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V DVB64/256QAM 接收器中的稳健自适应均衡

CATV DVB64/256QAM 接收器中的稳健自适应均衡

一、有线电视DVB64/256QAM接收机中的健壮自适应均衡(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桥[1](2013)在《64QA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现代调制解调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近年来,正交振幅调制(QAM)由于其高频谱利用率和强抗噪性能而成为研究热点。论文以Matlab和Quartus为软件开发平台,研究QAM调制解调关键算法以及基于Verilog语言的仿真实现。论文第二章详细介绍QAM调制器基带算法的设计。本章节的核心是介绍了一种非常适合QAM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LEE氏编码。LEE氏码是一种冗余度低且具有相位透明特性的纠错编码。其突出特点是即使在相位模糊存在的情况下,译码检错纠错都能正常完成。仿真表明LEE氏编码在误比特率为10-6时大约有1.5dB的编码增益。论文第三章研究QAM解调器的符号同步技术。符号同步环路采用基于Gardner算法的定时反馈恢复电路。论文介绍了符号同步环路各个模块的基本原理。仿真表明当环路滤波器采用不同环路带宽时,定时抖动和收敛时间成反比关系,并得出当采用0.0001的环路带宽,误比特率为10-6时大约有1dB的增益。论文第四章研究盲均衡技术,均衡模块采用双模模式的盲均衡方式。论文首先介绍恒模盲均衡及其改进算法的相关原理。然后仿真单模模式各种算法的均衡性能,说明采用双模模式均衡算法的必要性。本文使用的MMA+HCMA盲均衡算法不仅可以解决CMA+HCMA双模式算法星座图的相位旋转问题,而且可加快电路的收敛速度,仿真的误码率曲线验证了双模模式均衡算法较MMA算法在误比特率为10-6时大约有2dB的增益。论文第五章详细介绍QA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的电路设计和Verilog仿真实现。信道编码采用查表法,充分利用FPGA的存储资源,避免了传统的以运算为主的方法。符号同步和盲均衡分别分模块介绍其程序设计思想,电路结构和Modsim仿真图,最后将通过仿真测试的结果导出,其结果基本和Matlab仿真一致,在误比特率为10-6时大约有0.5dB的差损值。

吴春花[2](2011)在《DVB-C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误码分析》文中指出DVB-C有线传输方式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常用的一种传输方式。在DVB-C系统中,由于传输媒介的性质比较单一、固定,因此信道的传输环境与理想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比较相近,较适合理论分析和研究。但由于数字电视信号在DVB-C系统的传输过程中,既有编码和调制技术引起的误码;又有传输介质和系统设备引起的信号质量问题,所以,研究DVB-C的传输系统,分析误码产生的原因,解码出更好的数字电视信号质量对实际系统的网络构架有重要作用,对传输系统质量提高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数字电视系统概念的阐述,引出DVB-C传输系统,阐述了DVB-C传输技术的发展,介绍了DVB-C系统中所使用的信源编码MPEG-2的压缩和传送技术,对DVB-C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同步反转、基带成形等作了描述,研究了DVB-C传输系统的信道编码和QAM调制技术,并分析了该传输系统中的指标如误码率、调制误差率指标和星座图等,同时通过研究系统中干扰类型和来源,并经过测量和仿真分析,指出:数字电视信号在DVB-C电缆系统中传输,要减少误码,提高传输信号质量,解码出更好的数字电视信号质量,须选择屏蔽性能良好的电缆和性能优良的无源器件如高隔离度的分配器等改进技术,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郑汉明[3](2010)在《广东茂名广电接入网双向改造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存在着大量的HFC网络,多数中小城市的有线电视网都没有完成双向改造,这样的网络既不能承载多媒体交互业务,也不能有效实现网络、业务和用户管理,它仅能满足基本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特别是随着IPTV、直播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有线电视赖以生存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因此,尽快建成宽带双向、稳定可靠的综合信息网,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承载业务的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茂名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为例,简要说明HFC网络存在的问题,介绍了HFC网络双向改造的依据、原则,分析了目前国内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的三种主要技术方案以及选择EPON技术作为双向网络改造的原因。详细论述了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设计方案,包括前端系统、干线网和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网络拓扑的实现、布线要求、以及各种用户接入方式的优缺点等。从而选择一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系统现有的机房和线缆资源,尽量低成本地把有线电视单向网络改造为交互式双向网络。最后以一个小区为例给出了方案的具体实施,如拓扑结构、技术指标等。本方案是一种经济适用、优质高效的网络改造方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可以节省大量建设资金,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步伐,促进整个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系统工程快速向前推进和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中小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提供一种具体的模式,切实可行地解决目前有线电视系统HFC网络双向改造存在的问题。

