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

王一华[1]2010年在《诺丁斯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教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并建立了关怀教育理论。她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培养有关怀能力的人为目标,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她认为学校教育及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学生,学校课程要围绕关怀来设置,政府教育投入要关心弱势群体,德育模式要遵循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等一系列教育程序。关怀教育理论具有情感性、人本性、关系性等一些特征。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从身体哲学、正义论、平等教育论、公共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其中,身体哲学和正义论的角度增强了诺丁斯教育思想研究的理论涵义;平等教育观视角把诺丁斯教育思想当作完整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突破了以前多数研究者仅仅把它当作德育模式的思想;公共性的视角发掘出了诺丁斯教育理论的社会意义。第一部分论述诺丁斯德育思想的身体哲学基础。自从主体性哲学确立起来,身、心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诺丁斯主张通过身体体验达成身、心统一,并建立起关怀德育模式。本部分从诺丁斯如何处置身体为起点,对诺丁斯关怀德育思想给予一种解释。诺丁斯认为身体是“关心德育”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身体是德育理论系统内部的链接点,因此,应让德育获得身体的感受性。这些理论观点对我国传统的德育认知与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传统的德育把德育认知看成是机械灌输的,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主体与客体单向性的认知关系。诺丁斯的身体哲学认为德育认知包括身体体验,不仅仅是机械灌输,她又借助身体的延展性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恢复为多向交往关系。最后,我们提出了叁点思考。第一,诺丁斯用对身体的信任来取代对理性的信任,是否会重蹈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覆辙,从而走向道德无能?第二,在德育中,身体哲学是一个假言命令,还是一个绝对命令?第叁,诺丁斯的身体哲学能否促进人的叁重属性的开展。除了从身体的视角解释德育外,诺丁斯还从正义的角度解读了德育。第二部分论述正义论与诺丁斯德育观。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思想家对正义与德性问题的处置,接着分析了诺丁斯如何处理正义与德性,她从正义与德性统一的视角重新解读了正义理论中的应得观、角色观、平等观等;其次,探讨诺丁斯有关正义理论德育观的内容与特点;最后,以叁个现实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切点,分析了诺丁斯有关正义理论德育观的现实意义。第叁部分探析了诺丁斯平等教育观。这一专题分叁点来论述。第一点,从社会政治和现实前提论述诺丁斯平等教育观。社会政治前提包括自由主义立场、社群主义立场和女性主义立场,现实前提指个体独特性的丧失;第二点,论述了诺丁斯平等教育观的主旨是培养关系中的个体;最后,指明了诺丁斯平等教育观对解决我国教育中的特殊群体——非公办教师境况的启示。第四部分论述诺丁斯教育思想的公共性诉求。这一专题包括叁个层次。第一层次阐释了诺丁斯教育思想公共性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包括诺丁斯对公共性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教育思想公共性的批判性基础。诺丁斯在继承前人公共性思想的基础上,又使之获得了丰富性。表现为:第一,使与生命有紧密联系的私密东西出现在公共领域;第二,在教育公共领域中创建“关怀公共领域”。诺丁斯教育思想公共性的批判性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诺丁斯反对把关怀理解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完善;第二,诺丁斯不赞成过多地把关怀理解为一种宗教领域的善。第二个层次论述了诺丁斯教育思想公共性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分为教育目标的公共性、教育方法的公共性、课程设置的公共性、宗教教育观的公共性、德育功能的公共性和教育研究方法的公共性。第叁个层次分析了诺丁斯教育思想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它包括:第一,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主、客统一;第二,公共性教育如何达成幸福。第叁,教育实践中公共性的缺失与补救。在这部分中,对现代教育中存在的叁种现象也进行了思考:一,“从众”现象;二,现实教育中理性交流的缺失;叁,高校“官本位”现象。

