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何志勇[1]2003年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发展特点,为经济整体提供了新技术、新观点、新的组织模式、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企业运作方式,对其竞争力的评价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运用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建立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将主要分3部分(5个章节),在第1部分(第1、2章)中本文将主要交待文章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等论文的基本概况和论文赖以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第2部分(第3、4章)本文将对高技术产业概念、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构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医药产业为例,应用已构建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在第3部分(第5章)结合硅谷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沈明华[2]2011年在《“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化,虽然产业竞争力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着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产生辐射效应,改善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当今世界,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和技术革命将全球的经济运行联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创新及其扩散通过影响技术实现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结构变迁方向,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截至2011年4月,国务院已批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作为我国叁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中国光谷”作为一个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其创新与发展对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然而,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竞争力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与中关村相比,两者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武汉·中国光谷”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具有较为现实的应用意义,不仅能为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提出可行参考建议,还能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发展提供借鉴。针对目前高技术产业缺乏完善、权威的评价体系,本文认为需要在深入研究高技术产业特征与内涵的基础上,借鉴有关比较优势、竞争力优势等传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成果,结合产业创新和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评价方法,找到一个体现产业创新重要性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初步尝试。文章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的内在要素、生产投入要素和市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产业创新系统框架,从市场表现、资源转化、基础支撑叁方面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据此,文章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支撑力包括人才环境、资金环境、科技环境和政策环境;资源转化力包括研发投入能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表现力以产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产业增加值、资产利润率和产品出口创汇额来表示。随后文章将“武汉·中国光谷”和北京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运用熵值法计算各自的竞争力得分来比较竞争力发展水平: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发现,2006—2009年统计期内,“武汉·中国光谷”竞争力的提升速度高于中关村,表明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影响因子米看,按对竞争力得分贡献大小排序依次为资源转化力,基础支撑力和经济表现力,但影响因子在两地比重不同,其中,中关村的资源转化力贡献大于“武汉·中国光谷”;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目前“光谷”的综合竞争力水平低于中关村,今后,“光谷”应该借鉴中关村的发展经验,提高R&D和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转化力和基础支撑力以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水平。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提升“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明确政府角色,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并完善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体系,优化创新网络;加大投资力度,构建支持“光谷”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建立开放、公平的现代化市场,提高经济表现力。总之,本论文在已有传统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参考。

李拓晨[3]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吴灼亮[4]2008年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高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逐渐以高技术产业代替传统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都把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密切关注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态势的演变并适时调整竞争战略。近二十年来,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张。我国已经跻身世界高技术产业大国前列。但效率低下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处于大而不强的失衡状态。迈克尔·波特指出:“动态的与不断进化的竞争”是构建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前提。当前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竞争战略进化”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一复杂课题。作为解决此课题的一个尝试,本文在评述和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基于演化经济观的高技术产业领先来源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规范的多层级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重点包括由规模绩效和效率绩效组成的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绩效子系统和由高技术产业要素、国内市场需求、产业竞争结构与企业策略、产业网络体系、国家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等组成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动力因素子系统;构建了规范全面的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绩效和竞争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具有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世界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绩效和竞争动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分析,探讨了动力因素对竞争绩效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综合评价和延伸分析结果,提炼出了有战略和政策意义的启示性结论,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具体可行的战略和政策建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综合绩效和规模绩效大幅提升,具有较强优势。其中,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齐头并进,竞争绩效正快速追赶美国。(2)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绩效指标得分严重偏斜,效率绩效低下。当前,提升效率绩效对综合绩效的提升更为有利。(3)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竞争力仍然较弱,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自主竞争效率绩效要优于叁资企业。(4)叁资企业效率绩效低下,规模偏向严重。2000年以来的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绩效的增长主要由叁资企业推动,这种规模增长是高度偏斜的,因为叁资企业从事的是效率较低下的业务,效率是下滑的。(5)中国高技术产业动力因素综合竞争力劣势突出,结构失衡,仅产业要素和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他因素劣势严重。(6)动力因素对竞争绩效的作用机制上,中国存在对其他国家共有趋势的一定背离。(7)动力因素对效率绩效的投入产出存在无效状态,中国动力因素应克服粗放扩张模式,注意提升精益化、专业化水平,形成高效的协同演化机制。(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效率绩效呈下滑态势,该产业急需实施战略调整,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效率水平。航空航天制造业规模绩效大大落后于效率绩效,应该大力实施规模优先的发展战略,扩大产出和市场份额。根据评价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策略建议:(1)实施战略转型。确立效率优先,平衡发展的竞争绩效战略取向;实施技术和效率优先型外资引进战略。(2)同步调整政府、社会机构和企业等主体的作用。(3)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要素升级扩张。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4)扩大国内需求,提升需求层次。(5)规范竞争结构,变革企业战略。(6)重构产业网络体系。(7)完善基础设施。(8)实施政策创新。

