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银海泡石抗菌粉的制备

载银海泡石抗菌粉的制备

一、载Ag海泡石抗菌粉体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曹泽宇[1](2021)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在无机水性建筑涂料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开采的等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煤矸石,过多的煤矸石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如何对煤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成为当下一大研究热点问题。本文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生产一款无机水性内墙涂料,不仅符合目前建筑涂料零VOCs、水性化的趋势,而且为我国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以钠水玻璃为成膜物质,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矿渣、绢云母和钛白粉为填料制备无机水性内墙涂料。探讨了煅烧高岭土掺量、绢云母掺量和水掺量对无机水性涂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XRD、扫描电镜等仪器对不同样品的微观结构形貌、聚合反应程度、晶体结构状态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发现适量的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可以提高涂层的耐碱性能及聚合反应程度。绢云母可以提高涂层的耐磨性能,但过多的绢云母加入反而会使涂层强度下降。水掺量可以影响涂层的Si/Al,进而改变涂层中聚合物的形式,当涂料水灰比超过0.7时,涂层中的聚合物形式开始由三维网状结构过渡到二维链状,涂层强度逐渐下降。无机水性涂料最优配方为:高岭土掺量40%,绢云母掺量10%,水灰比为0.5~0.6。此时涂层性能最佳,耐水、耐酸碱性能合格,耐洗刷性能可以达到4W次以上。探究固化时间对无机水性涂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固化时间的延长,涂层中聚合物骨架上的胶凝体逐渐聚合,生成了大量类沸石相物质。固化120h后涂层聚合反应基本完全,耐水、耐酸碱性能合格,耐洗刷次数达到3W次以上。用一体化涂料生产设备,参照实验优化后的无机水性涂料配方进行中试放大实验,产品由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进行第三方检测。检测表明用一体化涂料生产设备生产的无机水性涂料,各项性能均满足GB/T9755-2014、GB18582-2008和GB/T9756-2018国家标准的要求。

吴威[2](2019)在《抗菌医用PVC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直混法,选用PVC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选取三类不同类型型的抗菌剂为改性剂,制备抗菌PVC材料,并且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透明性能、血液相容性、抗菌性能以及抗菌时效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银系抗菌剂LD-30、RHA-T2使PV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且持久的抗菌效果,当抗菌剂添加量达到0.2 phr以上时,两种共混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9.9%;当抗菌剂添加量达到0.8 phr以上时,两种共混体系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9.4%;(2)两种纳米银系抗菌剂能均匀分散在PVC基体材料中且不团聚,两种抗菌剂的添加对PVC材料的透光率和雾度几乎没有影响,但会使PVC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小幅度下降,冲击强度上升;(3)有机硅季铵盐类抗菌剂AEM-5700、BJ-88与抗菌剂三氯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BJ-88、TCS同时对大肠杆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PVC/TCS共混体系在添加量在0.2 phr以上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8.2%和100%;PVC/BJ-88在添加量0.8 phr和0.4 phr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8.7%和99.9%;PVC/AEM-5700在添加量为0.8 phr以上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达到98.9%,对大肠杆菌抗菌效果较差;(4)三种有机小分子抗菌剂AEM-5700、BJ-88、TCS均能在PVC基体中均匀分散且不团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透明性影响较小,且共混体系无溶血毒性;(5)有机大分子抗菌剂QCT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性能,当添加量达到1.0 phr时,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达到99%以上。PVC/QCTS共混体系具有长效的抗菌性,且不易溶出,无溶血毒性,在体外和体内模拟抗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王俊兰[3](2018)在《银和镨离子对钙钛矿发光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aTiO3∶Pr3+荧光粉发出的红光颜色纯正,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在暗场潮湿多菌环境下有广泛应用。但是暗场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银系抗菌材料具有抗菌广谱、高效、安全等特点,在医疗、陶瓷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开展的Ag+/CaTiO3:Pr3+发光抗菌复合功能材料的探索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应用背景进行的。