陈丹[2]2016年在《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发展除了政策优势外,也抽走了农村的优质劳动力,带走了农村发展资金,导致农村发展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乡村凋敝,乡村学校教育式微,乡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乡村学校学生的主体。撤点并校之后,寄宿制的流行使得寄宿生低龄化,这部分学生常常感到孤独,身心发展受到极大阻碍,乡村学校师生的教学积极性降低,也使得乡村教师陷入困境,对于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乡村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关注,对于乡村教师自身生存困境的关心,一直是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并落实了各项政策,使得目前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可是这并未能完全改进乡村教育落后的事实。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作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一一圆桌会议报告》。提出人们应该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世界。而关怀教育理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诺丁斯强调教育的目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人生,而关怀是一个教师(作为关怀者)发出关怀、学生(作为被关怀者)认可并回应教师关怀的完整过程。关怀型师生关系倡导一种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师生相处模式,师生之间真诚以待,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关怀和与他人的协同合作中学会回应教师、认识关心,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关怀品质。本研究借鉴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文献研究等方法,研究乡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构建一个完整的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模型,旨在建立和维系和谐的乡村小学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愉悦、积极的氛围中有效展开,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怀中快乐地成长,并且学会回应教师、关心他人,进而培养关怀品质,而教师则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学生对自己的回应中,缓解目前的乡村教师生存困境,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认知。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本文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当前的理论研究的不足和个人的研究兴趣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而成文。第二部分,乡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调查乡村小学现阶段的师生关系现状、问题及原因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实践调查方法对乡村小学师生关系进行整体把握。第叁部分,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概括介绍关怀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等,并从关怀教育理论的角度分析师生关系。第四部分,进行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架构。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关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付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关怀,而学生认可、接受并回应教师的关怀。主要体现在认知关怀、身体关怀、情感关怀和伦理关怀上。第五部分,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实践形式。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在教学内容上贴近乡村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并引入关怀教育部分;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教学管理上营造具有归属感的教学环境,树立以教师为首的榜样作用,以维系良好的课堂纪律。从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进行完善,使得乡村小学的师生关系得以和谐,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结语,对研究进行总结,说明本研究的愿望并指出存在的局限性。

