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性变异论文_刘知理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原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性,病毒,抗原,蛋白,狂犬病,禽流感病毒,血凝素。

抗原性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知理[1](2019)在《诺如病毒GII.4流行株VP1蛋白的抗原性变异及其与VP2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一种引起急性肠胃炎的病原体,其中的GII.4基因型的病毒株在全球性诺如病毒流行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诺如病毒GII.4病毒株的主要衣壳蛋白VP1的突变是GII.4病毒株逃避免疫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多数研究均以主要衣壳蛋白VP1为对象,而次要衣壳蛋白VP2的功能与变异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首先以近期流行株Den_Haag_2006b、New_Orleans_2009及Sydney_2012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表达各个时期流行株VP1蛋白,并构建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确定各个时期流行株实现免疫逃逸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这些结果进一步阐明GII.4流行株逃避群体免疫而导致周期性大流行的分子机理,为新型疫苗与药物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构建真核细胞的表达体系,对VP1和VP2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VP1能显着促进VP2的表达,VP2也能显着促进VP1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单独的VP1蛋白分散在整个细胞中,而VP2蛋白则具有核定位的功能。在VP1和VP2共同存在的情况下,VP1通过VP2的介导,同样也定位在了细胞核上。这些结果提示我们,VP2可能在功能和结构上对VP1的功能和位置变化至关重要,在VP2的协同下,VP1可能通过影响细胞核下游转录信号和染色质重构而在影响细胞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后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VP2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预测,发现VP2蛋白存在核定位序列,并对预测得到的核定位序列进行了验证,确定VP2蛋白的入核依赖核定位序列的作用。这些结果为诺如病毒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启示我们可以通过阻断VP1和VP2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阻断VP2蛋白的入核过程来治疗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12)

