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位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马建朋[1]2011年在《基于GPS/GPRS/Web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大约有80%是与位置相关的,位置信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工作。随着人们对位置信息需求的明确和相关科学技术的成熟,位置服务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在一些专业领域中,例如交通运输领域和监控监护领域,人们的工作更是离不开位置信息。在国内,位置服务起初是在消费市场开始崭露头角的,但市场反响却不强烈,然而位置服务在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两年,位置服务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点,发展比较迅速。本文从实际项目出发,结合“大连奥雷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S/GPRS/Web的位置服务系统。本文首先对位置服务的相关概念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参考相关资料,阐述什么是位置服务,位置服务价值链以及位置服务的体系结构,学习了定位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 GIS技术的相关知识。然后综合应用了Ext JS、javaEE、MySQL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位置服务系统,本论文给出了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部署方案和运营方案。最后是位置服务系统的测试、运行和展望,找出不足,给出解决方案,并对位置服务系统的下一步进展做出展望。位置服务系统分为终端、移动互联网络、数据网关、位置服务网站和电子地图这几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位置服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其他的部分都由专门的企业研发,将这些部分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位置服务。为避免位置服务系统对特定终端和电子地图的依赖性,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采用数据网关兼容多款终端接入系统。采用适配器模式调用电子地图,减少系统对特定电子地图的依赖性。采用推送技术Comet,将终端的位置信息推送的客户端浏览器,解决B/S结构的Web项目中存在的实时性较差的弊端。

谭炼[2]2010年在《基于Agent和移动网的位置信息智能服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3G技术的日臻成熟,高数据吞吐的优势使得无线网络与移动手机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应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移动互联网因其具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但移动互联网业务在便携的同时,也受到了无线网络传输环境、技术能力、终端大小、处理能力、电池容量等的限制。目前,基于人们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种从Android平台提供的地理位置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更多顾及人们生活的智能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绍了Android平台和Agent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将Agent技术引入系统,分析了身份Agent的功能,阐述了身份Agent的个体控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管理Agent的多Agent协作模型,从而有效的解决了身份Agent之间的协调问题,是实现位置信息智能服务系统的一种有效和可行的方案。接下来在分析个体地理位置浮动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的基于位置的邻域链接算法。该算法解决了本系统中怎么获取群聚体的问题,对后续智能焦点确定算法的完成夯实了有力的基础。通过复杂度分析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紧接着对集聚焦点确定思路建立起Agent协商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集聚焦点确实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完成集聚过程中个体协商的智能化过程,最后对算法做了满意度评估计算。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借助Android平台成熟框架,提出了整个系统的物理架构和完整的系统结构,系统设计由服务器端的设计和终端的设计组成,在服务器端,我们按照设计的需要对其功能进行划分。在终端的设计中,考虑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嵌入式系统,受限于其自身资源制约,终端地理位置服务的设计包括对UI图形设计、UI接口设计、逻辑过程设计和无线通信设计。接着阐述并分析了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本文最后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的研究工作与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将来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扩充与完善的一些工作。

毕军芳[3]2010年在《基于开放式构架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移动空间信息服务能随时随地提供与地理位置相关或指定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服务。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深入,GIS从最初的服务于专业领域的专项应用发展到服务于大众的应用,人们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和认识在不断加强。特别是随着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嵌入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撑,移动空间信息服务已成为当今GIS领域发展的热点。当前,许多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平台的功能往往大部分不能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不但功能扩展困难,而且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接口,相互之间数据与服务无法共享。因此,本文依托国家863课题“基于叁维场景的移动目标自适应定位与监控技术”,选取“基于开放式构架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题目进行研究。论文首先研究分析了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特点、体系结构、服务模式、技术体系及相关技术,为下一步的设计开发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开放式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构架,该构架分为业务逻辑层、功能插件层、通信层、服务接口层、数据服务层五个层次。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端结构,客户端采用“插件式”软件构架体系来构建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无限扩展。服务器端分为地图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地图服务器发布符合OGC规范的WMS、WFS地图服务,应用服务器按照OGC关于位置服务的OpenLS规范设计接口,以此满足数据的标准化,实现数据与服务的共享。客户端与服务端采用XML进行信息编码,通过Htt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最后,根据设计,本文选用Windows Mobile平台,C#语言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实验,该系统以“插件”形式实现了地图基本操作功能及部分位置服务功能。本文将“插件式”的设计思想应用于手机移动端,并在服务器访问接口上遵循国际OGC标准。实验证明,该设计具有可行性,满足开放式、标准化的要求。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祝洪娇[5]2011年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的应用服务也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位置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服务方式,目前主要以单机或者联网方式运行,因此不太适合用户外出使用,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Android平台提供给普通开发者非常灵活的地图展示与控制功能,为位置服务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另外,开源的Android平台能够有效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受到手机厂商和开发者的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系统,该系统将Internet上的位置信息应用服务功能扩展到移动终端,使移动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便捷、经济地获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基于位置的服务融合了通信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定位技术。本文系统基于当前流行的Android平台,包括客户端接口、查询子系统、行程跟踪子系统、地图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该系统在Android模拟器及真机上进行了测试,能够正常运行。