李剑峰[4](2008)在《无线数字图像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爆发式产生,人们已不满足于仅通过报刊、电话通信等来获取文字、语音等信息,更希望能够通过图像通信,尤其是通过无线数字图像通信来随时随地了解和获取一些实时的现场视频。因此,高效率、高清晰度、高可靠性的数字视频图像处理与传输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无线移动环境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论文主要研究无线数字图像通信系统中的高速率无线传输和增强处理两大部分。数字图像的无线传输:为了更好地对抗无线多径衰落信道的影响,论文给出了一种基于OFDM技术的高速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研究了基于功率谱估计的信道估计算法。该估计算法得到的信道估值较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更准确,系统性能更接近于接收端已准确获知信道传输系数时的性能。数字图像增强处理: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形态滤波的数字图像增强算法。该技术有机结合神经网络结构和形态滤波理论,推导出一种利用神经网络实现灰度形态滤波器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有效解决了形态滤波器结构元素难以自适应跟踪复杂变化的图像模型的问题。该方法显着提高了形态滤波的性能,且设计简便,实用性强。然后,基于信息融合理论,提出一种改进型的D-S证据理论的组合准则,并给出一种基于改进型的D-S证据理论的决策层融合数字图像滤波算法。该算法主要针对数字图像的线性、非线性混合滤波算法中存在的边界点单源判断误报风险大、可靠性和容错性差的缺陷,将边界点的判决由单一准则变为多个准则,再运用智能化、容错能力强的多源数据信息融合技术,提高了边界点判断的准确性。且原始图像越差,滤波性能的提升就越大。尤其是当边界区域模糊或图像质量不好时提升效果更佳。最后,结合离散傅立叶变换的Cooley-Tukey迭代算法和修剪算法,提出一种针对频域图像处理的改进的FFT并行迭代算法,并对算法复杂度、平均时延及其所引起的时延抖动等进行估算,给出近似估算公式。与传统FFT快速算法和Cooley-Tukey迭代算法相比较,该算法复杂度低、运行速度快,且易于硬件实现。

王黎来[5](2008)在《适用于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军事领域中,无人侦察机对于获取地形信息,敌军武器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要研究的便是一个宽带无线传输系统,可以将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图像信息实时地传回地面指挥中心。这个机载通信系统具有一些特点:高速移动,高带宽以及设备体积小、功耗低。首先笔者根据本项目应用的实际环境建立了系统模型,给出具体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测算了通信能量链路和关键的信道参数,最后指出了实现此系统的几个关键性难题:固定多径时延扩展下覆盖的符号个数多,要求的均衡器级数高;能够对抗高速移动带来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的峰均比低。为了解决这些通信技术上的难题,笔者比较了现今几个典型通信系统:单载波系统,OFDM系统和CDMA系统,结合具体的指标和信道参数分析了它们应用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它们各自都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单载波系统无法实现几千阶数的均衡器;OFDM系统的峰均比太高,且对多普勒频移敏感;CDMA系统的单用户频谱利用率太低,无法满足数据率要求。于是笔者提出了MC-DTTB方案,即将输入的数据分成若干个子序列,然后对每个子序列使用DTTB系统在不同信道上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使用合适的同步机制将这些子序列重新恢复成原始数据。并在MC-DTTB的典型系统中,选用了MC-ADTB-T,同时结合信道参数加以验证。然后,笔者给出了MC-ADTB-T系统的详细实现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本系统采用的子序列分合同步机制。最后,介绍了演示系统的具体测试过程,证明了MC-DTTB的可行性。

李红妹[6](2006)在《802.16d标准中OFDM物理层编码与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宽带无线接入系统(BWA)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并得到了电信行业的青睐。IEEE802.16工作组于2002年4月8日发布了IEEEStandard 802.162001标,为BWA定义了无线城域网(WMAN)的WirelessMAN空中接口规范。IEEE802.16d是IEEE802.16标准的扩展。标准规定了无线宽带接入系统空中接口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物理(PHY)层,通过对MAC层规范的修改和物理层规范的增补来实现对IEEE802.16的改进。该标准定义的空中接口技术可用于将采用IEEE 802.11标准的局域网连接到互联网,也可作为线缆和数字用户线(DSL)的无线扩展技术,从而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线宽带接入。基于IEEE802.16d标准的网络可以覆盖50km的距离,并能以最高达70Mb/s的速率传输数据、语音和视频图像。本文主要研究IEEE802.16d标准中OFDM信道编码和调制方案。实际无线信道是具有随机噪声和突发噪声的复合信道,因此标准采用的是同时具有纠正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的级联码(RS-CC)。而调制技术则采用的是抗干扰性能强、误码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的MPSK、MQAM的OFDM调制。