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结构论文_赵密,高志懂,杜修力,王君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层,结构,场地,条件,数值,围岩,车站。

土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密,高志懂,杜修力,王君杰[1](2019)在《地震作用下深厚土层-结构相互作用的高效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黏弹性边界和将场地反应转化为等效地震荷载的有限元直接法是目前进行地震作用下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常用时程分析方法之一。当土层厚度较深时,整个深厚土层-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自由度数目较多,尤其对于叁维问题,计算效率低。该文提出一种高效分析方法,即一维场地反应分析仍然针对整个深厚土层,在后续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将土-结构计算模型的底面人工边界从深厚土层底面(基岩面)向上移动到接近结构的位置,通过缩减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尺寸来提高计算效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通过与采用整个深厚土层的传统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对比,说明提出的高效分析方法能够满足精度要求,并且给出底面人工边界位置以及边界条件和地震动输入方式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孔德森,白翼飞,陈永坡,邓美旭[2](2019)在《不同土层条件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特性,采用El Centro地震波作为动荷载,FLAC3D软件为研究工具,分别针对黏土-砂土、黏土-砂土-黏土中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对这两种工况下土层加速度、桩基受力与位移、上部结构位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层对加速度峰值的放大作用比黏土层大,砂土层中加速度峰值比动力荷载峰值的出现时刻明显滞后;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桩与承台交界处;叁层土模型的斜桩最大弯矩比两层土模型小。不同模型之间直桩弯矩的差别较小,桩端土层的构造对桩身弯矩的影响较大,桩端非液化黏土层的嵌固作用能够显着减小斜桩桩身最大弯矩。斜桩与直桩的水平位移基本相同,桩端非液化土层的存在对斜桩竖向位移具有显着影响并对桥墩顶部水平位移具有减缓作用。(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宁,庄海洋,马国伟,于旭,窦远明[3](2019)在《软土层场地复杂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层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影响,以往已对软土地基中规则矩形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过研究,其规律对于复杂截面地下结构是否适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通过考虑车站结构侧向、底部分别存在不同埋深、不同厚度软土层时的27种软土层场地,对上层五跨、下层叁跨的新型复杂大型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进行分析,揭示了此类异跨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初步给出了软土层埋深、厚度变化对此类车站结构加速度反应、侧向位移反应和地震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异跨车站结构两侧或下方一定范围内存在软土层或将减小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而当底板以下20 m深处存在软土层时结构顶板的加速度反应则被大幅放大,约为7.88%~12.72%;异跨车站结构侧向位移沿高度的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阶梯效应";软土层位于结构侧向时对结构抗震不利,并且当软土层位于下层侧方时结构的动力反应较大,而当软土层位于结构底板下方时能够起到一定的隔震作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李洋,许成顺,杜修力[4](2019)在《围岩土层条件对地下框架结构地震破坏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开站及高速长田站在阪神地震中出现的不同地震破坏现象为例,基于能够合理模拟实际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数值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围岩土层条件对地下框架结构地震破坏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围岩土层条件,导致大开站与高速长田站场地在相同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相对变形与加速度分布均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大开站车站结构顶底板所在位置的土层水平相对位移显着大于高速长田站,进而导致大开站立柱顶底端水平相对位移显着大于高速长田站;当处于较高的轴压比条件时,大开站立柱由于受到过量的水平相对变形,致使其侧向变形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发生脆性破坏,导致车站结构整体塌毁.高速长田站则由于立柱的地震反应一直处于其自身承载能力范围内而未出现严重震害现象.(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吴兵[5](2019)在《成都地区排桩支护结构对土层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桩支护是深基坑支护的一种常用形式,在四川成都的建筑深基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以成都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工程的开挖、支护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了各个工况下围护桩的变形及内力,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同时运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围护桩的受力及变形对土层参数的敏感程度,为今后的设计计算参数选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王文章,廖晨聪,周香莲,张中杰,张擎宇[6](2019)在《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上浮及其控制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荷载引起的饱和土体液化会导致地下结构上浮,利用一种水-土耦合本构,对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上浮及其控制措施展开研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模型加速度、超孔压(比)、上浮位移等结果,模拟并分析采取不同地基处理措施对结构上浮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本构能模拟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动力响应,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土体液化深度会发展;地下结构上浮分别由土体液化和土体振动引起,且前者是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抗拔桩法、倒滤层减压法以及换填法均可改善地下结构上浮情况,其中换填法和抗拔桩法控制上浮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3期)

