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菌核论文_李寿建,汪琦,刘奇正,董彩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茯苓菌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茯苓,菌核,多糖,碳水化合物,栽培法,实体,生活史。

茯苓菌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寿建,汪琦,刘奇正,董彩虹[1](2019)在《茯苓生物学研究和菌核栽培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我国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本文对茯苓的分类地位、交配型、生活史、遗传育种、菌核栽培以及组学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对有关专利进行了分析。以研究及生产现状为基础,分析了茯苓在基础生物学方面研究的不足、菌核栽培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重点分析了交配型研究、子实体诱导形成和生活史研究等重要方面,并对未来茯苓生物学研究和科学栽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根岳,俞慧玲,雷云仙[2](2019)在《茯苓菌核定位栽培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茯苓进行定位法栽培试验,并与常规段木栽培法进行产量和质量比较,结果为定位栽培法茯苓菌核定位率高达100%,菌核圆整、结实,内部洁白、无包沙,其产、质量均优于常规段木栽培法。定位法解决了松树桩原地栽培茯苓菌核到处乱长,茯苓菌核难找的问题,降低了采挖成本,提高了挖掘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9年03期)

胡朝暾,向小亮,李洪波,付明,胡兴[3](2018)在《茯苓菌核蛋白质的制备与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和历史悠久的食品,也是湖南怀化靖州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茯苓菌核是茯苓菌丝生长发育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的块状结构,贮藏着大量营养物质,也是茯苓的药用部位。目前,茯苓菌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栽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叁个方面,而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和叁萜化合物,蛋白质研究很少,茯苓菌核全蛋白的系统性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课题以新鲜茯苓菌核为实验材料,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菌核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茯苓菌核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大约为0.35%,其分子量主要分布在35~110 k D的区域。通过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从茯苓菌核中鉴定得到出140余种蛋白质,其中酶类最多,例如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烷基氢过氧化物还原酶、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2,5-二酮-D-葡萄糖酸还原酶、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琥珀酰-CoA转移酶、磷酸甘油酸激酶、腺苷酸激酶、磷酸烯醇丙酮酸-蛋白磷酸转移酶、丙酮酸激酶、核糖磷酸焦磷酸激酶、磷酸乙酰转移酶、外切葡聚糖酶、1,4-β-D-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丙氨酰-tRNA合成酶、ATP合成酶、氨甲酰磷酸合酶、RNA聚合酶等。另外还鉴定得到一些普通的蛋白质,如延伸因子、核糖体蛋白、伴侣蛋白、微管蛋白、角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分裂蛋白等。茯苓菌核中蛋白质种类丰富,是开展茯苓蛋白质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邓波侠,姚川威,邹娟,刘胜贵,胡兴[4](2018)在《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及茯苓皮中总萜含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Wolfiporia cocos)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真菌,本文从茯苓菌核中分离获得菌株,从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子证据(ITS序列)等方面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确证为茯苓真菌;利用该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和人工栽培,获得茯苓菌丝体和茯苓子实体.比较研究了茯苓发酵菌丝体、茯苓菌核、茯苓皮和茯苓子实体中总萜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茯苓总萜含量:茯苓皮>茯苓发酵菌丝>子实体>菌核,茯苓皮和茯苓发酵菌丝体中茯苓总萜含量显着高于茯苓菌核,可作为提取茯苓萜类化合物的原料.(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林,廖彦,黄威,张书航,鲁耀邦[5](2018)在《茯苓胞外多糖、胞内多糖与菌核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来源茯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采用邻二氮菲-Fe2+氧化法、DPPH自由基分析法、邻苯叁酚自氧化法分别考察了茯苓胞外多糖、胞内多糖和菌核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活性,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茯苓多糖均表现出3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但茯苓胞内多糖的活性最佳,其对·OH、DPPH·和O·2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2.07%、90.12%和39.74%。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验证了3种待测样品均为多糖,但茯苓胞内多糖在823cm-1处存在特征吸收峰,推测其结构中存在独特的甘露糖苷键。这些数据证实了茯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及茯苓胞内多糖在抗氧化保健食品和药品研发领域的应用优势,为真菌多糖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必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02期)