孔海兰[6]2016年在《智能公交云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中型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交通拥堵。目前公交发展的现状主要为公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低下、乘客很难获得所需的公交信息和其他交通工具的竞争。当前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以及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促使公交信息服务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本硕士论文基于智能公交云服务系统开展研究和应用,开发了一套Android应用软件,旨在为公交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公交信息服务。本文首先对智能公交云服务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了我国公交信息服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公民的出行需求,提出我国公交信息服务亟需完善的迫切需求和开发移动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必要性。其次,以满足居民出行信息需求为准则,整合Android开发技术、百度Location-based service(LBS)技术、云计算等多种先进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智能公交云服务系统及其Android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公交查询、路线规划、定位等功能,同时还能为智能公交卡提供在线充值与账户查询;而在车内环境下,该软件具有自动搜索公交Wi-Fi并完成安全连接鉴权等操作,通过该Wi-Fi可实现搜索、查询并下载本地资源及畅游外网网络资源的功能,为乘客打造“一元乘车,即享全程便捷服务”的智能公交云服务体验。该系统通过搭建公交中心服务器、智能公交云盒以及智能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叁个主要模块,实现智能公交云盒及其Android应用软件。整个软件基于当前流行的Android系统进行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同时智能公交云盒还集成了车载无线路由器、车载服务器的功能。开发者使用Tomcat进行服务器端设计,开发出了适合车载环境下的Wi-Fi连接通信管理、服务器存储传输管理及系统运营维护等具有多个功能的系统。最后,本系统的智能公交云盒还实现了海量存储,个性化定制服务,为乘客随时随地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及更优质的乘车体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本系统对公共交通服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姚丹丹[7]2016年在《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的一种活动,涉及到旅游地理空间定位、旅游景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旅游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旅游交通道路导航服务等,需要利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大多位于风景独特的山地和沿海地区。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旅游安全问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给全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另外旅游中的驾车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险情预警和发布等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研究旅游安全领域的信息管理,特别是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管理至关重要。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旅游资源中自然地理资源的特点、位置、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开发,科学解决旅游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地质灾害等隐患。对旅游地的地质灾害数据管理进行研究,既为旅游信息的全面管理提供支持,也为旅游信息化管理中的位置服务以及旅游应急救援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也从组团的形式向散客、自驾游发展,旅游行业需求就变成个性化需求,数据量也随之剧增。旅游安全中涉及的数据,特别是地质灾害数据,具有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量大,数据变化快等特点,难组织、难调度、难统一管理。需要各种旅游数据资源协调和整合,旅游信息管理和旅游服务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旅游系统构建管理方法已不适用,需要以数据的思维,协同服务的方式来构建面向数据的体系结构。解决具有空间信息特点的旅游数据整合、旅游监管、旅游信息交换与共享、旅游服务协同等问题。目前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地质灾害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势在必行。旅游中地质灾害数据属于大数据的一种,它们大多来源于遥感影像数据和传感器监测数据,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链式反应等特点,导致数据在地质灾害发生的物理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实时发布。背包游、自驾游等旅游形式的发展使得游客对于旅游途中的交通气象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地质灾害数据等需求增加。在旅游安全中,地质灾害数据对实时性、预测性要求极高,加大了管理难度。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毁灭性对旅游景区、游客威胁极大。所以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势在必行。2、大数据时代旅游数据协同服务问题急需解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数据来源。旅游服务中的景区气象查询、交通道路查询、酒店信息查询等都需要网络世界数据和物理世界数据等旅游数据共同协调。位置服务在旅游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服务的前提就是旅游交通数据、政府信息数据和住宿餐饮等数据的协同。3、旅游资源系统建设“孤岛”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景区、政府、企业系统建设都是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系统架构、数据类型不同,导致各个系统间的数据无法进行共享、交换,变成一个个“孤岛”。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浪费了数据资源。亟需构建一个能够实现旅游数据融合、资源充分共享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本文针对旅游地质灾害等数据在共享管理和协同服务等方面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旅游地质灾害数据在协同服务提供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客户端聚合服务的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模式研究”和国家发改委专项“基于北斗导航的智慧旅游、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等课题,以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DOA(Data 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为基础,对“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关键技术、架构等内容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大数据时代下考虑了地质灾害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大数据时代旅游行业数据具有海量、异构、多源等特点,特别是地质灾害数据。