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并作用论文_徐璇,张斯宏,凡凤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凝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声波,子区,火灾,布朗,超细,布朗运动。

凝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璇,张斯宏,凡凤仙[1](2019)在《声凝并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凝并是细颗粒物(PM2.5)排放控制的重要技术途径,其通过外加声场作用促进PM2.5发生碰撞凝并,使得颗粒数目减少、粒径增大,从而提高后续除尘装置的效率。对声凝并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包括同向相互作用、声尾流效应、互辐射压力效应、互散射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结合声凝并技术在PM2.5排放控制中的应用,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模型和实验观测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实验方法上进行创新,发展出能够跟踪微米和亚微米尺度PM2.5颗粒或颗粒团相互作用过程细节信息的实验手段,为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应进一步发展理论模型,从而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值模拟的优势,全面识别声凝并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声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舒昕[2](2019)在《荷电液滴联合声波作用下颗粒物的运动和凝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峻的颗粒物污染现状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对进一步提高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荷电水雾、声波团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声波+水雾”等协同方法是促进颗粒物凝并和脱除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荷电液滴与声波团聚技术相结合,从颗粒的微观运动过程和影响机制、颗粒捕集沉积形貌以及颗粒宏观粒径变化表征几个方面对荷电液滴联合声波作用促进颗粒物凝并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首先,搭建显微可视化实验台,分别以蚊香颗粒和实际电厂灰颗粒作为颗粒源,对不同荷电及声波工况下颗粒物相对荷电液滴的运动进行了直接观测,结合COMSOL仿真模拟研究了荷电方式、荷电电压、声压级、声波频率等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观测了荷电液滴及声波协同作用下颗粒物的运动特性。通过对液滴进行荷电,将以惯性为主导的颗粒绕流运动变为以静电力(介电泳力、库仑力)为主导的相互吸引,声场作用下颗粒的轨迹则呈现往复的振动,联合作用下,颗粒在往复振动的同时被液滴吸引。然后,对不同工况下灰颗粒在液滴表面的沉积形貌及其结合状态进行了观测,得到液滴的荷电是改变颗粒物在液滴表面沉积附着状态的主要原因。液滴不荷电时,颗粒物的沉积形貌主要呈“树枝状”,颗粒的捕集主要依靠惯性碰撞及颗粒树的拦截作用,且在较大频率的声波下会出现颗粒树的断裂;液滴荷电时颗粒则被均匀紧密吸附在液滴整个表面,这种紧密堆积状态使沉积更加稳定而不易被再次分散,并且随着灰颗粒与液滴的异极性荷电及声波的加入,捕集沉积量进一步增加。最后,利用激光检测系统对不同电声工况下颗粒物的粒径变化进行表征,得到不同荷电及声波参数对颗粒凝并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荷电液滴和声波作用均能有效促进颗粒物的凝并长大,当二者结合时,凝并效果得到了显着增强,实验工况下颗粒中值粒径可从6.88μm增大至28.23μm。(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徐光平,王嘉松[3](2018)在《基于非圆球模式的大气超细颗粒物在沉积和凝并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模拟了封闭环境内非球形超细颗粒物的动力学演化,以探讨颗粒物的沉积和凝并行为.采用泰勒展开方法导出了描述颗粒物动力学这两种行为共同作用的矩方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得出的矩方程相对于传统的矩方程模型更适于刻画颗粒物的扩散和重力沉积,能够精确地预测它们的动力学演变过程.通过将颗粒形状参数(分形维数,Df)纳入原始动力学方程,使得颗粒物凝并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真实情况下非球形颗粒的凝并行为.此外在高颗粒物浓度条件下,得出颗粒物的演变主要受到凝并作用的影响,沉积作用则相对较弱.(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凡凤仙,张斯宏,白鹏博,胡晓红[4](2017)在《基于声凝并的PM_(2.5)脱除技术研究进展(Ⅱ):声凝并与其他机制联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凝并机理单独作用对于粒径细微的PM_(2.5)脱除效率有限,并且提高颗粒声凝并脱除效率需要以高能耗为代价.为经济、高效地控制PM_(2.5)的排放,声凝并与其他机制联合作用下PM_(2.5)脱除技术得到发展.介绍了声凝并与其他机制(如电场、外加颗粒、蒸汽、湍流射流、离心力)联合作用下PM_(2.5)凝并脱除技术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指出今后对基于声凝并的联合作用下PM_(2.5)脱除技术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7年04期)

