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砂岩损伤特性分析

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砂岩损伤特性分析

论文摘要

为探究砂岩材料在分级循环加卸载受力条件下的损伤演化特性,本文通过建立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和从能量耗散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岩样损伤破坏失稳过程。首先基于Weibull概率分布函数和岩石应变强度理论,通过损伤力学理论,定义了损伤变量的表达式,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描述岩石循环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然后,分别与砂岩分级循环加载和卸载两个阶段的试验数据相比较,验证了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并通过分析砂岩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演化规律,说明砂岩的损伤过程及受力变形特性。为精确计算每级能量参数,考虑了残余变形量、滞回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滞回环形状的形成。用能量储存率、能量耗散率描述了能量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了循环次数与能量储存率、能量耗散率、残余应变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方程与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证明了其合理性和适用性。用该损伤本构模型得出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和损伤值能正确的反映出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能够描述岩石破坏的各个阶段。参数敏感性对本构模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从能量角度分析可知,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压密阶段,能量储存率最小,耗散率最大,变形量大。岩样高度压密阶段,变形量增速减缓,能量储存能力、耗散能力属于稳定状态。岩样在临近破坏的时候,处于加速损伤状态,各能量参数和残余应变在会发生突变,最终破裂失稳。(3)滞后效应对砂岩滞回环形状(“尖叶”状)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应变相位会超前、相等或滞后于应力相位,其中以应变相位超前于应力相位为主。岩样的不密实性使其在连续加载过程中,会快速出现塑性变形,损伤程度不断增大,变形速率也不断加快。因此,应变相位超前于应力相位的主要原因是岩样的不密实性,根本原因是塑性变形的产生。在加载、卸载阶段会出现应变相位滞后于应力相位的情况,受阻尼力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循环加载使砂岩高度压密,局部并伴有塑性变形,这对后续循环出现的应变相位滞后于应力相位的情况具有很大影响。图[29]表[3]参[5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2.1 试件制取
  •   2.2 试验方案与步骤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损伤本构模型
  •   3.1 损伤构模型的建立
  •   3.2 分布参数的确定及物理意义
  • 4 岩石损伤变形特性分析
  •   4.1 岩石损伤演化分析
  •   4.2 损伤本构模型拟合效果
  • 5 砂岩能量耗散演化规律分析
  •   5.1 能量理论简介
  •   5.2 能量演化分析
  •   5.3 滞回环的形态和滞后性分析
  •   5.4 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潘彬

    导师: 娄培杰

    关键词: 循环荷载,损伤本构模型,滞后效应,概率分布函数,残余应变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

    分类号: TU45

    DOI: 10.26918/d.cnki.ghngc.2019.000083

    总页数: 52

    文件大小: 2990K

    下载量: 183

    相关论文文献

    • [1].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损伤本构模型及参数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9(06)
    • [2].冲击破坏条件下煤的强度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分析[J]. 煤炭学报 2016(12)
    • [3].基于连续损伤本构模型台阶爆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J]. 兵工学报 2016(S2)
    • [4].考虑渗压的二长花岗岩流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5].考虑软硬物质双变形特征的脆性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3)
    • [6].高温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7].岩石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6)
    • [8].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3(11)
    • [9].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 重庆建筑 2008(08)
    • [10].水泥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 2020(04)
    • [11].混凝土单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12].岩石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建立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 岩土力学 2015(04)
    • [13].致密砂岩Johnson-Holmquist损伤本构模型参数求取及验证[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S2)
    • [14].单轴加载状态下岩石多参数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03)
    • [15].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 岩土力学 2009(12)
    • [16].裂隙岩体中弹性波传播特性试验及宏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7(10)
    • [17].考虑渐进性破坏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5(06)
    • [18].渤海地区岩样的试验研究以及新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J]. 工程地质学报 2016(02)
    • [19].轴承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9(03)
    • [20].混凝土应变率型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J]. 建筑材料学报 2014(03)
    • [21].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动力扩展[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22].碳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损伤本构模型[J]. 建筑科学 2011(11)
    • [23].基于畸变能理论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01)
    • [24].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新进展[J]. 工程力学 2018(08)
    • [25].岩石摩尔-库仑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主应力隐式返回映射算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17(S1)
    • [26].硬脆性岩石热–力–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初步运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8)
    • [27].修正的钢筋混凝土等效材料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抗震分析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 2015(08)
    • [28].边坡失稳问题的非局部损伤本构建模[J]. 河南科学 2020(04)
    • [29].内摩擦角对冻融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影响探讨[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9(04)
    • [30].混凝土确定性及随机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 工程力学 2017(09)

    标签:;  ;  ;  ;  ;  

    分级循环加卸载下砂岩损伤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