胡炳雄[6](2017)在《基于转录组对茯苓菌核形成发育相关功能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Wolfiporia cocos)的担子菌类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膳食营养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及食品保健食品中。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和叁萜类化合物。由于茯苓的生长主要依赖于寄生在松木之上,松木资源的逐年匮乏限制了茯苓药材的规模生产,因此,研究并揭示茯苓菌核形成与寄生松木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茯苓研究领域此类研究尚属空白。本论文对茯苓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茯苓菌核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并进行筛选研究。基于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获得了茯苓生长7d的菌丝,生长2,4,6个月菌核(M,S1,S2,S3)转录组数据,使用Trinity和TGICL软件对Unigene的De Novo拼接,基于BLAST得到注释的转录组,对Unigene蛋白功能注释,GO分类,KOG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分析和Heatmap分析。基于茯苓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表达丰度与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实验结果的一个对比分,析筛选出与菌核形成及发育的相关功能基因。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茯苓转录组数据的拼接,通过质量预处理及De Novo拼接注释得到了36312个Unigene,其中17018个Unigene在NR蛋白质数据具有同源匹配信息,Swissport数据库中有9932个,KOG数据库中有6780个,GO数据中有9073个,KEGG数据库中有9033个,其中仍有19294个Unigene是功能未知的。2.通过对茯苓不同的四个时期转录组数据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茯苓菌核形成及发育的过程中,相关功能基因所起到的调控作用。3.茯苓M时期和S1时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有304个碳水化合物酶,基因表达丰度(RPKM)的对比,发现了有69个碳水化合物酶,为茯苓菌核的形成提供持续的碳源,其中糖苷水解酶(GHs)占43,占主导地位,碳水化合物酯酶(CEs)占5个,多糖裂解酶(PLs)5个,碳水化合物结合区域(CBMs)0个,糖基转移酶(GTs)17个,附属活力酶2(AAs)个,分别起到降解葡聚糖,木聚糖,甲壳素,果胶,半纤维素的作用。4.茯苓S1:S2:S3时期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GO聚类分析表明了茯苓在发育过成中分子代谢极其旺盛,有28个差异表达基因贯穿于这叁个时期,其中有25个也存在于M时期,KEGG Heatmap和DEG差异表达分析得出茯苓菌核在S3时期,柠檬烯降解酶,蛋白质消化酶,MAPK信号通路等高度表达,表明菌核已经成熟;S3时期苯二乙烯类聚合物,S2时期叁萜类物质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分别在S2,S3时期显着合成,真菌通过形成不饱和脂肪酸来大量储存营养物质,同时,C18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对菌核发育有着重大关系。S1时期过氧歧化酶,超氧歧化酶极其活跃,同时也存在于M时期,细胞代谢中生成氧压及双氧水,极可能与菌核形成有关。5.通过对候选基因中筛选出28个基因经行RPKM值与qRT-PCR实验数据经行对比,证明基因表达量与实验结果一致。通过对茯苓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茯苓菌核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茯苓菌核形成及发育的过程中,相关功能基因所起到的调控作用。为茯苓药材进一步大规模的种植研究提供了工作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7-06-01)

Anna,Wiejak,王元忠,张霁,Jerzy,Falandysz[7](2016)在《云南省不同产地茯苓菌核中汞元素含量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菌核在亚洲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也是北京传统小吃"茯苓夹饼"原材料。研究旨在测量和评价中国云南地区茯苓菌核的总汞含量。与其他种类蘑菇子实体相比,茯苓菌核汞含量较低。汞含量(干物质)的范围为0.004 1~0.019mg·kg~(-1),中位数为0.011mg·kg~(-1),总体平均值为(0.011±0.004)mg·kg~(-1),表明云南不同产地茯苓菌核中Hg含量受到复杂山地类型的影响较大。对每天食用含有50g茯苓菌核的茯苓夹饼Hg摄入量进行健康评估,人均每天Hg摄入量为0.000 003 4~0.000 016mg·kg~(-1),按成人体重60kg计算,人均每天Hg摄入量为0.000 009 2~0.000 55mg。研究结果显示,茯苓菌核中Hg元素含量较低,其摄入量低于健康限量标准。同时,煎煮后的茯苓菌核中Hg摄入量也低于健康限量标准,由茯苓菌核制成的茯苓夹饼Hg含量较低。(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09期)

