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电子湮灭论文_邹冰松,代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负电子湮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夸克,相对论,正负,量子,量子力学,电子对,力学。

正负电子湮灭论文文献综述

邹冰松,代建平[1](2018)在《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的实验数据主要来自于粲偶素能区。粲偶素衰变到核子激发态过程类似于其类时电磁形状因子测量过程,正反粲夸克短程湮灭提供了近乎于点源的胶子强子化过程。与γN, eN,πN反应互补,这一新的N~*产生源具有同位旋和低自旋筛选的优势。综述了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的实验情况和相关的唯象进展,同时讨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方向,如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物的一些新来源等。(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张盼盼[2](2016)在《正负电子湮灭J/ψ产生过程中色八重态矩阵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夸克偶素是正反重夸克构成的二体束缚态,对检验和发展强相互作用理论有重要意义。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因子化方案于1995年由Bodwin、Braaten、 Lepage等人提出,是目前研究重夸克偶素产生和衰变过程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框架下,重夸克偶素的产生和衰变过程被因子化为可微扰计算的短程系数部分以及非微扰的长程矩阵元部分。反应过程中正反夸克对在短程部分能够位于颜色八重态,随后长程通过吸收或放出软胶子耦合为无色的末态介子。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中长程矩阵元是普适的而且与过程无关的常数,它的大小只取决介子自身的内禀属性,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提取、势模型或格点QCD计算得出。确定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矩阵元大小,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重夸克偶素的产生衰变机制、唯象理论计算。正负电子湮灭单举J/Ψ产生的过程可以对色八重态矩阵元的大小给出强烈的限制。以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为前提,本论文计算了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中单举J/Ψ产生过程,计算中包含了相对论修正,及QCD辐射修正。在B工厂能区给出了S波(1S08)、P波(3P08)长程矩阵元取值的上限。在阈值4.6~5.6 GeV附近给出长程矩阵元数值的下限。通过研究计算我们得出P波色八重态矩阵元(0|3P08|0)处于0.005m2cGeV3的量级或更小。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给出的矩阵元限制区域不能和强产生过程中拟合的矩阵元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魏树一[3](2015)在《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碎裂函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描述有强子参与高能反应过程时,我们通常需要两类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部分子分布函数(PDFs)和碎裂函数(FFs)。部分子分布函数描述的是“强子中部分子分布情况”;碎裂函数描述的是“部分子形成喷注中强子分布情况”。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是准确描述高能反应过程的必需,而且是探索QCD性质的重要平台。人们对于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的研究从一维图像开始,目前都已深入到叁维图像。与一维相比,叁维的分布和碎裂函数包含强子结构和强子化机制更丰富的信息。尤其是横动量与自旋之间的关联会引起非常有意思的物理效应。因此,对横动量依赖(TMD)部分子分布和碎裂函数的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前沿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通常我们需要借助实验上测量的两类物理量来探究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的横动量依赖的性质,尤其是横动量与自旋关联的性质——方位角不对称和自旋不对称。一般而言,高扭度项对这两种不对称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因此,理论上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能对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进行系统的计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R.K. Ellis, W. Furmanski 和 R. Petronzio首次建立共线展开方案去研究一维部分子分布函数。他们首先将这套方案应用到了单举轻子深度非弹性散射(DIS)过程,给出系统计算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最近,该方案被应用到半单举DIS过程中,去研究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他们将该过程的截面和方位角不对称计算到扭度4层次。碎裂函数和部分子分布函数非常类似,我们也可以在共线展开的框架下去研究它们。由于没有初态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影响,正负电子湮灭过程是最适合研究碎裂函数的高能反应过程。与在DIS中研究部分子分布函数的情况类似,一维碎裂函数可以利用单举过程中研究,而碎裂函数横动量依赖相关物理则需要借助半单举过程进行研究。在本博士论文工作期间,我们将共线展开方案首次应用到了单举和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从而构建出一个在领头阶微扰QCD (LO pQCD)近似下,系统计算截面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计算了末态粒子极化和方位角不对称性,建立起这些实验可观测量与碎裂函数不同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通过实验上对这些物理量的测量来研究相应碎裂函数。1.我们首先从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入手,研究—维碎裂函数。通过将共线展开技术应用到该过程,我们构建出了系统计算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的方法。在高能区域,尤其是在Z0 pole上,正负电子通过弱相互作用湮灭占主导地位,而在低能区域,其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占主导地位。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做了讨论,并给出相应情况下不同自旋强子产生截面和极化度。我们系统的将计算进行到扭度3层次,并给出自旋1/2粒子产生截面扭度4贡献。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该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特性。比如:I)对于自旋为1/2粒子:在领头扭度有一个纵向极化。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通过弱相互作用产生的夸克是高度纵向极化的。该极化可以通过自旋传递因子ΔDlL(z)传递给末态强子。有趣的是,在“垂直于轻-子-面”和“平行于轻子面”两个方向上,末态强子都有一个扭度3层次上的横向极化。其中“垂直于轻子面”的横向极化来自于一个naive-time-reversal-odd碎裂函数DT(z)。与部分子分布函数不同,规范链接并不是碎裂函数T-odd效应的唯一来源。因此,这类T-odd碎裂函数并没有被时间反演不变性排除。另外,该碎裂函数在电磁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会有贡献。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在低能正负电子湮灭实验中研究该T-odd碎裂函数。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横向极化,即平行于轻子面的横向极化,是宇称破坏项,在电磁相互作用中会消失。Ⅱ)对于自旋为1粒子:存在领头扭度的spin alignment(即自旋密度矩阵的00分量ρ00≠1/3),也就是说它们是张量极化的。在一结果与LEP实验结果一致。我们的计算结果还显示,该张量极化不依赖于母夸克的极化度。因此,在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测量到此spin alignment.2.随后,我们证明了共线展开可以应用到半单举正负电子湮灭过程(e+e-→h+q+X,其中,q表示反夸克,对应于实验上的一个喷注)中,来研究叁维碎裂函数。由此建立起在LOpQCD,系统计算领头和高扭度贡献的理论框架。我们利用该理论框架对不同自旋末态粒子的方位角不对称和极化计算到扭度3层次。我们发现:I)即使对于零自旋或非极化强子,也在“垂直于轻子面”和“平行于轻子面”两个方向有方位角不对称。该不对称是扭度3效应。其中,“垂直于轻子面”方向上的方位角不对称为P-odd效应。当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过程湮灭时,该不对称会消失。Ⅱ)对于有自旋粒子,我们发现,研究横向极化及其相关碎裂函数最适合的方向是垂直于强子产生面的n方向及平行于强子产生面的t方向。这时,对于自旋1/2粒子。各方向的极化度分别对应于一个领头扭度自旋相关碎裂函数。即取螺旋度坐标系,纵向方向为强子运动方向,n,t为两横向方向。其纵向极化对应于自旋传递因子ΔDlL,其n方向的横向极化对应于Sivers-type碎裂函数,D1/1T,其t方向的横向极化则对应于ΔD1/1T。其中,ΔDlL,ΔD1/1T在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过程不会有贡献。但在扭度3层次,这种简单对于关系被破坏,每一个方向的极化都有较为复杂的扭度3修正。Ⅲ)对于自旋1粒子,其5个张量极化度,SLL,SnLT,StLT,SnnTT,SntTT,则依次对应于一个领头扭度张量极化相关碎裂函数,D1LL,D⊥1LT,△D⊥1LT,D⊥1TT,△D⊥1TT。其中,带△的这些碎裂函数在非极化正负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湮灭过程不贡献。当我们考虑扭度3修正时,这种简单关系被破坏。每一个方向上的极化度都将包含比较复杂的扭度3修正。这些扭度3修正在低能对撞区间会有较大贡献,因此,对极化相关碎裂函数做global fit时,这些高扭度项是不可忽略的。我们的结果可以作为后续从实验数据中拟合碎裂函数参数化形式的基础。例如,在LEP实验上,我们通过测量矢量介子(如K#0、ρ和ω等)的spin alignment,抽取出D1LL(z)的参数化形式。但由于数据的稀少,目前相关工作还没有进行。对横动量依赖碎裂函数参数化的工作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里,作者想额外强调的是,共线展开只适用于轻夸克(u,d,s)。对于重夸克,如何去系统计算其领头扭度和高扭度贡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01)

