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哈尔滨市呼兰区中医医院1505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2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25和2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方法予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临床治疗效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医疗技术的制约性影响,导致很多冠心病患者无法在24小时内进行PCI(意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急诊治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方便、快捷,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死率,适合我国国情。本文观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对照组,男25,女27,年龄(岁)52.7±18.6,前壁16,前间壁4,下壁7,广泛前壁8,正后壁及下壁2。治疗组男12,女10,年龄(岁)53.4±20.1,前壁18,前间壁6,下壁5,广泛前壁5,正后壁及下壁3。5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胸部疼痛持续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口服硝酸甘油,临床症状无法缓解;二是患者特异性的心电图发生改变;三是患者的心肌酶普遍提升。所有患者的临床确诊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其均无使用静脉溶栓药物的禁忌。心肌酶谱、凝血酶时间等,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等情况。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需要做相应的检查,测定心肌酶谱、APTT、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时间。静脉溶栓前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波立维口服时间为一年,尿激酶150万U加入5%GS,选择100ml剂量,在30min内滴入,然后结合APTT的结果在一定时间内给肝素治疗,摄取一定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每隔12小时进行静脉注射,持续注射一周。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律及血压等变化情况,要保证心电监测的严密性和及时性,结合患者病情定时记录心电图,观察系统测试过程中变化情况及心律失常等状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首先,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胸痛在2h以内得到缓解或消失,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其次,心电图上原抬高的系统测试段≥50%,时间在2h内;最后,血清肌酸激酶峰值≤16h。患者治疗结果与上述几条就可以判定为再通成功。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感染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24h后,治疗组的显著进步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在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快速恢复相关受阻血管、受损的心肌及左室功能,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长期性的预后。当前,采用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疾病,都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来说,需要重点注意静脉溶栓的再灌注及再灌注时间。当前,采用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疾病,都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一些年龄较高且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要优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经调查表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心肌的缺血症状,同时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引起的多种并发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命率和治愈率。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适用于医疗条件有限的医院,以往在一些年龄较高的患者中,认为不宜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相关学者的论证表明,老年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是可行的。相对比静脉溶栓,皮腔内冠状动脉形成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尤其是对年纪比较大,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而临床实践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改善心肌缺血具有很好的效果,能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改善治疗效率,提高生存率。相比其他治疗措施,医疗条件受限医院可以首先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在过去临床普遍认为年龄较高患者不宜采用静脉溶栓,但经过临床实践充分表明老年患者也能采取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心房颤动影响静脉溶栓早期疗效,其可能的解释是:与心房颤动有关的脑梗死倾向于发生大血管的闭塞,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而静脉溶栓剂难以使得这些大血管的血栓快速溶解,静脉溶栓早期血管再通率低。尿激酶本身并不具备抗原性,可以将纤溶酶原变换成纤溶酶,以此降解纤维蛋白来溶解血栓,治疗效果非常切确。在本研究开展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疾病是一种便捷、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没用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来说非常适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其再通成功率与未通率进行比较,能够提高患者急性症状的预后,降低病死率。由此可见,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韬.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5,04:32-34.

[2]王建海,陆建琼,黄海燕.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1:47-49.

[3]吴利新.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09:85-86.

标签:;  ;  ;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