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菌株论文_李纪顺,陈凯,王贻莲,李红梅,唐永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木霉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菌,海因,作用,生物学,特性,存活率,阈值。

木霉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李纪顺,陈凯,王贻莲,李红梅,唐永辉[1](2019)在《防治西洋参立枯病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小区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板对峙实验及小区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西洋参立枯病的木霉菌株,并采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株在PDA平板上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均有抑制作用,菌株HB20111效果最好,抑制率达99.33%;菌株HB20111对西洋参立枯病的小区效果显着,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第1年拌种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71.81%、33.54%和92.75%;第2年蘸根处理对西洋参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单株参增重率及总参增重率分别达91.04%、158.06%和1 369.34%;菌株HB20111的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单侧分枝,其他形态学特征同深绿木霉(T.atroviride)一致,ITS序列与T.atroviride同源性达100.0%,将菌株HB20111鉴定为T.atroviride。HB20111生长速度快,产孢能力强,生防效果高,有望替代化学杀菌剂应用于西洋参种植中。(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晋,郭玉杰,吕恒,牛永春,邓晖[2](2019)在《黄瓜灰霉病的生防木霉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防潜力。初步研究了实验室保藏的247个木霉菌株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对峙培养结果表明,69个木霉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指数大于80%。利用部分拮抗效果稳定的木霉菌株进行非挥发性物质筛选试验,其中12个菌株对B.cinerea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和果实的抑病试验表明,菌株M13033-1表现出显着抑制黄瓜(Cucumis sativus)灰霉病作用,TEF1-α基因和RPB2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葛青,章亭洲,王腾浩,赵艳[3](2019)在《高产纤维素酶里氏木霉菌株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高产纤维素酶里氏木霉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法处理里氏木霉,获得产纤维素酶高的突变菌,并对其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发酵时间、硫酸铵浓度、微晶纤维素浓度、接种量及搅拌速度等对里氏木霉产酶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里氏木霉产酶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诱变时间240 s条件下筛选到1株突变里氏木霉ATR-4,其滤纸酶活(FPU)最高可达2.01 U·mL~(-1)。对突变里氏木霉菌株ATR-4的发酵条件优化,筛选得到最佳产酶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78 h,硫酸铵浓度1 g·L~(-1),接种量10%,搅拌速度400 r·min~(-1)。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最高酶活可达4.57 U·mL~(-1)。本研究结果表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可有效对里氏木霉进行诱变育种,改善其产酶能力。(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9年06期)

郭成,张小杰,张有富,王春明,周天旺[4](2019)在《短密木霉菌株GAS1-1的分离鉴定、拮抗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5](2019)在《抗药性木霉与原始木霉菌株抑菌活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自黄瓜中的3株内生木霉(Trichoderma)(J1、J3、Y2菌株)为供试菌株,用含扑海因杀菌剂的PDA培养基筛选到4株抗药性菌株(PJ1-1、PJ1-2、PJ3、PY2)。测定其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3. 1、P3. 5、P3. 6菌株、石榴枯萎病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SK菌株和万寿菊叶斑病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 WJ1菌株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株抗药性木霉(PJ1-1、PJ1-2、PJ3)对供试的5株病原菌抑菌活性均高于其原始菌株(J1和J3),且抑菌率均高于50%;抗药性菌株PY2对枇杷根腐病病菌P3. 5菌株和石榴枯萎病病菌SK菌株的抑制率均极显着高于原始菌株(Y2),对其余3株病原菌的抑制率低于原始菌株。说明PJ1-1、PJ1-2、PJ3等3株抗药性木霉菌株与杀菌剂扑海因混配使用的前景广阔,此结论可以为枇杷根腐病、石榴枯萎病及万寿菊叶斑病绿色防控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龙艳珍,吴菲菲,李化强,赵良忠[6](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棘孢木霉菌株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ham)为真空冷冻干燥菌种,以菌种存活率、椪柑橘瓣降解时间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保护剂添加量、菌液浓度和预冻时间对棘孢木霉真空冷冻干燥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保护剂添加量为20%、菌液浓度为1×10~8个/mL、预冻时间为24 h,在此工艺条件下菌株的存活率达到81.25%,橘瓣降解时间最低达到31 min。工艺优化后使得菌种存活率和菌株活性都保持较高水平,其发酵液降解橘瓣所需时间较短,该工艺可用于棘孢木霉的冻干处理。(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2期)

王强强,窦恺,陈捷,蒋细良,杨合同[7](2019)在《拮抗性木霉菌株抗逆性筛选评价标准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为高效筛选耐受高温胁迫、低温胁迫、盐胁迫及干燥(干旱)胁迫拮抗性木霉菌株提供筛选阈值。根据5种、20株拮抗尖孢镰孢菌效果较好的木霉菌对上述逆境因子的反应差异,建立每种逆境因子在不同水平下的木霉菌株生长和酶活变化检测阈值和标准化评价方式;分析木霉菌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发育相关生化因子与菌株生长变化之间的关系,及相应胁迫下的孢子萌发率与菌落直径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正态性检验获得供试木霉菌株生长响应胁迫的阈值为:1mol/L NaCl(盐胁迫阈值),36℃(高温胁迫阈值),14℃(低温胁迫阈值),400 g/L PEG-6000(干旱胁迫阈值)。相应胁迫下的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明显正相关。菌株在大部分胁迫下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氢酶(CAT)酶活与菌丝干重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为科学评价生物防治木霉菌资源的抗逆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左婕,严琳,王安,陈启月,伍红[8](2018)在《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里氏木霉菌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菌株(Tu6-VHb)与未转入该基因的里氏木霉菌株(Tu6)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Tu6-VHb菌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响应面优化研究。结果表明,Tu6-VHb菌株比Tu6菌株具有更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产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了61%。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Tu6-VHb菌株固体发酵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碳源配比(即麸皮与稻谷杆的比例)为2.89,营养液氮源配比(即尿素与硫酸铵的比例)为0.90,初始pH值为5.02。在此优化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每克培养基可以产纤维素酶123.81 U/g,与预测最大响应值129.61 U/g接近,且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活力较未优化前提高了3.08倍。(本文来源于《四川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2期)

