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酶亚基论文_夏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酶亚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家蚕,巯基,腺苷,氧化氮,念珠菌,谷氨酸。

合酶亚基论文文献综述

夏媛媛[1](2019)在《亚基融合型腈水合酶的构建及成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简称NHase;EC:4.2.1.84)能够催化腈在常温中性条件下与水化合形成酰胺,是替代高温强酸催化工艺实现酰胺类大宗化学品绿色制造的关键酶种。常见NHase是含?和?亚基的金属酶,酶的成熟遵循亚基自身交换机制。但酶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较差,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对酶学性质的应用要求。因此,亟需发掘新型NHase,改良酶的催化性能。本研究依据新发现的领鞭毛虫(Monosiga brevicollis)单肽链腈水合酶的蛋白结构特点,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5B/NRRL-18668)腈水合酶进行亚基融合重构,大幅提高腈水合酶的热稳定性和产物耐受性;又研究了来源于P.putida 5B和玫瑰色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 J1)的腈水合酶亚基融合突变体的活化机理,揭示了调控蛋白对于融合型腈水合酶的激活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P.putida 5B来源的腈水合酶PpNHase进行亚基融合重构,获得了活性和稳定性均大幅提高的亚基融合型腈水合酶。基于M.brevicollis单链腈水合酶的蛋白结构特点,采用亚基融合策略对PpNHase进行改造,获得了两种活性和稳定性均大幅提高的亚基融合型腈水合酶。其中共表达调控蛋白的融合型腈水合酶NHase-(BA)P14K的比酶活比PpNHase提高了54%,而融合了调控蛋白的融合型腈水合酶NHase-(BAP14K)的比酶活较PpNHase提高了39%,两者在50°C的半衰期分别为PpNHase的2.8倍和2倍,对烟酰胺的产物耐受性也较PpNHase有一定的提高。(2)基于半理性改造,进一步提高腈水合酶的稳定性。以NHase-(BA)P14K为出发蛋白,通过结合点突变扫描程序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小型突变库,并从中筛选出叁个酶活和稳定性均提高的突变体B-M150C、B-T173Y和B-S189E,其催化效率较出发蛋白提高了1.1倍、1.5倍和2.2倍,在50°C的半衰期分别较出发蛋白提高了32%、7%及107%。(3)解析了融合型腈水合酶的成熟活化机理。通过优化表达策略,获得了来源于P.putida 5B和R.rhodochrous J1的腈水合酶调控蛋白P14K及NhlE。在此基础上对腈水合酶激活机制进行了探究。用单独的调控蛋白在体外与同源的不含钴的融合型腈水合酶进行混合后,获得了活化的成熟酶;此外,用调控蛋白激活不同来源的腈水合酶,也可以实现部分激活。本结果表明,调控蛋白起着类似金属伴随子的作用,协助输送钴离子到腈水合酶中;另外,调控蛋白不仅可以激活同源腈水合酶,也能激活异源腈水合酶,但对于自身来源的腈水合酶有着更高的激活效率。(4)成功表达M.brevicollis来源的单链腈水合酶Mb NHase。以大肠杆菌作为表达宿主对Mb NHase进行了可溶性表达,并测定了其比酶活为88.4 U·mg~(-1)。根据调控蛋白可以激活异源腈水合酶的结论,构建了MbNHase与两种调控蛋白P14K、NhlE共表达的质粒,表达纯化后酶活测定发现,比酶活分别为220.2 U·mg~(-1)和127.0 U·mg~(-1),是MbNHase的2.5和1.4倍。结果表明,两种细菌来源的调控蛋白可以协助真核来源的天然融合型腈水合酶提高活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水秀,张宏[2](2018)在《F_1F_o-ATP合酶δ亚基对白念珠菌致病以及通过调节多阶段致病因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δ是F_1F_o-ATP合酶重要亚基,与细胞90%能量ATP产生密切相关,但其与病原体致病力相关性有多大尚未清楚。本研究以致病真菌代表白念珠菌为例子,明确δ亚基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比较白念珠菌亲本、δ亚基编码基因ATP1缺失和回复株线粒体功能、致病因子、对巨噬细胞和小鼠毒力的差异。有趣的是,小鼠系统感染缺失株生存率100%,肝、脾、肾载菌量明显降低,病理显示肾内无孢子菌丝,无炎症细胞。主要致病因子:粘附、菌丝和生物膜形成均明显减弱;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缺失株菌丝基因、粘附基因、侵袭基因表达显着降低。此外,巨噬细胞对其杀伤增强;进一步,缺失株在非发酵碳源培养基里完全不生长和对H_2O_2更敏感。缺失株生长稍缓慢、时序寿命缩短。ATP16缺失株降低复合物V酶活性、减少细胞内ATP含量、增加ROS产生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由此,δ亚基是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重要蛋白,极其可能作为抗白念珠菌感染的一个全新药物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李水秀[3](2018)在《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参与小鼠致死性感染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尚无文献报道F_1F_o-ATP合酶或其亚基参与白念珠菌(乃至于其他真菌)对宿主的感染过程。