罗伟乐[5](2017)在《旋流雾化作用下微细颗粒复合凝并建模及其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的微细颗粒物已经成为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严重污染空气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煤炭和重油燃烧后排放的颗粒物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亚微米级别,然而常规除尘器对于微细颗粒物(特别是粒径在0.1~2μm)的脱除效率不高。采用凝并技术将微细颗粒凝并成较大的颗粒,就可以用常规除尘器高效地脱除。湍流凝并、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以及蒸汽相变凝并是微细颗粒脱除的研究热点。本文以0.4~10.2μm粒径的微细颗粒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利用CFD软件FLUENT16.2对基于旋流雾化作用下微细颗粒复合凝并开展研究。论文将颗粒群平衡模型(PBM)与欧拉多相流模型进行耦合,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引入相应的凝并核函数和凝结增长速率函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首先分别研究了上述叁种凝并技术单独作用下微细颗粒的凝并过程。结果表明:湍流凝并方法简单,易于复合其它凝并技术,但其凝并效率不高,文中假设条件下均低于2%。种子颗粒作用下能进一步提高微细颗粒的声波凝并效率(可提高11.96%以上),但是要想获得更高的凝并效率,则要以更高能耗为代价。蒸汽相变作用下小于/等于1.0μm的微细颗粒数浓度百分比显着的降低,由初始时的32.77%降低到1%以下,但是凝结增长后微细颗粒的数量分布仍主要集中在原峰值粒径附近。然后结合上述叁种凝并技术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旋流雾化的复合凝并装置。为了研究微细颗粒在复合凝并装置内的凝并过程,采用离散颗粒模型(DPM)计算流场和微细颗粒的运动轨迹;采用PBM计算微细颗粒的凝并效率。结果表明:旋流雾化具有很好的混合与旋流效果,为微细颗粒的凝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复合凝并装置内同时存在湍流、种子颗粒联合声波、蒸汽相变以及叁者的相互耦合促进作用,微细颗粒在上述叁种凝并机理的相互作用下发生进一步的凝并;复合凝并装置能在数百ms内凝并微细颗粒,且停留时间越长,凝并效率越高;增大雾化蒸汽量能促进小于峰值粒径的微细颗粒凝并增长,且微细颗粒的总凝并效率也有相应的提高。上述研究方法及结论对微细颗粒的高效脱除提出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2)

耿建新,王丽萍,王瑞,王哲晓[6](2008)在《颗粒物的凝并作用分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关研究提出凝并作用有利于去除细微颗粒物,研究人员根据现有凝并作用的方法与作用机理,提出凝并作用的分类,包括布朗运动增强法、扰动法、气溶胶颗粒物增加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08年05期)

马绥华,张永明,方俊,祝玉泉,蒋亚龙[7](2007)在《凝并作用下火灾烟颗粒粒径分布及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预测火灾烟颗粒粒径分布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实现探测系统对环境参数响应的动态模拟.顶棚烟气输运中,烟颗粒的布朗凝并是改变粒径分布的主要过程,应用矩方法求解布朗凝并作用下对数正态颗粒粒径分布的烟颗粒非线性凝并方程,得到随燃烧变化的凝并速率下粒径分布特征参数随时间的计算结果.正庚烷试验火烟颗粒分布的计算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相近,结果表明,在烟雾浓度快速上升阶段,烟颗粒凝并造成颗粒浓度损失不明显,几何平均粒径变化很小,而燃烧基本结束后,烟颗粒数密度衰减很快.(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07年02期)

陈开广,刘群会,陈绣娟,吴丽霜[8](2006)在《射频热凝并骶管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传统治疗方法如牵引、理疗及按摩等对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可能使已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因此病情易于反复。近年来临床常采用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8期)

耿珺,柳朝晖,郑楚光[9](2005)在《自由分子区布朗凝并作用下的颗粒尺寸分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亚微米颗粒,其一次颗粒的长大过程主要是通过碰撞凝并实现的。本文通过对颗粒的初始分布作出一个合理的正态对数分布的假设,运用矩方法(Moment Method)研究了自由分子区的颗粒在布朗碰撞作用下的颗粒尺寸分布的变化情况。所得到的长时间碰撞凝并结果符合布朗碰撞凝并过程的自保持特性。数值结果还表明,颗粒初始的宽粒径分布会显着提高粒子云的在凝并初期的凝并速率和生成粒子的平均直径,且最终生成的粒子尺寸都是宽分布的。这说明在预报微细颗粒的迁移和长大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粒子的宽分布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S1期)

