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

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

高立方[1]2004年在《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天,网络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BBS是网络上各种言论汇聚的主要平台,因而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 本文分叁部分:一、BBS概述;二、BBS议程设置及其社会功能;叁、BBS言论的控制。以BBS的起源与中国BBS的发展历程为起点,深入研究了BBS言论的形成过程、议题设置、重构与偏转以及使用者的特征与需求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BBS言论进行控制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文中指出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条件下同样适用,认为网络和传统媒体一样,宏观层面上的把关人是社会的主导者,即统治阶级和他们的政府。而媒介组织中的传播者和传播机构是他们的代理人,属于微观层面上的把关人。对网络言论最有效的把关手段应从信息传播的源头入手,并强调了法律在把关中的作用。

金绍荣[2]2007年在《高校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校园信息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BBS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他们交友、娱乐、休闲的一个俱乐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但是,BBS上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BBS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的主要危机有:其一,不良信息容易腐蚀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其二,过激言论容易引发校园网络辱骂行为;其叁,敏感话题容易引发校园恶性群体事件;其四,管理者与用户之间意见分歧或冲突严重;其五,部分网民时常出现网络越轨或犯罪行为。经过深入的分析发现,这些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其一,传播源的失真容易误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其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会滋长大学生的宣泄心理;其叁,倍受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会投影于虚拟世界;其四,大学生的群体和心理特征为危机的出现提供了主动力;其五,BBS自身的特性给危机的出现搭建了温床;其六,管理者不和谐的管理行为助长了危机的产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在预防为主,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方式柔和稳定监控等原则的指导下做好校园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预防、处理和事后总结等危机管理工作,以维护校园稳定,确保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