白念珠菌(乃至于其他致病性真菌)与人类的F_1F_o-ATP合酶结构具有特异性,极有可能作为抗真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明确F_1F_o-ATP合酶参与白念珠菌对宿主的感染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率先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编码基因ATP2缺失株及其回复株;研究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是否参与小鼠致死性感染及其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采用SAT1-Flipper基因敲除策略构建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编码基因ATP2缺失株及其回复株,并以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ATP2缺失和SAT1筛选标记去除。(2)采用琼脂点板实验(Spot assay)测定ATP2缺失株生长情况。第二部分:通过经血液感染小鼠,测定菌体致病力(生存率、器官载菌量、病理学等)。第叁部分:(1)采用体外生长曲线、体内生长实验测定菌体生长。(2)菌丝形成、黏附、生物膜形成实验测定菌体菌丝形成、黏附、生物膜形成能力。(3)体外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测定菌体存活率、巨噬细胞损伤情况。(4)Spot assay、Alcian blue-binding和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测序和数据分析分别测定菌体对细胞壁压力药物(含钙荧光白、刚果红、卡泊芬净)敏感性、表面甘露聚糖含量、细胞壁毒力因子相关基因转录组表达水平。第四部分:(1)采用生长曲线和Spot assay测定菌体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生长;菌落计数法和细胞内ATP含量实验测定菌体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细胞活性。(2)菌丝形成、侵袭实验测定菌体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菌丝形成和侵袭能力。(3)Spot assay和Alcian blue-binding实验分别测定菌体对细胞壁压力药物(含钙荧光白、刚果红)敏感性和表面甘露聚糖含量。第五部分:(1)采用菌落计数法和细胞内ATP含量实验测定菌体细胞活性与ATP相关性。(2)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实验测定菌体线粒体功能变化。(3)NAD/NADH比值实验测定菌体还原当量变化。(4)DGE测序和数据分析测定菌体碳源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PCR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编码基因ATP2缺失株及其回复株,以及去除了SAT1筛选标记。(2)Spot assay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生长良好,与亲本株相比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组小鼠第30天仍全部存活,而亲本株组小鼠于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P<0.05);ATP2缺失株组小鼠肝脾肾器官载菌量明显比亲本株低(P<0.05);ATP2缺失株组小鼠肾脏形态正常,无组织损伤,无炎症细胞,而亲本株组有严重组织损伤,大量菌丝聚集和炎症细胞浸润;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别。第叁部分:(1)体外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结果分别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生长轻度缓慢以及倍增时间延长0.5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体内小鼠生存率曲线结果显示感染ATP2缺失株(1.0×10~6 cells)后小鼠第30天仍全部存活,然而感染亲本株(1.0×10~5 cells)后小鼠在第5天出现死亡以及第14天全部死亡(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2)菌丝形成、黏附、生物膜形成实验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菌丝形成、黏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活性降低。(3)体外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菌体存活率降低6倍,对巨噬细胞损伤率降低2.5倍(P<0.05)。(4)Spot assay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在含细胞壁压力药物培养基中生长无差异;Alcian blue-binding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表面甘露聚糖含量无差异;DGE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细胞壁毒力因子相关基因转录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部分:(1)生长曲线和菌落计数法结果显示亲本株在非发酵碳源中比葡萄糖生长缓慢、细胞活性降低(P<0.05);ATP2缺失株在非发酵碳源中OD_(600)值基本不发生变化,与亲本株差异明显,以及细胞活性比亲本株降低(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2)菌丝形成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亲本株在2%非发酵碳源比2%葡萄糖中出芽率、菌丝长度,侵袭能力降低(P<0.05),但在2%非发酵碳源联合0.2%葡萄糖均比2%非发酵碳源、0.2%葡萄糖中菌丝形成和侵袭能力增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出芽率、菌丝长度,侵袭能力降低(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3)Spot assay实验显示亲本株在含钙荧光白、刚果红的非发酵碳源中培养基中生长抑制;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在含钙荧光白的培养基中生长促进,刚果红的培养基中生长抑制;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别。