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的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

基于财务的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

刘阳[1]2003年在《基于财务的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我参加了郭复初教授主持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财务问题》课题研究。我选择了“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这一题目。从十一届叁中全会到十五届四中全会,再到党的十六大,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寻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作为一名高校的普通教师以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我有责任关注并深入研究相关的课题。因此,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我陆续搜集资料,完成了这篇论文。本文从财务角度,提出国有资本营运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国有资本营运主体的明晰和营运战略的选择,以及对此提出政策建议。重点阐述了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国家财务论和所有者财务论等为理论基础建立国有资本营运战略,并提出国有资本营运的主体问题,解决国有资本出资人以及国资委建设问题,特别是如何在“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尤其是退出方式的选择。同时对国有资本营运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陈雪峰[2]2007年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建立国有资本管理新体制的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要贯彻这一精神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本管理新模式。在这一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下,应该如何有效地管理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国有资本经营是国有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国有资本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应建立“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的叁层次国有资本管理模式,从体制上保证国有资本保值与增值,在叁层架构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经营进行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是立足于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国家财务理论、和资本保全理论,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中的一项制度约束机制。该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容和构建原则、基本思路,构建了一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力图解决若干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该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体系、预算的信息管理体系、预算的控制体系、预算的评价体系和预算的监督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施也离不开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落实国资委的资本收益权、确立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强现有预算的基础管理改革等。

严洪[3]2011年在《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公司财务战略,是公司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全局性、长期性、整体性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纲领。在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进行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抉择,是关系着公司发展、结构调整与公司重组的重要财务战略。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政策以来,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成为我国境内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现象;2009年10月之后,随着创业板的成功开板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又迅速成为了另外一个市场热点,并形成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为我国境内资本市场的两种新兴现象,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从逻辑上看似两个相悖的路径,那么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两个看似相悖的现实路径?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分别具有哪些类型、模式和特点,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实施选择来促进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实现?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两种战略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哪些,应该如何根据这些变量进行相机抉择?从国家财务的视角,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需要如何发挥国家财务机制与调控作用,从而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及传导和支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资本市场的现实问题,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并没有对这两种看似相悖但又相关的现象进行足够的、系统性的结合研究。在一个动态的、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时间、空间和行为变化将导致风险与收益的动态波动运行,从宏观经济面、中观产业面到微观企业面,都客观地存在着周期性和波动性,而资本市场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环境也具有着相同特征。由此,上市公司财务战略并不是一个孤立和封闭的系统,要有效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就必须针对内外部环境和变量的周期性与波动性,权变和相机地采用适应性甚至是逆向性的动态财务战略。市场中的企业都是一个多产品甚至多产业的投资组合,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不同产业投资组合决定了不同的风险收益预期,而这种周期与波动的存在本身也为无风险套利提供了可能。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调整上市公司产业组合边界的财务战略,从而实现整体或者局部的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和收缩型财务战略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和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两种财务战略,以及这两种财务战略相机抉择机制和组合模型进行研究,并进而从国家财务视角,对通过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安排,以促进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有资本发展与结构调整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从研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对整体上市、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评价和界定,旨在提出本文研究对象——整体上市、分拆上市、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中涉及财务资源配置协调方面的战略,不同经济环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公司战略,不同的公司战略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需要不同的财务战略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机环境—公司战略—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动态有机体系。上市公司整体上市涉及对未上市资产的投资和证券化,并产生了相应筹资问题,进而又带来了公司经营扩张、资产定价与交易、资本结构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相关财务变化;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涉及到已上市资产的再次新股首次公开发行(IPO),以公开发售分拆资产的部分股权为代价在资本市场上募集权益资本,产生了募集资金投资问题,进而又带来了相应的IPO定价、股权关系调整甚至控制权转移、公司产业投资组合变化等财务变化。无论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财务战略,都涵盖了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各个方面,其战略实施不仅是相机环境下的扩张、稳健与收缩宏观战略抉择,也是公司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各个方面战略的具体策略问题。