论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荧光光谱测试技术和抑菌圈法等方法和手段,在燃烧合成发光强度高的CaTiO3:Pr3+红色长余辉发光载体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低温负载法制备兼具发光和抗菌复合功能的Ag+/CaTiO3:Pr3+材料,并利用荧光光谱分析和抗菌实验研究Ag+对合成材料发光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首先,对燃烧法合成CaTiO3∶Pr3+荧光粉载体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反应温度、时间以及Pr3+浓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燃烧合成反应温度在700oC1000oC,反应时间30 min120 min,Pr3+浓度为0.1%0.6%(摩尔)范围内影响因素实验分析优化研究,获得了合成CaTiO3∶Pr3+荧光粉载体的优化条件为:反应温度800oC,反应时间60 min,Pr3+浓度为0.2%(摩尔)。在该优化条件下,合成得到了纯度高、发光强度最强的CaTiO3∶Pr3+红色长余辉粉体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负载的Ag+浓度对Ag+/CaTiO3∶Pr3+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具有重要影响。当负载的Ag+浓度变化由0%1%时,Ag+/CaTiO3∶Pr3+的发光强度降低和余辉时间缩短均较显着,但在暗场中发光仍清晰可见。通过采用抑菌圈法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系列抗菌试验结果表明,Ag+/CaTiO3∶Pr3+红色长余辉抗菌复合材料的合成反应温度、时间、Pr3+和Ag+浓度、Ag+负载温度和时间等对其抗菌性能均具有重要影响。在本文研究所获得的优化条件即燃烧反应温度800oC,反应时间60 min,Pr3+浓度为0.2%;Ag+浓度为1%,在50oC负载180 min下,合成制备出了纯度高、发光效果较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效果的Ag+/CaTiO3∶Pr3+兼具发光抗菌复合功能材料。该材料在暗场潮湿多菌环境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霍成立[4](2014)在《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硅酸盐矿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表面活性位点多等优点,基于其结构与形貌特性建立矿物资源-材料一体化的体系,已成为硅酸盐矿物近年来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我国硅酸盐矿物资源丰富,但是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因此开发高性能矿物基复合功能材料并实现低成本制备,对优化硅酸盐矿物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纤维状形貌的凹凸棒石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表面活化与纳米化修饰实现功能改性,制备了矿物基复合功能材料并实现性能强化;基于硅酸盐矿物与多孔氧化硅具有相同的硅氧骨架,提出了一种由凹凸棒石粘土矿物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并原位组装功能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构建了基于介孔材料自组装形成的新型微胶囊结构,为设计硅酸盐矿物微反应器提供技术指导。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利用凹凸棒石的表面特性,在保持其纤维状形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纳米粒子改性,制备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首先对凹凸棒石进行活化处理,增加其比表面积和表面硅羟基,以提高其对金属阳离子的吸附能力,进而以活化凹凸棒石为载体,利用原位沉淀法负载ZnO、NiO、CuO纳米粒子制备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表明利用矿物负载,不仅可以解决纳米光催化剂颗粒的团聚问题,而且能有效的抑制颗粒尺寸长大。制备的ZnO/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可达0.1g/L,其值要低于纯ZnO的0.25g/L,复合材料增强的抗菌性能要归因于纳米粒子与矿物基体间的协同增强效应。对CuO/凹凸棒石复合材料进行Pd活化修饰获得了Pd-CuO/凹凸棒石复合光催化材料,测试结果表明CuO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于凹凸棒石表面且矿物的晶体结构得到有效保持。Pd-CuO/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对甲基橙表现出优异的光降解能力,在20min内对甲基橙的降解效率可达98%,增强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可归功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高吸附活性和贵金属Pd有效阻止光生电子-空穴结合的协同效应。基于凹凸棒石的层状结构特性,对其进行结构改型制备了有序介孔材料。通过对凹凸棒石不同前处理方法优化,筛选出对凹凸棒石进行煅烧碱浸前处理为硅、铝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有序介孔材料Al-MCM-41,其比表面积高达1044m2/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序介孔材料原位组装功能粒子制备介孔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在后组装过程中纳米颗粒易团聚、堵塞孔道等缺点。以CuO纳米颗粒为客体,通过原位组装制备了CuO/Al-MCM-41复合材料,考查了铜源和铜负载量对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影响,通过小角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等测试分析表明所得复合材料均具有较高的孔道有序度和比表面积,且大部分CuO纳米颗粒存在于有序介孔材料的孔道中。利用氢气程序控温还原测试证明了原位组装比后组装样品具有更低的还原温度,说明原位组装样品中CuO纳米颗粒较易还原,意味着原位组装样品具有更好的氧化还原特性。通过原位组装Au纳米颗粒制备了Au/Al-MCM-41介孔复合材料,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Au尺寸为3nm左右,且保证Au纳米颗粒在介孔孔道中的均匀负载。对原位组装纳米Au颗粒的合成机理研究认为CTAB包裹AuC14-形成棒状胶束是实现原位组装的关键。提出的原位组装方法可以确保纳米颗粒在介孔孔道中的均匀组装,从而实现复合材料的性能强化,拓展其应用范围。为研究介孔材料的组装效应及界面特性,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CTAB和Brij56为模板剂合成了尺寸为60nm左右的介孔氧化硅球,该纳米球呈单分散特性,具有类MCM-41的介孔结构。