Alcian blue-binding实验显示ATP2缺失株比亲本株细胞表面甘露聚糖含量升高(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别。第五部分:(1)菌落计数法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存活细胞数在葡萄糖中第1-5天比亲本株高,第6天开始降低;在非发酵碳源中急剧减少,第7天时为0;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细胞内ATP含量测定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细胞内ATP含量在葡萄糖中第1-3天比亲本株高,第4天开始降低;在非发酵碳源中急剧减少;回复株与亲本株无差异。(2)ΔΨm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的ΔΨm均比亲本株明显降低(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细胞内ROS水平实验结果显示ATP2缺失株的细胞内ROS水平均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3)NAD/NADH比值结果ATP2缺失株的NAD/NADH比值比亲本株明显升高(P<0.05);回复株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4)DGE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替代碳源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编码基因ATP2缺失株及其回复株;明确了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缺失后无法对小鼠造成致死性感染;并且筛选出菌体毒力降低和巨噬细胞相关因素在β亚基缺失后无法对小鼠造成致死性感染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明确了β亚基调节碳源代谢适应是维持菌体毒力和对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提示F_1F_o-ATP合酶β亚基通过调节白念珠菌细胞内ATP含量调控碳源代谢适应。本研究的完成将为进一步筛选能够作用于该靶点的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冯娅琳,郝培应,俞飞飞,陆潮峰,朱家骏[4](2018)在《褐飞虱ATP合酶b亚基基因ATPSb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ATP合酶b亚基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RNA干扰技术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探讨其在褐飞虱防治中的潜在价值。【方法】根据本实验室获得的褐飞虱转录组测序数据提供的ATP合酶b亚基基因部分核心序列信息,以水稻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材料,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全长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和5龄若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并利用褐飞虱2龄若虫通过饲喂法对该基因进行RNAi实验。【结果】成功克隆了褐飞虱ATP合酶b亚基基因ATPSb的全长c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MF973493)。该序列包含一个84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80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表明,ATPSb基因的mRNA水平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以1-2龄若虫期为高,随着龄期增大呈下降趋势,在雌成虫中也随着羽化时间增加而下降,在雄成虫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成虫。在5龄若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以胸部中为最高,头部、中肠、卵巢和脂肪体中相对表达量较低。从靶向ATPSb基因的RNA干扰第6天起,处理组中靶标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并且RNA干扰对褐飞虱若虫具有显着致死效果;在RNA干扰后第18天时,对照组个体存活率仍保持在约80%的较高水平,而饲喂ds ATPSb的RNA干扰组基本无个体存活。【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ATPSb基因对褐飞虱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靶向ATPSb基因的RNA干扰对褐飞虱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ATPSb基因可以作为褐飞虱防治的潜在靶标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袁李佳龙,秦旭平[5](2018)在《ATP合酶β亚基功能与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ATP合酶,又称F_1F_0-ATP合成酶,是位于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和光合菌质膜上的参与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的最后环节。其结构包含F_1和F_0两个亚单位,共同作用于ATP的分解和合成。ATP合酶β亚基是F_1F_0-ATP合成酶F_1亚单位的重要组件,该亚基包含ATP合成和水解所需的催化位点,其功能好坏与疾病发生直接相关。本文就ATP合酶β亚基功能与糖尿病、肿瘤、肥胖症等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8年04期)