文章简要地研究了OFDM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交织技术,深入研究了RS码的编译码算法、卷积码的编译码算法和级联码性能,并对MPSK、MQAM信号的星座图、距离特性进行研究。用MATLAB7.0的SINMULINK中的仿真工具对RS-CC级联码及16QAM、64QAM的OFDM调制作了相应的误码率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大于12dB时级联码的误码率已达10-6;在同样的RS码的前提下,约束长度相同时,1/3码率的卷积内码的级联性能要比1/2码率好大约1dB;MQAM调制方式的频谱利用率高,但在同样条件下比BPSK误码率性能差2 dB以上。这些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王春林[7](2006)在《QAM解调芯片中载波恢复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数字通信中,发送信号的传播延时等因素不可避免的导致载波偏移,在相干检测情况下,为了在接收端准确地恢复出原始发送信号,载波恢复就成为数字接收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所研究的正是符合DVB-C标准的数字有线电视接收机QAM解调芯片中载波恢复的VLSI实现,本文介绍了DVB-C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研究了QAM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结构。在载波恢复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QAM解调中载波恢复的原理和算法,分析了平方环与四次方环、科斯塔斯环、减星座、极性判决等方法的结构和性能,并比较了各种算法的优缺点。根据DVB-C系统对QAM解调芯片中的要求,最终确定了以扫频、极性判决和直接判决相结合的载波恢复实现方案。论文重点设计了载波恢复模块的总体架构及其各功能模块,在算法到电路的实现中,通过算法优化、逻辑化简、时分复用等方法,实现了性能、面积和功耗的折衷优化。整个载波恢复模块采用Verilog语言进行描述,经ModelSim软件仿真,用Design Compiler 2004.06进行逻辑综合,逻辑仿真和FPGA验证表明,载波恢复模块在0.87-11.87M符号率情况下,能实现对16/32/64/128/256QAM信号的载波恢复,完全符合DVB-C标准,满足QAM解调芯片的要求。

陶昱[8](2006)在《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载波调制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中,是无线传输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无线信道的基本特性和单载波调制解调的原理,研究基于单载波调制的无线数字传输系统的信道均衡技术。根据无线通信信道的特点和各种单载波调制的特性,得到与之相适应的信道估计和均衡的算法以及均衡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和优化,提高均衡器的性能。对于均衡技术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针对单载波时域均衡器的优缺点,选择新颖的算法,进一步改进结构,使均衡器能对付更为严重的码间干扰。另外,IEEE 802.16a标准提出了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传输方案,本文针对该方案中的频域均衡技术也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信号帧结构的设计和导频信号(特殊字)的产生方法,论证了单载波频域均衡算法及其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王聪[9](2006)在《单载波数字视频广播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单载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在研究DVB-C和ATSC的全数字接收机的基础上,对定时同步和载波恢复算法进行了研究改进。本文阐述了QAM信号和VSB信号的特点以及解调的基本原理,并对这两种系统适用的定时和载波恢复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分为无辅助数据的算法和利用辅助数据的算法两大部分。介绍了利用内插实现的适用于变速率QAM系统的定时同步算法以及改进的利用数据段场同步实现适用于VSB系统的定时同步算法,并对关键技术误差检测分别进行了分析推导;对QAM信号的载波恢复算法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介绍分析了一种利用Hilbert变换巧妙实现VSB载波恢复的改进算法。整个系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采用FPGA实现了部分电路方案。

童瑞君[10](2005)在《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G.DMT 和无分离器的G.Lite 标准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都采用离散多音频(DMT)作为调制编码技术。由于具有频带利用率高和抗多径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应用于很多领域。通信传输信道是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物理媒体,必然会引起ISI 干扰和其它噪声,在DMT 收发器中采用加循环前缀和时域均衡相结合方式消除信道符号间干扰。传统均衡器结构是单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FIR、FFT 多载波解调器和单抽头滤波器组的频域均衡器三部分的级连,目的是通过在接收端缩短信道冲激响应长度进而减少ISI。传统TEQ 设计方法,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最大缩短信噪比(MSSNR)和最大几何信噪比(MGSNR)都是最大化目标函数,但并不是直接最优化比特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应用于ADSL 的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传统TEQ 设计算法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最大信道容量的DMT 系统均衡器设计算法,进一步提出新的子信道SNR 模型。