侯文凤,林辉,王凤求,赵玉林,伍建敏[2](2018)在《伪狂犬病病毒GD1406变异株的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近年来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本研究从猪场收集Bartha-K61活疫苗免疫后的猪血清559份,经ELISA筛选出326份gB抗体阳性且gE抗体阴性的猪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血清中的疫苗抗体对Bartha-K61株和临床分离到的PRV GD1406野毒株的中和能力。进一步应用小鼠进行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187份gB阳性且gE阴性的猪血清样品对Bartha-K61株和PRV GD1406野毒株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57和1:13,并且免疫Bartha-K61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仅为20%,而免疫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Bartha-K61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100%,免疫灭活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40%。根据试验结果推测,PRV GD1406野毒株与Batha-K61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性,现用疫苗不能有效抵抗PRV变异株攻击。本研究结果将为PRV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为研制PRV新疫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于之清[3](2017)在《伪狂犬病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以种猪繁殖障碍、育肥猪生长缓慢、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过去30年来,以Bartha-K61为代表的基因缺失疫苗株在我国广泛使用,伪狂犬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2011年以来,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频繁暴发伪狂犬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证明导致免疫猪群发病的是一种变异的PRV,此病毒的致病力比经典的PRV更强,以Bartha-K61为代表的经典伪狂犬病毒基因缺失疫苗不能针对变异的PRV为猪群提供完全免疫保护。全病毒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变异的PRV与经典的PRV相比已形成一个独立的遗传进化分支,糖蛋白B(Glycoprotein B,gB)是PRV最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因此推测gB基因的变异可能是导致经典的伪狂犬病疫苗不能完全保护变异PRV的主要原因。为此,本实验将变异PRV的gB基因和Bartha-K61的gB基因互换以探讨gB基因在变异PRV免疫保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针对变异PRV的新型疫苗奠定基础。变异PRV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Bartha-K61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RV变异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gB基因进化树里PRV变异毒株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立分支,与国外经典毒株以及国内早期流行毒株均相距较远,并且在gB抗原表位区域PRV变异株JS-2012与Bartha-K61存在多处氨基酸缺失和替换。这表明PRV变异毒株的gB蛋白极有可能发生了抗原变异。gB基因互换重组PRV的构建。以经典伪狂犬病疫苗Bartha-K61和本实验室构建的变异PRV基因缺失病毒JS-2012-ΔgE/gI为基础,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同源重组互换两者的gB基因,不经过标记基因的插入删除,成功拯救并筛选到重组病毒BJB(Bartha-K61-JS-2012gB)和JBJ(JS-2012-ΔgE/gI-Bartha-K61gB)。重组病毒与亲本毒在体外生物学分析中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且小鼠致病性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成功获得gB替换的重组病毒,为PRV变异毒株gB抗原变异评价分析提供了平台。gB基因互换的重组PRV能够显着改变彼此的免疫原性。将构建的gB互换的重组毒株以及亲本毒株分别制备灭活病毒,免疫小鼠后用变异的PRV JS-2012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发现与其亲本毒株Bartha-K61比较,更换了gB基因的重组Bartha-K61(BJB)的免疫保护效率显着提高;相反,与亲本毒株JS-2012-ΔgE/gI比较,更换gB基因的重组JS-2012-ΔgE/gI(JBJ)的免疫保护效率显着下降。这表明gB蛋白是PRV主要保护性抗原,g B基因变异能够显着影响PRV的免疫原性,进一步说明gB基因变异是现有疫苗Bartha-K61不能完全保护猪免于变异PRV攻击的主要原因。糖蛋白C(Glycoprotein C,gC)基因互换重组PRV的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RV变异株的保护性抗原gC也与经典PRV差异较大,为探究其抗原变异对PRV交叉免疫保护的影响,在gB互换的基础上,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同源重组对gC基因进一步替换,成功构建并筛选到gC和gB双互换的重组病毒BJbcB(含JS-2012 g B和gC基因的重组Bartha-K61)以及gC基因互换的重组病毒JBcJ(含Bartha-K61 gC基因的重组JS-2012-ΔgE/gI)和Bar-Jc(含有JS-2012-gC的Bartha-K61),为下一步研究gC蛋白在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为PRV变异毒株抗原变异分子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证实了gB变异能够导致Bartha-K61和JS-2012-ΔgE/gI抗原性显着变化,且说明了gB变异在Bartha-K61免疫不完全保护现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策略以及重组病毒筛选方法,扩宽了CRISPR/Cas9在DNA病毒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并提供了一种新型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工程重组疫苗株的开发策略,成功获得重组病毒BJB可作为新型PRV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李显红[4](2016)在《基于血凝素蛋白序列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及时的鉴定新出现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对于流感疫苗的设计、流感的监督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实验方法(例如血凝抑制试验)虽然预测效果不错,但仍有不少缺点和不足:费时又费力,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流感起到监控作用;有些实验无法顺利进行而导致我们获取的血清学数据比较稀疏(含有大量的缺失值);测量值存在人为和系统误差故而最终的血清学数据中有不少值过低。为了加速对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预测及提升预测质量,基于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不断的被提出。本文通过提取血凝素蛋白的序列信息并结合对应血清学数据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预测研究进展,主要是针对血凝素蛋白序列的特征提取以及预测分类算法。常见的特征表示有二进制表示,按氨基酸物化性质分组提取等。采用的预测分类算法主要有矩阵填充,K近邻,支持向量机,逻辑斯蒂卡回归,套索算法等。2.提出了一种基于血凝素蛋白序列的联合随机森林算法(JRFR),用于直接预测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距离。我们的算法结合94种氨基酸替换矩阵及HA1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距离进行预测,不仅提升了预测精度而且对新的病毒序列的抗原性变异有很好的预测效果。3.提出了一种基于血凝素蛋白序列的矩阵填充算法(BMCSI),用于填充和矫正原本过于稀疏的及含有很多不稳定值的血凝素抑制试验测试数据,从而得以更精确的计算各病毒间的抗原性距离,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MDS)算法将其抗原性距离映射到二维空间,从而将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距离可视化。我们的方法在1968-2003年数据上的预测精度比之前的研究提升了37%(RMSE=0.6586)。(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6-12-25)

孙军峰,刘怀然,韩宗玺,赵雯,刘胜旺[5](2016)在《城疫病毒HN蛋白氨基酸变异对其抗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新城疫病毒(NDV)的HN蛋白在诱导免疫保护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容易因为免疫压力而发生抗原变异。近年来由于HN抗原位点变异而产生的抗原变异毒株逐渐增多。目的:了解黑龙江地区NDV流行毒株的抗原性特征。实验方法: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鹅群的ND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制备(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9)

