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开发论文_甘彩霞,崔磊,于校青,邓晓辉,戴照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标记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标记,分子,小麦,扇贝,根肿病,抽穗期,基因。

分子标记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甘彩霞,崔磊,于校青,邓晓辉,戴照义[1](2019)在《萝卜抗根肿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肿病(Clubrootdisease)是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人们对芸薹种种质资源的CR基因进行了挖掘,并开展了抗根肿病连锁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目前萝卜抗根肿病的研究以及开发的分子标记很少,对根肿病的抗性遗传规律还不明确。利用F2代作图群体,并通过对F2:3家系的抗病性鉴定初步定位了5个与萝卜抗根肿病相关的QTL,即RsCr1、RsCr2、RsCr3、RsCr4和RsCr5。根据萝卜参考基因组信息和定位结果,挖掘区间内的候选基因,利用CLC Main Workbench 7.7.1分析比对候选基因的重测序结果;利用NCBI中的OpenReadingFrameFinder工具预测候选基因的CDS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再利用NCBI中的CD-search预测结构类型,结合基因结构特征在定位的区间内筛选出最终的抗病基因。在定位区间内挖掘出来的抗病基因所在物理位置上下游各200 bp的区间内开发标记,并筛选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利用多态性标记鉴定F2作图群体的基因型,结合F2:3家系的表型鉴定结果,确定与抗根肿病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在5个定位区间内,通过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以及进行基因KEGG和KOG_class注释分析,共挖掘到38个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含有LRR结构类型的抗病基因共有15个,其中有1个基因为NBS-LRR类型,其它基因功能注释为抗病(disease resistance)。根据抗病基因所在区间的标记序列共获得20对SSR标记。用20对SSR标记筛选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和F1,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标记共5对。利用5对SSR标记筛选F2作图群体130个单株的DNA样本,结合表型鉴定结果,获得一个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SSR标记,该标记为fold92946_4806。(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赵乐乐,邢磊,袁红艳,陆雪林[2](2019)在《雉鸡SSR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进行雉鸡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方法在雉鸡分子标记未知的情况下,采用454测序平台结合SSR富集文库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雉鸡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与筛选。结果获得如下结果:①原始数据经质量过滤后的总reads数为289 008条,总碱基数为109 667 298个,含有SSR位点的序列数为48 168条;②单核苷酸重复SSR到六核苷酸重复SSR在雉鸡基因组中均有分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SSR数目最多,达25 648个,占SSR位点总数的39.33%;双核苷酸和叁核苷酸SSR数量亦较丰富,分别为19 618和9 299个,占SSR位点总数的30.08%和14.26%;而四核苷酸至六核苷酸重复SSR数目较少,叁者的总和为10 651个,其中六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少,仅为603个。结论通过雉鸡SSR分子标记数据库的构建,为雉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功能基因的挖掘等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9年10期)