刘娟[3]2005年在《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文中指出网络论坛是在信息时代基于网络BBS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讨论系统和多元言论空间。在技术、媒体和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网络论坛发展兴盛起来,并成为产生网络舆论的重要场所。作为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论坛舆论渐渐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成为舆论巨大的集散地:同时由于网络论坛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和客体的分散性,使得网络论坛舆论有时呈现无序状态,对其进行控制和引导显得尤为必要。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网络论坛自身的舆论引导模式能够创造出和谐的舆论氛围。网络论坛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网络论坛舆论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与传统媒体舆论的互补和互动中网络论坛舆论必将对整个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袁兵[4]2010年在《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高校BBS突发事件的管理置于预警机制这一视角中,通过对危机管理理论、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等理论和概念的分析阐述,揭示出高校BBS管理与预警机制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着重分析了高校BBS预警的组织构建、机制构建和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BBS预警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美国学校危机预警管理的办法,以S校为例分析我国高校BBS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最后提出了构建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的能力建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等,提出了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这一研究视角。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阐述部分,主要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包括危机管理理论、预警机制和高校突发事件,提出了高校BBS预警机制的分析框架。第叁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高校BBS预警机制的构建,包括组织构建、机制构建以及沟通机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分析了我国高校BBS的发展情况、高校BBS危机预警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借鉴了美国高校危机应急管理的经验,以及以S校为例分析高校BBS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第五部分是总结部分,提出了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能力的建设,组织与人员建设、风险控制与预警工作、教育培养与演习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吴迪[5]2010年在《高校BBS舆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校园网的普及,高校BBS迅速发展,1995年8月8日,建立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的“水木清华”正式开通,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的“阳光创意”站开通,后陆续更名为“未名站”、“未名空间站”、“风雨燕园”、“一塌糊涂”、“北大”,现名为“北大未名”,成为中国大学最早的BBS。之后,各大高校陆续拥有了自己的BBS,除“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南京大学的“小百合”、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等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BBS,它们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亚文化的主要宣传载体。高校文化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与校园亚文化共存共生,相互影响。BBS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其舆情中所体现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极具研究价值,作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校园媒介,其在构建高校文化生态和谐上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作为展示各种校园文化的载体,BBS因为其包含的丰富信息和多样文化而备受青睐,在对校园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为其登陆匿名性和信息海量性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高校文化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及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内容:高校BBS舆情现状;高校BBS舆情对于校园亚文化的影响;如何有效引导高校BBS舆情发展。以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为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抽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大量的调研数据及相关文本,从高校BBS舆情现状入手,通过分析高校BBS舆情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及其对校园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探寻高校BBS如何通过影响校园亚文化的发展从而影响校园文化发展,最终落脚于如何有效引导高校BBS舆情走向,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表现形式、传播变动规律、社会影响及引导方式等的研究。而对于高校BBS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其自身现象的分析、管理手段的改进等方面,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研究大都从思想政治教育及主流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媒介巨大作用关注的不多,也少有从BBS着手,在论述BBS重大影响的基础上探究对其的引导方式。本论文则是在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语境下,通过对高校BBS舆情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探究其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最终落脚于如何正确合理地引导高校BBS的发展,这样的研究角度较为鲜见,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王迁[6]1999年在《论BBS的法律管制制度》文中提出BBS作为新型的信息交流场所,对它的法律管制已成为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此文分析了BBS在运作机制上与传统传媒的区别,回顾了美国的司法和立法实践,提出BBS法律管制的对象应是BBS经营者。应当建立起一种新型的BBS法律管制机制,其核心是要求BBS经营者在用户信件发表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以“表面合理标准”审查信件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曾绚琦[7]2006年在《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互联网(Internet)自诞生以来,给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革。但网络传播在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传播体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网络论坛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论坛具有公共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为网民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场所,是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要平台。然而,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一样,网络论坛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控现象,具有负面的社会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出于对网络论坛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关注,本文试图就我国社会条件下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本文首先深入剖析了网络论坛的传播特性和由此产生的多方面的社会影响,从而明确了对网络论坛传播进行管理的必要性;接着从法律、行政、行业自律和技术等方面逐一分析了我国对网络论坛的宏观管理,以及网络论坛的自律管理的现状与效果;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明确了我国网络论坛管理的目标,提出了改善我国对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的总体策略,并着重讨论了当前提高网络论坛管理效果需要侧重开展的立法、教育和论坛自律叁个方面的工作。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是当前网络传播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与目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一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是对网络传播研究的充实。同时,本文基于对网络论坛的传播特性、社会影响和管理现状的分析而提出的管理建议与设想,能够为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论坛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光建[8]2011年在《试论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逐渐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角落,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如人们的工作、学习、政治参与等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快速与便捷,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加复杂、多变。当网络作为公民参政、行使权利的一种新手段时,导致传统公民权利的内容、行使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评论国家方针政策的利弊;通过网络,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及时发表自己的批评和建议,揭露社会的腐败现象,便捷地行使监督权。近年来因网络监督而揭发的腐败案件比比皆是,典型的是抽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网络的匿名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给人民当家作主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但是,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法律问题,如“网络诽谤”引发的跨省大追捕、“人肉搜索”中寻找信息与他人隐私保护的冲突、网络色情信息泛滥等问题。这些表明了网络时代公民权利行使的混乱,传统法律面临网络技术发展的挑战,因此,网络时代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的行使是立法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宪法上公民权的角度,以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为基础,分析网络作为公民权利行使的一种新渠道新手段即网络监督,它是民主政治和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寻求在权利与权力之间、权利与责任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从而实现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的结构部分如下:引言部分介绍了网络监督的社会现实,分析当前学者对网络监督的研究现状,观点不一,内容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文试从公民权的角度,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第一部分首先提出网络监督的定义,接着区分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的共性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监督产生的原因:传统监督方式不畅;网络传播发达便捷;公民维权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热情增加;贪污腐败民怨众怒。第二部分从公民权的角度阐述了网络监督权利存在的宪法基础,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一方面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延伸与扩张,是一种新渠道;另一方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新形式新手段。第叁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阐述了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中目前任然存在一些问题:网络监督权的滥用;国家权力不当干预;网络监督与网络诽谤如“吴鹏诽谤案”闹得全国纷纷扬扬,指责声不断,在分析了网络监督与网络诽谤二者混淆的原因的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网络监督与隐私权的关系,在网络时代,隐私权又称数据隐私权,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数据、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精神性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的秘密的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的一种权利。”它与传统的隐私权是不同的,是传统隐私权的发展。因此既要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又要禁止侵犯公民的隐私是一个两难问题,文中提出了在遵循利益平衡原则情况下,从法律、技术、道德方面可以构建一个平衡机制,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接着分析了网络监督与网络监管的冲突实质及如何解决;最后是实名制问题,文中先解释实名制的含义,并在分析当前学者对实行“实名制”态度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实名制”实施的危害性。第四部分阐述网络监督权利的保障。首先介绍网络保障的原则即尊重网络自由原则、最少限制原则和权利保护优于权利规制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基于人类的最基本权利—自由,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接着从立法层面阐述了国外一些有关网络监督权利保障与管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结合自己的国情来如何制定法律保障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

