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右前旗大豆生产发展对策

柯右前旗大豆生产发展对策

一、关于科右前旗发展大豆生产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鱼小芸[1](2020)在《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涉及多种乡村资源及其对应的乡村景观建设,承担着乡村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任。目前关于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宽泛,聚焦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所进行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较少。而且由于“田园综合体”这一模式较新,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导致其在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与乡村资源结合不紧密、产业链设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等种种问题。本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基点,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提出切实的建设策略。“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其涵义与“乡村旅游”相近。引文部分对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梳理归纳了各国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的源起与特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研究部分围绕其理论基础、开发要素、产业构成展开,阐述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并从功能结构、空间格局、建筑道路布局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部分由分五个部分层层推进:首先明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接着明确供求关系并确立开发动力模型,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和客源需求研究,确定主导开发类型,落实到景观层面上对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资源提出景观营建策略。选取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主导资源与主导开发模式,归纳总结了其规划建设的经验。本文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作为研究实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分析,明确其资源构成、开发机遇及挑战,紧密结合理论部分的研究,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升级为导向,拥有完善产业链的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期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为北方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吴清林[2](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陶林[3](2020)在《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生态脆弱区,具有重要的森林资源生态调节和保护功能,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大兴安岭中段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的分析,对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现状分析,分析了研究区各类用地面积、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森林起源、树种组成、龄组结构等信息。在研究区各类用地面积中,林地占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5.27%,其中有林地占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925%;主要森林类型为一般公益林,占林地面积46.54%;林地面积使用权以国有占绝对优势,占林地面积的96.7%;树种结构以自然保护林为主,占林地面积的55.72%;乔木地林木起源主要为天然林,所占比例达到95.53%;树种组成中,蒙古栎林和黑桦林占优势,比例分别为39.14%和23.73%。从青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着手,结合保护区建设的实际,对青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剖析,指出了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当前的形式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相关对策。

白雨[4](2020)在《兴安盟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对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战略规划。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从解决物质文化需求到提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奋斗了 40多年,成果令人瞩目。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距离成果检验还有半年的时间,保证剩余贫困人口顺利脱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顺利脱贫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努力和关注的焦点。兴安盟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盟市,尽管近年来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兴安盟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差、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脱贫不返贫任务仍然艰巨。本文聚焦国内外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从保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研究现阶段绝对贫困及未来相对贫困问题。选取兴安盟为切入点,总结兴安盟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取得的脱贫成效,结合兴安盟地区特点,以实地调研与大量访谈结果分析总结出当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结症所在并给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张磊[5](2019)在《科尔沁右翼中旗鑫辉光伏66kV送出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逐渐在全国被广泛推广,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更刺激了光伏发电的迅速发展。科右中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作为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光伏发电项目在此地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光伏发电的不断接入,给兴安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挑战。由于兴安盟地区变电站整体布点少,变电容量小,线路导线承载能力有限,给光伏电站的接入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同时由于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及谐波等特性,对兴安盟地区原本就相对薄弱的电网也是一种考验,如何保证光伏电站并网后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根据兴安盟电网现状,结合光伏电站的建设所在地,对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通过电气计算对变压器及主要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同时结合光伏电站特点,为系统配置了无功补偿。在二次部分设计中,按照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要求,确定调度自动化和系统通信方案,并针对光伏发电的特性,对电能质量及系统安全稳定性进行分析,确保光伏电站并网不会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随后为保证光伏电站投运后电网的安全运行,对整个系统进行继电保护设计,包括电力变压器的纵差保护、瓦斯保护及过电流保护等。最后对光伏电站防雷保护进行设计。本次设计研究,通过对光伏电站并网的经济性、合理性与安全性的分析,验证了鑫辉66kV光伏电站的接入切实可行。