基于此介孔硅球在Pickering乳液体系中的自组装行为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介孔膜层的微胶囊(colloidosomes),该粒子稳定的乳液克服了由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存在有毒性等不足。光学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有模板剂的介孔硅球可稳定水包油(O/W)和油包水(W/O)两种类型的微乳体系,而除模板剂的介孔硅球只能稳定水包油(O/W)微乳体系从而形成微胶囊结构。通过调节介孔硅球表面的亲/疏水程度,可以实现对微乳液体系类型的调控,相对亲水的介孔硅球易于稳定水包油(O/W)体系的微乳液,而相对疏水的介孔硅球则更倾向于稳定油包水(W/O)类型的微乳液。固定油包水乳液体系中的油水比例,调节表面修饰改性介孔硅球的加入量,可以有效实现微胶囊的尺寸在300~120μm之间调控,且微胶囊均能保持规则稳定的球形。通过荧光染料在微乳液体系中水油相的扩散行为证明了微胶囊的半透性和膜层的吸附释放特性。利用后合成法制备了Au/介孔氧化硅复合材料,基于此复合材料在油包水微乳液中的自组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界面催化反应体系。该界面催化体系有助于克服单一相催化体系中由于反应物的溶解性不同导致的催化反应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有利于解决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颗粒易团聚以及反应物与产物难分离等问题,可以为基于硅酸盐矿物微反应器的构建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本论文旨在研究凹凸棒石粘土矿物的精细化加工及高值化利用。详细研究了通过表面纳米化修饰负载功能纳米粒子制备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设计的合成方法可为相关的硅酸盐矿物制备复合功能材料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参考。开发了由凹凸棒石粘土矿物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并原位组装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理清了硅酸盐矿物在制备介孔材料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确立了有序介孔材料原位组装纳米粒子的反应模型,建立了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了复合介孔材料作为催化材料的潜在应用,提出的矿物为原料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原位组装纳米颗粒可为其他矿物制备介孔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基础。设计了基于介孔硅球自组装形成的新型微胶囊结构,可为多相界面催化反应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为基于硅酸盐矿物的微反应器提供技术参考。

贺彩玲[5](2014)在《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中煤平朔公司和我校合作研究的“粉煤灰先脱硅后提铝”的方法已经工业化,氧化铝的应用市场之广阔毋庸置疑,该方案中把Na2SiO3用于生产橡胶白炭黑,然而Na2SiO3单一用于橡胶白炭黑方面,其应用市场有限,一旦“粉煤灰先脱硅后提铝”的方法推广,白炭黑必将过剩,很快达到饱和。白炭黑市场价格下降,将会影响粉煤灰提硅全过程的经济性。本论文的研究基于上述企业和社会需求,利用白炭黑特殊的表面结构,对其实施表面改性而不改变白炭黑基本性质(多孔性、内表面积大、分散性好)。拓展白炭黑应用市场,达到提高粉煤灰提硅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使硅产品多元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Na2SiO3和CuSO4为原料制备出载铜抗菌白炭黑,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温度、时间、转速和初始Cu2+浓度等因素对Cu2+实际吸收率影响,得出了最适宜的反应方案:初始铜离子的浓度0.05mol/L、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90℃、转速为300r/min,该方案所得铜离子吸收率47.18%,并利用红外图谱和扫描电镜对载铜抗菌白炭黑化学结构和外貌进行表征。同时,以大肠杆菌为例检测了载铜白炭黑的抗菌性能。(2)以Na2SiO3为原料,硅烷偶联剂KH-570为改性剂制备疏水白炭黑,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改性剂KH-570用量和溶液pH值等因素对白炭黑改性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为:反应时间35h、温度60℃、改性剂用量3mL、溶液pH值为4,此时改性白炭黑活化指数94.1%,其对DBP的吸收量2.73mL;分别用红外图谱、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对改性白炭黑的结构进行表征,二者均证明白炭黑表面的活性羟基与硅烷偶联剂KH-570键合,得改性白炭黑。(3)以疏水白炭黑为含硅原料,乙二醇作为有机亲核试剂,氢氧化钠为碱性介质,在常压、200℃、氮气保护下进行蒸馏反应5h、氢氧化钠用量4.00g、乙二醇相对馏出量为80%,合成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并用红外和XRD图谱分析对合成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证实合成的产物为目标产物。

成岳,朱华清[6](2010)在《海泡石载银/铜复合抗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活化后的海泡石作为载体,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分别合成了载银、载银/铜以及银/锌等复合海泡石抗菌粉体。对各种抗菌剂的杀菌能力进行了评价,结合实际杀菌效果分析,发现复合抗菌剂要比单一的效果好,并且以负载银/铜的微米级复合抗菌剂抗菌性能最好。同时对抗菌剂进行了XRD、SEM与EDS等分析。