曾悦琛[6](2017)在《利用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探究ATP合酶α和β亚基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ATP合酶是生物体中能量合成的关键酶,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分子马达,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光合细菌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跨膜质子动力势下催化合成ATP。该酶由F1和F0两部分构成,其中F1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复合体。α和β亚基交替排列,状如桔瓣,这两个蛋白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影响ATP的产生。为了揭示ATP合酶α和β亚基三个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对α和β亚基不同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TP合酶α亚基的第三个结构域,即C端结构域能与β亚基相互作用,而β亚基的第三个结构域,即C端结构域能与α亚基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7年16期)

杨欣欣[7](2017)在《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基因组鉴定及其对保幼激素的应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TP(叁磷酸腺苷)是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能量通货,动物体内ATP的合成主要在线粒体中通过氧化磷酸化途径来完成。参与氧化及磷酸化的体系以复合体的形式分布在线粒体的内膜上,构成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其本质是一个氢氧化为水的放热反应,即叁羧酸循环产生的还原型NADH和FADH2提供氢原子,然后在线粒体内膜上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自由能,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再利用这些能量在跨膜的质子转移驱动反应中催化ADP(二磷酸腺苷)磷酸化形成ATP。ATP合酶是一个由酶复合体,主要由叁个主要单元构成,分别是FO和F1,另外还有一部分亚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外周柄。根据结合变构机制理论:质子流通过ATP合酶Fo单元的同时,β亚基构象改变为开放状态,使ATP从酶分子上解脱下来。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是昆虫体内的重要内分泌激素之一,在咽侧体(CA)中合成,与另一个重要的内分泌激素即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共同调控昆虫的生长与发育。JH的滴度高峰出现在幼虫每个龄期的初期,促进物质代谢,维持幼虫生长;20E负责启动幼虫蜕皮及化蛹与化蛾变态蜕皮。尽管JH和ATP合酶都参与调节生长发育过程,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还不清楚。家蚕是重要的产丝经济昆虫,是昆虫遗传与生理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的比较分析,鉴定获得了家蚕基因组中的ATP合酶亚基基因,并建立了这些基因的时空表达谱;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探究了JH对ATP合酶亚基基因表达及ATP合成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基因组鉴定以果蝇的ATP合酶亚基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在两个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DB(http://www.silkdb.org/silkdb/)及KAIKObase(http://sgp.dna.affrc.go.jp/KAIKObase/)中进行同源性检索,鉴定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基于序列相似性及功能域保守性,我们从家蚕基因组中鉴定获得了13个核基因组编码的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外显子数从1(ATPB)到10(ATPA)不等;除了ATPE外,家蚕其他ATP合酶亚基基因都能定位到特定染色体上;家蚕ATP合酶亚基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从61(ATPE)到553(ATPA)不等,各个亚基含有不同的结构域。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这13个ATP合酶亚基基因在家蚕、果蝇、帝王蝶、蜜蜂和赤拟谷盗等昆虫中都是单拷贝;但在小鼠和人类中,AT91有3个拷贝。系统发生分析显示,不同昆虫中同一个单拷贝ATP合酶亚基基因的同源体总是聚成一类,而小鼠和人的另聚成一类。有趣的是,人和小鼠中AT91基因的每一个拷贝总是先聚成一类,再与另外拷贝的聚类分支聚类,暗示AT91的多拷贝形成发生于人类和小鼠分化之前。2.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时空表达谱分析我们对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时空表达谱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分析雌雄家蚕幼虫5龄第3天各组织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数据发现,ATP合酶各亚基的表达模式基本相似,主要在中肠和马氏管等代谢型组织及头部中高表达,在代谢型组织表皮中的表达水平次之。其次,通过分析变态发育过程中脂肪体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幼虫5龄第3天脂肪体组织中的ATP合酶亚基有一定表达,但在化蛹后第3天的表达水平很高。最后,分析家蚕个体从幼虫5龄第4天到化蛾整个变态发育期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数据发现,ATP合酶亚基主要在幼虫5龄、及化蛹后高量表达。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发现,家蚕ATP合酶各亚基主要在幼虫生长及蛹向成虫的变态发育中高表达,而在幼虫期又主要在代谢型组织中高表达,这基本与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活动活跃的时空特异趋势相吻合。3.JH影响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ATPO的表达及ATP的合成我们探究了JH对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用JH类似物(JHA)处理家蚕胚胎来源的BmE细胞和离体培养的家蚕表皮组织,继而利用定量RT-PCR分析ATP合酶亚基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JHA处理导致ATPO亚基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用JHA注射家蚕个体同样能促进表皮中ATPO的表达。进一步的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家蚕幼虫4龄起蚕到5龄末期的表皮中,ATPO主要在4龄前期高表达,5龄初期的表达水平次之,这与家蚕血淋巴中JH的滴度变化模式一致的。这些结果暗示JH对ATPO的转录起正调控作用。我们进一步分析了JHA处理对家蚕ATP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是JHA处理BmE细胞还是注射家蚕个体,都能促进ATP的合成。在家蚕BmE细胞中过表达JH信号传导分子Kr-h1,导致ATPO的表达显着上调,ATP含量显着增加。在家蚕卵巢来源的BmN4-SID1细胞中对ATPO亚基基因进行RNAi,结果发现,ATPO基因的RNAi导致ATP合成降低。综上,我们推测JH通过促进ATPO亚基基因的表达来促进ATP的合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30)