范小云[3]2016年在《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及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学生符合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学生的要求。政治课作为主要的德育课程,其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实施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政治课教学的每个因素和环节都应该体现出德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学生,有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产生于美国,该理论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不论是在主要目的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存在互通之处。因此,本文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我国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旨在对中学政治课教学提供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主要介绍了诺丁斯的教育专着和教育思想,整体上把握了关怀教育理论的基调。还分析了关怀教育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即:全球化问题对关心的诉求、美国社会问题对关心的呼唤、美国学校教育对关心的渴望。接着阐述了关怀教育理论的主要来源: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关联方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第二部分论述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该理论主要涉及“关怀”的内涵、教育目标、教育活动、教育的连续性和关怀教育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内容总结出关怀教育理论的四个特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教师榜样的重要性、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第叁部分论述了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结合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从中学政治课教师主导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四大教学因素出发,对这些方面提出了相关期许,进而不断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侯慧[4]2011年在《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研究的是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南京市一所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了解到该小学教育的现状。内容如下:首先,面对这些弱势家庭的子女学校是如何进行教育的?笔者从叁个方面呈现学校的教育现状: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生源家庭背景。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笔者考察的重点,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次,学校教育中哪些方面值得借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或加强?笔者试图找出学校教育中教学、管理等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的地方,运用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加以分析,提出了该学校面临的新的挑战——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要目的是关怀能力的培养;核心目的是促进幸福。最后,根据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分析怎样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在关怀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政策、学校管理及家庭教育叁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侯晶晶[5]2004年在《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文中认为政治建构中普遍权利取向的民主原则和经济现代化所倚赖的泰勒原则是否就是教育的道德性理想的上限?后现代的宪政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潮以及整体与具体的辩证法使教育学者不可能满足于标准化、目标式的现代教育的已有成就,而无视千百万学生的现实异质性对于教育的殷切吁求。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尽二十年的学术努力,提出了重视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怀伦理学以及关怀取向的教育思想。她认为:以关怀为取向的道德性应该体现于教学、评价、管理等教育的每一过程和方面,并提出了关怀教育详尽的实施建议。她指出: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关怀者,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就道德教育而言,她质疑受科学主义、唯认知主义和男性中心文化传统支配的道德认知教育模式,她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同时以现象学的方法细致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这种思想超越了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于反思我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非关怀现象和清理对关怀的各种误识具有借鉴价值。在诺丁斯思想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老子民生式关怀思想和先秦儒家政治取向的关怀思想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并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关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最后对现代中国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关怀教育理论以具体的人为本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正在努力建构的以民为取向的社会政策、国家政策和教育政策具有可契合之处。 总之,笔者认为: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关怀之于道德性就像红细胞之于血液,道德性之于教育就像血液之于肌体,专门的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面道德性的关系——或者简称为道德教育与教育的道德性的关系——就像心脏与遍布全身的血管。专门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血液密集区、一个血泵,它像发动机一般向教育肌体的其他部分运送能量并与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心脏如果与其他器官失去血脉联系,就会变成一堆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教育的任何方面和过程如果缺少道德性和关怀,就会像肌体缺血一样,引起功能障碍、发生器官坏死,甚至丧失生命力。教育关怀性的充分实现是生成对自我、对他人、对文化、对生态等全面负责的关怀者的必要前提。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这种生命力中包孕着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蔡欢[6]2016年在《关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责任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总体向善,但部分大学生仍然在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错误认知和负面行为的影响。这表明,本应落到实处的责任意识教育还不够完善,亟待一种新的方法来提高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关怀理论源自于女性独特的道德判断,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关怀理论以人与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为逻辑基础,围绕情感、情境、实践、回应等一系列内容展开。正是因为关怀理论重视人的本质是关系性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所以十分强调营造人与外界之间关怀型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倡导人们应将可自发形成的自然关怀推及到全社会,形成涵盖全人类与整个自然界的伦理关怀,使得人与自身及外界之间形成充满关心与爱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这种关怀型关系之中,责任意识将极易自发产生。同时,通过进一步对比可知,关怀理论与责任意识无论是在逻辑起点、发展走向还是最终目的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此外,在挖掘关怀理论的理论内涵时也不难发现,关怀理论中蕴含着的不少内涵可以为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实际上,当人人都学会关怀之时,那么责任意识问题便迎刃而解。实践中,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虽然主流向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在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意识方面有所缺陷,究其原因,都离不开对“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关怀理论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建立起内部的关怀关系,通过关怀教育促使人们学会关怀,以关怀情境熏陶人,激励人们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意识。总之,以关怀理论指导责任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君秀[7]2017年在《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关怀能力的养成和教师关怀素养的提升。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时期,未来发展的可塑性强且对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若获得来自教师的关怀帮助则易产生饱满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并在学会接受关怀的基础上形成反馈意识。当下实际教学中,师生间暴力、冷暴力等冷漠化问题凸显,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及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进一步掌握师生关系的现状,许多学者对其展开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不断尝试运用关怀理论解决道德冷漠问题。但研究多浮于关怀的浅层意义,缺乏深入的钻研;且研究多集中于高校师生冷漠问题,对不断显现的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甚少。因此,拟探究诺丁斯关怀理论视野下的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理论价值性。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研究整个教育领域的关怀缺失问题。她提出真正的关怀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的自主性,还将加快和实现人性化的进程。关怀理论强调学校存在以关怀为名义的压制训练。这种强制教育带来如孩子对学校失去兴趣等弊端。研究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类对比法、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师生间的道德冷漠问题展开整理与分析。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中小学师生间的道德冷漠类型,类型的建构过程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第一种是教师关怀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在此种道德冷漠类型中,又分为由浅入深的功利型及控制型的道德冷漠。功利型的道德冷漠指教师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下多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业成绩,并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便可“万事大吉”,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发展状况。控制型的道德冷漠指部分教师打着为学生好的幌子忽视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而实施的一种缺乏爱的控制教学,强迫学生接受其安排的“关怀”。这并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第二种是学生回应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在关怀面前表现出对关怀行为的感受性差、感恩意识与回应能力不足的状况。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受性不足主要指学生在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感受性差,即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行为,难以识别教师也有情感需要。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感恩意识不足指面对教师的关怀行为,被关怀者学生的内心难以产生一种感激的心情及表达感激的行为倾向。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回应不足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化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对有助于自己成长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回应意识和能力。第叁种是师生间爱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根据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应是在摒弃功利主义观的狭隘知识教学的前提下专注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并进一步给予关怀性帮助的教师之爱。中小学生对教师的爱体现在对教师关怀行为的不同层面的接受与回应,分为符合道德伦理的自然之爱与出于道德认识的伦理之爱。通过对关怀理论与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诺丁斯关怀理论为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解决提供理论分析工具。第二,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关怀关系。第叁,接受性专注与动机移置是教师关怀学生的必要意识特征。第四,接受与回应是学生关怀教师的必要心理特征。第五,关怀与回应的缺失构成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的内环。第六,爱的缺失构成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的外环。论文最后对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类型的构建展开后续讨论。

