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及案例分析

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及案例分析

张媛[1]2004年在《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中介机构又是任何成熟的证券市场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现代证券经营机构,之所以要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发达国家莫不如此,更重要的是在深化我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甚至国际化的资金流动和资产重组或资源的重新调整配置是企业制度改革的关键步骤,将决定改革的成败。而市场化的企业改革,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合并、收购乃至集团化发展都有赖于证券市场从多方位给予企业以资本支持和服务,因为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涉及证券的发行,为企业的兼并、收购提供策划、财务咨询和融资服务,关系到企业发展和市场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我国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券商的发展却并不令人满意,运行还很不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证券监管体制走向市场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券商的运行机制正处于转型期,但是强化与简单复制旧有的运行模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日趋规范的行业竞争格局下,利用非市场竞争手段获利的空间将会日渐缩小。券商的经纪业务由于成本的刚性和佣金市场化已经无利可图;自营业务受市场制约和券商投资能力影响很大,收入缺乏稳定性;保证金利差收入随着保证金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管理与收益将还原给银行,这块收入券商是无法长久指望的。针对这一现实,券商必须通过业务创新来实现盈利模式的有效切换。投资银行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这是券商的发展方向。业务创新是投资银行业务的生命线,券商在抓好投资银行基础业务的同时也必须走出目前单一的承销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券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投资银行业务几乎涵盖了所有资本市场业务,鉴于我国券商的现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所有业务的全面创新和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在不同时期有重点地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业务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目的、定位清楚、符合实际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才是最重要的。结合实际,笔者认为我国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应该在支持企业改造的并购产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上积极创新,实现业务功能的多样化。通过中信证券这一案例的分析,笔者又将创新的投资银行业务总体规划为四个发展阶段,重点开拓企业并购业务,积极准备、尝试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加强了业务创新操作的可行性。

余蔚[2]2005年在《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是中国券商当前的热点话题。在11家获得证券业协会创新试点资格的券商中,就有6家围绕集合理财业务设计了创新方案。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日益成为券商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由于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刚刚起步,应该如何创新尚无蓝本可以参考。创新试点券商都只是在结合自身运营模式与资源优势下,探索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方案,并慢慢积累创新经验。券商的创新方案仍待市场检验。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国券商业务创新的大背景,指出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重要性与发展契机,并通过回顾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提出总体构想。本文还对中国创新试点券商的资产管理创新思路及产品创新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了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围绕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以创新背景、业务发展、国外经验、创新思路、创新实践为链,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中国券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背景。本章通过国际对比分析了中国券商业务创新的必要性,指出资产管理业务创新在中国券商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与发展契机。中国证券市场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券商面临生存危机,为了构造新盈利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国券商必须加强业务创新的能力。而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风险低、发展潜力大,且与券商投行、经纪业务等业务联系紧密,因而是中国券商业务创新的突破口。目前,金融资产投资需求、金融市场环境以及证券监管政策都为中国券商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第二章,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状况。本章通过系统回顾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历程,指出其在产品与业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中国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初步规范、规范与创新四个阶段,其业务规模较小、经营业绩不佳。中国券商的资产管理产品存在保证或保本收益、期限短、投资品种少、投资风险雷同等问题。业务管理上,存在操作不规范、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不

陶诚[3]2013年在《证券行业竞争加剧状况下的券商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厘清证券行业发展的规律和规制改革路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证券行业法规制度改革历程。我国证券业刚开始由地方监管,后变化为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经历了从各地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证券法》的出台推动了中国证券业监管体系和职责进一步理顺,中国证监会成为证券行业监管核心,各地证监局、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组成了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为核心,各种部门规章、规范文件为辅助的证券行业监管体系和自律体系,对从业机构和人员资格准入、行为准则和业务环节等实行多层次制度约束。文章利用行业结构与集中度的理论分析证券了券商行业当前所处了竞争态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公司营业利润的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券商在营业利润上也处于较为分散的状况。在券商收入结构上,主要集中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这叁项传统业务上,其中证券经纪业务主要以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为主,投行业务集中在公司融资上,自营业务占比仍相对较小。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业务结构的雷同和业务的同质性使证券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价格几乎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基于券商行业竞争态势研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券商盈利模式的特点,即国内券商的盈利模式仍然以经纪业务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化。国内券商盈利容易受到行情因素制约,具有不稳定性和周期性。随着直接投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的推出,中国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盈利模式显着优化尚需时日。文章在分析了行业竞争和当前盈利模式后,通过对比我国券商功能定位与国际知名投行的差异,分析得出我国证券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业务属性上基本是以本源型、传统型业务为主,因而呈现出功能单一、定位简单的特点,其融资中介功能是当前国内券商主要的价值体现。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发行业务正是投资银行履行的融资中介功能的体现。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急需发展、扩张的阶段,资本市场的扩张使得我国投资银行的资本中介业务拥有巨大市场,近些年来我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发展就与传统业务带来的巨额利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在第二部分先从分析当前券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入手,然后再探讨盈利模式转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力量。本文认为金融创新是提高券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内在动力,而券商进行金融创新的根本动因在于适应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因而,为了适应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是券商转变盈利模式的内在动因,而金融创新为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路径和方式。而外部制度变革和管制放松的过程是业务范围和规模拓展的外部力量。文章结合2012年5月召开的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大会分析规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文章认为在中国基础性制度建设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证券业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和市场结构趋好的形式下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而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大会政策的导向将有效提振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放松对于券商的监管限制,从政策和监管环境上加以鼓励行业发展和创新。文章第四部分基于国信证券经纪业务情况,对券商经纪业务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发展建议。本文认为经纪业务应加快转型,打造以服务佣金为主的盈利模式;结合国信证券经纪业务发展情况,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盈利模式的转型:(1)保持原有经纪业务优势和基础,维持好现有客户,保持一定的通道佣金收入,以此作为基本的竞争基础。(2)加快在全面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分类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做好向服务佣金模式转变的准备。(3)尝试进行“门店”的筹建和运行,将其作为证券超市的雏形。(4)大力发展投资顾问业务,积极开展创新业务。(5)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品质和标准化。