衡双平,黄浩,杨茜,陈果,周艺文[3](2019)在《白菜hau CMS不育系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胞质的白菜和芥菜为材料,将hau CMS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与芸薹属植物中其他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再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hau CMS线粒体基因组上特异的序列,并根据该序列信息开发出用于鉴定白菜hau CMS类型的分子标记hau CMS-Specific.同时,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发现hau CMS线粒体基因组缺失但其他胞质共有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根据该序列信息,开发了互补检测的分子标记hau CMS-Deletion.最后利用hau CMS、ogu CMS、pol CMS、oxa CMS、orf220CMS等不同胞质类型材料的DNA成功验证了这两对标记.(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嘉,曾召琼,梁建秋,于晓波,吴海英[4](2019)在《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大豆分子标记开发及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开发与高蛋白、耐荫、抗倒伏等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为后续高蛋白、耐荫、抗倒育种研究提供参考和分子标记资源。【方法】以大面积栽培品种南豆12和地方品种十月黄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对亲本材料进行覆盖度约为40×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用BWA、GATK及Breakdancer等软件比对,检测亲本材料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突变类型,挖掘相关变异基因。结合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和荫蔽处理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结合qRT-PCR对发生突变的储藏蛋白、环境适应相关基因进行表达规律分析。同时,基于重测序数据,挖掘亲本间存在于基因编码区的SNP位点,对其进行酶切位点分析,将SNP标记转化为CAPS或dCAPS标记。此外,搜索亲本间存在的插入/缺失变异位点,在插入/缺失位点两侧高度保守的区域设计引物开发InDel标记。对开发的CAPS标记和InDel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选取具有多态性的CAPS分子标记和InDel标记,对F2材料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利用JoinMap 4.0软件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依据构建的遗传图谱,结合近红外分析获得F2材料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数据,使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软件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南豆12大量储藏蛋白、环境适应相关的重要基因或同源基因发生突变。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变异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且差异显着,qRT-PC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此外,经检测开发的540个CAPS分子标记中有332个具有酶切多态性,300对InDel引物中有201对引物能扩增出多态性。基于53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长度2 973.87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5.58 cM。利用此图谱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位点6个,可解释4.68%—18.25%的表型变异。【结论】基于亲本间的变异位点,共开发了53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包含8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到6个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QTL位点,其中,主效QTL位点1个(qSPC-6)。(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王胜,陈键,卢杰,陈璨,司红起[5](2019)在《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CCR)是与小麦倒伏性状密切相关的木质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本文通过将小麦TaCCR1的cDNA序列与象草等近源物种的CCR基因全长序列比对,设计引物并克隆出5B染色体上CCR基因序列全长,大小为4165bp。分析对比不同材料5B染色体上的CCR基因全长序列,共得到四种多态性序列,其中在外显子区域有7处单个碱基的差异,在内含子区域有11处差异,并针对5B染色体上CCR基因第叁内含子区域一段约144bp的插入缺失,开发了一对功能标记并且能扩增出A、B两种带型。利用该标记检验238份自然群体材料并分析发现:扩增A带型材料的无论是茎秆强度还是茎秆抗折力数值的平均值均大于B带型的,不同品种间的茎秆强度和茎秆抗折力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在开花后15天和25天达到了显着水平,开花后20天达到了极显着水平,为小麦抗倒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黄世霞,余梦伟,陈易安,赵春华,吴永振[6](2019)在《快速检测小麦光周期基因Ppd-B1甲基化水平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tivum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培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绿色革命"中,光周期不敏感特性决定的地域间广泛适应能力是高产小麦的重要特征。Ppd-B1基因是小麦重要光周期基因,该基因对小麦光周期不敏感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pd-B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影响其光周期不敏感位点的形成,高甲基化类型在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受到选择。开发能够快速鉴定Ppd-B1甲基化水平的分子标记,对于辅助小麦分子育种及抽穗期遗传改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小麦光周期基因Ppd-B1甲基化水平的引物、方法及应用:运用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法(methylation sensitive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MSRE)原理,根据Ppd-B1甲基化差异区域,选择含有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HpaⅡ或BstUI识别位点(CCGG或CGCG)的区域,设计引物。检测目标材料甲基化类型时,先用HpaⅡ或BstUI酶切待测材料DNA,酶切产物用新开发的标记扩增。根据目标片段的有无可以快速检测Ppd-B1的甲基化类型。利用新开发甲基化分子标记成功对300余份小麦自然群体材料进行Ppd-B1分型。结果显示,高甲基化类型较低甲基化类型材料的抽穗期及开花期均提前,表现出光周期不敏感特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孙宇慧,刘天相,蒲乐凡,任慧,王中华[7](2019)在《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主效QTL-QGpc.hwwgr-4BS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是衡量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前期研究中,我们在4BS染色体IWA1846-IWA4662区间检测到一个控制小麦GPC的主效QTL-QGpc.hwwgr-4BS。本研究利用660K SNP芯片和BSR-Seq策略对QGpc.hwwgr-4BS进行精细定位和标记开发。结果表明,660K SNP芯片共筛选出1287个多态性SNP,有933个分布在4B染色体上,约占72.5%,其中有3个差异SNP富集区,分别位于13.39Mb-52.57Mb、75.95Mb-143.60Mb和383.66Mb-465.59Mb之间。BSR-Seq分析结果表明,在4B染色体上有两个候选区域:82.66Mb-1 10.70Mb和396.69Mb-425.08Mb与小麦GPC相关,其中含有5211个差异SNP。采用KASP技术成功分型10个SNP标记,并构建了4B染色体定位区间遗传图谱,图谱遗传距离为27.15cM,标记密度为2.72cM/标记。利用该图谱将QGpc.hwwgr-4BS定位在4BS染色体的AX-111602491和AX-174260001标记区间,该区间遗传距离为10.55cM,对应的物理距离为21.06Mb,共包含232个标记和216个基因。