袁通全[4](2015)在《正负电子对湮灭过程中发生的真实过程——helicity守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正负电子对湮灭过程中的helicity守恒假设和已经知道的其它的守恒量,可以得出正负电子对湮灭过程中不仅产生纠缠同态双光子对,还会在产物中出现零动量零静质量的真实的引力子,即自旋和动量反向的正负纠缠电子对湮灭生成处于纠缠态的由引力子和双光子构成的3个粒子。这个结论将被未来的实验结果所证实。(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雨男[5](2014)在《正负电子湮灭中粲夸克偶素产生的相对论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重夸克偶素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其中正负电子湮灭中粲夸克偶素产生的过程就是研究中夸克偶素的重要课题。在正负电子湮灭重夸克偶素产生的过程中,理论家们把整个产生过程因子化为两部分:可微扰计算的短程系数部分和通过实验拟合的长程矩阵元部分。其中短程系数部分可以处于颜色的八重态,而不必处于色单态通过放出一个软胶子强子化到末态的介子。色八重态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功能够在很多过程中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正负电子湮灭重夸克偶素产生的过程拟合得到的长程矩阵元与在强子对撞过程中拟合得到的长程矩阵元有很大差异。不支持长程矩阵元的普适性等等。我们依据NRQCD因子化方案,在质心能量为10.6GeV时计算了粲夸克偶素产生截面的相对论修正,重新估计了在考虑相对论修正和QCD修正之后J/ψ的长程矩阵元组合的取值范围。并与强子对撞机上多个理论组拟合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相对论修正的压低大概有30%到40%。我们也预言了在BESIII和Belle上ηc单举产生的截面和事例数,给出了散射截面随质心系能量的变化图。希望对在实验上进一步对截面进行测量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5-01)