孙婧[6](2018)在《哈拉黑风电场接入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能源和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风电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拥有着最成熟的技术、最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最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风电有利于对能源结构的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能源安全的保障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在电网中所占比例的增大,风能的随机性、间隙性特点及风力发电机组的一些特性会造成稳态电压值不断上升、过电流、保护设备的动作误差,同时由于电压闪变、谐波、浪涌电流等原因还会出现电压降落等问题。因此风电的并网运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故而研究新建风电场对电网的安全稳定影响是极其必要的。内蒙古自治区风资源丰富,是建设风电场的理想场所。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哈拉黑风电场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优化内蒙古区域能源结构、保护区域环境、拉动地方经济、推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风电场处于供电网络的末端,承受冲击的能力很弱,容易给配电网带来谐波污染、电压波动及闪变等问题。因此在哈拉黑风电场未投入运行前进行安全稳定情况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方案,有利于确保风电场并网后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根据哈拉黑风电场的接入方案、以PSD-BPA为仿真平台,结合兴安电网的相关参数建立兴安电网的典型方式模型。通过模拟风电场接入后的电网并对其进行潮流、热稳定分析、电压稳定分析、同步稳定分析及风电场脱网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分析,得出哈拉黑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安全稳定分析结论。最后根据安全稳定分析结论,结合兴安电网现有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设计出本工程所需配置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以保证风场投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王金梅[7](2017)在《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连续提出了有关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镰刀湾地区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积、实施玉米供给侧改革等多项玉米种植整改政策,玉米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农民的主要农业收入来源,面对各项政策的实施、环境资源的压力、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已不能依靠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获得更高的种植收益,此时研究其玉米生产效率的意义显得尤为突显。为此,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实际情况,以2009-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14个旗县(区)的玉米生产成本收益资料为代表,采用DEA方法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整体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14个旗县区中宁城县、科尔沁区、达拉特旗、阿荣旗、科尔沁右前旗、五原县、阿拉善左旗的综合效率是有效的;通过DEA-Tobit分析影响玉米生产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化肥费和每50公斤玉米出售价格是主要影响因素。据此,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的非DEA有效冗余值,对内蒙古自治区提高玉米生产效率提出了建议。

阿如娜[8](2016)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之一。内蒙古是中国大豆的主要工业地区,大豆产业是内蒙古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业发展趋势的大豆生产要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豆总产量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要素、大豆产量和大豆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内蒙古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提出了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的分析,构建了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和系统框架,根据框架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影响大豆总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豆播种面积直接限制大豆总产量的关键因素。(2)分析了大豆产业的主要问题及自治区大豆产业的优势和劣势。(3)比较分析了大豆与其他作物在自治区的关系,得出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

宋秀娟[9](2016)在《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意愿、效益及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它对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备受争议。2014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6,种植面积为390万公顷,作物主要包括棉花和木瓜。中国作为世界大豆产量排名第四的国家,其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刚刚起步,转基因大豆育种还处于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中试和环境释放阶段,并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本文对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意愿、效益和风险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比中国与世界其它主要大豆生产国在转基因大豆种植上的差距及存在问题,清晰认识中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现状及面临问题。截至2014年,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共有13个转化体获批商业化种植,其中孟山都公司有9个,杜邦公司有2个,陶氏化学和拜耳公司各有1个,中国没有参加任何转化体。在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中面临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低、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面临挑战、转基因与其他技术的配套不够完善、国内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使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对于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认知、采用意愿及种植影响因素,从经济学角度预判中国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农户对转基因大豆了解程度较低,但是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影响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决策的因素主要有6项,其中农户年龄、经济效益、政策支持显着影响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意愿,与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意愿成正比;经济风险、生态风险、人体健康也显着影响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意愿,与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意愿成反比。