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工程设计的实践经验,对目前城市道路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尽量减少同样问题的反复出现,使城市道路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问题;改进建议

1.城市道路设计特点概述

1.1复杂性和系统性

城市里的一切人和物的交通均需利用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涉及专业众多,协调复杂。在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道路本身的各项指标外,还需要考虑桥梁、给水、排水、燃气、电信、路灯、绿化及标志标线和智能交通等各相关专业的布置情况。而且城市道路工程从立项、工可、方案、初设、施工图到最后施工落实,涉及到建设单位、规划单位、设计、监理、施工还有政府职能部门等的参与和协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

1.2受规划、政策影响大

由于道路红线往往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红线外的用地都有相应的规划用途,总体上看道路工程设计受城市规划的严格限制。城市道路的建设还涉及到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工程造价、近期与远期等等,这些都牵涉到很多的有关方针、政策。

1.3受设计人员的主观性影响大

从设计方案的提出、比选和优化,到施工图纸的绘制,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设计习惯以及对项目的现状了解程度,都对设计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忽视地质勘察等基础资料的收集

由于种种原因,如项目立项紧急或者项目急需上马,有些建设单位会要求设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出图,而地勘从招投标到机械进场,再到做完土工实验,到最后出具地勘报告,需要不少的一段时间,为了加快项目上马,有些建设单位认为该地地质条件还好,可以凭借经验设计,对于地勘并不积极,能不做就不做。

比如笔者曾经做过温州鹿城区某片路网的设计,当时建设单位为了节省投资,仅对拟建桥梁范围的桩基处进行地质勘查,要求道路设计参考桥梁地勘资料和以前在该地区的设计经验。由于当地位于沿海软土地基区域,设计时根据附近项目经验采用15m长深层水泥搅拌桩进行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现水泥搅拌桩到3-8m左右后无法钻入,后来经补勘发现,局部区域原地面以下3-8m左右有大块片石,为了减少不均匀沉降,后来虽然通过水泥搅拌桩加密、三向土工格栅补强等措施进行补救,但还是延长了工期和增加了工程投资。

2.2“以车为本”,不太注重慢行交通

由于工作机会笔者曾参与接触过几个不同地方设计院的城市道路设计图纸。发现部分设计人员在道路横断面设计时往往过分挤压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宽度,造成人行道过窄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这在城区一些旧路改造工程中尤为突出。

产生这种现场的是因为部分设计人员对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够准确,城市道路服务的是人和车,所以在细部的设计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应“以人为本”,重视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是对的,但城市道路不仅仅解决机动车交通,同时也要解决人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不应顾此失彼。公路才是“以车为本”,因为公路服务的主要是车,主要强调驾乘感受。

2.3“千篇一律,千路一图”

或源于以往设计项目的积累,或源于其他渠道收集,不少设计人员有一套所谓的“通用图”,这原本可以提高设计人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并无不妥之处。可是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不同区域、不同道路的图纸多年都“长”的一样,如果其中一张图上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其余道路图纸的同一张图上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我曾经校对过杭州某设计院的市政道路图纸,虽然是城市道路的施工图说明,可规范依据里每次都是公路的一些设计规范,如《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水泥路面设计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而且有些还是作废的版本,而近几年来城市道路实行的一些基本规范如《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等一些规范反而不见踪影。

虽然这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这反映出部分设计人员过分的依赖“通用图”。如果为了“省事”用通用图来套项目,而不是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来设计,这是本末倒置,失去了设计本身的意义,不可取。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认真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好的设计应该不在于是否出图最省事,而在于是否最适合解决当前项目的问题。

2.4对交叉口等重要节点设计不够深入

(1)交叉口渠化车道数不足

杭州市区由于每个市政道路项目在出施工图之前都需要向交警报批,因此对交叉口渠化这一块做的相对比较好。而相对偏远一些地区,如某些县、市里的的市政道路工程,对路口的渠化车道数的重要性往往还没有很好的认识,常常因为一些用地或者投资费用等原因而妥协,左转和直行、右转和直行未分离,渠化车道数不足的情况常常见到。

以笔者曾经做过的杭州江干区桐德路(德胜路~南都路)为例,桐德路一般路段为双向四车道,交警在初步设计评审会议上要求桐德路与南都路的交叉口平面交叉口渠化为“4进2出”,即1个左转专用车道+2个直行车道+1个右转专用车道,这样一来,原来路段两个直行车道保持不变,各向交通流在进入交叉口前已经各行其道,同时结合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可最大程度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2)交叉口竖向设计与排水设计衔接

雨天交叉口积水也是城市道路中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除了地形因素(如锅底地形)、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外,有些也与设计的失误有关系。例如有些设计者生硬地将两条道路的中脊线相交,形成四坡排水,仅仅依靠每个角落一处的雨水口排水,由于初期雨水很脏,夹杂着大量泥土、落叶和塑料等杂物,容易阻塞进水口,往往造成交叉口大面积积水。

为了便于将雨水排出交叉口,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地形,使至少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远离交叉口,且应该合理的增加雨水口布置数量,避免各条道路上的雨水相互流入另一条道路[1]。

(3)公交停靠站等特殊路面缺乏加固设计

公交停靠站尤其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沥青路面是易损路段,究其原始是因为公交车停靠过程中对路面施加了复杂的作用力:车辆转弯的侧向力、停车时的摩阻力、起步时的摩擦力等等[2]。公交停靠站的路面损坏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会给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带来隐患,但从目前的许多道路设计图纸来看,不少设计者依然是按照传统的车行道路面结构、非机动

标签:;  ;  ;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