韦文边[6](2012)在《正负电子湮灭生成可控光子纠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纠缠态是指多粒子体系不能写成单个粒子态的直积形式的物理状态,它具有的非局域性和测量斩断关联性的特征在量子信息科学里潜在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利用光学非线性特性在实验室上已获得多个光子在两个偏振方向上的纠缠态,而利用QED中腔场与原子的共振原理也可实现多原子纠缠态的制备。另外,关于利用离子在量子阱中制备离子的纠缠态也有了相关的报导。通常,获得粒子之间量子纠缠的形式都是以非相对论极限为理论前提,以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而所有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的力现象均属于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电磁相互作用力。众所周知,光子是具有相对论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二次量子化的产物,电子自旋和电子内禀磁矩原则上也是相对论效应的产物,Dirac方程的二次量子化形式是描述多电子性质的运动学方程。光子和电子又是一切微观量子现象的理论模型,因此深入研究相对论情形下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关联是有意义的。在非相对论情况下,光子是在原子能级之间激发跃迁而辐射出来的,而按照玻尔兹曼的统计规律,粒子的分布总是处于最低的能级状态,只有少量能激发到高能级状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是无法获得高能光子之间的纠缠现象。本文将主要从量子场理论出发,结合量子态的迭加原理和自旋为1/2粒子的量子纠缠形式,探讨初始状态处于Bell型态的正负电子对发生湮灭生成光子的纠缠形式。论文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的安排为:第一章为研究背景,简介量子理论的发展概况和量子纠缠的性质以及它在未来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当中潜在的应用,同时也将介绍量子通信存在的若干问题;第二章为电磁不变性理论,主要涉及规范变换不变性和相对论洛仑兹变换不变性,着重介绍AB效应在本文中控制正负电子对初态的可能性;第叁章为量子场论的基本原理,该部分内容将重点介绍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存在各种守恒量的前提条件,如能量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宇称守恒,以及电荷守恒的各种依据;第四章为纠缠正负电子对的湮灭,这是本论文的中心内容,重点讲述在叁级玻恩近似下正负电子对湮灭生成光子末态的具体形式;最后给出总结和展望,高能光子受干扰程度小,穿透力强,高能光子关联可以运用到物体内部的叁维成像并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同时它将架起量子纠缠非局域性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定域实在论的桥梁,为区别在原子与腔场之间纠缠的转移,在未来研究纠缠转化和守恒的问题上将具有重大的而且现实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许广智[7](2011)在《双光子过程对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中粲偶素产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NRQCD)的框架下讨论质心能量是10.6Ge~V时正负电子湮灭中通过双cc产生具有C宇称为正的S波、P波C=+粲夸克偶素的单举(包括e~ +e~ -→ψ(nS)+η_ c(mS), e~ +e~ -→ψ(nS)+χ_( cJ)(mP), e~ +e~ -→η_ c(nS) +ηc(mS), e~ +e~ -→ηc(nS)+χcJ(mP), e~ +e~ -→χcJ(nP)+χ_( cJ)(mP))和遍举过程(包括e~ +e~ -→η_c(nS)+ cc )。由于光子的J~( PC)= 1- -,所以遍举过程中,产生双C=+粲偶素粒子的过程只能通过双光子过程,这使得双粲偶素的遍举产生有很大压低。而协同C宇称为负粲偶素粒子的C=+粲偶素产生过程中,双光子过程也将对单光子过程给出客观的修正。单举过程中,双光子过程相对单光子过程是α2 /αS2压低的。但是,单光子和双光子振幅之间的交叉项相对单光子过程是α/αs压低的,所以双过程的计算也是必要的。另外,本文还对S波、P波C=+粲偶素协同轻子对及轻强子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计算。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质心能量s = 10.6Ge~V下e~ +e~ -→ψ(nS)+η_c(mS)的双光子过程能够使单光子过程的截面大小提高16%,e~ +e~ -→ψ(nS)+χ_(c1) (mP)过程大约提高10.1%, e~ +e~ -→ψ(nS)+χ_( c2) (mP)过程为5.5%。双C=+粲偶素粒子的遍举产生率很小,可以忽略不计。C=+粲偶素粒子协同轻子对及轻强子的截面虽然也很小,但是还是有望在实验中观测到。(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1-05-01)

