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探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探究

庞玲[1]2006年在《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按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个体经济资源账面价值已严重偏离市场价值,影响了经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成为国际会计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少论争,对公允价值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于我国而言,受实际国情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国内相关法律还不健全,高级经理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滥用,甚至有些经理人和财会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非法操作,以获取违法利益,给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历史成本没有了用武之地,公允价值成了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在国际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会计准则逐步国际化,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我国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关键一步。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重新启用公允价值,势必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防止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如何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运用匹配的市场环境,完善监管、评估机制,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与具体计量属性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之后,本文对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做了回顾和分析,探索了如何在我国正确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应用问题是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探索会计发展规律、完善会计理论、促进会计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公允价值的基本问题,本章分叁节,第一节介绍各国对公允价值内涵的定义、公允价值的特征,第二节与阐明笔者对公允价值与具体计量属性的关系的观点,第叁节通过研究公允价值在有市价和无相关市价情况下的表现形式,对现值的估价方法进行说明,阐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第二章阐述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本章分四节,首先第一节对新准则颁布前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进行回顾,第二节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必要性,第叁节对新准则中引入有关公允价值的部分重点准则进行新旧准则比较研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第四节笔者对新准则进行了思考和评价。第叁章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环境进行分析,本章分两节,第一节指出实施公允价值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剖析了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第二节揭示了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的道路将面临各种挑战。第四章针对上述章节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笔者对我国运用推广公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本章分为两节,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入手,改善经济环境,完善证券市场,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加强公司质量,改善内部控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公允价值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吴冬霞[2]2010年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中的运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在许多重大方面作了颠覆性的历史变革,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之间,都引起激烈的争论。毋庸置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将对习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技术、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在这次危机中,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需要将相关资产价格的巨幅波动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而导致大量减记,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及其计量进行了分析,分别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特征、公允价值的计量技术、公允价值计量与决策有用观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对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意义。其次,分别从会计核算、财务报表、风险管理等叁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再次,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中的运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别从引进评估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加强银行监管、增加注册会计师评价和鉴证业务四个角度探讨我国银行业应如何应对公允价值会计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彭志芳[3]2008年在《我国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的变化及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投资活动也日益成为企业极为普遍和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适当地对外进行投资,对于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收益率、连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进行企业新的经营方向的探索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从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原来的非流通股按政策规定和承诺,开始逐步取得上市流通资格后,股权投资的赚钱效应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条件许可的时候,会参与各种目的的投资。作为投资决策支持信息的会计信息已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它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投资活动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中较为复杂难懂的部分,由于存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个内在机理几乎完全不同的核算方法,对这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两种方法下投资收益的确认等会导致对同一经济活动在会计信息上反映的数额差距极大;另一方面,股权投资的资产是以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此项准则与2001年的投资准则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较大的变化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股权投资差额不再摊销而是进行减值测试、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以及对子公司的核算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等。这些方法的采用会对企业产生什么经济影响?企业的管理层是否会对此采取不同的行动?决策相关人能否准确理解准则变化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对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政策的变化进行总结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以便为准则制定者、决策相关人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二、叁章构成,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该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文献回顾,并对不同时期长期股权投资不同计量方法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由第四章构成,本章结合雅戈尔案例对企业采纳2006年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对投资分类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的经济影响、成本法和权益法下企业投资的账面价值及确认的投资收益差额巨大、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计量方法的变化亦会对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等等。第叁部分由第五章构成,通过对本文的总结及对案例的分析,对我国长期股权投资的应用政策提出建议,并且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倪萌[4]2008年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急剧波动,按历史成本反映的会计个体经济资源账面价值已严重偏离市场价值,影响了经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企业纷纷在海外融资上市等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准则逐步国际化,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我国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关键一步。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无疑会对我国财务实践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立足于解决当前和未来影响会计计量的关键问题,进行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进行分析,为构建我国会计计量与核算的完整框架起到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复合的计量属性,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目前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主要存在可靠性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现值估价技术的主观判断和不可验证性,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程序规范,才能对企业资源进行恰当的计量,确保会计信息具有较高客观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公允价值才能不仅在相关性上,而且在可靠性上超越历史成本。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公允价值将在会计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和可靠的数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探究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阐述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行回顾。第叁章论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首先分析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运用的意义与特征,然后从新准则看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第四章分析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第五章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第六章对论文主要观点看法进行全面总结。