旅游安全问题需要考虑数据的实时性、预测性、异构性等特点,旅游数据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系统架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管理需求,需要新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方法。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观点,数据是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纽带。课题组提出的G/S模式以客户端聚合服务的形式解决了用户数量和访问并发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服务器聚合服务的效率会下降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G/S模式演变为面向数据的架构DOA,研究分析其架构组成和特点等。进而研究DOA平台架构。实现大数据时代下考虑地质灾害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方法。2、研究旅游数据分类及组织管理旅游数据中的地质灾害数据有遥感数据、监测数据、网络数据等,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数据分类是数据进行组织管理的前提。研究数据分类,根据旅游数据的用途分为不同的数据集。研究旅游数据的本体模型构建,采用类的概念,对不同的旅游数据建立本体模型。研究旅游数据知识库的构建,通过OWL进行表达,在统一表达本体模型支持下,建立旅游资源知识库。基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安全专题的语义环境与应用场景构建面向领域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形式化表达。在数据注册中心的支持下,研究旅游数据的组织管理。3、研究面向数据的旅游数据协同服务模式研究面向数据的协同服务需求。研究协同服务的工作模式,从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挖掘、融合等数据处理过程,研究数据注册、数据检索、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旅游数据的协同服务规范,包括旅游行业数据标准规范,旅游协同服务元数据和旅游协同服务标记语言。4、研究基于DOA的旅游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架构研究基于DOA的旅游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机制。研究旅游安全领域数据的协同服务管理,包括旅游数据注册中心,旅游数据权限中心,旅游数据异常中心。研究旅游地质数据协同服务的架构,首先建立基于DOA的协同服务的总体架构,研究旅游协同服务标记语言TCSML,包括标记语言的语法设计和功能设计。最后以位置服务的应用形式实现基于DOA的旅游数据协同服务体系架构的功能。5、研究并构建基于DOA的旅游地质灾害数据协同管理系统以位置服务作为协同服务的一个具体实现,基于DOA的旅游数据协同服务体系架构,设计构建一个旅游地质灾害数据协同管理系统。研究旅游行业中遥感影像数据与地质灾害数据等有关的数据采集、高效存储等关键技术。研究时空关联数据的集成展示,研究地质灾害数据的协同服务。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点和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DOA的旅游数据协同服务机制区别与传统的协同服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OA的旅游数据协同服务机制,它是面向旅游数据的协同服务,从数据出发,以数据为核心,打破系统的界限,通过跨系统的不同来源旅游数据的协同,如景区周围地质灾害数据、气象数据、交通路线的地质环境数据等。在数据管理中心的支持下,按照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共同为旅游应用单元提供协同服务。通过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对数据进行从数据层到应用层的管理。解决旅游数据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挖掘、融合等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获取难、分析处理难、组织管理难等问题,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其中数据层采集传输存储的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以元数据的形式在平台层进行注册等管理,包括数据的权限、数据调度等方面。应用层则把平台层统一管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挖掘等,为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具体应用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服务。2、提出了一种DOA下的旅游数据本体模型构建方法旅游数据来源广泛,如地质灾害数据、气象数据、传感器数据,这些数据类型多样,结构复杂,需要梳理不同类型旅游数据实例,建立本体模型。本文提出一种DOA下的旅游数据本体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建立覆盖多种资源的分类体系。其本体模型包括但不限于ID、标题、主题、类型、关键字、时间、位置、简述、来源、相关多媒体信息等。在DOA架构下,形成旅游数据资源统一表达本体模型,支持数据管理中心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旅游资源类型的关联关系,表达不同主题,支持旅游数据的不同应用。3、构建了一种基于DOA的旅游大数据协同服务系统框架现有系统架构大都是在传统的面向业务的思想上构建系统,一旦业务需求有变化,整个系统都得推倒重来。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系统技术架构的需求。旅游安全问题中的地质灾害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种,具有4V+C的特性。数据的整合管理等问题就可以通过DOA架构来解决。本文构建一种基于DOA的旅游大数据协同服务系统框架,以旅游协同服务标记语言TCSML为纽带,实现协同服务机制。该框架是旅游协同服务模式与DOA的结合,核心由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叁个部分组成。利用数据资源池和数据生态系统的思维,对旅游数据和应用进行管理。以数据为核心,采用面向数据的思想,整合管理异构、多源、多维、多类型的大数据,碎片化小应用构建大系统,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思维。该框架利用来自不同系统的旅游地质灾害数据、政府数据、景区数据等,通过旅游大数据的协同服务,为旅游行业的企业个人等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应用服务,如位置服务、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本文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在课题组前面研究的G/S模式和面向数据的架构DOA的基础上,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旅游信息化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研究了旅游不同来源数据协同服务的标记语言TCSML、机制、总体框架等,构建了一个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系统框架。在旅游安全领域,在该框架下围绕位置服务,以研究区域旅游安全领域数据的协同实现旅游地质灾害数据的不同服务功能。