林峰[7](2010)在《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塑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性塑料,由于向塑料中添加抗菌剂,使塑料本身具有抑菌杀菌性能。抗菌塑料具有杀菌时效长、经济、方便等特点,因此,抗菌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用具、化学建材、餐饮器具、家电行业、公用电话电信及卫生要求高的塑料包装材料、厨房用具等,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本论文选择“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为研究方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在二丁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异辛烷的微乳体系下,制备了球形纳米级银溶胶,纳米银平均粒径为10 n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在AgNO3浓度为0.2 mol/L,抗坏血酸浓度为0.2 mol/L,W值为10的条件下,得到大小为10 nm左右,单分散性好的均匀球状纳米银溶胶。抗菌性能测试表明,当纳米银粒子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达98 %以上。纳米银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当纳米银粒子的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为98 %以上。2.在二丁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异辛烷的微乳体系下,用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以AgNO3和锐钛型TiO2为原料采取微乳液法制备了TiO2/Ag溶胶,通过实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常温下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TiO2/Ag胶体,银的平均粒径为20 nm左右。2)纳米银的加入能大大改善TiO2的抗菌性。当载银量为3 %时,TiO2/Ag抗菌材料达到最佳的抗菌性能。3)TiO2粒子的粒径大小能够影响TiO2/Ag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粒径较小的TiO2粒子制得的TiO2/Ag抗菌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4)所得的TiO2/Ag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3.以载银二氧化钛为抗菌剂,制备了抗菌PP塑料。TiO2/Ag抗菌粉体通过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改性,在PP母粒中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与PP塑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抗菌PP母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在96 %以上;在空气中放置15天后和温水浸泡15天后其抗菌性能几乎不受影响,说明该PP母粒具有长效抗菌性能和良好的缓释性能。抗菌PP塑料与普通PP塑料相比,其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卢雨[8](2010)在《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抗菌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由于具有安全性高、抗菌长效、耐热性好和广谱性好的特点,成为了研究最为广泛的抗菌剂。但是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由于Ag+不稳定、易变色、抗变色性不佳,以及沸石类载体材料较贵等缺点阻碍了此类抗菌剂的普及应用,所以如何延缓甚至阻止Ag+变色以及寻找价格便宜的载体材料成为了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研究工作中的重点。本文通过磷酸三钠处理以及稀盐酸改性处理,提高海泡石的吸附能力,然后以改性海泡石作为载体材料复合吸附Zn2+和Ag+,制备了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最后由耐候实验与抗菌实验对海泡石抗菌剂的抗变色性以及抗菌性做出评价。为了对海泡石的改性效果进行表征,进行了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吸蓝量测定以及氮气吸附解析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质量比为15%的磷酸三钠处理以及0.3mol/L的稀盐酸改性后,不仅海泡石原矿得到纯化、纤维束松散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率接近100%,而且海泡石的比表面积由40.516m2/g增大到61.563m2/g,孔径在420nm间的孔道增多。为了表征改性海泡石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海泡石的金属离子吸附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改性海泡石复合吸附Zn2+和Ag+时,金属离子的加入顺序对改性海泡石的金属离子吸附量影响不大,1g改性海泡石对Zn2+的吸附量基本保持在4200μg/g左右,而对Ag+的吸附量保持在400μg/g左右。最后通过抗菌实验和变色实验显示: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抗菌性好,抗变色能力强,即使经过紫外光照48h后,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抗菌性没有下降,颜色改变较少,到达了实验目的。

卢雨,刘菁[9](2009)在《正交实验法制备海泡石载银离子抗菌剂工艺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酸热共同改性海泡石粉体为原料,采用海泡石粉体先吸附六偏磷酸根再吸附Ag+的工艺方案,制备海泡石载Ag+抗菌剂,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对海泡石的提纯、改性以及与六偏磷酸根的结合效果作出检测。海泡石载银实验考察了Ag+浓度、载银时间、载银温度以及固液比对抗菌剂制备的影响,采用抑菌圈法评价实验因素对抗菌效果的影响,由正交组合确定了较佳的工艺方案。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对海泡石载银量进行测定。载银海泡石在室温条件下放置半月颜色无明显变化,变色得到了缓解。

商平,魏丽娜,王洁,孔祥军[10](2009)在《环境矿物在生物抑制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引入了环境矿物材料的概念,提出了环境矿物金属离子改性的说法。介绍了金属离子型环境矿物生物抑制材料的机理、制备;综述了国内外金属离子型环境矿物生物抑制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改性环境矿物材料的开发、应用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二、载Ag海泡石抗菌粉体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载Ag海泡石抗菌粉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在无机水性建筑涂料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系高岭土概述