康萍[5]2011年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环境适应性,即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公司治理带来的相关影响,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潜在风险。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历史成本计量开始显示出其“软弱性”,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则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FASB在20世纪90年代发布的33项准则中,有23项准则涉及公允价值;2000至2010年FASB发布的31个准则中,则全部涉及公允价值。就这样,从最初个别金融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全部金融资产都具有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从金融资产到金融负债,从金融资产、负债到其他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而居主导地位之势。正当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方式在各国尤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推崇之时,2007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却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挑战。实务界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在金融危机下的螺旋式下跌的市场上,对某些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市场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反而能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真实的情况。随着各方关于公允价值利弊取舍的争论,似乎道理越辩越明,公允价值不仅避免了被终止的命运,而且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似乎更加坚定。但基于公允价值确实可能造成的经济风险,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应用朝着更加规范、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谓一波叁折。从1998年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到2001年谨慎限制其使用,再到2006年新准则中再次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犹豫与无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顺应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压力。那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能否适应这一改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起步比较晚,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外部机制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与欧美等西方国家还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否做好了准备?公允价值对企业公司治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对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其对公司治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应用背景,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公允价值会计的沿革,包括第二章、第叁章。其中,第二章专门从理论上对公允价值进行透视,探讨了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的内涵属性及公允价值的估值等。第叁章分析了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主要分析公司治理的演进及其对公允价值计价提出的潜在的要求,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第四章研究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及其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结合上市公司相关报表数据观察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比较谨慎的,但在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计价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我们发现公允价值对经营成果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公允价值计价对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相应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首先是简要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所提供的盈余管理条件。其次,根据公允价值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人为判断因素深度分析公允价值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含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第六章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管理者薪酬激励的影响。首先分析委托代理制下薪酬激励的模式;其次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下薪酬激励的难点,包括公允价值对业绩衡量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下容易造成的管理者行为异化;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检验公允价值对管理者薪酬的影响。第七章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公允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效果和公允价值市场效应的产生机制;其次对公允价值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为相关研究结论与对策(第八章)。简要综合第二至七章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公允价值会计规则及应用方面、公司治理方面、政府监管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系统分析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通过分析市场、制度、经济、科技、信用等外部治理环境及企业治理机制、所有权结构等内部治理环境的变迁,阐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的必然性;2.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对不同的利益相关决策的影响;3.系统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本文对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会计舞弊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初步验证;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允价值应用对高管薪酬的影响进行了验证;5.分析公允价值市场效应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交叉持股的协同效应以及资本市场的顺周期效应。

林洁莹[6]2014年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探究》文中认为会计领域的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和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鉴于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应用中存在着市场环境不够活跃、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监管不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应当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建立计量准则;活跃市场经济,完善市场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措施加解决。

王一凡[7]2015年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准则的正式发布也为其多年的探究之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起始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且在2012年5月7日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以期广泛争取各行各业的意见。以上这两次尝试都为2014企业会计准则39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企业会计准则2006与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都是我国财务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主要立足于国内几家中型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以其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最终总结归纳出启示和建议。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基于契约理论、经济理论和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对津滨发展的资产规模、主要财务指标、后续计量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有助于企业进行融资活动,同时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可以实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但运用这种模式会对企业利润的增长或降低都有扩增的作用,受市场影响较大。所以目前的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先进的计量模式,但就我国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而言,完全使用为时尚早。可以说本文是在津滨发展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整个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加以分析,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日常财务数据。最后提出建议,为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参考。