王梅,胡晓彤,戚大石,王蕾,张芳[8](2016)在《脑缺血/再灌注通过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诱导KA受体亚基GluR6巯基亚硝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是否通过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 NOS)诱导KA受体亚基Glu R6巯基亚硝基化。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6 h组、脑缺血/再灌注6 h合并给药组、脑缺血/再灌注6 h溶剂对照组。采用四动脉结扎法构建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给予SD大鼠腹腔注射n NOS的抑制剂7-硝基吲唑。主要应用"生物素转化法"、SDS-PAGE、免疫印迹等方法对Glu R6的蛋白表达及其巯基亚硝基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相比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联合n NOS的抑制剂7-NI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Glu R6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n NOS诱导Glu R6的巯基亚硝基化,为缺血性脑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27期)

刘媛媛,王来[9](2016)在《ATP合酶C亚基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ATP合酶通过催化ATP合成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但在病理情况下ATP合酶中C亚基组成的C-环会独立出来,形成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透孔道,该孔道的生理学特征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极为相似。本文对ATP合酶C亚基组成的C-环的结构、功能以及C-环参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形成和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6年09期)

张岩[10](2016)在《FOC1与FOC4差异基因的比较及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是世界重要水果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主要种植于我国的南方各省。近年来,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对我国乃至世界香蕉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对于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因子的调控机理知之甚少。香蕉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对龙牙蕉(AAB)和大蜜哈(AAA)的危害较大,而不侵染矮香蕉(Cavendish,AAA),但4号生理小种几乎能侵染所有的香蕉品种,危害极大。鉴于香蕉枯萎病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致病能力及寄主范围的差异,筛选两个小种致病及寄主范围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而研究基因功能,为开发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比较,筛选出大量香蕉枯萎病1号及4号小种的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差异分泌蛋白等,并对其进行了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通过分析上述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9个处于FOC4重要信号通路中的特有基因,结合已报道的其它病原菌的10个致病相关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实验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最终选定一个疑似引起两个生理小种致病差异的基因FOC4_g10000973,根据该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注释以及NCBI中的比对结果,发现该基因编码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蛋白。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基因是一个长1086bp的片段,编码362个氨基酸,只有一个ORF,没有内含子,含有叁个保守的功能域,分别是丙酮酸氧化酶嘧啶结合区域、焦磷酸硫氨酸酶的保守区域、焦磷酸硫胺素酶的超家族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尖孢镰刀菌的少数种及不同属的真菌中相对保守,且蛋白相似性较高。