鲁海菊,董文彦,沈云玫,洪亮,李珣[9](2018)在《抗扑海因内生木霉菌株PJ3与原始菌株J3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抗扑海因内生木霉菌株PJ3与原始菌株J3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测定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 H值、温度和光照对木霉菌株PJ3、J3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菌株最大的差异在于产孢性状不同,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中,原始菌株J3产孢能力整体上略强于抗扑海因菌株PJ3;在其他检测条件下,抗扑海因菌株PJ3产孢能力整体强于原始菌株J3;菌株PJ3菌丝生长的适合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胡萝卜葡萄糖琼脂(CDA)或香蕉葡萄糖琼脂(BDA)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α-乳糖、麦芽糖或葡萄糖,氮源为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硝酸铵、硫酸铵、磷酸二氢铵或甘氨酸,p H值为3~10,温度为15~30℃,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全黑暗或全光照;其产孢的最佳条件为BDA培养基、碳源为D-果糖、氮源为酵母膏、p H值为10、温度为28℃、光照条件为光暗交替。此结论能为抗扑海因内生木霉PJ3菌株发酵生产提供理论参数。(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薛应钰,叶巍,杨树,谢玉琴,徐秉良[10](2018)在《高效溶磷木霉菌株复合诱变选育及促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高效溶磷菌株并探讨其促生效果,本研究以木霉T6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微波、硫酸二乙酯(DES)、紫外(UV)单一和微波-DES-UV复合诱变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并测定了诱变菌株对番茄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单一最佳诱变条件为:900 W微波辐照70 s,2%DES处理40 min,20 W UV照射90 s。利用3种单一最佳诱变条件组合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了一株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突变株T6-MDU45,该突变株的溶磷量为353.46μg·m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59.10%,其培养9 d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分别为38.58 mm·d~(-1)和8.02×10~9 CFU·mL~(-1),与出发菌株无显着差异。多次传代试验表明,该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较好。对番茄幼苗的促生试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T6-MDU45灌根处理后,番茄幼苗的株高、根长、茎粗、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磷较CK分别提高了29.29%、41.36%、27.45%、44.87%、108.33%、36.55%和109.92%,且能显着提高光合效率,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综上,通过复合诱变可明显提高木霉菌株的溶磷促生能力,获得的突变菌株为土壤改良及多功能木霉制剂、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木霉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防潜力。初步研究了实验室保藏的247个木霉菌株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对峙培养结果表明,69个木霉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指数大于80%。利用部分拮抗效果稳定的木霉菌株进行非挥发性物质筛选试验,其中12个菌株对B.cinerea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和果实的抑病试验表明,菌株M13033-1表现出显着抑制黄瓜(Cucumis sativus)灰霉病作用,TEF1-α基因和RPB2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霉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纪顺,陈凯,王贻莲,李红梅,唐永辉.防治西洋参立枯病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小区防治效果[J].山东科学.2019

[2].陈晋,郭玉杰,吕恒,牛永春,邓晖.黄瓜灰霉病的生防木霉菌株筛选[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葛青,章亭洲,王腾浩,赵艳.高产纤维素酶里氏木霉菌株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饲料博览.2019

[4].郭成,张小杰,张有富,王春明,周天旺.短密木霉菌株GAS1-1的分离鉴定、拮抗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鲁海菊,谢欣悦,张海燕,李丽莎,杨根.抗药性木霉与原始木霉菌株抑菌活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龙艳珍,吴菲菲,李化强,赵良忠.真空冷冻干燥棘孢木霉菌株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7].王强强,窦恺,陈捷,蒋细良,杨合同.拮抗性木霉菌株抗逆性筛选评价标准与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8].左婕,严琳,王安,陈启月,伍红.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里氏木霉菌株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能力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18

[9].鲁海菊,董文彦,沈云玫,洪亮,李珣.抗扑海因内生木霉菌株PJ3与原始菌株J3的生物学特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0].薛应钰,叶巍,杨树,谢玉琴,徐秉良.高效溶磷木霉菌株复合诱变选育及促生作用[J].核农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木霉菌株对致病疫霉生长的拮抗效...3木霉菌株与土豆枯萎病菌的筛选对...木霉菌株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生长的...1 木霉菌株 NF9、TC3、TY009 和 ...1抗药性木霉菌株对灰葡萄孢菌的拮...1木霉菌株与棉花立枯病菌的对峙筛...

标签:;  ;  ;  ;  ;  ;  ;  

木霉菌株论文_李纪顺,陈凯,王贻莲,李红梅,唐永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