蒋文明,李金平,侯广宇,彭程,刘朔[6](2016)在《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情况及其规律,对我国2012—2015年分离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行了HA基因的扩增、测序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流行毒株主要分布在第2.3.2.1分支、第2.3.4.4分支和第7.2分支。制备流行毒株的单因子阳性血清,与相应疫苗株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计算抗原相关系数,并对各分支流行毒与相应疫苗之间的HA1主要抗原位点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e-4、Re-5、Re-6、Re-7、Re-8疫苗株之间的血凝抑制抗原相关系数在0.17~0.67之间,表明不同分支之间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支内流行毒与疫苗之间的血凝抑制抗原相关性差异会越来越大,抗原性变异程度增加,这与HA1主要抗原位点差异分析的结果一致。因此,要取得理想的防控效果,必须及时更新疫苗,使用与流行毒匹配性更好的疫苗。这些数据为深入了解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和对该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6年09期)

刘郁夫[7](2016)在《对我国2012~2015年部分地区鸡AIV H9N2流行株的流行变异及抗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于1994年在广东省首次报道并分离得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随后该亚型病毒广泛传播至我国大部分省区。近年来,关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报道呈持续上升态势,该病的流行每年都给我国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还可以为新出现感染人的H7N9、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内部基因,潜在威胁人类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公共卫生意义。为弄清H9N2病毒在我国的流行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2~2015年分离到的42株H9N2亚型A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树构建,并选取其中的18株代表株制备单因子血清,进行交叉HI试验,以此来研究H9N2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分化情况,最后用免疫保护实验,评价毒株Ck/GX/SIC6/13对流行株的免疫保护效果。遗传进化分析表明:42株H9N2病毒均属于Ck/Bei-like分支(h9.4.2),其中97.6%(41/42)的分离株属于h9.4.2.5亚分支,2.4%(1/42)的分离株属于h9.4.2.6亚分支,其HA基因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6.7%~99.7%,与经典疫苗株的相似性为88.6%~92.6%。分离株形成4种不同的重组基因型(S,U,V,W),基因型S是流行的主基因型,占研究毒株的92.8%(39/42);基因型V、W为新重组基因型,其中基因型V和基因型W分别整合了来源于G9-like谱系的NA基因和wild waterfowl-like谱系的PB2基因,使H9N2病毒的基因重组现象愈加复杂化。特定氨基酸位点分析表明:所有分离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有两种模式,分别为PSRSSR↓GLF(97.6%,41/42)和PARSSR↓GLF(2.4%,1/42),没有多个连续碱性氨基酸插入,均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部分毒株的HA受体结合位点模式与人流感病毒受体结合位点类似,92.8%(39/42)的毒株在HA蛋白上出现了与哺乳动物适应性相关的Q226→L突变;95.2%(40/42)的病毒在NA茎部出现了与毒力增强相关的63-65位点叁个氨基酸缺失;97.6%(41/42)的毒株M2蛋白发生了与金刚烷等药物耐药性相关的S31→N突变;本研究分离株中仅有2.4%(1/42)的毒株在PB2基因中出现E627→K,没有D701→N突变出现。交叉HI试验结果表明:18株新分离株单因子抗血清对于相同和不同病毒抗原的HI效价差异为0~9 log2,它们之间的抗原相关性R值为0.41~1,说明即使来源同一分支的H9N2亚型AIV,其抗原性也正在逐渐分化,抗原性差异各异的流行株同时存在给该病的防控带来困难。本研究根据遗传进化树和交叉HI实验结果,将18株新分离株分为3个抗原群(A、B、C),结合HA基因进化分支和毒株分离时间及地点等因素,3个抗原群的出现大致呈现出A→B→C的先后关系。免疫保护实验表明:H9N2早期分离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对现今H9N2流行毒株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对A群病毒的保护率仅为30%~50%;毒株Ck/GX/SIC6/13制备的灭活疫苗也只能保护本毒株的攻毒,保护率为90%,而对其余毒株的保护效果均不理想,提示近年H9N2流行毒株的流行变异较为频繁,流行株之间的抗原性复杂、交叉保护力差。(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魏延迪[8](2016)在《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及其冷适应疫苗交互免疫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长期采用灭活疫苗防控H9N2亚型禽流感,然而该病依然广泛流行,尤其在2010-2013年期间,我国免疫鸡群中H9N2亚型禽流感呈现加剧发生的现象。之前的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2008年鸡群中流行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可分为3个抗原群(C、D、E群)。然而对2009年以后我国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对近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进行系统研究,对科学防控该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和试验和HI试验种抗血清研究了26株分离自2009-2013年的H9N2距型禽流感病毒的抗原特性,结果发现只有2株分别属于2008年前主要流行毒株形成的抗原群D和E,其它24株病毒形成了新型抗原F群,而且F群病毒的抗原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分成3个亚群。