将均衡多载波信道分成等效信号、噪声和ISI 通路,并重新定义子信道的信噪比。利用此定义推出关于TEQ 抽头的信道容量非线性函数,进而提出基于此非线性函数的最优最大比特率(MBR)TEQ 算法,和次最优Min-ISI 算法。系统全面分析和阐述了三种TEQ 均衡器设计结构:(1)Single-Path,(2)Dual-Path,(3)Per-Tone。利用MATLAB 计算机仿真对不同算法的性能作了估计与评测。其仿真系统不仅比较了各种时域均衡方法,详细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为今后时域均衡设计算法、均衡器结构的选择和优化参数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在8载波服务区ADSL信道上的仿真结果证明: (1)最大信道容量MBR和Min-ISI方法相比传统均衡器设计算法MMSE,MSSNR和MGSNR得到更高的比特率。(2)次最优Min-ISI算法的可用比特率可以达到最优MBR算法的99%。(3) Per-Tone均衡器结构实现Nw抽头FEQ频域独立优化每个子信道,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LS和MMSE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Single-FIR TEQ设计,Per-Tone对提高信道容量有所改善。(4) Dual-Path均衡器结构在比特率和结构实现两方面得到很好的权衡。

二、有线电视DVB64/256QAM接收机中的健壮自适应均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DVB64/256QAM接收机中的健壮自适应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1)64QA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QAM 调制解调原理
    1.3 QAM 调制的性能
        1.3.1 频带利用率
        1.3.2 误码率
    1.4 选题现状及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QAM 调制基带算法设计
    2.1 扰码器
    2.2 串并转换模块
    2.3 差分编码
        2.3.1 相位模糊问题的引出
        2.3.2 差分编码
    2.4 信道编码
        2.4.1 LEE 氏编码简介
        2.4.2 LEE 氏码的相位透明性
        2.4.3 (84,81)LEE 氏码编译码原理
        2.4.4 LEE 氏编译码器设计
    2.5 QAM 调制算法仿真
    2.6 小结
第三章 符号同步电路设计
    3.1 符号同步
        3.1.1 符号同步实现方法
        3.1.2 基于 Gardner 内插的定时同步框图
    3.2 Gardner 定时内插算法原理
        3.2.1 内插器
        3.2.2 控制器
        3.2.3 误差检测器
        3.2.4 环路滤波器
        3.2.5 匹配滤波器
    3.3 符号同步仿真及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信道均衡设计
    4.1 盲均衡原理
    4.2 Bussgang 类盲均衡算法
        4.2.1 CMA 自适应均衡算法
        4.2.2 MCMA 自适应均衡算法
        4.2.3 MMA 自适应均衡算法
        4.2.4 HCMA 自适应均衡算法
    4.3 MMA+HCMA 双模算法
    4.4 盲均衡算法仿真及分析
        4.4.1 MMA 算法性能仿真
        4.4.2 单模模式均衡仿真
        4.4.3 双模模式均衡仿真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Verilog 的 QAM 调制解调关键技术实现
    5.1 FPGA 及 Verilog 语言简介
    5.2 基于 Verilog 的 QAM 调制基带算法实现
        5.2.1 扰码模块
        5.2.2 串并转换/差分编码模块
        5.2.3 信道编码
    5.3 基于 Verilog 的符号同步环路实现
        5.3.1 控制器
        5.3.2 内插器
        5.3.3 误差提取模块和环路滤波模块
    5.4 基于 Verilog 盲均衡实现
        5.4.1 滤波器模块
        5.4.2 误差提取模块
        5.4.3 系数更新模块
        5.4.4 盲均衡联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DVB-C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误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国内外主要的数字电视标准和传输技术
        1.3.1 世界上现有的主要数字电视标准
        1.3.2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比较
    1.4 国内数字电视DVB-C传输技术的发展
        1.4.1 DVB-C传输技术简介
        1.4.2 DVB-C数字有线电视在国内的发展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DVB-C传输技术的阐述
    2.1 DVB-C传输技术原理
    2.2 信源编码MPEG-2
        2.2.1 MPEG-2视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2.2.2 MPEG-2的系统传送层
    2.3 DVB-C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
        2.3.1 同步反转与随机化
        2.3.2 信道编码
        2.3.3 基带成形和均衡
        2.3.4 QAM调制与基带接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VB-C传输系统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3.1 信道编码