第二部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平台,主要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财务学理论对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相机抉择的理论支撑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两种财务战略相机抉择机制的设计和运用打下理论基础。对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研究有影响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周期理论、产业经济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效益理论等几个方面;涉及到的相关管理学理论主要包括:效率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管理层激励理论等几个方面;而相关财务理论则主要包括:国家财务理论、资本市场理论和财务战略理论等几个方面。第叁部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财务战略”。该部分首先阐述了整体上市财务战略的类型和模式,并对其财务战略抉择的动因和限制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进而就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对自身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公告日前后超常累积收益(CAR)以及东方电气整体上市案例研究对其财务效应进行了验证。广义上的整体上市可分为整体改制后首次整体上市、母子公司合并后重新整体上市和借助其控股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叁种,由于前两种类型都属于未上市公司选择某种资产(整体还是部分)进行IPO的问题(第二种类型仅是增加了之前的对上市子公司要约收购和注销环节),与一般的IPO并无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借助其控股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的狭义整体上市,也即上市公司的整体上市。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财务战略抉择有其内生的动因,并受到监管政策和导向的约束。而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财务战略的实施,又必然会给企业自身和资本市场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及影响,这一点在本文事件研究和案例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第四部分“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财务战略”。本部分首先在阐述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类型和模式基础上,对分拆上市财务战略抉择动因和限制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对母子公司的影响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拆上市有广义与狭义的两个界定:广义的分拆上市是指,母公司将部分业务或某个子公司从母公司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IPO,而不论母公司是否为上市公司;狭义的分拆上市则仅指其中已上市母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子公司独立出来单独进行IPO。非上市公司的分拆IPO与非上市公司的整体IPO相对应,其核心是选择部分资产还是整体资产上市的问题,与一般的IPO并无差异,因此,本文研究的分拆上市也是狭义上的分拆上市,即上市公司的分拆上市。在此基础上,依据分拆前后母子公司在产业链上的关系,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横向分拆、纵向分拆和混合分拆叁种类型,而这叁种不同类型也具有不同特点和效应。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财务战略抉择,同样有其内生动因并受到监管政策和导向约束。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的实施,也同样会给企业自身和资本市场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及影响,这一点在本文的案例研究中也得到了一定体现。第五部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抉择”。该部分首先通过公司财务战略的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论述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的相机抉择原理,进而从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等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运行层面,分析了相应周期性与波动性下不同阶段的经济运行特征,并在动态投资组合和周期性套利框架上,建立了相应的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组合模型。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是一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变量下的财务战略相机抉择行为。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资本市场构成了两种财务战略抉择的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环境,各个经济层面的周期性和波动性特征,为上市公司进行动态的产业投资组合调整提供了套利空间和相机抉择可能。在内外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复杂财务环境下,需要财务主体采用适应性、协调性甚至逆向性的财务战略制度安排,调控企业财务行为和方向。企业首先需要识别内外部财务环境因素,对各种财务依存状态进行客观判别,进而选择与之相应的财务战略来确保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上市公司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本身既是一种财务战略,又是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在战略层面需要根据特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趋势进行相机抉择和相机组合,在具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相应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微观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策略,也需要采用相机决策①来支持财务战略目标实现。第六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抉择”。该部分从国家财务和发展财务的宏观视角,分析了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对发展国有经济和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对传导和支撑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方面的财务机制与调控原理,并就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抉择进行了探讨。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抉择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具有其战略目标的差异性和自身特征。在宏观经挤发展和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主体发展与结构调整——国家财务机制与调控逻辑下,国有上市公司不仅具有一般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目标,即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担负了发展国有经济和调整国有经济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宏观职能,而且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导向最重要的微观传导和执行载体。因此,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抉择,是一种多重和多层次目标权衡下的相对均衡结果,这也正是第六部分与第五部分研究重点的差异所在。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系统性地对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进行了结合研究。本文同时研究了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两种资本市场中看似反向的行为现象,对两种行为各自的类型、模式和路径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分析,并对其各自可能的财务后果及相应财务战略组合进行了研究。二是揭示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抉择原理。分析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并行的悖论逻辑关系,提出了两种反向路径是在复杂财务环境下,财务主体根据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变化,采用适应性、协调性甚至逆向性的相机财务战略安排,从而调控企业财务行为和方向,进行公司价值管理的动态过程。叁是构建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相机组合模型。分别从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研究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的动态组合机制。