田仙菊[8]2016年在《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自我实现及师生在学校中的幸福感。在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建构关心型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首先,论文以关心关系为切入点,阐释了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建构关心型的师生关系的叁大理论基础: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是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研究的教育心理学基础,先秦儒家良性师生关系理论是研究的传统文化根基。在介绍分析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关心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关系性、连续性、实践性、主体间性。此外,从德育本身、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了解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师生之间沟通不足,关系较疏离;第二,师生之间信任、理解、尊重不够,情感较淡漠;第叁,部分师生关系存在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叁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第一,学校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评价制度不合理、德育过程不完整、德育连续性缺失叁个方面;第二,教师的对学生的关心不足;第叁,学生对教师关心的反馈不足。最后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叁个角度提出建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对策。学校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是营造充满关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体制、将关心引入德育过程、促成家校合作;教师方面主要措施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关心素养,采用榜样、对话、实践、求证等德育方法,营造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生要树立尊师思想,并学会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关心。

王瑞平[9]2017年在《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尔·诺丁斯是美国着名的当代教育理论家,她多年来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是关心教育理论和幸福教育理论的首要创始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思想在存在主义、杜威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关怀伦理学的影响下诞生。诺丁斯的幸福教育理论拥有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理论从关注两性平等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幸福,教育者应该围绕着生活和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来设计和安排课程,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愉快学习,她对教育平等也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给予学生同样的教育并不是平等,应给予学生同质的教育,她还特别重视学生当下的幸福感受,倡导我们要接受学生发展的多方面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阐明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的内容及其特点;最后是对诺丁斯幸福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每一部分详略及重点程度不同,这项研究重点及难点在于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其对我国开展教育教学的有益启示,此研究既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建设,同时对笔者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研究水平也有极大的帮助,并可以给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对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班级活动管理等方面的参考,以便使更多的教师能够教的幸福,学生能够学的幸福。

张家荣, 陈扬[10]2018年在《教育:幸福何以可能——基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文中指出当代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基于西方传统的关怀伦理思想,创立了关怀教育理论。讨论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师生关系,培育关怀能力、追求幸福的目的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举行了关于"教育:幸福何以可能"专题研讨沙龙。取得如下共识:关怀是社会文化范畴内的一种关系,它具有具体性、个体性、主体间性等特征;关怀关系是在"我——你"的深度交往中建立的;关怀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手段需要教育。

参考文献:

[1]. 诺丁斯教育思想研究[D]. 王一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2]. 乡村小学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 陈丹. 西南大学. 2016

[3].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及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D]. 范小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弱势群体子女学校教育现状探析[D]. 侯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 侯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 关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蔡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16

[7]. 中小学师生间道德冷漠问题研究[D]. 王君秀. 苏州大学. 2017

[8]. 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D]. 田仙菊.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9]. 诺丁斯幸福教育理论研究[D]. 王瑞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10]. 教育:幸福何以可能——基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J]. 张家荣, 陈扬.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

标签:;  ;  ;  ;  ;  ;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