        3.1.1 频谱成形随机化
        3.1.2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3.1.3 RS编码
        3.1.4 卷积交织
    3.2 字节到M位符号的映射
    3.3 调制方式
        3.3.1 QPSK与OFDM
        3.3.2 QAM调制
        3.3.3 QAM调制与QPSK、MPSK调制的比较
        3.3.4 DVB-C中MQAM的调制与解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VB-C传输系统的指标分析
    4.1 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测量方法
        4.1.1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主要差异
        4.1.2 数字电视系统的主要测量项目
    4.2 DVB-C传输系统的主要指标
        4.2.1 比特误码率(BER)
        4.2.2 载噪比(C/N)、信噪比(S/N)和E_b/N_0
        4.2.3 调制误差率(MER)和误差矢量幅度(EVM)
        4.2.4 系统余量
        4.2.5 星座图
        4.2.6 相位抖动与相位噪声
        4.2.7 信道平均功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DVB-C传输系统的干扰和误码分析
    5.1 DVB-C传输系统中的主要干扰
        5.1.1 回波干扰
        5.1.2 噪声干扰
        5.1.3 DVB-C传输系统中的干扰源
    5.2 DVB-C传输系统中的误码分析
        5.2.1 同轴电缆对系统的抗干扰分析
        5.2.2 无源分配器的特性
        5.2.3 测试数据及分析
        5.2.4 仿真分析
    5.3 工程实践中降低误码率的改进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项目

(3)广东茂名广电接入网双向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的背景
    1.2 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的必要性
    1.3 HFC 网络的特点
    1.4 我市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
第二章 网络改造的特点和技术标准
    2.1 网络设计的原则
    2.2 网络改造的特点
    2.3 网络改造遵循的技术标准和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向网络改造技术方案
    3.1 CMTS 方案和EPON 方案的比较
    3.2 EPON+LAN 方案和 EPON+EoC 方案的比较
    3.3 EPON 的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市网络拓扑结构的实现
    4.1 总体规划
    4.2 前端机房
    4.3 干线网
    4.4 用户端
        4.4.1 小端口ONU 设备下接有源EOC 设备实现接入
        4.4.2 小端口ONU 设备下接多端口交换机连接无源EOC 设备实现接入
        4.4.3 多端口ONU 设备下接无源EOC 设备实现接入
        4.4.4 小端口ONU 设备下接多端口交换机双绞线入户接入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向网络改造的投资与收益
    5.1 双向网络改造费用
    5.2 双向网络改造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向网络改造方案的实施
    6.1 小区的概况
    6.2 小区的网络现状
    6.3 网络改造的目标
    6.4 具体方案实施
    6.5 工作原理
    6.6 设计方案分析
    6.7 技术指标
    6.8 实际指标测试与分析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无线数字图像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数字图像传输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1.1 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的主要技术
        1.1.2 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的组成
        1.1.3 无线数字图像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数字图像处理相关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2.1 数字图像的增强
        1.2.2 数字图像的复原
        1.2.3 数字图像的压缩
        1.2.4 数字图像的分割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OFDM的数字图像无线传输技术
    2.1 无线衰落信道的基本特征
        2.1.1 传输衰减
        2.1.2 多径(时延)扩展——频率选择性衰落
        2.1.3 多普勒扩展(时变性)——时间选择性衰落
        2.1.4 角度扩展——空间选择性衰落
        2.1.5 Rayleigh、Rice和Nakagami衰落
    2.2 基于OFDM技术的数字图像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2.2.1 OFDM基本原理和频域模型
        2.2.2 基于OFDM技术的数字无线图像传输系统设计
    2.3 OFDM系统中基于功率谱估计的多径信道估计算法
        2.3.1 OFDM系统信号模型
        2.3.2 基于功率谱估计的信道估计算法
        2.3.3 基带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形态滤波的数字图像增强技术
    3.1 传统的数字图像增强算法
        3.1.1 空域法