        1.2.1 煤系高岭土的构成组分及物理特性
        1.2.2 我国煤系高岭土资源分布情况
        1.2.3 煤系高岭土的发展现状
    1.3 无机水性涂料概述
        1.3.1 无机水性涂料的历史发展
        1.3.2 无机水性涂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与器材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涂料制备方法
        2.2.2 涂层测试方法
        2.2.3 涂层表征方法
第三章 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基无机水性涂料制备研究
    3.1 煤矸石煅烧高岭土掺量对无机水性涂料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设计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表征与分析
    3.2 云母粉掺量对无机水性建筑涂料的影响研究
        3.2.1 实验设计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表征与分析
    3.3 水掺量对无机水性建筑涂料的影响研究
        3.3.1 实验设计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表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基水性涂料的固化过程机制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讨论
    4.3 表征与分析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XRD谱图分析
        4.3.3 SEM分析
        4.3.4 能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试试验
    5.1 一体化涂料生产设备介绍
        5.1.1 真空进料系统
        5.1.2 压力出料系统
        5.1.3 搅拌研磨及过滤系统
    5.2 中试试验生产
    5.3 中试试验检测报告
    5.4 产品效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抗菌医用PVC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剂分类及其抗菌机理
        1.1.1 有机抗菌剂种类及其抗菌机理
        1.1.2 无机抗菌剂种类及其抗菌机理
    1.2 抗菌及抗菌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3 抗菌剂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
    1.4 聚氯乙烯(PVC)与PVC的抗菌改性
    1.5 医用PVC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抗菌PVC改性及实验流程
    2.4 测试与表征
        2.4.1 抗菌性能测试
        2.4.2 溶血测试
        2.4.3 力学性能测试
        2.4.4 透明性能
        2.4.5 扫描电镜观察
        2.4.6 抗菌时效性能表征
第三章 无机纳米银系抗菌剂在PVC材料中的应用
    3.1 抗菌性能测试
        3.1.1 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
        3.1.2 贴膜法测抑菌率
    3.2 溶血测试
    3.3 扫描电镜观察
    3.4 力学性能测试
    3.5 透明性能
    3.6 材料抗菌时效性研究
        3.6.1 浸泡溶出实验
        3.6.2 银离子溶出量的测定
第四章 有机小分子抗菌剂在PVC材料中的应用
    4.1 抗菌性能测试
        4.1.1 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
        4.1.2 贴膜法测抑菌率
    4.2 溶血测试
    4.3 扫描电镜观察
    4.4 力学性能测试
    4.5 透明性能
    4.6 材料抗菌持久性能研究
第五章 有机大分子抗菌剂在PVC材料中的应用
    5.1 抗菌性能测试
        5.1.1 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测试
        5.1.2 贴膜法测抑菌率
    5.2 溶血测试
    5.3 扫描电镜观察
    5.4 力学性能测试
    5.5 透明性能
    5.6 材料抗菌持久性能研究
        5.6.1 浸泡溶出实验
        5.6.2 高效液相法测PVC中抗菌剂的溶出量
    5.7 体外循环流动抗菌实验
    5.8 小鼠皮下埋植抗菌实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银和镨离子对钙钛矿发光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钙钛矿
    1.2 发光材料
        1.2.1 发光的定义
        1.2.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3 CaTiO_3:Pr~(3+)概述
        1.2.4 CaTiO_3:Pr~(3+)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2.5 CaTiO_3:Pr~(3+)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
    1.3 抗菌材料
        1.3.1 抗菌原理
        1.3.2 抗菌材料分类
    1.4 银系无机抗菌材料
        1.4.1 银系无机材料的抗菌机理
        1.4.2 银系无机抗菌材料的分类
    1.5 钙钛矿复合功能材料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原料
        2.1.2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
    2.2 样品的合成
    2.3 抗菌实验
    2.4 样品的测试表征
第3章 Ag~+/CaTiO_3:Pr~(3+)的合成
    3.1 燃烧合成温度
    3.2 保温时间
    3.3 Pr~(3+)浓度的影响
        3.3.1 物相分析
        3.3.2 发光性能
        3.3.3 抗菌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g~+对CaTiO_3:Pr~(3+)的影响