徐仕程[7](2019)在《垃圾堆存场地下卧土层结构演化特性及变形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统称存量垃圾场)引发的环境灾害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长期垃圾渗沥液化学腐蚀影响作用下,填埋场的衬垫防渗系统被穿透而造成渗沥液的泄漏。这些过程消除了防渗系统的保护功能,改变了填埋场下卧黏土层的土体工程特性,降低了填埋场下卧土层的承载能力。本文通过开展固结不排水的叁轴压缩试验(CU)、XRD试验、扫描电镜试验、激光粒度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分别检测与分析不同渗沥液污染条件下的原状、重塑黏土的强度特性、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颗粒组成、孔隙结构特征等。并通过微观试验获取的参数计算得到了反映垃圾渗沥液污染黏土结构性特征参数π、κ。基于以上试验,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随着渗沥液污染时间或浓度的增大,原状、重塑土的最大偏应力、粘聚力、内摩擦角和结构强度发挥度持续下降。原状土的各项强度指标始终大于重塑土的各项强度指标。当渗沥液侵蚀365天时,围压50、100、150 kPa下的结构强度发挥度分别为8.93%、8.79%、6.64%。渗沥液侵蚀初期(<15天)或浓度较小的渗沥液侵蚀后的土样变形破坏呈现剪切破坏面,其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随着侵蚀程度加剧,土样的变形破坏呈现“鼓胀”型变形破坏,其应力-应变曲线也逐渐向应变硬化转化。(2)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的含量随着渗沥液侵蚀天数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渗沥液侵蚀365天后,原状土中伊利石、蒙脱石分别减小了29.09%、35.63%。当渗沥液浓度为100%时,二者含量分别减小了26.02%、23.93%。渗沥液污染重塑土各矿物成分变化较原状土更为复杂。(3)随着渗沥液侵蚀天数或浓度的增加,土体表面架空孔隙增多,多为不稳定的蜂窝状结构,表面出现多处贯穿裂缝。粒径分布曲线总体呈单峰正偏型。粗颗粒所占体积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原状土平均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中值粒径先减小后趋于稳定,渗沥液侵蚀的土颗粒逐渐向细小、均匀、多孔隙的趋势发展。(4)渗沥液污染后的原状、重塑土中的孔隙主要为颗粒间孔隙、团粒内孔隙、团粒间孔隙,其中,颗粒间孔隙占比最大。渗沥液污染不同时间后土体的孔径主要集中在0.02~1μm、2~50μm范围内。随着渗沥液污染不同天数或浓度的增加,孔隙体积百分含量、最大和最优孔径均增大。(5)渗沥液污染黏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与比表面积呈负相关。计算得到了渗沥液污染和应力共同作用后原状、重塑土的结构性参数π、κ,并进一步获得结构性参数与渗沥液污染不同天数和不同浓度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5-25)