徐茜[4]2011年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架构,投资银行便是华尔街的灵魂和骄傲。但自2008以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一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悉数轰然倒塌或是兼并重组,推动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①。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下,全球资金链条急速缩紧,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生产大幅放缓,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到了2011年依然没有走出危机。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毅然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稳定人民币汇率,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出经济低谷做出努力,并显示出了经济大国的魄力。进入2011年以来,外围环境不确定性因素陡增,欧洲债务危机再起、美国主权国债评级被下调、中东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等突发事件,不断打乱中国资本市场的节奏,输入型通胀和CPI高启不下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难点。中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不再是可以独立于世界经济体之外的“世外桃源”,世界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主题背景,风云突变下作为发展和转型中的资本市场主力--国内证券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华尔街投行模式重塑,曾经金融业顶礼膜拜的“投资银行老师”们纷纷倒下,但金融全球化正在把快速崛起的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当仁不让的推向世界金融舞台的中心,研究适合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本文将从金融和投行的价值链分析入手,对比国内外典型投行盈利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异同,力求站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对中国券商投资银行的盈利结构和投行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构建,有幸作为中国金融投行人员中的一员,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袁成[5]2003年在《中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券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地方向全国的快速发展过程,并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产业融合、全球化以及放松金融管制等趋势作用下,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当前国内券商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整个产业也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结构调整阶段,这客观上要求国内券商尽快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作出正确的战略决择以适应这些变化。 当前有关中国券商发展模式或竞争战略的研究颇多,并提出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从某个侧面展开研究和分析,而未能站在整个产业的高度,将发展模式、竞争战略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本文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内外投资银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之间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进而为国内券商提出一个选择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的指导性框架。 具体而言,本文可大致分为叁大部分。首先,在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后,着重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以及公司战略理论,对产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战略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达叁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目的是为进一步详细研究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一般和特殊的规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铺垫。 其次,有针对性地选择美、英、德、日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进行国际比较。它们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先后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中出现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特别是自8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以来的发展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国际投资银行业中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最后,继续沿用比较的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券商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探讨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一些重大因素对我国券商发展带来的可能影响,其中包括金融全球化等代表国际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和国内券商的现实情况,分别提出了大型专业化投资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战略联盟以及中小型经纪商等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的优势、适用条件及其相匹配的主要竞争战略。

赫凤杰[6]2016年在《美国投行FICC业务发展经验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美国投行的核心业务,FICC业务具有交易性、数量化、规模化、杠杆化、机构化等五大特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投行FICC业务全线收缩,业务结构深度调整,产品呈现标准化、场内化趋势,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展到个人客户。中国券商FICC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外部制度性障碍及自身资本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约束,该业务发展迟缓、贡献偏低。本文结合美国投行经验及中国券商实际情况,对中国券商FICC业务发展提出了六大建议,即产品研发兼顾机构与个人客户、适度运用财务杠杆、广泛使用量化交易、重塑风险管理体系、整合部门架构及择机开展海外并购等。