        3.1.2 变换域
    3.2 数字图像增强处理中的FFT算法的研究
        3.2.1 系统模型
        3.2.2 计算复杂度分析
        3.2.3 时延分析
        3.2.4 仿真结果分析
    3.3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形态滤波器优化设计方法
        3.3.1 BP神经网络算法
        3.3.2 灰度形态滤波器参数
        3.3.3 利用神经网络优化形态滤波器参数
        3.3.4 仿真实验
        3.3.5 结论与探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数字图像滤波算法
    4.1 基于信息融合的数字图像的获取与识别算法
        4.1.1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4.1.2 信息融合系统的分类和性能比较
        4.1.3 信息融合系统的构建
        4.1.4 信息融合的意义
    4.2 基于改进型D-S证据理论的决策层融合滤波算法
        4.2.1 数字图像的滤波
        4.2.2 改进型的D-S证据理论融合准则
        4.2.3 线性与非线性混合滤波器
        4.2.4 基于改进型的D-S证据理论融合滤波算法
        4.2.5 仿真实验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研究工作小结
    5.2 今后的研究工作
缩写说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适用于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机载无线视频通信的技术需求
    1.2 机载无线视频通信的背景分析
        1.2.1 机载通信
        1.2.2 无线宽带通信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方向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本文的篇章结构
2 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2.1 引言
    2.2 国外机载宽带视频数据链现状
        2.2.1 CDL数据链
        2.2.2 TCDL数据链
        2.2.3 微型/小型无人机用数据链
        2.2.4 宽带数据链现状分析
    2.3 ADTB-T系统介绍
        2.3.1 ADTB-T系统框架
        2.3.2 ADTB-T系统工作模式
        2.3.3 ADTB-T系统数据结构
    2.4 OFDM系统介绍
        2.4.1 OFDM的技术背景
        2.4.2 OFDM正交性
        2.4.3 OFDM调制/解调
    2.5 CDMA系统介绍
    2.6 本章小结
3 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链路测算
    3.3 信道关键参数测算
        3.3.1 载波频偏和频偏加速度
        3.3.2 时间选择性快衰落
        3.3.3 频率选择性衰落
        3.3.4 多普勒频移和频移变化率
    3.4 实现难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实现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技术方案
        4.2.1 单载波方案
        4.2.2 OFDM方案
        4.2.3 CDMA方案
        4.2.4 MC-DTTB方案
        4.2.5 技术方案比较
    4.3 细化方案
        4.3.1 MC-ATSC系统
        4.3.2 MC-DVB-T系统
        4.3.3 MC-ADTB-T系统
    4.4 方案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MC-ADTB-T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机载发射端
        5.2.1 发送端系统框图
        5.2.2 数字基带电路原理和实现
        5.2.3 中频调制电路设计
        5.2.4 分路模块关键设计
        5.2.4.1 并行数据同步机制
        5.2.4.2 数据分发机制
        5.2.4.3 速率适配机制
        5.2.4.4 可选功能扩展
        5.2.5 模块仿真
        5.2.5.1 时钟分频模块
        5.2.5.2 分路适配模块
    5.3 地面接收端
        5.3.1 接收端系统框图
        5.3.2 解调板原理与实现
        5.3.3 控制与复接板原理实现
        5.3.4 监控子系统方案及实现
        5.3.5 复接模块关键设计
        5.3.5.1 复接模块框图
        5.3.5.2 同步启动使能信号
        5.3.5.3 环路失锁检测
        5.3.5.4 包头同步检测
        5.3.6 模块仿真
        5.3.6.1 去空包模块
        5.3.6.2 复接模块
        5.3.6.3 数据格式恢复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MC-ADTB-T系统测试
    6.1 引言
    6.2 演示系统介绍
    6.3 室内测试
    6.4 外场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02.16d标准中OFDM物理层编码与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802.16d 标准的发展历程
    1.2 IEEE802.16d 标准物理层及技术特点
    1.3 802.16d 中的OFDM 符号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OFDM 基本原理
    2.1 多载波调制
    2.2 OFDM 技术
        2.2.1 同步技术
        2.2.2 降低PAPR
    2.3 OFDM 系统
第三章 信道纠错编码
    3.1 信道纠错编码的分类