张熙[8]2016年在《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络实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GNSS技术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方向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内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各省级CORS为代表的各行业和区域CORS网络相继建成,并已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CORS站已经成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激起了广域范围厘米级实时位置服务研究热潮;但是由于应用目标的差异,各CORS对GNSS接收机设备、网络通讯环境等的建设标准不一,以网络RTK应用为代表的CORS网实时服务相关应用很少将不同CORS网混合应用。近年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不断完善,GPS/BDS/GLONASS叁星系统目前在亚太地区平均可观测的GNSS卫星数已经多于25颗。为了进一步改善COR S站观测质量和位置服务能力,部分CORS网正在或者正准备对现有站点进行BDS升级,而其他CORS网出于建设成本和应用目的考虑,未进行或者只对部分站点进行了升级。这种测站间可用星座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多星座CORS观测网混合应用的难度。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发展,支持广域范围、海量用户的分米级和厘米级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越趋强烈;《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届时,单独依靠某个部门的资源将很难满足产业需求,整合现有CORS资源已经成为当前GNSS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课题。然而,实际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首先,目前仍然缺乏一套有效管理所有CORS站的方案;其次,现有的网络RTK服务系统在接收机和天线多样化、通讯和观测条件复杂的混合观测网应用中的表现并不理想,且在兼容BDS网络RTK服务方面仍有不足。相关课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为了适应当前GNSS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加强BDS/CORS网络实时位置服务应用,本文围绕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络实时位置服务中涉及的GNSS观测模型与误差分析、混合观测网的组网与解算策略、VRS技术和GNSS观测网络位置服务的性能监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部分成果,可以为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文中首先结合GNSS各星座系统、国内CORS观测网,以及实时位置服务技术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多星座观测网络位置服务实现的可行性;根据当前我国GNSS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论述了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络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概括了多星座观测网位置服务相关技术现状,及其在大型混合观测网和海量用户服务环境下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论文主体由GNSS观测模型展开,详细介绍了GNSS观测方程及观测值的线性组合;并基于GNSS相对定位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GNSS相对定位解算模型,该模型具有最小二乘解算过程中系数阵保持不变的特性,在多星座GNSS相对定位时的解算效率将明显优于传统的一阶泰勒展开式模型。围绕双差观测中的空间距离相关误差和非空间距离相关误差,详细描述了各项误差的特性,并针对厘米级RTK定位需求介绍了相应的处理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双差电离层的时空特性显示,即使在低纬度地区,夜间12点到次日8点期间电离层变化稳定,对双差观测的影响在1IDU左右,可以忽略其对宽巷组合观测的影响;根据这个特点,有助于处理硬件延迟和多路径延迟等与频率相关的误差。在观测网络的组网方面,针对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内各CORS站支持的GNSS星座存在差异,提出了按星座系统构网解算和生成虚拟观测值的思路,可有效避免各星座产生服务盲区;同时,为快速添加参考站,改善区域RTK服务质量,提出了基于GNSS观测网现有空间误差改正模型,快速解算新增站点精确坐标的方法,可以与中央差分技术结合提高站点的坐标解算效率;并提出了CORS网型结构因子的概念,针对空间误差改正,定量地描述参考站网络的网形结构对网络RTK定位性能的影响,对于CORS网优化和网络RTK服务性能评价给出了理论和实用化的技术指标。在网络解算方面,提出了基于宽巷组合综合误差改正模型,快速确定宽巷模糊度的方法。针对CRTN、JDCORS和HKCORS分别代表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中纬度内陆地区和低纬度地区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测试区域的宽巷组合综合误差的内插精度优于0.3周,只需少量测站即可满足全网宽巷组合综合误差的内插需要。采用该方法,GNSS混合观测网中只需要考虑部分测站的伪距多路径和GLONASS伪距频问偏差影响,可以有效提高CORS网络解算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观测网其他测站的伪距质量要求,降低GNSS观测网的建设成本。为适应海量用户需求,提出了虚拟单基站网络的服务模式,可以与普通单基站应用兼容。实验以站间距所引起的基线分量误差小于1cm2为例,得到JDCORS和HKCORS两个CORS网的虚拟单基站的站间距分别可以达到3公里(南北方向)、4公里(东西方向)和0.2公里(南北方向)、2公里(东西方向),从而只需构建少量的虚拟单基站即可满足服务需求。在CORS网位置服务性能检测方面,结合时滞分析和形态学滤波提出了一种叁差残差预测方法,可监测地表突变对CORS网位置服务坐标框架的影响。利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期间四川省地震局GNSS观测网的部分测站数据进行模式实时监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感知水平方向小于10mm、垂向方向小于20mm的测站突变。文章最后结合实际应用分别介绍了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基站管理与服务系统”和多星座GNSS网络RTK服务系统(VENUS)。相关实验表明,VENU S在GPS+GLONASS服务下与国际上同类的性能相当,但在联合BDS的网络RTK服务下,极大地提升了复杂环境下流动站的固定率,同时实验也验证了BDS网络RTK定位质量与GPS相当。