此外2009-2013年期间分离的病毒与用于鸡群的商业疫苗抗体反应很差,这是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2010年以后于全国范围内免疫鸡场中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发生抗原性变异的原因,我们分析了H9N2流感病毒HA基因演化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2009-2013年期间流行的H9N2亚型流感病毒在HA基因上发生了15个稳定突变,其中9个位于已知HA抗原表位。病毒HA获得的稳定突变可能是病毒发生抗原变异形成F抗原群、逃避疫苗免疫抗体的原因。通过HI试验和中和试验,发现Ck/HeB/YT/10 (YT)抗血清与C、D、E、F抗原群毒株的反应均较好,因此,我们选择了YT作为疫苗候选株,评价了由YT制备的灭活疫苗对不同抗原群H9N2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免疫鸡的HI抗体滴度在26-29时,病毒感染后口腔、泄殖腔病毒的分离率和病毒滴度均显着降低,并且病毒的传播效率也显着降低。免疫鸡HI抗体滴度在210-212时,免疫鸡在感染不同抗原群病毒后,其口腔和泄殖腔中均检测不到排毒。以上结果说明,有必要持续地对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基因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密切监视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变化和疫苗对流行株的免疫效力,以制订科学的H9N2禽流感病毒防控措施。由于禽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使得灭活疫苗在防控H9N2亚型禽流感中有一定局限性或滞后性;利用弱毒疫苗,使之能够同时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防控禽流感的新方法。已有研究证明流感冷适应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LAIV)免疫小鼠能够产生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但其在鸡体内是否也具有交叉免疫保护效力未知。由于2010年后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国家禽中发生,并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所以在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之前本实验室制备的一株H9N2亚型冷适应减毒活疫苗能否用于防控异亚型流感病毒即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防控。鸡只免疫保护试验表明,该疫苗免疫能够抑制H5N2病毒在鸡只气管、肺脏和肾脏中的复制;当感染致死剂量的H5N2亚型流感病毒时,H9N2LAIV免疫组鸡只存活率为100%。病毒特异性T细胞研究结果显示,H9N2LAIV能够诱导识别H5N2病毒的IFN-y+CD4+T细胞和IFN-y+CD8+T细胞;免疫组识别H5N2病毒的IFN-y+CD4+T细胞和IFN-y+CD8+T细胞水平从4dpi开始显着高于对照组,这与免疫组鸡只的肺脏发生病毒清除、病毒滴度显着低于对照组的时间一致,暗示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病毒清除中的作用。抗体测定结果显示,H9 LAIV免疫血清中没有与H5N2亚型流感病毒反应的HI和中和抗体,但通过ELISA可以检测到交叉结合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IgG抗体。因此,H9N2LAIV在鸡体内能够产生对H5N2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效力,识别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T细胞和非中和抗体可能在抵抗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揭示H9N2冷适应疫苗对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机制,我们将H9N2 LAIV免疫血清对SPF鸡进行被动免疫,然后感染致死剂量的H5N2亚型流感病毒,结果发现H9N2LAIV免疫血清组的鸡存活率为100%,而未免疫感染组的鸡全部死亡,说明H9N2LAIV免疫血清被动免疫能够产生对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比较H9N2LAIV免疫血清和与其同源的灭活疫苗的免疫血清被动免疫对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以及两种血清中NP蛋白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发现H9N2LAIV免疫血清对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效率为100%,而注射灭活疫苗免疫血清的鸡在感染H5N2病毒后则全部死亡。LAIV诱导的NP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高于灭活疫苗。当对SPF鸡同时进行灭活疫苗血清和NP蛋白免疫血清被动免疫,使其NP IgG抗体水平与LAIV组相似时,免疫鸡在H5N2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存活率上升至40%。该研究表明,弱毒疫苗免疫血清能够产生对异亚型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并且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与弱毒疫苗诱导产生的NP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有关。这为弱毒疫苗用于异亚型/抗原漂变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综上,本研究解析了2010-2013年H9N2亚型流感在我国免疫鸡群中加剧发生原因,发现H9N2病毒形成了新的抗原群即F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冷适应弱毒疫苗能够在鸡体内诱导对异亚型H5N2亚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免疫保护,并揭示了弱毒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T细胞和NP特异性IgG抗体是弱毒疫苗免疫血清能够对异亚型病毒交叉免疫保护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丰富了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内容,并对禽流感的防控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石凤海,胡媛媛,张文东,孔强,张应国[9](2016)在《2013年云南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两个进化分支毒株抗原性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2013年云南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Ⅲ-1和Ⅲ-2小分支间是否存在抗原性差异,以及这种抗原性差异是否与氨基酸位点变异有关,从2个小分支中选取7个毒株与疫苗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血清学交叉比对试验。