再次,依据国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经济数据及中国转基因大豆试验田数据,对比分析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的成本收益差距。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比非转基因大豆产量高6%、成本低4.52%,利润高59%。如果置于免耕的环境下研究,转基因大豆比非转基因大豆的成本将更低。但是如果种子技术费上升过快,则会抵消一部分收益。最后,分别从生产、技术、销售、知识产权等方面讨论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分析认为考虑到农户的意愿、效率及风险,我国是否推广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需要综合考虑我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能否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支撑,是否具备适合转基因大豆产业化的监管能力,国内种子公司是否能与跨国种业相抗衡,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转基因大豆等方面的情况。研究认为农户视角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前提是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经济风险,如果我国要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应当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形式。同时,建议建立国家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加强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力度,加大对公众转基因大豆知识的科普力度,完善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

白乌云[10](2016)在《基于DPSIR模型的兴安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则是实现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之一。农牧交错地区农用地利用情况复杂,用地需求旺盛,农用地承受压力较大。本文基于DPSIR模型框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兴安盟作为研究地区,通过构建的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DPSIR模型运行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与自然、经济、生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区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的现状能作出合理的评判,其结果具较强的说服力。该模型具有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评判的能力,是评价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型。(2)本文根据DPSIR模型特征,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方面构建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兴安盟农用地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既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系统。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从复合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一个独立的单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形似的观察、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该指标体系具有综合性、简易性的特点,评价的结果客观、合理。(3)在2002-2014年间,兴安盟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整体水平和发展态势是缓慢向好的。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用地资源所承受压力更大,由于城市建设处于加速阶段,建设占用耕地情况较为严重;欠发达地区农村牧区发展滞后,对农用地依赖度高,且以粗放式的利用方式为主,土地污染加剧导致农地持续利用水平不断下降。区域耕地的占优补劣现象突出,严重损害农用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4)通过对兴安盟各旗县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得出,乌兰浩特、阿尔山市的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最高,科右中旗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最低,对于各旗县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响应指数也较高,且对本地区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关于科右前旗发展大豆生产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科右前旗发展大豆生产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凸显
        1.1.2 乡村旅游开发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1.1.3 乡村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
        1.3.2 乡村旅游
    1.4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1.4.1 田园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1.4.2 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内容与规划策略
    2.1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
        2.1.1 新田园主义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体验经济理论
    2.2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要素
    2.3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2.3.1 产业融合
        2.3.2 产业构成
    2.4 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助益
    2.5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
        2.5.1 明确功能构成
        2.5.2 统筹空间格局
        2.5.3 梳理建筑排布
        2.5.4 规划道路布局
    2.6 小结
3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3.1 开发建设原则
    3.2 开发动力模型
    3.3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3.3.1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3.3.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4 乡村旅游开发的需求特征
    3.5 主导开发类型的确定
    3.6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景观营建策略
        3.6.1 乡村生产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2 乡村生态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3.6.3 乡村生活资源的景观营建策略
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4.1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4.1.1 .项目概况
        4.1.2 资源构成
        4.1.3 开发建设
        4.1.4 .经验借鉴
    4.2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4.2.1 项目概况
        4.2.2 资源构成
        4.2.3 开发建设
        4.2.4 经验借鉴
    4.3 台湾南投清境农场
        4.3.1 项目概况
        4.3.2 资源构成
        4.3.3 开发建设
        4.3.4 产业构成
        4.3.5 经验借鉴
    4.4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一——川场田园Plaza
        4.4.1 项目概况
        4.4.2 资源构成
        4.4.3 开发建设
        4.4.4 经验借鉴
    4.5 日本群马县利根沼田区乡村振兴事例二——水上町事例
        4.5.1 项目概况