秦占梅[8]2017年在《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趋同的持续推进,会计计量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及企业的重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模式,弥补了传统计量模式下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不足。本文基于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特征的分析,着重归纳当前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债务重组、金融工具与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并提出强化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领域应用的建议。期望本文的结论对提升我国的会计实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王海连[9]2012年在《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文中指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就是计量。从运用复式簿记记录经济业务,到编制财务报表披露财务信息,都离不开计量。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和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先天的可靠性特别是可验证性,一直占据着计量的统治地位。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固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所以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而确认或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于决策,缺乏现时相关性。因此,理论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探寻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已有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迅猛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美国FASB在2006年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开创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应用之先河。而IASB更是六年磨一剑,于2011年5月,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基本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也多次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基本立场,那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我国是与IASB和FASB齐头并进、保持一致步调,还是结合国情保留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有人剑指公允价值,将其定义为危机“祸首”时,就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但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等理论层面的,实务运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准则出台这几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补充现有研究结论。实践表明,任何准则的出台与变动,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分析未来。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梳理美国与IASB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项目中的运用现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规范研究方法具体又以归纳法占主导,尤其体现在文章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阐述、美国公允价值发展的回顾,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进展几个部分。即从大量文献资料的归集、整理、比较与分析中,概括归纳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部分。为了分析、观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在整理2007年至2010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四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准则运用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如运用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对主要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具体影响分析以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指明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叁个层次,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叁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述及FASB、IASB及我国公允价值内涵的演进,并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从会计目标论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从收益理论来看,公允价值契合全面收益观念,从资本保全理论来看,公允价值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分别从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两方面,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构建理论基础。第四章,美国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启示。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美国公允价值早期理论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按SEC的态度不同划分为SEC全面封杀和SEC全力维护的两个阶段;重点描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开创先河之作——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针对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危机时期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全面分析了危机时期SEC的研究报告,并介绍了FASB的应对之策。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IASB是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发起者与运作者,本章在回顾、总结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各个重要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与趋同障碍,并指出,各国经济利益是趋同的基础、相互学习是趋同路径、积极互动是趋同过程;通过分析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国际趋同,提出我国在趋同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以及增值国家信誉几个关键点。第六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简短历程,然后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重点分析了在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应用的总体情况,最后指出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本章在上章的基础上,分别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提炼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重申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过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和中国的现时市场环境对未来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构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SFAS157,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系列重大经济事件或重要的市场环境的变动。美国作为最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系统总结并分析美国经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2011年5月,IASB发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IASB与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面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实质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而且,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又重申了这一趋同立场,那么在现有国际环境下,就很有必要梳理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来判定我国下一步的趋同方式,是直接采纳还是实质趋同或者是暂缓趋同。IFRS13的一大缺陷是以美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未全面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成为准则全球趋同的一个硬伤。3.自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纳税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深入探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应用情况分析,而对于实务当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研究涉及不多,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而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法,限于时间和精力,未对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进行论证,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吴成[10]2008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终结,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增大,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且规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就必须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量涌现,虽然丰富了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但却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当然也涉及到会计计量模式。因此,如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以实现对其的有效监管从而提供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就成为了当今会计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难题。论文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入手,然后研究了会计计量模式,同时研究了我国A股14家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实践,从而提出衍生金融工具目前较为合理的计量模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之以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属性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必将得到最终的实施。这也必将带动我国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理论发展提供前进动力。这将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逐步实现趋同。

参考文献:

[1].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探究[D]. 庞玲.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中的运用探究[D]. 吴冬霞. 安徽大学. 2010

[3]. 我国长期股权投资计量方法的变化及对企业的财务影响[D]. 彭志芳. 中国人民大学. 2008

[4].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运用研究[D]. 倪萌. 西北大学. 2008

[5]. 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D]. 康萍.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6].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探究[J]. 林洁莹.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7]. 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应用研究[D]. 王一凡. 吉林财经大学. 2015

[8].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探究[J]. 秦占梅. 当代会计. 2017

[9]. 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 王海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D]. 吴成.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