该研究结果为小麦GPC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洁,蒋云,王颖,龙海,邓光兵[8](2019)在《簇毛麦3V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小麦-簇毛麦3V染色体结构变异体的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毛麦具有多种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在前期研究中,我们筛选到一份中国春-簇毛麦3V (3D)代换系,命名为CD-3。该代换系表现出高抗小麦条锈病的优良性状。经遗传分析发现,该条锈抗性应来自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为在小麦抗病性改良中进一步利用该条锈抗性,我们同源克隆了位于簇毛麦3V染色体上的簇毛麦籽粒性状基因DvGS5的部分序列,由此开发了簇毛麦3V特异SCAR标记。同时,对CD-3进行了RNA-seq测序,并开发了簇毛麦3V染色体的特异EST标记。至目前,有7条标记可有效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另外,我们利用~(60)Co-γ射线对CD-3进行辐照处理,并从辐照后代中检测出17种小麦-3V结构变异系材料,包含叁种断裂系(3VL、两种3VS)和14种易位系(小麦.3V易位、3V.3V易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获得1株细胞学鉴定无3V染色体,簇毛麦V组特异分子标记能扩增出目标条带的高抗条锈的植株,命名为1801-7-4。该植株应为小麦-簇毛麦3V小片段渗入系。这些分子标记及3V结构变异体的获得,为3V染色体上的条锈抗性基因定位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材料基础,同时也为小麦抗性改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陈银,刘博,徐冬雪,林基亮,曹为安[9](2019)在《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代EST-SSR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杂交扇贝作为试验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对紫海杂交一代扇贝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序列进行挖掘、验证,分析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在这些序列中的总体分布特征,开发紫海杂交一代扇贝EST-SSR引物。结果显示,紫海杂交扇贝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微卫星DNA,且种类丰富。各种类型出现的频率相差很大,在1~6核苷酸重复基元中,1~2核苷酸是主要重复类型,占总SSR的92.75%。叁核苷酸重复序列占比较少,为SSR总数的6.00%,四核苷酸重复序列、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和六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比例仅为1.25%。应用20个杂交一代个体对2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其中13对引物显示出多态性,共检测到3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化从2个到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2.77),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0.53,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32~0.6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4。表明紫海杂交一代扇贝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试验获得的EST-SSR引物,可用于紫海杂交一代扇贝的种质资源开发、定向选育及遗传结构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小康,张雪丽,熊秋芳[10](2019)在《萝卜叶缘裂刻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萝卜裂叶性状的遗传特点,开发与裂叶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萝卜"武青一号"作为母本,"新洲花叶"作为父本杂交得到F1,将F1分别套袋自交和回交,产生F2和BC1,探讨裂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F1植株叶型表现为裂叶,BC1(F1×"武青一号")和F2中叶全裂与叶浅裂的植株分离比分别符合1∶1和3∶1,说明萝卜叶缘裂刻的表型符合显性基因遗传模式,萝卜叶缘缺裂受单个遗传位点控制。利用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筛选与萝卜叶缘裂刻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制备的SCAR标记引物HY-18与萝卜叶缘裂刻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3.32 cM。【结论】上述标记的获得为萝卜裂叶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裂叶基因的克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分子标记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进行雉鸡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方法在雉鸡分子标记未知的情况下,采用454测序平台结合SSR富集文库测序的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雉鸡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与筛选。结果获得如下结果:①原始数据经质量过滤后的总reads数为289 008条,总碱基数为109 667 298个,含有SSR位点的序列数为48 168条;②单核苷酸重复SSR到六核苷酸重复SSR在雉鸡基因组中均有分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SSR数目最多,达25 648个,占SSR位点总数的39.33%;双核苷酸和叁核苷酸SSR数量亦较丰富,分别为19 618和9 299个,占SSR位点总数的30.08%和14.26%;而四核苷酸至六核苷酸重复SSR数目较少,叁者的总和为10 651个,其中六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少,仅为603个。结论通过雉鸡SSR分子标记数据库的构建,为雉鸡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功能基因的挖掘等提供了有利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标记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甘彩霞,崔磊,于校青,邓晓辉,戴照义.萝卜抗根肿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赵乐乐,邢磊,袁红艳,陆雪林.雉鸡SSR分子标记开发[J].畜禽业.2019

[3].衡双平,黄浩,杨茜,陈果,周艺文.白菜hauCMS不育系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嘉,曾召琼,梁建秋,于晓波,吴海英.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大豆分子标记开发及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王胜,陈键,卢杰,陈璨,司红起.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6].黄世霞,余梦伟,陈易安,赵春华,吴永振.快速检测小麦光周期基因Ppd-B1甲基化水平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孙宇慧,刘天相,蒲乐凡,任慧,王中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主效QTL-QGpc.hwwgr-4BS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张洁,蒋云,王颖,龙海,邓光兵.簇毛麦3V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小麦-簇毛麦3V染色体结构变异体的创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陈银,刘博,徐冬雪,林基亮,曹为安.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代EST-SSR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张小康,张雪丽,熊秋芳.萝卜叶缘裂刻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代材料中二体易位系的获得注:(a)...单体型之间序列差异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PCR电泳图帝国黑麦6R二体附加系的GISH分析图引物的PCR扩增类型和ygld2基因在5A和5B物理图上可...

标签:;  ;  ;  ;  ;  ;  ;  

分子标记开发论文_甘彩霞,崔磊,于校青,邓晓辉,戴照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