        4.5.2 资源构成
        4.5.3 开发建设
        4.5.4 经验借鉴
    4.6 案例对比与小结
5 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旗域条件
        5.1.3 基地条件
    5.2 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
        5.2.2 旅游市场分析
        5.2.3 现状条件总结
    5.3 规划目标、定位与策略
        5.3.1 目标与定位
        5.3.2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规划平面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4.4 用地分类
        5.4.5 道路交通规划
        5.4.6 建筑布局规划
        5.4.7 植物规划
        5.4.8 水系利用规划
        5.4.9 游憩规划
    5.5 分区规划设计
        5.5.1 旅游门户区
        5.5.2 田园生产区
        5.5.3 田园生态区
        5.5.4 田园生活区
    5.6 专项规划
        5.6.1 旅游产品专项
        5.6.2 生态设计专项
        5.6.3 住宿设施专项
        5.6.4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2)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三 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论文
    三、获得奖励
致谢

(3)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历史沿革及法律地位
        2.1.3 自然环境
        2.1.4 社会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研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数据分析
3 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分析
    3.1 林地资源现状
        3.1.1 林地资源按地类分布
        3.1.2 林地资源按森林类别分布
        3.1.3 林地资源按权属分布
        3.1.4 各类林木蓄积量资源
        3.1.5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树种分布
        3.1.6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龄组分布
        3.1.7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郁闭度分布
        3.1.8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起源分布
        3.1.9 有林地面积优势树种分布
        3.1.10 林下植物资源现状
        3.1.11 动物资源现状
    3.2 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
        3.2.1 龄组结构不合理
        3.2.2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高
        3.2.3 保护管理能力薄弱
        3.2.4 抗干扰能力低
        3.2.5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3.2.6 科研监测设施设备不足
        3.2.7 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4 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林分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3 发挥保护区森林资源优势,突出特色
    4.4 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4.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4.6 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提高科技含量
    4.7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生态安全意识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兴安盟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贫困及其相关概念
        2.1.2 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概念
    2.2 基本理论阐释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中国特色减贫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兴安盟脱贫成效
    3.1 兴安盟基本概况
    3.2 各项扶贫政策实施推进情况
        3.2.1 以制度责任保障目标脱贫
        3.2.2 内帮外扶机制合力脱贫
        3.2.3 多措并施推进减贫进度
    3.3 兴安盟脱贫现状
4 兴安盟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
        4.1.1 相对贫困程度深
        4.1.2 多种因素导致返贫易发
        4.1.3 能力贫困程度深
    4.2 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长期贫困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4.2.1.1 历史遗留问题
        4.2.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4.2.1.3 缺乏特色产业优势
        4.2.2 抵御致贫风险能力不足
        4.2.3 能力贫困代际传递
5 促进兴安盟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的建议
    5.1 优化政策支持
        5.1.1 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5.1.2 以增效益为出发点调整产业结构
        5.1.3 健全资金整合使用机制
        5.1.4 利用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5.2 强化政策保障
        5.2.1 确保各项民生政策兜底
        5.2.2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5.2.3 因村制策高效配置资源
    5.3 对症下药加强扶贫对象教育
        5.3.1 合理提供教育资源
        5.3.2 定制化开展技术帮扶
        5.3.3 加强组织建设保障
        5.3.4 完善劳务输出保障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科尔沁右翼中旗鑫辉光伏66kV送出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鑫辉66KV光伏电站建设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系统设计
    2.1 电网负荷预测
        2.1.1 负荷情况分析
        2.1.2 供电区负荷预测
    2.2 电源装机规划及电力平衡
        2.2.1 兴安地区电力平衡
        2.2.2 220 kV字山变电站供电区电力平衡
    2.3 工程建设方案及接入系统方案
        2.3.1 光伏电站建设规模
        2.3.2 站址选择
        2.3.3 接入系统方案及经济技术比较
        2.3.4 接入系统方案
    2.4 系统的电气计算
        2.4.1 潮流计算
        2.4.2 短路电流计算
    2.5 无功补偿
    2.6 电能质量分析
    2.7 系统安全稳定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3.2 主变压器的选择
    3.3 设备选择的相关要求
    3.4 母线的选择
    3.5 其他电气设备的选择
        3.5.1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3.5.2 互感器
    3.6 防雷保护
        3.6.1 变电站防雷概述
        3.6.2 避雷针的选择
        3.6.3 避雷器的选择
        3.6.4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3.6.5 防雷接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系统设计
    4.1 继电保护的意义
    4.2 主变压器的保护
        4.2.1 变压器保护意义
        4.2.2 变压器的纵差保护
        4.2.3 变压器瓦斯保护
        4.2.4 过电流保护
        4.2.5 孤岛保护
        4.2.6 系统保护配置
        4.2.7 对相关单元的技术要求
    4.3 调度自动化
        4.3.1 管理要求
        4.3.2 远动系统
    4.4 系统通信
        4.4.1 系统通信概况
