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评价

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评价

论文摘要

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但区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现状,从"水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依据水资源支撑力、水资源压力、水资源承载调控力3个子系统在水资源承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用于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态用水与生活用水前提下,当前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但时空差异明显。时间尺度上,2005~2015年间,区域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所承载的经济总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区域降水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年际变化较大,可承载的人口规模波动趋势明显。空间尺度上,各市间水资源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与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差异极大,可承载的经济总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样为最小,合肥次之。水资源承载潜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态中,合肥在研究期内有4 a处于超载状态,超载范围在9.87%~31.46%,超载率最高年份为2008年,淮南各年均处于超载状态,平均超载率为59.79%,2010年超载率最高达70.18%,区域化水资源问题趋于严重。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降水量大小显著相关,用水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可降低单位GDP综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各市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实际状况,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目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区概况
  •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3.3 评价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时间变化分析
  •   4.2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 5 结 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邢菊,周亮广,金菊良,程启鹏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系统结构模型,水资源超载,江淮分水岭

    来源: 人民长江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全国县域承载评价”(2016YFC040130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江淮分水岭地区旱涝风险评估”(SK2015A176)

    分类号: TV213.4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7.018

    页码: 110-116+122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3249K

    下载量: 252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结构模型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