试图揭示企业如何根据对各种财务依存状态进行的判别,运用投资组合原理和套利机制等,对两种宏观财务战略抉择及相应产生的微观财务策略决策进行相机安排,从而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四是拓展了国家财务理论和国家财务机制与调控理论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国家财务的视角,对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下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财务机制与调控原理、与资本市场发展逻辑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在微观层面促进国有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支持、强化和传导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中观层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叁个方面的作用与机理。五是提出了国有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实施的微观安排。借助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抉择相机组合的通用原理和模型,结合国有上市公司在经济微观面、宏观面和中观面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了国有上市公司应该如何组合性和动态性地运用两种财务战略,以及在两种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应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应该如何安排。

张瑞云[4]2008年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面对而又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政府投融资体制问题、国有资本收益管理问题、国有资本营运过程中有效监控问题等,这在客观上要求改变政府对国有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彻底分开,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借此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活动状况,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整个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国有资本收益权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手段,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预算体系意义重大。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资产等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回顾我国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引出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目标及重要意义。然后对我国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当前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模式特点,在分析国内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财务管理相关理论、预算理论、系统理论为依据,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性质、主体、收支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产生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而对上海、深圳、吉林、北京等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些地方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借鉴企业预算的相关程序及方法,运用系统理论,重点阐述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论文从前到后,是一个从理论研究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完整过程。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进行研究,从分析问题的角度、观念上与现有的有关研究不同;从研究的体系、范围上比现有的相关研究全面且与实践结合更密切。本文提出的这一体系框架能够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实践有所借鉴,并为之提供理论铺垫和支持。

李怀舟[5]2007年在《中国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金融企业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已进行了二十几年,然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制约国有金融企业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应该被确立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是国有金融资本的资本代表制度、经营管理、奖惩和收益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它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人事体制及政府机构设置的改革等诸多方面,需要国有金融企业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它有个方面的改革相配套,因此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简要地介绍一下本论文的内容:论文第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历程,从改革初期的下放与上收,改革开放后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制、国有金融机构的公司制商业化,直到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改革。每项改革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改革基本是在企业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因而,国有金融企业仍是整体效益不高、巨额不良资产频生、处境艰难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现代企业制度是经市场经济国家验证的有效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熔合国际金融企业运行规则特征的金融企业已被确定为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有金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政府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对国有金融企业进行管理,因此,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的提出是国有金融企业及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第二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进行深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国有金融资本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两大等级体系:第一等级体系是从初始委托人(全民)到中央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多级授权链,第二等级体系是从中央政府到最终代理人(国有金融企业内部成员)的自上而下的多级授权链,委托代理的链条长,且带有明显的行政性性质,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常常造成代理关系的非经济性失效;本章对第二等级体系的代理委托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比较大的篇幅对政府与国有金融企业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和出资人控制权分割对国有金融企业效率影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在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的两权分离改革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的关键,当然当今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控制权分散,亦不利于国有金融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构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国有金融企业效率改进的。第叁章考察了外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本章放眼全球从国外国有资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入手,然后分析了建立在国有资本管理基本框架上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制度安排,西方国家中的法国、瑞典、意大利、新西兰、新加坡、韩国的国有资本及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比较有代表性。本文选取这5个国家为例进行了考察,给我们的经验是尽管不同国家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模式不同,但其制度都较好地解决了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明确了如何促进金融企业建立有效治理机制,以实现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和资本回报最大化;叁是明确了出资人以什么标准向金融企业选派代理人,以及如何约束和激励代理人等问题,从而我们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国有金融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建立有效的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是搞好国有金融企业的关键。