    3.2 RS 码编解码
        3.2.1 RS 编码
        3.2.2 RS 码的译码
    3.3 卷积码
        3.3.1 卷积编码器
        3.3.2 卷积译码器
    3.4 级联码
    3.5 误码率
第四章 交织技术
    4.1 交织的概念
    4.2 规则交织器
    4.3 不规则交织器
    4.4 随机交织器
    4.5 卷积交织器
第五章 IEEE802.16d 标准中 OFDM 物理层信道编码
    5.1 随机化
    5.2 FEC
        5.2.1 外层编码
        5.2.2 交织
        5.2.3 内层编码
        5.2.4 RS 码与卷积码的级联的仿真
第六章 IEEE802.16d 标准中 OFDM 物理层调制技术
    6.1 MPSK
    6.2 MQAM
    6.3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性能比较
    6.4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计算机仿真
    6.5 级联码用16QAM 映射时在高斯信道下的误比特率性能分析与比较
第七章 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QAM解调芯片中载波恢复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概述
    1.2 DVB 系统简介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QAM 接收机原理
    2.1 DVB-C 系统
    2.2 QAM 调制解调原理
    2.3 载波恢复原理
第三章 QAM 解调中的载波恢复算法
    3.1 Cable 信道分析
    3.2 QAM 解调载波恢复算法研究
        3.2.1 QAM 解调载波恢复基本原理
        3.2.2 QAM 解调载波恢复算法综述
    3.3 QAM 解调芯片中载波恢复实现方案
第四章 载波恢复的VLSI 实现
    4.1 QAM 解调芯片基本结构及性能指标
    4.2 载波恢复总体结构
    4.3 鉴相模块
        4.3.1 极性判决模块
        4.3.2 直接判决模块
        4.3.3 模式控制模块
        4.3.4 扫频
    4.4 环路滤波器
    4.5 DDFS
        4.5.1 DDFS 结构设计
        4.5.2 DDFS 具体设计
        4.5.3 DDFS 小结
    4.6 解旋器
    4.7 载波恢复模块VLSI 实现流程
    4.8 载波恢复模块实现结果
        4.8.1 载波恢复模块的逻辑仿真
        4.8.2 载波恢复模块的FPGA 验证
        4.8.3 载波恢复模块的版图实现
结束语
致谢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或创新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
    1.2 单载波技术的简介
    1.3 自适应均衡的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
    2.1 无线传输系统的信道
        2.1.1 信道的衰落特性及其动态特性
        2.1.2 移动无线信道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2.2 单载波均衡传输系统
        2.2.1 单载波时域均衡传输系统
        2.2.2 单载波频域均衡传输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均衡技术的算法和结构
    3.1 自适应均衡理论及算法
        3.1.1 自适应均衡的基本理论
        3.1.2 盲均衡理论及一般算法
    3.2 自适应均衡器的结构
        3.2.1 传统自适应均衡器结构及优缺点
        3.2.2 自适应均衡器的改进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中的时域均衡技术
    4.1 单载波无线系统中的时域盲均衡算法
        4.1.1 适用于单载波系统中基本的盲均衡算法
        4.1.2 单载波无线系统中改进的盲均衡算法
    4.2 快速时域信道估计原理和及实现
        4.2.1 快速信道相关估计的基本原理
        4.2.2 快速信道相关估计的实现
    4.3 抽头可选的自适应均衡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中的频域均衡技术
    5.1 频域均衡的原理及 UW 概念
        5.1.1 频域均衡原理
        5.1.2 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的 UW 观念
    5.2 SC_FDE 系统的频域均衡实现
        5.2.1 SC_FDE 系统频域均衡的一般实现方法
        5.2.2 SC_FDE 系统的频域判决反馈均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单载波数字视频广播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单载波传输系统方案
    2.1 DVB-C 传输接收方案
    2.2 ATSC 的系统结构
        2.2.1 ATSC 的发射机结构
        2.2.2 接收机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辅助数据的定时算法
    3.1 内插滤波器
        3.1.1 内插原理
        3.1.2 内插滤波器的实现
        3.1.3 几种常用的内插
        3.1.4 最佳内插设计
        3.1.5 改进多项式优化算法
    3.2 定时误差检测和同步锁定检测
        3.2.1 早迟门检测器(ELD)
        3.2.2 Gardner 算法
        3.2.3 同步锁定检测算法
    3.3 NCO 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辅助定时恢复
    4.1 利用段同步数据的定时恢复
    4.2 定时误差检测
    4.3 利用场同步的定时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辅助数据的载波恢复