    4.1 引言
    4.2 Ag~+负载浓度
        4.2.1 物相分析
        4.2.2 发光性能
        4.2.3 抗菌性能
        4.2.4 负载温度的影响
        4.2.5 负载时间的影响
    4.3 Ag~+/CaTiO_3:Pr~(3+)的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凹凸棒石粘土概述
        1.1.1 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
        1.1.2 凹凸棒石的物理化学特性
        1.1.3 凹凸棒石的提纯与活化
        1.1.4 凹凸棒石的应用
    1.2 矿物的功能改性
        1.2.1 无机矿物的表面改性
        1.2.2 无机矿物的功能改性
        1.2.3 矿物基复合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1.2.4 凹凸棒石表面功能化修饰及应用
    1.3 矿物制备介孔材料及功能组装
        1.3.1 介孔材料简介
        1.3.2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与机理
        1.3.3 硅酸盐矿物制备有序介孔材料
        1.3.4 介孔材料的功能组装与应用
    1.4 介孔材料结构形貌调控及微胶囊化
        1.4.1 介孔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调控
        1.4.2 介孔材料的功能化修饰
        1.4.3 微胶囊结构的构建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测试仪器与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2.3.4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分析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6 热重-差示扫描(TG-DSC)分析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8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2.3.9 H_2-程序控温还原(H2-TPR)检测
        2.3.10 Zeta电位分析
        2.3.11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分析
3 凹凸棒石的功能改性及性能强化
    3.1 引言
    3.2 凹凸棒石的特性分析
        3.2.1 凹凸棒石的XRD分析
        3.2.2 凹凸棒石的SEM分析
        3.2.3 凹凸棒石的TEM分析
        3.2.4 凹凸棒石的TG-DSC分析
        3.2.5 凹凸棒石的ξ-电位分析
        3.2.6 凹凸棒石的FTIR分析
        3.2.7 凹凸棒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3.3 ZnO/凹凸棒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1 样品制备与性能测试
        3.3.2 TG-DSC分析
        3.3.3 XRD结果分析
        3.3.4 SEM结果分析
        3.3.5 TEM结果分析
        3.3.6 样品比表面积结果分析
        3.3.7 FTIR结果分析
        3.3.8 抗菌性能测试分析
        3.3.9 抗菌增强机理分析
    3.4 NiO/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4.1 样品制备与性能测试
        3.4.2 TG-DSC结果分析
        3.4.3 XRD结果分析
        3.4.4 TEM微结构分析
        3.4.5 BET结果分析
        3.4.6 XPS结果分析
        3.4.7 FTIR结果分析
        3.4.8 催化性能分析
        3.4.9 合成示意图
    3.5 Pd-CuO/凹凸棒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5.1 样品制备与性能测试
        3.5.2 TG-DSC分析
        3.5.3 XRD结构表征
        3.5.4 TEM形貌分析
        3.5.5 XPS结果分析
        3.5.6 FTIR结果分析
        3.5.7 UV-vis光谱分析
        3.5.8 催化性能讨论
        3.5.9 催化性能强化机理示意图
    3.6 小结
4 凹凸棒石合成介孔材料及原位组装
    4.1 引言
    4.2 凹凸棒石合成Al-MCM-41介孔材料
        4.2.1 Al-MCM-41样品制备
        4.2.2 XRD结果分析
        4.2.3 TEM结果分析
        4.2.4 N_2吸附-脱附分析
        4.2.5 SEM结果分析
    4.3 凹凸棒石制备Al-MCM-41及原位组装纳米CuO
        4.3.1 CuO/Al-MCM-41样品制备
        4.3.2 XRD分析
        4.3.3 TEM分析
        4.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4.3.5 XPS结果分析
        4.3.6 FTIR分析
        4.3.7 UV-vis光谱分析
        4.3.8 H_2-TPR测试分析
    4.4 凹凸棒石合成Al-MCM-41及原位组装纳米Au
        4.4.1 Au/Al-MCM-41样品制备
        4.4.2 XRD分析
        4.4.3 N_2吸附-脱附分析
        4.4.4 TEM结果分析
        4.4.5 HRTEM和EDS结果分析
        4.4.6 XPS结果分析
        4.4.7 UV-vis光谱分析
        4.4.8 FTIR结果分析
        4.4.9 合成机理示意图
    4.5 小结
5 介孔材料的微胶囊化及界面效应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改性介孔氧化硅球的制备
        5.2.2 微胶囊结构的构建
        5.2.3 微胶囊结构的交联及转移
        5.2.4 Au/介孔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界面催化反应构建
    5.3 介孔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5.3.1 TEM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N_2等温吸附-脱附分析
        5.3.4 TG-DSC分析