结果表明,2个小分支H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6%~98.4%,与2000年前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Ⅲ-1分支与2000年后疫苗株(ACKLGQ113和ACKDL2010)亲缘关系较近。血清学交叉比对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Ⅲ-1和Ⅲ-2小分支间抗原性存在差别。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不同进化亚分支毒株与疫苗株相比氨基酸存在变异;与已报道的抗原表位关键性位点相比,Ⅲ-1分支中部分毒株抗原表位关键性位点存在变异,Ⅲ-2分支毒株无变异,但在其他8个氨基酸位点存在特有变异,是否存在未知抗原表位关键性位点,以及其他氨基酸位点变异是否会辅助性影响抗原变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刘飞[10](2015)在《伪狂犬病毒变异株感染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及病毒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以造成新生仔猪神经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紊乱及怀孕母猪的繁殖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疫苗免疫曾经有效地控制了此病的流行和危害,但近年来,许多免疫猪群暴发伪狂犬病,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实验室于2012年在江苏某免疫猪场发病死亡的仔猪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PRV JS-2012,经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感染试验证明该PRV发生了较大变异(Ye et al.,2015),对各年龄的猪致病力明显增强(Tong et al.,2015),而且现有的疫苗不能提供完全保护。本试验试图通过分析PRV JS-2012感染PK-15细胞后引起的细胞和病毒microRNA(mi RNA)表达谱变化,为进一步研究miRNA转录后对PRV复制、免疫及持续感染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通过sRNA文库构建、高通量测序,我们在PRV感染和未感染PK-15细胞的样品中分别得到109,595,539和112,037,904条高质量的小RNAs(sRNA)。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在PRV JS-2012感染的PK-15细胞样品中初步检测到了36条mi RNA,其中11条为数据库中得到验证的高表达的保守的miRNA,其余25条可能是新的病毒miRNA(vmiRNA);除prv-miR-1、6、16、21和25外,其余20条vmiRNA均通过stem-loop RT-qPCR方法得到证实。与α-疱疹病毒miRNA通常编码在潜伏转录相关因子(LLT)区不同的是,PRV JS-2012编码的vmiRNA中只有3条(prv-miR-11-5p、prv-miR-12a-3p和prv-miR-17a-5p)分布在LLT区,其余至少17条则像β-疱疹病毒一样散在分布于PRV整个基因组,这在α-疱疹病毒中是首次发现。这些可能的新的mi RNA中,prv-mi R-LLT10a/b-3p、prv-miR-LLT11a/b-5p、prv-miR-12a/b-3p、prv-miR-13a/b-5p、prv-miR-14a/b-5p和prv-miR-17a/b-5p位于内部重复序列(IRS)和末端重复序列(TRS),而prv-miR-18至25、prv-miR-12 b、prv-miR-13 b、prv-miR-14 b和prv-miR-17由PRV基因组的负链编码。生物信息学预测,这些vmiRNA能调控包括参与病毒裂解复制和潜伏感染的相关基因。双荧光素酶表达系统验证结果表明分布在LLT区的prv-miR-LLT1、prv-miR-LLT7和prv-miR-LLT9对PRV转录极早期基因IE180表达有抑制作用,prv-mi R-LLT7对参与病毒复制调控的UL48基因(VP16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些vmiRNA可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调节病毒的复制,而进一步功能试验表明体外过表达这些vmiRNA的模拟物,进而感染PRV后并未明显抑制IE180和VP16的蛋白表达水平。病毒感染细胞后还能通过影响宿主miRNA表达谱进而有利于病毒的复制。通过对PRV JS-2012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sR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感染和未感染的sRNA文库中确认了303条和295条已知的猪源细胞miRNA,283条已知的和239条新的宿主miRNA在两个sRNA文库中是共有。感染的样品中有8条宿主miRNA显着上调,5条宿主miRNA显着下调。通过GO富集分析,这些异常表达的宿主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新陈代谢通路调控、生物过程的调节和先天性免疫等过程。通过合成这些宿主差异miRNA的模拟物或抑制剂,并将其在PK-15细胞中过表达,感染病毒后并没有发现这些宿主差异的miRNA对病毒的复制有显着影响。新出现的伪狂犬病毒显然能突破现有疫苗的免疫防线,使得免疫的猪群发病。为研究PRV JS-2012抗原性变异情况,本研究制备了JS-2012、SC(经典伪狂犬病强毒)和Bartha-K61(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株)的全病毒兔源和鼠源多克隆抗体。交叉中和试验显示Bartha-K61的全病毒多抗不能很好的中和JS-2012病毒,初步推断JS-2012变异株的抗原性可能发生了改变。此外,我们利用Bartha-K61和Bucharest疫苗免疫仔猪。利用制备的疫苗多抗与JS-2012、SC、Bartha-K61和Bucharest病毒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两种疫苗均在免疫14 d后出现中和抗体,并且两个疫苗均是针对自身疫苗毒株中和效价最高,针对JS-2012的中和效价最低。该结果进一步说明了JS-2012的抗原性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PRV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变异PRV JS-2012感染PK-15细胞后miRNA表达谱情况,分析了JS-2012的vmiRNA的保守性并鉴定了多条新的vmi RNA,并对其功能做了初步的验证。此外,本文鉴定了变异PRV感染PK-15细胞后对的宿主miRNA产生的影响,加深了对病毒感染细胞后的miRNA调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研究流行的变异PRV毒株的抗原性差异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11-01)