易李弟[5]2007年在《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技术创新是实现由无形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转换器,更是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立足于技术创新的角度展开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旨在分析技术创新中的哪些要素指标对提升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作用有多大?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提出问题并分析研究现状,进而构建理论框架。在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采用单样本K-S检验对竞争力水平的4个指标进行概率分布检验,并进一步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在变量因子的选择上,综合前人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选取R&D强度、R&D人员、专利申请数、模仿创新费用、技术创新回报率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两个重要的因子变量,将其命名为原创和模仿指标、研发强度和效率指标。采用SPSS软件对竞争力指数和两个因子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率。结合我国现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拉动作用不明显的结论。文章最后在总结国外高技术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周刚[6]2006年在《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高科技,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核心,力图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研究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评价,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及其竞争力的提升,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的角度、以新型工业化为视角研究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评价问题。理论分析指出,新型工业化下,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是地区高技术产业所具有的综合运用当地资源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要素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并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借鉴了国内外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从经济效益、自主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总结了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格局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聚类分析的计算结果把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按经济效益和自主科技创新竞争能力的大小组合成“经济强,科技强”、“经济弱、科技弱”、“经济弱、科技强”以及“经济弱、科技弱”四大类型,并提出科技引领、科技支撑、科技倾斜和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措施作为今后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思路。

郑继红[7]2012年在《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从18世纪产业竞争力理论开始进入理论界,再到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理论的问世,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各个理论时期。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波特的理论不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角度,而是从产业的角度来对国家竞争力进行解释。高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因其具有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高、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低等优点,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56个城市建立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力量不可忽视。然而,因其传统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原因,其经济发展与东部发展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重庆迫切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提高其经济实力。为了找出重庆高技术产业目前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对高技术产业的应用研究为参考,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建立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0年我国除海南、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的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共计33项指标数据,对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研发经费的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等是影响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同时GM模型分析表明重庆高技术产业对GDP贡献偏低。本文最后给出了两方面的建议:政府职能方面,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和强化国际交流;企业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寻找新增长点,大力开拓市场,培养高技术优秀人才。

阴新月[8]2011年在《基于五元协同机理的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长江叁角洲、珠江叁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叁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天津市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环渤海地区重要城市,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其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早,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已成为支撑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产业竞争力与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天津市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八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这为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提升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目前天津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本文以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五元协同机理,提出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构成的“圆轮模型”,建立了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的选取国内九个省市作为天津市的比较对象,运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单指标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提升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张勇军[9]2017年在《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航空航天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已然成为21世纪我国在国际上取得强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在进入国际化市场的征程中,倾向于走军民协同发展的方式并向着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结合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特殊性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竞争力的定义,界定和解析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同时,通过搜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找出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内部生产要素流动的视角,提出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叁个方面:资源、技术、市场。并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叁个构成要素分别进行解析。基于此,按照产业竞争力的“硬实力—软实力—表现能力”的分析架构,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弓—箭—弦”特征相互融合,从系统角度进一步构建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构成理论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于该领域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考虑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自身的特点,确定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分别针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资源、产业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四个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提出的相关研究假设和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从而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初选指标体系,采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关键评价指标进行识别,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变差系数法分别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和鉴别能力进行识别,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解释。运用组合评价的方法,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2004-2013年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函数(熵值法)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13年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熵值法-TOPSOS组合评价方法从区域横向视角对我国20个省市地区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地区之间竞争力评价的横向对比结果,对我国各省市地区进行分类分析,区分竞争力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地区,为提升各区域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缩小地区间差异提供一定借鉴。最后,结合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结果,提出提升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以及建议。

王苗苗[10]2011年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把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问题归结为人才资源不足,并为此纷纷制定各种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一些省区自身人才资源并不稀缺,但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人才资源都不匹配,甚至出现人才的浪费与闲置现象,这说明高效合理配置人才才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根本。基于此,本文构建高技术产业和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价省级高技术产业和人才发展水平,测度1995-2008年省级高技术产业和人才发展水平,对比分析省域人才竞争力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探索省级高技术产业和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结论对促进我国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目的、意义及文献综述,界定本文中研究的主要术语:人才竞争力、高技术产业等,归纳总结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才竞争力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主要方向:省级高技术产业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度研究。第二部分: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对除西藏外的省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认为1995年以来,我国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排名变化幅度较小,省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表现为强少弱多,影响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产出水平及技术支持环境,基于人才储备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叁部分:我国人才竞争力分析。通过建立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995年以来我国省级人才竞争力省域差异及变化规律,认为1995年以来我国省级人才竞争力发展不均衡,人才继续向长叁角、珠叁角和京津唐地区集聚,人才规模、人力资源培养投入、产出、人才环境等影响省级人才竞争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第四部分: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度评价。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度模型,对比分析省级高技术产业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度,认为:除北京、上海、天津叁市协调度较高外,其他地区高技术产业与人才竞争力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别,其中山西、吉林、湖北、新疆四个地区是人才竞争力优于高技术产业发展,表明这些省区人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具有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力,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活力,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第五部分:主要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分析,提出我国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培育的对策与措施,认为北京、上海、天津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度最高,未来应进一步协调高技术产业与人才发展,奠定基于人才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龙头地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区人才竞争力低于该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未来应进一步制定优越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与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河北、内蒙古、安徽、湖南、江西、青海、云南等广大中西部省区无论是人才竞争力还是高技术产业发展都较滞后,未来发展政策应根据这些省区的实际,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 何志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2]. “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 沈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1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4]. 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吴灼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5]. 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易李弟. 浙江工业大学. 2007

[6]. 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周刚. 东南大学. 2006

[7]. 重庆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郑继红. 重庆工商大学. 2012

[8]. 基于五元协同机理的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阴新月. 天津大学. 2011

[9]. 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 张勇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10].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人才竞争力协调关系研究[D]. 王苗苗.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