第四章出资人制度基本框架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在对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回顾中得出建立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是必然的,然后对如何构建国有金融资本出资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政府必须两权分离、建立起统一行使出资人权利、加强监督力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构,最后在借鉴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新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框架,主要内容有:成立统一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构;建立“四层次”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监督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指标体系、考核评价和监督激励体系;完善建立出资人制度的外部环境。本章最后还讨论了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实现平台。以下几章是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分论,是对其内部机制进行详细阐述。第五章对国有金融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最重要的部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中的机构,本章从管理机构、营运机构再到经营单位对每一层次机构的性质和权利、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其中对管理机构则从方案选择比较、性质、内部构成以及与外部关系几个方面展开,而对营运机构重点分析了国有金融企业控股公司,其中以汇金等叁大公司为例。体制依赖于机构,机构是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础,从而可以看出机构设置重要性,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构不管采用哪种模式设置,但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新设立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构,必须转变以前那种行政式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探索,本文也提出了一种目标模式。另外本章还对高层的选拔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采取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出资人管理机构如何选择董事、董事长、监事、总经理(行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以达到国有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必须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进行制度创新,还出资人完整的人事权和建立以经济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第六章主要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安排进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国有金融资本考核指标、评价体制进行了分析,因为它是国有金融资本运行机构的目标,也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手段,所以说它是一个工具,本章从重点是回顾了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指标历史与现状,得出现阶段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指标是缺失的,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指标来进行评价,从而在以往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以EVA理论对保值增值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再造,提出必须以考虑资本成本的经济利益来考察评价国有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才是合理的。第七章是对监督制度进行了分析,它是的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其核心是出资人的财务监督,本章重点引入了经营判断原则的一般框架和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得出当前出资人监督应该建立以出资人为中心(监事局为核心层次)的财务监督制度,将董事责任追究与经营判断原则相结合,以预算为手段来进行对国有金融资本的宏观控制和对国有金融资本运行进行有效监督。第八章对国有金融产权的转让与国有金融资本的有限退出制度进行了分析,主要首先从股权多元化对国有资本绩效、国家金融制度变迁与国家金融安全来分析得出国家绝对控股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在当前情势下也是必要的,实行国有资本的有限退出有利于国有金融资本的绩效的改进,达到以退为进的良好的结果,但必须借鉴国际经验,逐渐推进,最重要是合理地、以市场化的方式对转让的定价,最后重点分析当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相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是综述,但后面从一个监督激励的视角对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分析,得出战略投资者参与监督的激励只与他投入资本的绝对额有关,而与相对于总资本的比例关系不大,因此有限的退出必然带来监督资源丰富的供给,这对于理解国有金融资本的绝对控股政策就更为直观,同时得出只要有一名有效监督者的引进,那么其它股东们全都是些搭便车者,都没有多大关系,从而为那些不具有金融行业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引入的铺平了道路。以上是本文大概的论述内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虽然只是粗糙地论述了它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但本人认为本文还是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作如下概括:(一)本文对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且大胆地设想、构建了一个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可能是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研究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二)通过对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得出建立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的提出是国有金融企业及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必然。(叁)提出通过引入经营判断的原则,将董事责任追究与经营判断的原则相结合,同时引入资本预算制度,开展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以此来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监督制度。(四)从监督激励的视角对当前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分析,得出国有金融资本有限退出能带来战略投资者足够的监督激励,因此可以推及当前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是对我国一贯以来国有金融资本行政代理带来的监督激励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在现有框架下对历来国有金融企业低效率情形的一次大胆的自新和扬弃,也为理解国家对金融业绝对控股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陈德强[6]2010年在《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正在进行各种规模的区域设置与发展,从国家来看,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等;从各地区或城市看,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区域不管是管理上,还是行政体制上,都具有项目的持征与要素。而区域发展需设立非常规的区域,区域项目更显重要。就区域项目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殊性,而区域项目的非常规发展,就需要非常规的财务理论,并树立非常规的财务观念。行政区域更具有作为一个项目的特征,由此,我们界定的区域项目是行政区域。区域项目是在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的目标的一个行政区域机构而开展的任务(计划)活动。将区域界定为一个项目,自然,区域项目(不管是中观层次的行政区域,微观层次的城市中的具行政区域体质的开发区)必须建立预定的目标,并构建专门的组织利用有限的时间、财务、资源去实现其目标。为了为完成该任务(或者实现目标),自然有许多个所必须完成的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活动。区域项目财务是以一个行政区域机构在营运自身区域项目中从事的战略、融资、投资、流量和绩效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属于部门(中观)财务活动。我国非企业会计采取的是预算会计模式,美国非企业会计采取的是基金会计模式,这二者的接轨尚需时日,这正是我们从区域项目角度研究区域财务要素的原由。