        5.3.5 FTIR分析
    5.4 介孔氧化硅纳米球的微胶囊化设计
        5.4.1 样品的亲疏水性质分析
        5.4.2 胶囊结构的构建及尺寸控制
        5.4.3 胶囊结构的交联及转移
    5.5 荧光染料在微胶囊界面的扩散行为
        5.5.1 染料在单一油相中的扩散
        5.5.2 染料在水相中的扩散
        5.5.3 染料在水油两相中的扩散
    5.6 基于介孔材料微胶囊的界面催化效应
        5.6.1 TEM分析
        5.6.2 UV-vis光谱分析
        5.6.3 FTIR分析
        5.6.4 光学显微分析
        5.6.5 界面催化反应示意图
        5.6.6 催化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业绩
致谢

(5)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白炭黑
        1.2.1 白炭黑的性质和结构
        1.2.2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1.3 抗菌性材料
        1.3.1 抗菌剂分类
        1.3.2 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3.3 无机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1.4.1 影响白炭黑改性效果的因素
        1.4.2 改性剂
        1.4.3 改性方法
        1.4.4 改性的评价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CuSO_4抗菌改性白炭黑
        1.5.2 硅烷偶联剂 KH-570 表面改性白炭黑
        1.5.3 用改性白炭黑为原料合成五配体有机硅化合物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载铜抗菌白炭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内容
        2.4.1 白炭黑的制备
        2.4.2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制备
        2.4.3 抗菌性能测定
        2.4.4 实验流程
        2.4.5 分析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单因素实验
        2.5.2 正交实验
    2.6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结构表征
        2.6.1 载铜抗菌白炭黑的红外光谱图
        2.6.2 载铜白炭黑的扫描电镜图谱
        2.6.3 抗菌性能的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疏水白炭黑的制备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原理
    3.4 实验内容
        3.4.1 白炭黑的制备
        3.4.2 KH-570改性白炭黑的制备
        3.4.3 制备流程图
        3.4.4 分析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宏观观察
        3.5.2 单因素实验
        3.5.3 正交试验
        3.5.4 改性白炭黑与未改性白炭黑的改性效果
    3.6 改性白炭黑的结构表征
        3.6.1 红外光谱(IR)分析
        3.6.2 X-射线衍射分析
        3.6.3 粒径分析
        3.6.4 热重分析(TG)
    3.7 本章小结
4 疏水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内容
        4.4.1 改性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4.2 普通白炭黑制备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
        4.4.3 流程图
        4.4.4 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2 乙二醇相对馏出量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3 碱性介质 NaOH 用量对白炭黑转化率的影响
        4.5.4 改性白炭黑与普通白炭黑中白炭黑转化率
    4.6 化学结构表征
        4.6.1 改性白炭黑和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化学结构表征
        4.6.2 普通白炭黑及其所合成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7 展望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海泡石载银/铜复合抗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原料与仪器
    2.2 海泡石的预处理与活化
    2.3 负载海泡石抗菌剂的制备
    2.4 抗菌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杀菌效果 (菌落计数法)
    3.2 XRD分析
    3.3 S EM分析
    3.4 EDS分析
4 结论

(7)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银的发展史
        1.1.2 纳米银的特殊效应
        1.1.3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1.1.4 抗菌机理
    1.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纳米银的应用
        1.3.1 润滑剂
        1.3.2 抗菌应用
        1.3.3 热性能
        1.3.4 纳米电子器件
        1.3.5 催化剂
        1.3.6 电磁屏蔽
        1.3.7 生物化学传感器
    1.4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1.5 抗菌塑料的研究现状
        1.5.1 抗菌塑料的发展
        1.5.2 抗菌塑料现存的问题
        1.5.3 抗菌塑料的发展趋势