王丽芝,祁烁,刘魁勇,杨坤,成泰民[8](2008)在《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单举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种方案下考虑夸克质量改变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双粲夸克对的单举过程的影响.第一种方案,选取固定长程矩阵元;第二种方案,采用线性势模型计算长程矩阵元;第叁种方案,由实验抽取长程矩阵元.发现随夸克质量的减小,单举过程的截面有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祁烁,王丽芝,刘魁勇[9](2008)在《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遍举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观测到遍举过程的产生截面比NRQCD框架下的理论计算值大一个数量级,为解决理论与实验的尖锐矛盾,本文在叁种方案下考虑夸克质量改变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双粲夸克对的遍举过程的影响.第一种方案,选取固定长程矩阵元;第二种方案,采用线性势模型计算长程矩阵元;第叁种方案,由实验抽取长程矩阵元.发现在第一种方案下,夸克质量改变对遍举过程的产生截面有显着影响.在第二种方案和第叁种方案下,遍举过程的截面随夸克质量的减小而减小.表明研究夸克质量对遍举过程的影响是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祁烁,王丽芝,刘魁勇,成泰民[10](2008)在《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单举过程和遍举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3种方案下考虑夸克质量改变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双粲夸克对的单举过程和遍举产生的影响.第一种方案,选取固定长程矩阵元;第二种方案,采用线性势模型计算长程矩阵元;第叁种方案,由实验抽取长程矩阵元.我们发现在第一种方案下,夸克质量改变对单举过程和遍举过程的产生截面都有显着影响.当夸克质量取1.0 GeV时,单举过程的领头阶计算可以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但两者比值随夸克质量减小与实验值的偏差变大.在第二种方案和第叁种方案下,随夸克质量的减小,虽然单举过程的截面有显着增大,但遍举过程的截面随夸克质量的减小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正负电子湮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夸克偶素是正反重夸克构成的二体束缚态,对检验和发展强相互作用理论有重要意义。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因子化方案于1995年由Bodwin、Braaten、 Lepage等人提出,是目前研究重夸克偶素产生和衰变过程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理论之一。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框架下,重夸克偶素的产生和衰变过程被因子化为可微扰计算的短程系数部分以及非微扰的长程矩阵元部分。反应过程中正反夸克对在短程部分能够位于颜色八重态,随后长程通过吸收或放出软胶子耦合为无色的末态介子。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中长程矩阵元是普适的而且与过程无关的常数,它的大小只取决介子自身的内禀属性,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提取、势模型或格点QCD计算得出。确定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矩阵元大小,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重夸克偶素的产生衰变机制、唯象理论计算。正负电子湮灭单举J/Ψ产生的过程可以对色八重态矩阵元的大小给出强烈的限制。以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为前提,本论文计算了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中单举J/Ψ产生过程,计算中包含了相对论修正,及QCD辐射修正。在B工厂能区给出了S波(1S08)、P波(3P08)长程矩阵元取值的上限。在阈值4.6~5.6 GeV附近给出长程矩阵元数值的下限。通过研究计算我们得出P波色八重态矩阵元(0|3P08|0)处于0.005m2cGeV3的量级或更小。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给出的矩阵元限制区域不能和强产生过程中拟合的矩阵元相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负电子湮灭论文参考文献

[1].邹冰松,代建平.正负电子湮灭过程的核子激发态N~*产生(英文)[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8

[2].张盼盼.正负电子湮灭J/ψ产生过程中色八重态矩阵元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6

[3].魏树一.高能正负电子湮灭过程中碎裂函数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4].袁通全.正负电子对湮灭过程中发生的真实过程——helicity守恒[J].河池学院学报.2015

[5].刘雨男.正负电子湮灭中粲夸克偶素产生的相对论修正[D].辽宁大学.2014

[6].韦文边.正负电子湮灭生成可控光子纠缠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7].许广智.双光子过程对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中粲偶素产生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

[8].王丽芝,祁烁,刘魁勇,杨坤,成泰民.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单举过程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祁烁,王丽芝,刘魁勇.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遍举过程的影响[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8

[10].祁烁,王丽芝,刘魁勇,成泰民.夸克质量对正负电子湮灭中单举过程和遍举过程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正负电子湮灭中粒子的快度分布(事...正负电子湮灭中粒子的快度分布...正负电子湮灭产生γ光子示意图湮灭光子角度不确定性在实际正负电正负电子湮灭示意图正负电子湮灭示意图

标签:;  ;  ;  ;  ;  ;  ;  

正负电子湮灭论文_邹冰松,代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