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关于资产的构成不仅企业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还包括住户、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更加关注非金融资产的作用,而金融资产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国民经济核算未能满足行政区域对可支配资产进行计量和资产营运进行评价的要求。从理论来看,国内外研究区域及区域经济、项目及项目管理、财务和宏观财务的文献十分丰富,而将区域、项目、财务叁个独立学科结合方面的研究接近于空白。区域项目财务是区域项目启动与发展的根本。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现状,探讨我国区域项目财务。由于区域项目财务的理论研究接近于空白,而实践需要迫切需要区域项目财务的操作技术,本文以引入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构建起区域项目财务的理论框架,在特定的政府事务中引用财务原理和项目管理技术,构建起区域项目财务的操作技术与方法体系,为我国区域项目的投资决策和政府管理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工具,以期实现区域项目的目标。全文共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份,绪论,包括本文的分析角度和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区域、项目、财务、区域项目、区域项目财务概念的界定。第二部份,区域项目理论发展评述,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项目理论和项目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评述。第叁部份,区域项目特征研究,包括区域项目的主体特征、范围特征、时间分期特征、目标特征、方法特征、财务特征、非财务特征、评价特征等八大特征。第四部份,区域项目财务特征研究,包括区域项目的财务主体特征、财务经营特征、财务的框架特征研究。第五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要素分析,包括区域项目的资产要素及自然资源分析,负债要素及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权益要素研究及资源证券化。第六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营运研究,包括区域资产负债表,选取最能反映区域总体经济水平的区域GDP和区域财政收入两个指标,作为区域资产运行效果的衡量标准,考虑货币及金融资产、存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四项资产,基于资产构成和收入增长,进行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以核心资源(土地)为原料的区域产业(房地产业)的评判,区域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区域产业(房地产业)的市场容量研究。第七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财务评价法,对区域项目战略、融资、投资、流量和绩效五方面的财务评价管理。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区域项目财务前评价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项目财务竞争力评价。第八部份,结论与研究局限性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项目财务要素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区域项目的资产要素、负债要素、权益要素、资源证券化研究。将区域资产分别计量为:货币及金融资产以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来计量;存货以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资源值计量;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计量;资源值以区域建设用地的货币价值计量;长期投资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计量;固定资产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计量等。从计量方面对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补充。基于资产构成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表明:区域GDP和区域财政对存货的灵敏度最高,而且都是正相关,在进行区域资产营运时可以最大层度加大对存货的投资,做大这部分资产;其次,区域GDP对固定资产的灵敏度略低于存货,并且区域财政对存货的灵敏度也较高,在进行区域资产营运时可以适当加大这部分的投资,以追求区域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再次,区域GDP和区域财政对长期投资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可以在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要求给予一定的发展;最后,由于区域GDP对货币与金融资产正相关且灵敏度不高,同时区域财政对货币与金融资产呈负相关,综合考虑可以在确保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要求下尽量缩小该项资产的相对比重。基于收入增长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表明:从税务部门、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来看,税务部门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最大,税收的增长固然要以经济的增长为基础,但税收制度的变革和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等因素确实是促进税收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税收的冲击效应较大,反映它们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进出口总额对税收的冲击效应不是很大。房地产需求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自动需求(新增人口)、自主需求(城镇化率)、被动需求(拆迁安置)、主动需求(升级换房)、经营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等。从直接因素研究了重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容量,并进行了近五年的重庆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预测。根据战略、融资、投资和流量这四个区域项目核心环节,进行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平衡计分卡财务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项目财务竞争力评价显示,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是最高的,其指标结构具有借鉴意义;重庆评价值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是,城镇化率、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进口总值、出口总值、R&D经费支出。

张艳纯[7]2009年在《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因此,以国有资本为研究起点,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为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及产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本文以“两级叁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研究的制度背景,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国家财务理论、财权理论、财务分层理论等,针对国有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理论问题与财务运作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指导实践中的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产权运作。全文共六章,逻辑框架和研究体系为:第1章导论,主要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和国有经济的运行状况,揭示选题背景和国有经济财务的产生逻辑;第2章阐述国有经济财务的理论基础;第3章确立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第4章构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第5、第6章则是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和预算控制机制的分析脉络,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分别研究国资委和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财务运作问题,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本文从财务角度系统研究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以确认和规范政府与国资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进而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诠释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产权的优化配置,把国有资本的市场进退诠释为国有经济财务运作,从而突破了已有国有经济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的狭隘性。(2)本文遵循财权理论,以国有资本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财务本质、财务主体、财务目标、财务职能为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构建了全新的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既秉承了“财权理论”价值与权力融合研究的特色,又弥补了“国家财务论”在财务主体研究上的模糊性。