陈世武[9]2010年在《网络论坛的思想表达及规制途径》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使整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够跨越地域、时间、文化、政治甚至语言的障碍,相互自由交流。在技术推进下,网络媒体的出现呈现出多种形态,其中网络论坛的发展是产生较大作用的一种。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只成为传统媒体的简单受众,而是积极寻求交往方式的拓展和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论坛的兴起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方天地。由于网络论坛具有自由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因此它从一出现就得到很多大众的青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开发和利用好网络论坛这块魅力无穷的土壤,就等于掌握了影响世人的工具。但是网络论坛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于网络论坛,我们应该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公正的评判,并用一些合理的途径来规制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围绕“网络论坛对社会的影响,怎样规制网络论坛”这个中心,概括了网络的含义、发展历史以及特点,阐述了网络论坛的功能和意义,分析了网络论坛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规制网络论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对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点评。第二章概括了网络论坛的含义、发展历史和特点。网络论坛于1978年产生于美国的芝加哥,到1991年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虽然它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却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以其自由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网友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思想、互相交换意见的平台,也为网友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服务,满足了网友各种各种的目的。第叁章对网络论坛进行了学理分析。网络论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很多技术支持、软件设置,也会在大众中产生很多效应。本章解释了网络论坛中出现的“把关人”、“议程设置”的问题,也对网络论坛出现的“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蝴蝶效应”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网络论坛形成的网络舆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众可以在网络论坛上随意发表观点进行思想表达,所以网络论坛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论坛形成的网络舆论具有使大众获得情感支持、监督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导致虚假信息的蔓延、产生“网络黑社会”对负面影响。第五章探讨了规制网络论坛的对策。由于网络论坛的“双面性”,又由于网络论坛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合理的手段规制网络论坛。本章主要从内容控制、技术性控制、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国家控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有个结语。对网络论坛的内涵、意义和关键点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现阶段,合理规制网络论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紧迫要求。

杨惠, 戴海波[10]2008年在《论BBS舆论互动及对现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伊始,各大网站的头版头条、各大论坛社区的热点主题帖赫然亮出"‘艳照门’事件",1300多张不雅照片通过网络扩散至全球各地的服务器,由于照片涉及到多位演艺圈当红明星,吸引了上千万网民在网络中浏览、转载、评论,一时间各种言论在网络中风生水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事件的主人公陈冠希公

参考文献:

[1]. 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D]. 高立方. 暨南大学. 2004

[2]. 高校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金绍荣. 西南大学. 2007

[3]. 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D]. 刘娟. 武汉大学. 2005

[4]. 基于高校BBS系统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 袁兵.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5]. 高校BBS舆情研究[D]. 吴迪.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6]. 论BBS的法律管制制度[J]. 王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

[7]. 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研究[D]. 曾绚琦. 北京印刷学院. 2006

[8]. 试论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利[D]. 光建.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9]. 网络论坛的思想表达及规制途径[D]. 陈世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10]. 论BBS舆论互动及对现实的影响[J]. 杨惠, 戴海波. 新闻知识. 2008

标签:;  ;  ;  ;  ;  ;  ;  ;  ;  ;  ;  ;  

论BBS言论的形成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