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发现该蛋白的α-螺旋、β-折迭,和环状结构在整体中分别占的比例是32.60%、14.92%、52.49%,存在螺旋卷曲结构,不稳定性较高,且与DNA有13个结合位点,是个不稳定的跨膜蛋白。以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基因本身及其上下游片段设计引物,通过融合PCR及原生质体PEG转化等技术获得该基因的突变体。通过大量表型实验发现,突变体气生菌丝量增多,生长速率、产孢量下降显着,生长量差异不显着。另外,突变体对于刚果红、荧光增白剂、过氧化氢的敏感性与野生型相似。转录分析表明,突变体的乙酰乳酸合酶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差异不显着。而酶活实验中,表明FOC4野生型的乙酰乳酸合酶活性最高,FOC4突变体的酶活性最低,差异均显着,且突变体对于巴西蕉的致病力大幅度下降,发病时间大幅度延长。总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香蕉枯萎病菌1号及4号生理小种的致病差异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香蕉枯萎病菌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合酶亚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δ是F_1F_o-ATP合酶重要亚基,与细胞90%能量ATP产生密切相关,但其与病原体致病力相关性有多大尚未清楚。本研究以致病真菌代表白念珠菌为例子,明确δ亚基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比较白念珠菌亲本、δ亚基编码基因ATP1缺失和回复株线粒体功能、致病因子、对巨噬细胞和小鼠毒力的差异。有趣的是,小鼠系统感染缺失株生存率100%,肝、脾、肾载菌量明显降低,病理显示肾内无孢子菌丝,无炎症细胞。主要致病因子:粘附、菌丝和生物膜形成均明显减弱;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缺失株菌丝基因、粘附基因、侵袭基因表达显着降低。此外,巨噬细胞对其杀伤增强;进一步,缺失株在非发酵碳源培养基里完全不生长和对H_2O_2更敏感。缺失株生长稍缓慢、时序寿命缩短。ATP16缺失株降低复合物V酶活性、减少细胞内ATP含量、增加ROS产生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由此,δ亚基是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重要蛋白,极其可能作为抗白念珠菌感染的一个全新药物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酶亚基论文参考文献

[1].夏媛媛.亚基融合型腈水合酶的构建及成熟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李水秀,张宏.F_1F_o-ATP合酶δ亚基对白念珠菌致病以及通过调节多阶段致病因子的机制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3].李水秀.白念珠菌F_1F_o-ATP合酶β亚基参与小鼠致死性感染及其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8

[4].冯娅琳,郝培应,俞飞飞,陆潮峰,朱家骏.褐飞虱ATP合酶b亚基基因ATPSb的克隆与功能分析[J].昆虫学报.2018

[5].袁李佳龙,秦旭平.ATP合酶β亚基功能与疾病[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8

[6].曾悦琛.利用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探究ATP合酶α和β亚基的互作[J].中学生物教学.2017

[7].杨欣欣.家蚕ATP合酶亚基基因的基因组鉴定及其对保幼激素的应答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王梅,胡晓彤,戚大石,王蕾,张芳.脑缺血/再灌注通过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诱导KA受体亚基GluR6巯基亚硝基化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

[9].刘媛媛,王来.ATP合酶C亚基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16

[10].张岩.FOC1与FOC4差异基因的比较及乙酰乳酸合酶催化亚基的功能分析[D].华南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一71CoFF,一TAP合酶分离纯化过程的聚丙...细胞通路语义Fig.3-21Thenameandval...上调文库中1个基因片段与蚯蚓(Lumbri...不同种属的ATP合酶亚基组成示...荧光定量PCR检测重金属离子对泥蚶肝胰腺...荧光定量PCR检测重金属离子对泥蚶血细胞...

标签:;  ;  ;  ;  ;  ;  ;  

合酶亚基论文_夏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