段继光[9]2014年在《基于LBS的个人监控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交、交通、购物、物流等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在众多移动互联网应用中,LBS(Location Based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它在社会交友、汽车导航、网络购物、物流管理、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前,面向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照顾的生活服务类LBS应用很少。本文研究和设计的基于LBS的个人监控服务系统,是LBS在生活服务中的一个应用,主要服务于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照顾。系统主要实现了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实时位置和历史轨迹的查询,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安全范围的设定和安全报警等功能。本文研究了基于LBS的个人监控服务系统采用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LBS技术、Android平台、定位技术和高德地图四个方面;给出了该系统的需求和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实现和测试;研究了系统后续将要添加的服务推荐功能和推荐算法;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基于LBS的个人监控服务系统包括Web服务端、被监控人端和监控人端叁部分,采用JavaEE和Android等相关技术开发实现。Web服务端采用B/S架构,利用JavaEE相关技术开发,主要实现了用户个人基本信息和用户位置信息的管理。被监控人端和监控人端采用C/S架构,采用Android等技术开发。其中,被监控人端实现了实时位置信息上报、SOS急救、亲情通话等功能,监护人端实现了被监护人实时位置查询、历史轨迹查询、安全区域设定、自动报警等功能。

刘长征[10]2004年在《位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是通过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配合,确定出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需要的与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位置服务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人们都可以享受到空间信息服务”。位置服务是空间信息技术(GPS,GIS),移动通讯,嵌入式系统等技术融合的产物,反映了空间信息社会化的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产业界尚缺乏完整的位置服务解决方案和合适的位置服务终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位置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嵌入式位置服务客户端的开发。本论文研究涉及到移动通讯,嵌入式开发,无线互联网,软件互操作结构,XML格式和解析,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与导航等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位置服务产生的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国内研究现状不足的基础之上,提出研究思路和重点;接着详细阐述了位置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的技术基础,在透彻理解位置服务概念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方案,并重点介绍了系统互操作模式设计,数据交换格式设计;然后详细介绍了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包括系统导航功能开发,无线位置服务功能开发,网络通信程序开发等。最后,本文分析了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的位置服务解决方案,并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指出位置服务系统设计的原则。本文的重点在于位置服务系统互操作模式设计,嵌入式位置服务客户端的设计和开发,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方案也是基于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详细讲述之上的。在嵌入式客户端开发部分,我们分析了系统实现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包括WinCE上XML 文档的解析,WinCE上网络通信程序的开发,WinCE上JPG/PNG文件显示等,并总结了WinCE开发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实际的工程经验。

参考文献:

[1]. 基于GPS/GPRS/Web的位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马建朋.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2]. 基于Agent和移动网的位置信息智能服务应用研究[D]. 谭炼. 中南大学. 2010

[3]. 基于开放式构架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毕军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4].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5]. 基于Android平台的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祝洪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6]. 智能公交云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孔海兰. 广东工业大学. 2016

[7]. 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D]. 姚丹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8]. 多星座CORS混合观测网络实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张熙.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9]. 基于LBS的个人监控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段继光.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10]. 位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长征. 清华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