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生产力论文_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级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产力,模型,喀斯特,乳山,因子,草地,海洋。

初级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1](2019)在《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日照近岸海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的技术瓶颈,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定量评价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资源量-消费量"模型,通过调查与实验分析获取特定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营养级等关键参数值,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来估算海洋生物资源总量,然后根据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或年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来计算该海区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的阈值。根据2016年对日照辖区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该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以C计)为428.22 mg/(m2·d),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918.51万t,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85、3.92和3.90,利用营养动态模型计算海域渔业资源(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年生产量为3.89万t;根据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计算日照10 m等深线以内浅海的除去壳重的贝类资源量为5.50万t。按照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21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92.86万人;按照年人均摄入蛋白质量为30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6.87万人。本文建立了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技术,对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建立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监测预警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于广磊,张明亮,程玲,尚国栋,张娟[2](2019)在《乳山近岸养殖区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2018年3月、5月、8月、10月在乳山海水增养殖海域进行了水文、气象、化学、浮游植物等要素的综合调查,文章分析了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和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8年调查区域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9.2~3 504.0mg/(m2·d)(以碳计),各年度均为8月最高,3月比5月、10月略高,5月和10月相当。3—5月乳山湾东汊和乳山东与文登交界处要高于其他区域,8月近岸外海整体较高,从近岸区到远岸初级生产力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10月的初级生产力普遍偏低。2018年3月和8月初级生产力与温度、pH值、无机氮、N/P值和盐度等相关环境因素有一定的显着相关关系,而在5月和10月相关关系则都不显着。此次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陆源输入、季节变化等生境改变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3](2019)在《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个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1901~2005年NPP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全球NPP呈现上升趋势,模式集合平均的趋势系数为0.88,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北半球的趋势比南半球明显。(3)近百年来800g(C) m-2a-1以上的NP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赤道地区、非洲赤道地区、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的热带雨林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非洲北部地区、亚洲大陆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3)全球NPP与气温百年演变在大部分地区主要为正相关关系,仅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非洲以及印度地区为负相关关系,主要由于这些地区辐射是NPP的限制因子。全球NPP与降水的百年变化在大部分地区也主要是正相关关系,在非洲北部到西亚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负相关关系。(4)6个地球系统模式在全球21个区域的大部分地区的NPP和气温降水的变化关系较为一致,西非地区不同模式变化不一致,NPP模拟的不确定性较大,其次是地中海地区。(5)东亚地区NPP与气候的百年演变同步并且相关性高,反映了强烈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洪娅岚,薛存金,刘敬一,刘星,孙强[4](2019)在《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异常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环境要素的驱动下,在不同海域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这种时空演变特征在不同的ENSO事件类型下差异更为显着。本文基于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卫星遥感数据集,通过改进海洋时空双约束聚类挖掘方法,挖掘了近20年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聚簇模式,并从时空分布和空间移动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EP(Eastern-Pacific)型El Ni?o事件期间,海洋初级生产力异常低值时空簇主要分布在赤道太平洋东部或中东部海域,异常高值时空簇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部海域;在CP(Central-Pacific)型El Ni?o事件期间,异常低值时空簇分布在太平洋中部,而异常高值时空簇分布在南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海域;②在EP型La Ni?a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赤道大西洋与印度洋海域出现异常高值时空簇,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出现异常低值时空簇;在CP型La Ni?a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中部出现异常高值时空簇;南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出现异常低值时空簇;③发生在赤道太平洋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在EP型ENSO事件期间具有东移特征,而在CP型ENSO事件期间,时空演变簇在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域产生并消亡;④ENSO事件中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面积与MEI具有较强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莫建飞,莫伟华,陈燕丽[5](2019)在《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2000~2017年的广西喀斯特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植被NPP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气候方程法,构建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因子,构建基于NPP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区大部分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以植被生态系统类型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灌丛>农田植被>草丛>其他;以市县为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特征表现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递增趋势,重要、极重要区占50. 6%,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崇左等国家级、市级山地自然保护区,一般重要区只占24. 5%,主要分布贵港、玉林、桂林、贺州、来宾等地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地区。基于较高空间分辨率的NPP,采用"3S"技术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定量评价,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空间精准定位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谭淼,周启刚[6](2019)在《2000-2015年典型山地区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区域植被固碳能力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及掌握区域长时间序列下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分布特征,以2000—2015年MOD17A3的植被NPP数据及地形因子DEM数据为基础,辅以回归分析及分级统计等方法,利用GIS技术定量剖析了重庆市作为典型山地区域近16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地形因子(高程、坡度)与植被NP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重庆市植被NPP整体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态势,其中,长江以南区域植被NPP差异明显,由南向北递减,总体高于长江以北的区域。(2) 16年间,重庆市植被NPP年际均值在481.512~658.557 g C/(m~2·a)浮动,其中,处于500~600 g C/(m~2·a)的占比最大,其次是600~700 g C/(m~2·a)。2000年与2015年相比,整体呈正增长的变化趋势。(3)分别对高程和坡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分析可得重庆市平均植被NPP随海拔和坡度的升高有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程500~1 000 m、坡度15°~25°的区域NPP达到峰值。(4)植被NPP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程、坡度处于某临界点时,气候、降水、植被分布、坡面侵蚀强度等因素对植被NPP影响更加显着。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地区植被碳储量状况以及生态环境调节与修复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许静,陈迪,李文龙,魏巍[7](2019)在《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甘南州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反映生态过程的关键指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动态变化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了甘南州2011–2014年植被NPP,在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甘南州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光能利用率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植被NPP,可以用于大区域长时间尺度的模拟。2011–2014年甘南州植被平均NPP为478.26 g C·(m~2·a)–1。在一年中,植被NPP日均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7月达到最大值;NPP累积值从5月开始快速增加,并在10月后趋于稳定。在空间上,东南部山区NPP平均值较大,北部农区、农牧交错带和西南部高海拔地区相对较小。随海拔升高和坡度增加,NPP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所有坡向中,NPP在北坡最大,南坡最小。(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刁浩宇,王安志,袁凤辉,关德新,吴家兵[8](2019)在《长白山红松年轮碳同位素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析树木年轮碳同位素变化是揭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少有研究分析年轮碳同位素对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指示效应.基于生长季气象因子,分析了长白山红松年轮δ~(13)C记录序列与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NPP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70年以前,研究区红松年轮δ~(13)C与红松种群NPP变化同步,且两者间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年轮δ~(13)C记录了气候变化对红松种群NPP的影响;1970年以后,红松年轮δ~(13)C与红松种群NPP变化出现分异,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表明干旱等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使年轮δ~(13)C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对NPP指示性降低.这一相关关系在红松年轮δ~(13)C与当年和下一年红松种群NPP之间都存在,表明当年环境状况对来年红松生长的重要意义.说明长白山红松年轮δ~(13)C对红松种群NPP有良好的指示性,树木年轮δ~(13)C有重建森林历史NPP长期变化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少伟,张弓乔,惠刚盈[9](201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方法]利用优化率定后的生理生态过程模型Biome-BGC参数,模拟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时间序列(2003—2012年)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基于外业实测数据,在全区域尺度上进行NPP模拟结果验证。[结果]优化率定后的Biome-BGC模拟的该区森林NPP具有较高可靠性,实测数据验证R~2为0.81,RMSE为48.73 g·m~(-2)·a~(-1)。2003—2012年间该区森林NPP为219.3~399.5 g·m~(-2)·a~(-1),其中针叶林NPP为218.6~414.9 g·m~(-2)·a~(-1)、阔叶林为213.7~412.3 g·m~(-2)·a~(-1)、混交林为188.3~404.7 g·m~(-2)·a~(-1)。森林NPP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相关性较高(R~2分别为0.55和0.49),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低。[结论]时间序列上该区森林NPP年平均值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部偏低的特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是该区森林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火灾则降低了森林NPP,二者造成了该区NPP呈现时空差异;不同森林类型NPP差异主要受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孙维,李猛,王俊皓,付刚[10](2019)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草地分类管理的启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贡献尚未有足够的认识。本研究基于过程模型模拟了2000–2015年气候因子主导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p),并将MODIS的总初级生产力作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总初级生产力(GPPa)。人类活动消耗的总初级生产力(GPPh)等于GPPp减去GPPa。约75.63%和24.37%面积的GPPa分别表现为增加和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主导了约42.90%和32.72%面积的GPPa的增加。相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主导了约16.88%和7.49%面积的GPPa的减少。草甸的GPPp和GPPh的变化趋势的绝对值分别大于草原的GPPp和GPPh的变化趋势的绝对值。所有海拔的GPPp的变化都大于GPPh的变化,当海拔≥5000m(草甸)、4600m(草原)或4800m(草甸+草原)时,GPPp和GPPh都表现为降低趋势,这表明气候变化主导着海拔5000 m(草甸)、4600 m(草原)、4800 m(草甸+草原)以下的GPPa,而人类活动的减少主导着海拔5000 m(草甸),4600 m(草原)、4800 m(草甸+草原)及其以上海拔的GPPa。因此,GPPa变化的原因随着海拔、区域和草地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草地应该采用分类管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5期)