抗原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近年来广东省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本研究从猪场收集Bartha-K61活疫苗免疫后的猪血清559份,经ELISA筛选出326份gB抗体阳性且gE抗体阴性的猪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血清中的疫苗抗体对Bartha-K61株和临床分离到的PRV GD1406野毒株的中和能力。进一步应用小鼠进行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187份gB阳性且gE阴性的猪血清样品对Bartha-K61株和PRV GD1406野毒株的平均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57和1:13,并且免疫Bartha-K61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仅为20%,而免疫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Bartha-K61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100%,免疫灭活PRV GD1406野毒株使小鼠免受PRV GD1406野毒株致死性攻击的保护率为40%。根据试验结果推测,PRV GD1406野毒株与Batha-K61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性,现用疫苗不能有效抵抗PRV变异株攻击。本研究结果将为PRV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为研制PRV新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原性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知理.诺如病毒GII.4流行株VP1蛋白的抗原性变异及其与VP2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侯文凤,林辉,王凤求,赵玉林,伍建敏.伪狂犬病病毒GD1406变异株的抗原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3].于之清.伪狂犬病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4].李显红.基于血凝素蛋白序列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5].孙军峰,刘怀然,韩宗玺,赵雯,刘胜旺.城疫病毒HN蛋白氨基酸变异对其抗原性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6].蒋文明,李金平,侯广宇,彭程,刘朔.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6

[7].刘郁夫.对我国2012~2015年部分地区鸡AIVH9N2流行株的流行变异及抗原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8].魏延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及其冷适应疫苗交互免疫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9].石凤海,胡媛媛,张文东,孔强,张应国.2013年云南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两个进化分支毒株抗原性变异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6

[10].刘飞.伪狂犬病毒变异株感染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及病毒抗原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论文知识图

乙型流感病毒HA1区抗原性变异分...福建分离株与参考株Nsp2部分基因推...病毒代表株HA1抗原变异与氨基酸变...-2005年间的不同地域H5N1分离株...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对A3/汉防/359/95HA...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36]

标签:;  ;  ;  ;  ;  ;  ;  

抗原性变异论文_刘知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