(3)本文基于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重新解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揭示了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财权预算本质;并基于财权预算角度,从预算范围、预算主体、预算层级、预算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制度改进,既克服了以往按照公共预算思路将其视为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研究的缺陷,也清晰地区分了国有经济财务与国家财政两个不同的范畴,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4)本文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主导下的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资企业的“两级叁层”预算控制机制,不仅从理论上与国有经济财务理论高度耦合,而且在实践中与国资委的财务功能定位相一致,符合新型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要求。(5)本文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地位、财务功能与财务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财权配置作了全新诠释。国资委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产权与财权长期分割后的一次整合和强化,而财务主体财权的独立与完整是国有经济财务运作的根本条件,这为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6)本文运用间接寻找替代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是否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积极财务运作的替代变量,在剔除了绩效指标的异常值之后,参数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回归分析都证明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显着高于未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这说明根据财务目标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其绩效显着高于未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张保中[8]2007年在《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组织,也是完成顾客价值链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以成员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形成整体性目标,并发挥整体性功能。这需要以其拥有或控制的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必要的基础条件,因而,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一)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是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必须承认与遵循的制度条件,却也是现有不少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忽视的地方。因而,站在集团公司的角度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个是集团公司对其非独立的组成机构的财务控制,这是基于经营管理层权威、依靠行政命令而展开的、直接的财务控制;另一个则是集团公司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这是基于集团公司的出资者地位、依靠其产权(财产权利)或股权、通过其他成员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展开的、间接的财务控制。应该说,后者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重点内容,这也使之呈现出层次性、群体性、制度约束性、间接性与复杂性等基本特点。正因为如此,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不能等同于企业财务控制的简单拓展,它有自身需把握的基本原则:1、“引导为主,强制适度”,即主要通过经济性诱因引导各成员企业目标的整合,形成企业集团整体性的财务控制目标,并以此引导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目标及财务活动。2、“以需定度,动态调整”,即根据企业集团整体战略与目标的需要,确定并调整对成员企业的股权投资份额及由之衍生的财权影响力。3、“控而不死,放而不乱”,这主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来保证集团公司在各成员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发挥与其产权(股权)相适应的影响力。(二)财务治理的核心与要义是企业(公司)财权在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割与配置,它为保证企业财务决策与财务活动增进企业整体利益、并在各产权主体(财权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均衡的分配提供稳定的制度性框架。因而,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要以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为制度基础,集团公司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更应通过充分运用其产权(财权)在其财务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来展开,控制其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等过程,却要防止“越位”地直接实施其具体的财务活动。这点对于我国“财务、人事、业务”混合一起的企业集团而言更应注意。财权是由产权衍生的,是产权在财务层面的“映射”,因而集团公司在其他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控制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其股权投资份额的大小。为此,集团公司需要以企业集团整体战略与目标为导向,在同一行业内及不同行业间对其股权投资进行合理设计并动态调整。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还应对其他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具体机构、运行程序、方式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及动态的调整,在其产权(股权)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发挥其拥有的财务治理权应有的效应。当然,对于其不同类型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如何在既定股权投资份额下充分运用其财务治理权的具体要求会有一定差别的,本文对此分类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这种基于财权的财务控制理念,以及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控制框架与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特点与内在基础,这也反映到其他层面上。(叁)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也即对集权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对其各自带来的成本收益比较进行考虑的结果,这种经济性效果虽然可能诱致这种选择,但不能直接决定某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形成,而是通过对股权投资结构及其调整、进而对作为受控对象的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的参与及控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或模式的形成,是以企业(公司)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的配置状态为现实的制度基础的。当然,这种选择还要考虑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发展阶段、产业性质、发展战略、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是其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层次:1、集团公司层次的财务负责人制度。这主要是为集团公司内部直接的财务控制服务的。这个层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个是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或公司中运用较广,总会计师是企业(公司)总经理班子的组成成员,对总经理负责;另一个是CFO制度,CFO同样是总经理班子的成员,但与CEO(总经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这二者都可视为“经营者财务”的内容。2、其他成员企业层次的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是作为出资人的集团公司派往成员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有决策型、监控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但主要是代表出资人履行财务监管的职能,可视为“出资者财力”的内容。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方式是其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集权模式下,集团公司是预算的制定者与执行组织者;而分权模式下,则是审批(审阅)者与监督者。