    1.6 本研究的出发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银粒子在微乳液中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纳米银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2.4 纳米银抗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gN0_3浓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2 抗坏血酸溶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3 W值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2.3.4 纳米银的TEM表征
        2.3.5 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Ti0_2/Ag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2.4 抗菌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学性能分析
        3.3.2 形貌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抗菌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PP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载银二氧化钛的改性
        4.2.3 载银二氧化钛抗菌PP母粒的制备
        4.2.4 抗菌PP塑料的制备
        4.2.5 力学性能测试
        4.2.6 抗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银二氧化钛在PP母粒中的分散性
        4.3.2 抗菌剂添加量对抗菌PP母粒抗菌性能的影响
        4.3.3 抗菌PP母粒的抗菌缓释性能研究
        4.3.4 抗菌PP塑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抗菌剂概述
        1.1.1 国内外无机抗菌剂的发展及其应用
        1.1.2 无机抗菌剂的种类简介
        1.1.3 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的主要问题
    1.2 抗菌剂的载体材料—海泡石
        1.2.1 海泡石简介
        1.2.2 海泡石载银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依据
    1.4 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 实验工作总量
第2章 海泡石的改性及分析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海泡石原矿的组成和物相分析
    2.3 海泡石改性与分析
        2.3.1 沉降法提纯海泡石
        2.3.2 磷酸三钠对海泡石处理效果分析
        2.3.3 稀盐改性海泡石的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锌银复合海泡石的制备与分析
    3.1 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含有Z112+和Ag+的样品制备与测试
    3.2 载锌和载银海泡石的制备与分析
        3.2.1 载锌海泡石的制备与分析
        3.2.2 载银海泡石的制备与分析
    3.3 锌银复合海泡石的制备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性和抗变色性测试分析
    4.1 抗菌实验的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4.2 抗菌实验准备
        4.2.1 菌种简介和培养基的配制
        4.2.2 菌种接种及其活化
    4.3 海泡石抗菌剂的抗菌能力测试
        4.3.1 菌液浓度测定方法
        4.3.2 抗菌测试步骤
    4.4 抗菌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4.4.1 抗菌剂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效果与分析
        4.4.2 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与分析
    4.5 海泡石抗菌剂变色性分析
    4.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正交实验法制备海泡石载银离子抗菌剂工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海泡石原料的前期处理
    1.2 海泡石正交载银实验
    1.3 抗菌效果检测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海泡石原料前期处理结果分析
    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银离子含量
3 结论

四、载Ag海泡石抗菌粉体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矸石煅烧高岭土在无机水性建筑涂料中的实验研究[D]. 曹泽宇. 山西大学, 2021
  • [2]抗菌医用PVC材料的制备[D]. 吴威.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银和镨离子对钙钛矿发光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俊兰.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4]凹凸棒石基复合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D]. 霍成立. 中南大学, 2014(12)
  • [5]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贺彩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6]海泡石载银/铜复合抗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成岳,朱华清. 陶瓷学报, 2010(03)
  • [7]载银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抗菌塑料中的应用[D]. 林峰. 湖南工业大学, 2010(03)
  • [8]锌银复合海泡石抗菌剂的制备与研究[D]. 卢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4)
  • [9]正交实验法制备海泡石载银离子抗菌剂工艺初探[J]. 卢雨,刘菁.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9(05)
  • [10]环境矿物在生物抑制材料中的研究与应用[A]. 商平,魏丽娜,王洁,孔祥军. 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载银海泡石抗菌粉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