    5.1 载波恢复的基本原理
    5.2 传统的载波恢复算法(DD 算法)
    5.3 扫频算法
    5.4 极性判决算法
        5.4.1 基本原理
        5.4.2 算法实现
    5.5 几种算法性能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辅助的载波恢复
    6.1 锁频锁相环(FPLL)
        6.1.1 频率捕获
        6.1.2 相位捕获
        6.1.3 噪声性能
        6.1.4 用于VSB 系统的FPLL
    6.2 基于Hilbert 变换的载波恢复算法
        6.2.1 算法原理
        6.2.2 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成果

(10)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宽带接入网技术
        1.1.1 话带调制解调器
        1.1.2 电缆调制解调器
        1.1.3 综合业务数字网调制解调器
        1.1.4 数字用户线路调制解调器
    1.2 多载波调制
        1.2.1 离散多音频调制
        1.2.2 离散多音频调制中的信道均衡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离散多音频调制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信道划分的问题
    2.3 比特加载的问题
        2.3.1 引言
        2.3.2 并行信道的性能分析
        2.3.3 注水算法
    2.4 信道辨识的问题
        2.4.1 增益估计和噪声谱估计
        2.4.2 训练序列
        2.4.3 SNR 计算
    2.5 信道缩短的问题
        2.5.1 循环前缀的影响
        2.5.2 时域均衡器
        2.5.3 时域均衡训练算法
    2.6 频域均衡的问题
3 传统时域均衡器算法设计
    3.1 最小均方误差
        3.1.1 单位归一化约束
        3.1.2 单位抽头约束
        3.1.3 单位能量约束
        3.1.4 性能分析
    3.2 最大几何信噪比
        3.2.1 MGSNR 算法表述
        3.2.2 性能分析
    3.3 最大缩短信噪比
        3.3.1 MSSNR 算法表述
        3.3.2 性能分析
4 最大信道容量TEQ 算法设计
    4.1 新的子信道SNR 模型
    4.2 最大比特率方法
    4.3 最小ISI 方法
        4.3.1 Min-ISI 算法表述
        4.3.2 改进方法
5 均衡器结构设计
    5.1 传统均衡器结构
    5.2 Per-Tone 均衡器结构
        5.2.1 滑动FFT 算法
        5.2.2 结构的改进
        5.2.3 均衡器初始化
        5.2.4 子信道组
    5.3 Dual-Path 均衡器结构
        5.3.1 新结构的提出
        5.3.2 算法设计
6 性能估计
    6.1 DMT 收发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6.1.1 标准载波服务区环路配置
        6.1.2 频带分配
    6.2 信道噪声
        6.2.1 串扰噪声
        6.2.2 脉冲噪声
        6.2.3 背景噪声
        6.2.4 回波效应
    6.3 MATLAB DMTTEQ 工具箱
        6.3.1 图形用户界面
        6.3.2 仿真参数
    6.4 仿真结果
        6.4.1 Single-Path 结构
        6.4.2 Dual-Path 结构
        6.4.3 Per-Tone 结构
    6.5 理论与实际比较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有线电视DVB64/256QAM接收机中的健壮自适应均衡(论文参考文献)

  • [1]64QA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华桥.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2]DVB-C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误码分析[D]. 吴春花.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1)
  • [3]广东茂名广电接入网双向改造方案[D]. 郑汉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4]无线数字图像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剑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5]适用于无人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黎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1)
  • [6]802.16d标准中OFDM物理层编码与调制技术的研究[D]. 李红妹. 东南大学, 2006(04)
  • [7]QAM解调芯片中载波恢复的设计与实现[D]. 王春林. 东南大学, 2006(04)
  • [8]单载波无线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技术的研究[D]. 陶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 [9]单载波数字视频广播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D]. 王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 [10]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研究[D]. 童瑞君. 重庆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CATV DVB64/256QAM 接收器中的稳健自适应均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