但其基本过程都是先确定企业集团预算的总体目标,然后在不同成员之间进行分解。分解的基本方法有目标资产报酬率法和目标资本报酬率法。针对预算目标分解过程中由讨价还价导致的预算松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联合基数确定法”的应用模型,并对各类子公司的预算管理过程进行了分类探讨。企业集团的资金控制对降低其整体的财务风险是重要的,本方分析了以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内部封闭式资金集中管理的几种方式,如统收统支方式、拨付备用金方式、设立结算中心方式等,以及为企业集团提供开放式金融服务的几种方式,如财务公司、保险服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对其优劣异同进行了比较,并着重从制度规范、现实需要及典型案例等不同角度预测了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认为它是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最佳模式。从新制度经济学来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实际上是种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变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为此需设计与运用适宜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理财者(代理人)与出资者(委托人)目标之间的兼容性、正相关性与最优化,即二者达成均衡的财务契约。约束机制是为了抑制理财者的“逆向选择”,其理想状态是实现约束成本与代理成本总和的最小化。这些都需要以企业集团的绩效评价为反馈控制的基础,为此本文探讨了子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架构,选取代表集团战略实现程度的“经济附加值”(EVA)或“剩余经济附加值”(REVA)为核心指标,从财务、市场、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企业创新与学习四个基本方面来构建。在此基础上,分全资子公司、上市子公司、非上市子公司几种情形进行分类设计。(四)在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所出现的基本问题,对其改进工作作了对策性研究。首要的是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这以其所有权(股权)结构或投资结构的演变为权利基础。本文对集团公司和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分别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前者分叁种基本情形进行了较为细化的探讨:继续维持狭义的国有企业集团(全民所有制)、转化为广义的企业集团(国有法人股的加入)、转化为民有持股企业集团(民有股的加入)。在对国外与国内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业性质、发展阶段、组织结构、产权特征、发展战略、经营规模、集团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采取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的选择,在集团公司层次关键不在于总会计师名称的变化,而是其责权利的匹配,真正让其从财会方面的幕僚或参谋角色转变为直接的专家决策者;在其他成员企业层次,财务总监应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从决策型、控制型、混合型中相机选择。(五)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意义,主要体现在:1、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划分为集团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与对其他成员企业的间接控制两大部分,并着重对后者进行探讨,相对于现有类似研究把它看成是企业(公司)财务控制的简单拓展的状况,更清楚地界定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框架,也更符合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2、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精神把财务控制纳入制度层面来研究,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结合起来研究,并把其体系构建在财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的基础上,相对于现有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性、技术性层面的现状,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且提升了对财务控制研究的理论性层次。3、对企业集团如何控制各类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运行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对企业集团在制度框架内展开间接性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对规范我国集团公司对其各类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活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对企业集团的各项财务治理权如何在集团公司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分割与配置进行了较为详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有一定的裨益。5、对如何评价子公司绩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个“塔形评价模型”,以EVA/REVA为核心指标,把市场、内部业务过程、创新和学习与财务结合起来,有利于从整体、战略上把握子公司的发展状况。尽管如此,本文对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这个复杂的大课题而言只能说是增添了些许砖瓦而已,更多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地展开研究,恳请各位老师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高莉[9]2008年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迫切要求国家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营效率,加强国有资产营运及监督,维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势在必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9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今年将在部分企业试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08年,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全面展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中石化为首的155家央企今年将上缴税后利润给国资委, 13年来央企悬而未决的国企分红问题,终于到了实质解决的阶段。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缺少法律保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模糊不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缺乏科学性;国有企业经营收益收缴困难等。然后准确界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含义,阐释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第一章第四小节,深入辨析了国有资产、国有资本、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概念,为之后所要重点阐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目标、原则及内容。其中提到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目标是通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核评价,监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掌握国有资本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发现预算执行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以确保国有资本在营运过程中不断的保值增值;考核评价的八个原则,即客观真实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透明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反馈性原则、考核评价结果和奖惩相结合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二是国有资本经营绩效。第叁章重点分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组织构架。在组织构架中,首先明确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出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叁层次管理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采取“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二级预算管理体系,国资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调控主体,负责所辖范围内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管理工作;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微观运作主体,只负责它那一个营运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管理。本文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具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部考核评价,第二层次是内部考核评价。