吴胜莲,谭明辉,邵晨霞,唐少军,杨祎[8](2016)在《不同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和菌核主要成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叁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着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叁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福常,刘斌,覃培升,黎金锋[9](2015)在《一株引起茯苓菌核褐腐病致病拟青霉新种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茯苓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可利用松树蔸等进行人工栽培。我们从广西融水县茯苓产区分离到一株可引起茯苓菌核褐腐的拟青霉菌株。其主要鉴别特征为:查氏培养基上,25℃,14天,菌落直径35 mm,致密绒毛状,初期菌落中央橄榄色,外层暗黄棕色,背面淡褐色。成熟后菌落为橄榄色。菌丝分隔,光滑,透明,宽1.7–3.2μm;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具有2-3次分枝,5.6–52.3×1.8–3.2μm;分生孢子梗上着生有由2-5个瓶梗组成的轮生体,或瓶梗直接单生于气生菌丝上,瓶梗圆柱形或棍棒状,中部或基部膨大,8.8–13.9×1.8–2.5μm;分生孢子光滑,透明,近球形至球形,呈长链,直径1.7–2.8μm;厚垣孢子形态多样,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或纺锤形,2.7–14.9×1.1–5.7μm。对该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显微特性观察以及ITS、28S分子序列分析,把该菌株描述为拟青霉属一新种。这是拟青霉侵染茯苓菌核的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9-20)

徐雷,张群,刘常丽,陈科力[10](2014)在《茯苓菌核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菌核不同药用部位茯苓多糖、叁萜类成分含量,结果显示,白茯苓、茯苓皮中多糖含量分别为72.77%、63.45%,叁萜类成分含量分别为0.173%、0.419%,茯苓皮中多糖含量略逊于白茯苓,叁萜类成分含量是白茯苓的2倍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茯苓菌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茯苓进行定位法栽培试验,并与常规段木栽培法进行产量和质量比较,结果为定位栽培法茯苓菌核定位率高达100%,菌核圆整、结实,内部洁白、无包沙,其产、质量均优于常规段木栽培法。定位法解决了松树桩原地栽培茯苓菌核到处乱长,茯苓菌核难找的问题,降低了采挖成本,提高了挖掘效率和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茯苓菌核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寿建,汪琦,刘奇正,董彩虹.茯苓生物学研究和菌核栽培现状及展望[J].菌物学报.2019

[2].李根岳,俞慧玲,雷云仙.茯苓菌核定位栽培试验初报[J].食药用菌.2019

[3].胡朝暾,向小亮,李洪波,付明,胡兴.茯苓菌核蛋白质的制备与质谱分析[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4].邓波侠,姚川威,邹娟,刘胜贵,胡兴.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及茯苓皮中总萜含量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18

[5].陈林,廖彦,黄威,张书航,鲁耀邦.茯苓胞外多糖、胞内多糖与菌核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8

[6].胡炳雄.基于转录组对茯苓菌核形成发育相关功能基因分析[D].武汉轻工大学.2017

[7].Anna,Wiejak,王元忠,张霁,Jerzy,Falandysz.云南省不同产地茯苓菌核中汞元素含量研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8].吴胜莲,谭明辉,邵晨霞,唐少军,杨祎.不同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和菌核主要成分比较[J].食用菌学报.2016

[9].黄福常,刘斌,覃培升,黎金锋.一株引起茯苓菌核褐腐病致病拟青霉新种的分离和鉴定[C].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10].徐雷,张群,刘常丽,陈科力.茯苓菌核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J].江苏农业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茯苓菌核茯苓菌核茯苓-茯苓菌核茯苓菌核中多糖的提取Fig.1-1E...1336 茯苓-图1336-11336 茯苓-图1336-2

标签:;  ;  ;  ;  ;  ;  ;  

茯苓菌核论文_李寿建,汪琦,刘奇正,董彩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