        4.4.2 通道需求分析
        4.4.3 系统通信
        4.4.4 通道组织
        4.4.5 通信设备配置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哈拉黑风电场接入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风电发展现状
        1.2.1 国内风电发展现状
        1.2.2 国外风电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风电控制技术发展状况
        1.3.1 国内风电控制技术发展状况
        1.3.2 国外风电控制技术发展状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哈拉黑风电场的建设规划和电网系统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东北电网现状
    2.3 兴安电网概况
    2.4 电网规划
    2.5 哈拉黑风电场接网方案
        2.5.1 接入条件
        2.5.2 接网方案
    2.6 电力平衡
        2.6.1 负荷预测
        2.6.2 电力平衡
    2.7 小结
第3章 风电机组接入后的兴安电网BPA仿真建模
    3.1 计算分析工具
        3.1.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3.1.2 PSD-BPA潮流程序简介
        3.1.3 安全稳定计算任务和要求
        3.1.4 PSD-BPA暂态稳定程序简介
    3.2 计算条件
    3.3 潮流方式
    3.4 小结
第4章 风电场接入后兴安电网的稳态分析
    4.1 潮流及热稳定分析
    4.2 电压稳定分析
    4.3 风电场脱网故障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4.3.1 风电场脱网故障范围
        4.3.2 风电场脱网运行对系统的影响
    4.4 同步稳定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拉黑风电场安全稳定控制方案确定
    5.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概念界定和准则要求
        5.1.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概念界定
        5.1.2 关于电力系统中可能受到的扰动介绍
        5.1.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介绍
    5.2 与本工程相关的现有安全自动装置介绍
        5.2.1 相关安全稳定控制装置说明
        5.2.2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使用方法和简单介绍
    5.3 本工程安全稳定控制方案
        5.3.1 兴安电网频率安全稳定控制方案
        5.3.2 兴安电网电压安全稳定控制方案
        5.3.3 本工程安全稳定控制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玉米生产效率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线路图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生产效率测度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效率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2 生产效率的测度方法
        2.2.1 参数方法---随机前沿法
        2.2.2 非参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2.2.3 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的比较
3
    3.1
        3.1.3 玉米总产量变动情况
        3.1.4 玉米单产变动情况
    3.2 内蒙古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3.2.1 省际比较优势分析
        3.2.2 盟市间比较优势分析
        3.2.3 主要农作物间比较优势分析
    3.3 内蒙古玉米成本收益变化分析
        3.3.1 成本
        3.3.2 收益
4 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模型选择
    4.2 指标选取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4.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4.3.3 规模效率分析
    4.4 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4.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4.4.2 回归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合理配置玉米化肥投入,实现玉米产出的优化
        5.2.2 关注玉米市场价格变动,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5.2.3 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走内涵式生产道路
        5.2.4 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合理布局玉米品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数据来源说明
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现状分析
    2.1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在中国的地位
        2.1.1 大豆的主要生产区
        2.1.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比较优势变化
    2.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产量的变化
    2.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的主要特点
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量生产函数及大豆种植面积供给反应模型
    3.1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结构框架
        3.1.1 大豆生长自然条件
        3.1.2 农艺措施
        3.1.3 政策原因
    3.2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总产量生产函数模型
        3.2.1 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
    3.3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比较利益分析
4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单产技术效率分析
    4.1 大豆成本收益分析
        4.1.1 大豆生产总成本
        4.1.2 大豆生产土地成本
        4.1.3 大豆生产人工成本
        4.1.4 物质与服务成本
5 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业发展对策
    5.1 大豆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5.1.1 竞争力的需要
        5.1.2 农民收入的需要
        5.1.3 产业发展的需要
        5.1.4 地区经济的需要
        5.1.5 大豆科技水平的需要
    5.2 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5.2.1 顺应市场需求
        5.2.2 壮大产业链
        5.2.3 完善地区市场
        5.2.4 拓宽外销通道
6 结论
    6.1 未来大豆产业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意愿、效益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生产行为特征及目标
        2.1.2 转基因作物
        2.1.3 商业化种植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2.2.3 风险规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转基因大豆研发及商业化种植现状及问题
    3.1 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及商业化种植现状
        3.1.1 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3.1.2 国外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我国转基因大豆研发现状及商业化趋势
        3.2.1 我国转基因大豆研发现状
        3.2.2 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趋势
