单等问题。城市绿地的现状布局形式是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这种布局形式在绿地的各项功能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PERIM、FRAC、CAI、ENN四个指标可代替FRAGSTATS3.3所提供的斑块级别的13个指数。AREA-SD、PD、AI、ENN-AM、CIRCLE-SD、CIRCLE-MN、FRAC-MN、PAFRAC八个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FRAGSTATS3.3提供的斑块类型级别的93个指数的信息。5、聊城市城市绿地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组成,斑块绿地CA值为968.3632hm~2,廊道绿地的CA值为369.0288hm~2。城市斑块绿地由城市周边绿地、开放绿地、居民区绿地、生产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组成。城市周边绿地CA值、AREA-SD值、CAI-MN值都为最大,并且平均斑块形状最接近于矩形、周边最简单、破碎度最小、斑块空间聚集度最大。开放绿地CA值、AREA-SD值、CAI-MN值、AI值都仅次于城市周边绿地,破碎度略高,形状也较接近矩形,但是斑块周边最复杂,边缘效应最强。居民区绿地AREA-SD值、CAI-MN值、CIRCLE-MN值、CIRCLE-SD值、FRAC-MN值、ENN-AM值、AI值均为最小,破碎度最大,呈团聚分布。生产绿地CA值最小,形状上偏差最大,基本呈团聚分布。单位附属绿地ENN-AM值最大,破碎度较大,仅次于居民区绿地。6、聊城市城区木本植物种类很少,共有51科、109属、214种,其中常绿树种35种,落叶树种179种。道路绿化树种46种,其中35种适应能力强,长势强,10种长势中等,雪松的长势很差。水生植物16种,观赏性差。7、居民区绿地和街头绿地是聊城市市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休闲游憩地点,小型绿地是城市居民双休日的主要休闲地点,而中型、大型公园在叁个闲暇时间层次的使用率都很低。因此,城市绿地建设应重视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中心散点状街区绿地,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8、公众认为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布局应注重绿地之间的空间连接度,城市绿地外部轮廓应顺应地势,形状多变。因此城市绿地生态规划中应尽量增加城市绿地CA值,减少PD值、ENN-AM值,适当增加AI值,并且绿地之间的面积应有一定的偏差,AREA-SD值并不是越小越好;城市绿地的CIRCLE-SD、PAFRAC、FRAC-MN值应适当增大。CIRCLE-MN值没有明确界限。9、据模糊综合评价,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介于Ⅳ级与Ⅴ级之间,对Ⅳ级结构的隶属度最大,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评价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为Ⅳ级。10、聊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采取大环境绿地系统与城区绿地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城区形成“一环、叁区、九带、十二园”为主要空间结构的混合式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开放绿地PLAND值>22.50%,达到30%;AREA-SD值在2.5~3.5之间;PD值<2个/hm~2,ENN-AM值<10m,91.3443%<AI值<95%,FRAC-MN值>1.3。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城市廊道绿地规划,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的廊道绿地设计成排污廊道,尽量减小其PD值和ENN-AM值,适当增大AI值。

李鑫[10]2015年在《太原市建成区热环境变化及公园绿地“冷源”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应已然成为当前城市发展所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城市环境问题。如何合理的配置城市开敞空间,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中西部城市太原为例,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太原市2004年8月5日、2006年6月24日、2008年5月28日、2014年6月30日的Landsat 8/TM影像和2014年8月6日Google Earth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太原市建成区热环境在时空上的演变规律,并定量分析城市绿地的“冷源”效应。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和城市热岛效应的文献综述,对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格局及城市绿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的研究有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同时参考本研究所用遥感影像以及太原市建成区的地类特征选择绝对温度地表反演算法作为本研究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2)通过对四期遥感影像进行数据预处理,FLAASH大气校正等处理后,对四期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反演结果效果图。(3)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分等级处理,划分5个等级,分别为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中温区、低温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建成区的热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空间上看,东西和南北剖面线上地表温度分布不对称,中心城区的温度要高于边缘郊区的温度,建成区内部范围地表温度也不相同,部分公园绿地和水体形成不同大小的低温区域;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十年间太原市城市热岛范围一直是增加的,热岛强度却有所下降。(4)基于2014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空间剖面线对NDVI与地表温度LST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NDVI与LST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东西方向剖面线的相关系数为-0.4847;南北方向剖面线的相关系数为-0.5124。(5)从公园绿地景观的空间特征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公园绿地的“冷源”效应。研究发现,公园绿地内部平均温度与公园空间特征有较强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公园面积越大,周长越长,公园的平均温度越低;与公园的边界复杂性(周长面积比)成负相关;公园绿地的降温能力大小与公园的面积、周长、形状指数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对10个公园绿地的最大降温范围和最大降温强度分析发现:学府公园的降温范围最大,为153.68m,降温距离最短的是星河湾公园为58.87m,迎泽公园的降温效果最好,最大降温值为4.9℃,最小的是星河湾公园,0.79℃。

参考文献:

[1]. 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D]. 王秋霞. 山西大学. 2004

[2]. 太原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 雒峰, 冯蕾, 任鹏成, 杨秀云, 武小钢. 山西农业科学. 2017

[3]. 太原市近15年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J]. 马晓勇, 党晋华, 李晓婷, 赵娜.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4].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D]. 汪劲柏. 同济大学. 2006

[5]. 太原市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其优化研究[D]. 宋鹏飞. 山西大学. 2005

[6]. 基于RS的太原城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刘萍.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7]. 聊城市东昌府区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评价[D]. 刘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8]. 基于遥感的沈阳中心区热环境综合分析及规划应用研究[D]. 蒋明卓. 天津大学. 2015

[9]. 聊城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及功能研究[D]. 赵红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太原市建成区热环境变化及公园绿地“冷源”效应研究[D]. 李鑫. 山西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