杨喻声,禹海涛,袁勇[8](2019)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若干土层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时程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应用广泛,土体动力特性的准确模拟对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介绍了Rayleigh阻尼和Hardin-Drnevich模型的基本理论,验证了等位移边界条件的有效性。从地表加速度响应和加速度幅值沿深度放大两方面,对比分析Mohr coulomb模型、Shake91、Rayleigh阻尼和Hardin-Drnevich模型在2Hz和8Hz正弦波作用下的响应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得出:静力Mohr coulomb模型对动力时程分析适用性有限;建议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采用场地基频与接近地震波主频固有频率计算Rayleigh阻尼参数;Hardin-Drnevich等粘弹性非线性模型比等效线性化方法更适用于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会娟,王平,于一帆,许书雅,刘红玫[9](2018)在《复杂土层结构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复杂土层结构黄土场地的振动台缩尺模型试验,揭示了强震作用下场地的地震动响应规律;结合数值仿真模拟,分析了模型场地位移变化规律、地震波传播特征等。结果表明:(1)输入同一地震荷载情况下,峰值加速度(PGA)沿高程方向呈现递增趋势;同一监测点,PGA变化与地震动强度呈现正相关。(2)水平分量PGA大于垂直分量PGA;试验结果和计算所得PGA放大系数变化略有差异。(3)地表位移放大系数在2. 5~3. 5范围内变化;位移峰值的变化趋势与加速度峰值变化相似。(4)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高程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在上覆土层厚度小于42. 5 m的情况下,地震波传播速度受上覆土层厚度影响较小;地震波在该黄土场地传播的过程中,其水平分量速度较垂直分量速度递减明显。试验与计算结果对黄土场地建筑选址和抗震设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学增,韩先才,黄常元,张晓阳,王振宇[10](2018)在《粉土层越江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演化分析和安全评价方法——以苏通GIL综合管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粉土层越江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演化过程以及提出对应的隧道结构安全评价方法,依托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以水陆交界粉土地质区段错缝拼装盾构结构为对象,采用梁单元嵌入方式,建立考虑斜螺栓连接构造的叁维仿真计算模型,分析泥砂淤积和淤滩作用下管片结构应力分布与变形裂损发展过程,揭示外力影响下结构力学损伤演化规律;进而结合设计、规范要求及类似工程实例,提炼粉土层隧道结构长期安全变形控制指标,制定基于最不利原则的安全评价分级标准。研究表明:1)在淤积和淤滩作用下,结构损伤次序均为混凝土达单轴抗压强度、混凝土达叁轴抗压强度和钢筋屈服; 2)淤积工况的竖向收敛依次为60. 6、81、113. 8 mm,淤滩工况的竖向收敛依次为86. 1、117. 2、147. 9 mm,淤滩导致的竖向收敛1. 3~1. 5倍于淤积工况收敛,计算数据基本符合工程经验; 3)取便于监测的钢筋应力、螺栓轴力和接缝张开作为长期健康监测变形控制指标,根据结构损伤状态和设计要求,制定4级评价标准。(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8年10期)

土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特性,采用El Centro地震波作为动荷载,FLAC3D软件为研究工具,分别针对黏土-砂土、黏土-砂土-黏土中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对这两种工况下土层加速度、桩基受力与位移、上部结构位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层对加速度峰值的放大作用比黏土层大,砂土层中加速度峰值比动力荷载峰值的出现时刻明显滞后;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桩与承台交界处;叁层土模型的斜桩最大弯矩比两层土模型小。不同模型之间直桩弯矩的差别较小,桩端土层的构造对桩身弯矩的影响较大,桩端非液化黏土层的嵌固作用能够显着减小斜桩桩身最大弯矩。斜桩与直桩的水平位移基本相同,桩端非液化土层的存在对斜桩竖向位移具有显着影响并对桥墩顶部水平位移具有减缓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密,高志懂,杜修力,王君杰.地震作用下深厚土层-结构相互作用的高效分析方法[J].工程力学.2019

[2].孔德森,白翼飞,陈永坡,邓美旭.不同土层条件下斜直交替群桩-土-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9

[3].王建宁,庄海洋,马国伟,于旭,窦远明.软土层场地复杂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4].李洋,许成顺,杜修力.围岩土层条件对地下框架结构地震破坏反应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5].吴兵.成都地区排桩支护结构对土层参数敏感性分析[J].四川建筑.2019

[6].王文章,廖晨聪,周香莲,张中杰,张擎宇.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上浮及其控制措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7].徐仕程.垃圾堆存场地下卧土层结构演化特性及变形规律[D].武汉轻工大学.2019

[8].杨喻声,禹海涛,袁勇.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若干土层模拟方法对比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9].王会娟,王平,于一帆,许书雅,刘红玫.复杂土层结构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特性[J].自然灾害学报.2018

[10].刘学增,韩先才,黄常元,张晓阳,王振宇.粉土层越江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演化分析和安全评价方法——以苏通GIL综合管廊为例[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

论文知识图

隧道与围岩相互运动示意图脱空区域圆形衬砌荷载分布图隧道施工工序示意图池底土层的结构分布土层结构类型土层结构及其计算参数

标签:;  ;  ;  ;  ;  ;  ;  

土层结构论文_赵密,高志懂,杜修力,王君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