其中具体的将内部考核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各级国资委对其下属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机构)经营绩效的考核评价;二是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对国有出资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评价。本文在第四章构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程序体系。科学合理的实施程序,对高效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工作来说相当重要。第五章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本文的重点。在指标体系中,通过借鉴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市场效率、调控效率这六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来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指标是一种定量分析指标,是量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的基础。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原则中,我们提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本文共提出了包括经营者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经营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能力、企业的市场声誉、国有资本营运战略实施情况、国有资本战略规划与调整、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情况、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在内的十一项评议指标。评议指标对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评价形成的评价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修正定量评价结果,使企业绩效评价结论更加全面、准确。评议指标应该说是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方法体系构建。考核评价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基本方法: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的方向程度如何及影响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我们怎样改变这些影响的因素从而改变这一事物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因素分析法运用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之中,即是查找和分析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际完成的各项指标的因素,并得出评价结论。预算年度终了时,国有资本预算决算中的数据也许会和预算编制的数据不一致,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分析出各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各项预算指标和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对比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一种方法。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功效系数法是考核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方法,是把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权求得综合评价分数。功效系数法可以弥补加权平均法的缺陷。功效系数法是经济学中一种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中,运用过程分析法,就是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合理的分为若干阶段,具体操作时可按季度分为4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对比、评价。过程分析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预算出现问题或者无法顺利完成的阶段性原因。最后第七章是讲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结尾工作。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最后一阶段任务。前期的考核评价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考核评价的结果进行类型划分,标注级别,撰写评价报告,最后公布评价结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高效有序的重要手段,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至关重要一个的环节。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有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完善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将财务指标和财务分析方法引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考核评价之中,克服了预算绩效难以量化的弊端。通过各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运用,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进行量化,从而有效的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优劣。

欧阳光辉[10]2005年在《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肩负着社会经济管理和国有资本管理双重职能,两职能的相互混杂引致财政的“越位”与“缺位”并存,不仅阻碍了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进程,也导致了我国国有资本的管理低效、竞争力差、滞存严重并大量流失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基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从财务的角度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概念,认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是关于国有资本产权体系的建立以及对国有资本营运中责、权、利等财权的划分、规范和约束的各项基本制度的总称,具体包括国有资本财务组织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叁个主要方面。加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构建新型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是完善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国有资本管理效率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吸收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分两步构建了我国国有资本财务管理新体制。第一步构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理论,具体包括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国有资本财务管理的原则、目标等内容。第二步是构建国有资本财务管理新体制的具体设想,包括体制框架,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效绩考评机制等内容,实现了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从理论上的构建到实际制度上的建立和健全。

参考文献:

[1]. 基于财务的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D]. 刘阳. 四川大学. 2003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D]. 陈雪峰. 青岛科技大学. 2007

[3]. 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财务战略研究[D]. 严洪.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编制研究[D]. 张瑞云.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5]. 中国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制度研究[D]. 李怀舟.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 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D]. 陈德强. 重庆大学. 2010

[7]. 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D]. 张艳纯. 湖南大学. 2009

[8]. 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D]. 张保中.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D]. 高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10]. 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研究[D]. 欧阳光辉. 湖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财务的国有资本营运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