耿珺,张丰豪,柳朝晖,郑楚光[10](2005)在《超细颗粒在碰撞凝并作用下的尺寸分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超细颗粒,其自身的布朗运动引起的细颗粒之间的碰撞以及与较大颗粒之间的碰撞是改变其尺寸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矩方法,对颗粒的初始分布作出一个合理的正态对数分布假设,研究了超细颗粒在碰撞凝并作用下的颗粒尺寸分布的变化情况.并将所得到的结果与仅仅考虑细颗粒之间碰撞的结果进行对比.数值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两种碰撞时,布朗凝并碰撞的自保持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仅仅考虑细颗粒之间的碰撞凝并时相比,颗粒初始的不均匀程度对最终的颗粒分布的影响增强,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6期)

凝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益严峻的颗粒物污染现状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对进一步提高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荷电水雾、声波团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声波+水雾”等协同方法是促进颗粒物凝并和脱除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将荷电液滴与声波团聚技术相结合,从颗粒的微观运动过程和影响机制、颗粒捕集沉积形貌以及颗粒宏观粒径变化表征几个方面对荷电液滴联合声波作用促进颗粒物凝并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首先,搭建显微可视化实验台,分别以蚊香颗粒和实际电厂灰颗粒作为颗粒源,对不同荷电及声波工况下颗粒物相对荷电液滴的运动进行了直接观测,结合COMSOL仿真模拟研究了荷电方式、荷电电压、声压级、声波频率等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观测了荷电液滴及声波协同作用下颗粒物的运动特性。通过对液滴进行荷电,将以惯性为主导的颗粒绕流运动变为以静电力(介电泳力、库仑力)为主导的相互吸引,声场作用下颗粒的轨迹则呈现往复的振动,联合作用下,颗粒在往复振动的同时被液滴吸引。然后,对不同工况下灰颗粒在液滴表面的沉积形貌及其结合状态进行了观测,得到液滴的荷电是改变颗粒物在液滴表面沉积附着状态的主要原因。液滴不荷电时,颗粒物的沉积形貌主要呈“树枝状”,颗粒的捕集主要依靠惯性碰撞及颗粒树的拦截作用,且在较大频率的声波下会出现颗粒树的断裂;液滴荷电时颗粒则被均匀紧密吸附在液滴整个表面,这种紧密堆积状态使沉积更加稳定而不易被再次分散,并且随着灰颗粒与液滴的异极性荷电及声波的加入,捕集沉积量进一步增加。最后,利用激光检测系统对不同电声工况下颗粒物的粒径变化进行表征,得到不同荷电及声波参数对颗粒凝并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荷电液滴和声波作用均能有效促进颗粒物的凝并长大,当二者结合时,凝并效果得到了显着增强,实验工况下颗粒中值粒径可从6.88μm增大至28.23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凝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徐璇,张斯宏,凡凤仙.声凝并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声学技术.2019

[2].刘舒昕.荷电液滴联合声波作用下颗粒物的运动和凝并特性[D].浙江大学.2019

[3].徐光平,王嘉松.基于非圆球模式的大气超细颗粒物在沉积和凝并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

[4].凡凤仙,张斯宏,白鹏博,胡晓红.基于声凝并的PM_(2.5)脱除技术研究进展(Ⅱ):声凝并与其他机制联合作用[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7

[5].罗伟乐.旋流雾化作用下微细颗粒复合凝并建模及其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7

[6].耿建新,王丽萍,王瑞,王哲晓.颗粒物的凝并作用分类初探[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

[7].马绥华,张永明,方俊,祝玉泉,蒋亚龙.凝并作用下火灾烟颗粒粒径分布及变化[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

[8].陈开广,刘群会,陈绣娟,吴丽霜.射频热凝并骶管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神经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

[9].耿珺,柳朝晖,郑楚光.自由分子区布朗凝并作用下的颗粒尺寸分布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

[10].耿珺,张丰豪,柳朝晖,郑楚光.超细颗粒在碰撞凝并作用下的尺寸分布变化[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

论文知识图

(a)α-chymotrypsin吸附到石墨烯的表...凝并作用下的粒子尺度分布=120.d=201u下两个液滴生长过程中液...4-12 突扩区域颗粒分散性的变化对稀释混合气中颗杜数浓度杜径分布的...对稀释混合气中颗杜数浓度杜径分布的...

标签:;  ;  ;  ;  ;  ;  ;  

凝并作用论文_徐璇,张斯宏,凡凤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