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_黄帅,李正强,乔文峰,王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控制系统,重构,系统,算法,摄动,向量,矩阵。

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帅,李正强,乔文峰,王振华[1](2015)在《大型民机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重构飞行控制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更强调自适应能力,不再依赖故障诊断和隔离(FDI)系统,因而促进了鲁棒控制、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交叉和融合。未来的重构控制技术将是在自适应概念下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综合和拓展,并必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杨志军,齐晓慧,单甘霖[2](2009)在《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滑模自适应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飞行控制系统操纵面发生损伤故障时,结合自适应思想,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进行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单位向量法设计滑模控制器,这种控制器由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组成。线性部分采用改进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法进行计算,而非线性部分采用自适应增益来更好地适应故障情况。利用某型飞机的纵向飞行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带有自适应增益的滑模控制方法不仅适合于正常情况下的飞控系统设计,而且对操纵面损伤故障情况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固定增益情况相比,具有更好的跟踪效果和重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09年10期)

李红增,张玉琢[3](2007)在《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给出了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对目前几种重要的可重构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未来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实现途径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07年16期)

罗峰,丁凯峰,邓建华[4](2002)在《分层变结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奇异摄动理论和变结构控制理论 ,针对飞行状态的时间尺度差异 ,构造了可进行角速率重构的内环变结构重构控制系统以及可进行角度重构的外环变结构重构控制系统 ;同时考虑操纵面偏转角度饱和及偏转速率饱和对系统的影响 ,设计出一种变结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重构精度。(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02年04期)

罗峰,丁凯峰,邓建华[5](2001)在《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修复飞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可重构飞控系统进行了论述。介绍了目前主要的一些重构控制方法的特点 ,并对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针对已进行了的可重构飞控系统的飞行试验进行了分析 ,并对试验结果做出了评价 ;指出了未来可重构飞控系统的实现途径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01年04期)

胡剑波,陈新海,周天健[6](1998)在《一种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利用滑模越近律进行极点配置设计控制器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极点配置方法进行可重构控制器的设计。由于该方法采用降维设计并由所需极点进行滑模参数的选择,设计过程具有规范性。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将大大减少计算量,对实时控制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李清,郭锁凤[7](1995)在《基于控制分配器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的飞机,使用硬件余度方法无法恢复关键舵面缺损所造成的严重故障。可重构技术利用多舵面的空气动力余度,可以将失效舵面的控制效果分配给别的舵面,消除了故障舵面的影响。本文针对飞机控制舵面/作动器故障,推导出了基于控制分配器概念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算法,并分析了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对飞机气动力余度大小的影响,讨论了重构算法的重构特性。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表明,在控制舵面/作动器产生一定水平故障时,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飞机满足一定飞行品质的安全飞行。(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期刊1995年02期)

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飞行控制系统操纵面发生损伤故障时,结合自适应思想,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进行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采用单位向量法设计滑模控制器,这种控制器由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组成。线性部分采用改进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法进行计算,而非线性部分采用自适应增益来更好地适应故障情况。利用某型飞机的纵向飞行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带有自适应增益的滑模控制方法不仅适合于正常情况下的飞控系统设计,而且对操纵面损伤故障情况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固定增益情况相比,具有更好的跟踪效果和重构控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黄帅,李正强,乔文峰,王振华.大型民机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5

[2].杨志军,齐晓慧,单甘霖.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滑模自适应控制律设计[J].电光与控制.2009

[3].李红增,张玉琢.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

[4].罗峰,丁凯峰,邓建华.分层变结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J].飞行力学.2002

[5].罗峰,丁凯峰,邓建华.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J].飞行力学.2001

[6].胡剑波,陈新海,周天健.一种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8

[7].李清,郭锁凤.基于控制分配器的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J].TRANSACTIONS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1995

论文知识图

具有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的一4俯仰角速率开环频率特性曲线飞行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采用固定增益无故障情况下的输出响应(续)综合系统仿真曲线滑模控制器结构图

标签:;  ;  ;  ;  ;  ;  ;  

可重构飞行控制系统论文_黄帅,李正强,乔文峰,王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