    3.3 我国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面临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农户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户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及种植意愿调研
        4.1.1 样本选择与基本情况
        4.1.2 农户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情况
        4.1.3 农户对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意愿情况
    4.2 农户转基因大豆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分析框架及假设
        4.2.2 模型与变量选择
        4.2.3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经济效益估算
    5.1 经济收益分析的假设条件
    5.2 农户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成本及收益分析
        5.2.1 农户种植大豆的基本情况
        5.2.2 农户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成本构成
        5.2.3 农户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收益分析
        5.2.4 农户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与其他作物收益比较
    5.3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生产成本及收益预测
        5.3.1 转基因大豆试验田生产数据
        5.3.2 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的成本比较
        5.3.3 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的收益比较
        5.3.4 转基因大豆与其他作物收益比较
    5.4 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收益差异原因
    5.5 本章小结
6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经济风险分析
    6.1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生产风险
        6.1.1 杂草抗性增强的潜在技术风险
        6.1.2 不利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潜在生态风险
    6.2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销售风险
        6.2.1 消费者消费意愿带来的风险
        6.2.2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销售成本
        6.2.3 国家政策导向的潜在风险
    6.3 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知识产权风险
        6.3.1 转基因大豆涉及基因和技术的知识产权现状
        6.3.2 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的权属
        6.3.3 知识产权外国垄断对中国农户的潜在风险
    6.4 本章小结
7 农户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政策建议
    7.1 农户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前提条件
    7.2 规避经济风险的政策准备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DPSIR模型的兴安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预期达到的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用地可持续利用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用地
        2.1.2 农用地可持续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第三章 兴安盟农用地利用概况
    3.1 兴安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 农用地利用现状
        3.2.1 资源现状
        3.2.2 农业产出
    3.3 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利用特点
        3.3.2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基于DPSIR模型的农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4.1.1 驱动力因子
        4.1.2 压力因子
        4.1.3 状态因子
        4.1.4 影响因子
        4.1.5 响应因子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筛选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兴安盟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4.4 兴安盟各旗县2014年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第五章 评价结果分析
    5.1 2002-2014 年兴安盟农用地资源利用分析
        5.1.1 兴安盟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5.1.2 兴安盟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分析
    5.2 兴安盟各旗县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分析
        5.2.1 兴安盟各旗县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因子分析
        5.2.2 2014 年兴安盟各旗县农用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分析
第六章 研究对策与结论
    6.1 对策建议
        6.1.1 合理规划,提高非农用地利用效率
        6.1.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提高农用地生产效益
        6.1.3 改进当前农业种植结构,加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6.1.4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6.1.5 加强监管,实现农用地用养结合
        6.1.6 提高农户素质,增强农用地保护意识
    6.2 研究结论与不足
        6.2.1 研究结论
        6.2.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关于科右前旗发展大豆生产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为例[D]. 鱼小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3]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D]. 陶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兴安盟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研究[D]. 白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科尔沁右翼中旗鑫辉光伏66kV送出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设计[D]. 张磊.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 [6]哈拉黑风电场接入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方案研究[D]. 孙婧.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7]内蒙古玉米生产效率实证研究[D]. 王金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8]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阿如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9]农户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意愿、效益及风险研究[D]. 宋秀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10]基于DPSIR模型的兴安盟农用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白乌云.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柯右前旗大豆生产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