初级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7—2018年3月、5月、8月、10月在乳山海水增养殖海域进行了水文、气象、化学、浮游植物等要素的综合调查,文章分析了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和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017—2018年调查区域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9.2~3 504.0mg/(m2·d)(以碳计),各年度均为8月最高,3月比5月、10月略高,5月和10月相当。3—5月乳山湾东汊和乳山东与文登交界处要高于其他区域,8月近岸外海整体较高,从近岸区到远岸初级生产力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10月的初级生产力普遍偏低。2018年3月和8月初级生产力与温度、pH值、无机氮、N/P值和盐度等相关环境因素有一定的显着相关关系,而在5月和10月相关关系则都不显着。此次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陆源输入、季节变化等生境改变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级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基于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日照近岸海域为例[J].海洋学报.2019

[2].于广磊,张明亮,程玲,尚国栋,张娟.乳山近岸养殖区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3].高冬冬,丹利,范广洲,彭静,杨秀静.地球系统模式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百年尺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4].洪娅岚,薛存金,刘敬一,刘星,孙强.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异常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5].莫建飞,莫伟华,陈燕丽.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广西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谭淼,周启刚.2000-2015年典型山地区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许静,陈迪,李文龙,魏巍.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甘南州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J].草业科学.2019

[8].刁浩宇,王安志,袁凤辉,关德新,吴家兵.长白山红松年轮碳同位素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

[9].张少伟,张弓乔,惠刚盈.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

[10].孙维,李猛,王俊皓,付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草地分类管理的启示(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论文知识图

切萨皮克湾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1925...切萨皮克湾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Hard...站位表层水体温度(SST)模型结...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分布图普里兹湾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普里兹湾初级生产力区域对比

标签:;  ;  ;  ;  ;  ;  ;  

初级生产力论文_刘胜浩,赵林林,刘玮,王波,张朝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