陈爱军[7]2006年在《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后,全球遭遇证券业寒流,我国和欧美国家其他证券公司都受到了挫折,业绩下滑并一度大幅裁员,但不同的是欧美证券公司只是盈利数量下降,少数出现亏损,全行业仍保持着盈利,然而我国证券公司只能面对行业性亏损。鲜明的反差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显然,从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为我国证券公司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对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的证券公司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造成的局面是有很多原因的。但这些原因共同的背景就是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单边下行的运行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信心的减弱使证券公司的客户骤减;由于我国缺少做空机制,没有金融衍生工具供证券公司规避风险,因此在股市不景气时,证券公司只能无奈地接受亏损的现实……但是,这些仅仅是外因,而决定这种情况的内因却是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业务结构单一,缺乏风险规避的意识和手段。这种“偏食”的模式势必造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盈利能力上“靠天吃饭”的结果:“天”帮忙时“暴饮暴食”,“天”不作美时只能闹“粮荒”。因此,与其说2002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行业性亏损是行情低迷的结果,倒不如把近年来证券公司的亏损和2001年前证券公司的暴利看成风险作用的两种结果,也是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盈利模式下的必然结果。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提出这个问题的相关背景,并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做出诠释,最后简要的阐述了其它学者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上的进展情况。第二章对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既回顾了发展情况,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叁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基本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盈利结构的剖析,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盈利模式普遍存在“偏食”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其“靠天吃饭”的盈利结果。通过与国外证券公司的比较,我们感受到了“均衡膳食”和“偏食”之间的强烈反差。第四章是在第叁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形成我国证券公司“靠天吃饭”这种经营模式的原因。从证券公司自身的因素讲,对各种业务的理解决定了其业务结构,而业务结构最终势必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和盈利模式。此外,制度性因素也对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改变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就短期而言,证券公司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的,只能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发展趋势改变侧重,并以此对其盈利模式进行微调。

薛超[8]2017年在《“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券商经纪业务创新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壮大发展,作为券商内部最为传统且主要的业务部门经纪业务,长期处在金融牌照监管限制的大背景下开展经营活动,随着证券分支机构开设的限制终结,交易佣金率市场化发展已成潮流,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推广应用,市场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券商证券经纪业务正历经重大变革,改变不仅来自格局的变化,更来自经纪业务内涵的日新月异。当前证券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券商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满足工商业和社会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等方面存在专业实力不足。行情起伏不定,持续的市场低迷使得证券公司通道类业务盈利水平下滑严重,加剧券商专业化的服务实力欠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高效率的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实力欠缺充分暴露,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已是必然。本文从当前中国券商面临的经纪业务困境着手,通过对中国券商经纪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当前大型券商创新发展的主要成果以及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券商创新机制体制,论述当前券商经纪业务发展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专业化、创新化趋势,搜集整理了一些适应于当前券商经纪业务转型的创新措施,提出中国券商互联网经纪业务创新发展的路径。

李婉欣[9]2017年在《海通证券收购圣灵投资银行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境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投资共计729宗交易,涉及金额共计3318.74亿美元,相比2015年增幅高达246%,其中金融机构参与有30余起,而涉及券商海外并购仅2起。面对境内企业海外并购“井喷式”的增长,中国资本将会有巨大的外流需求,而专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可以帮助这些资本“走出去”、“走得稳”。在境内企业海外并购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国内券商海外业务发展机遇大增,而国内券商在布局海外市场态势上的略显消极,恰恰凸显出国内券商在海外并购上的整体“缺课”。因此选择国内券商海外并购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或可为国内券商海外并购提供可兹借鉴的参考。选择海通证券收购圣灵投资银行(BESI)案例进行研究主要一方面是此次收购在2015年已经全面完成交割,另一方面此次并购是中国证券公司收购总部位于欧洲的投资银行的第一单。文章首先对海通证券境外业务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就海通证券目前境外业务及海外战略布局概况作了分析,认为海通证券2008年后境外业务提高与海外布局的扩大有明显关系。其次,文章介绍了案例的并购主体和并购过程,并从收购的价格、动因、协同效应及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从价格方面分析,无论从个别分析还是行业分析的角度来看,并购价格是相对合理的;从动因方面分析,认为此次并购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海通证券为进一步加大海外布局,进军欧美市场,二是圣灵投资银行是良好收购标的资产;从协同效应方面分析,此次收购为海通证券既带来了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的经营协同效应,也带来了财务能力的提高、合理避税和预期良好的财务协同效应;从风险方面分析,此次并购在过程中存在并购目标不明、融资支付的风险,并购完成后也存在文化整合风险、财务风险。最后,文章在上述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此次案例提出了国内券商要把握好当前发展的新机遇,国内券商海外并购时要慎重选择被兼并方的结论,也提出了针对文化风险、财务风险两个方面的相关建议。

薛婷[10]2011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券商投资行为分析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促使金融市场由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向机构投资者为主导转变。与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不同,资本市场在风险的演变、风险偏向的传导、信用评价和对基本经济要素的反应及其变化,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也更为直接。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机构投资者,券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也成为一颗定时炸弹,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近几年,证券公司自营业务存在使用不规范账户进行自营、超比例持仓、持股集中或涉嫌操纵市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对中国证券业的发展造成创伤。本文对中国券商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展开,行为金融学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理论之一,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投资者行为分析的主要理论。此外,近年来券商作为资本市场上投资机构中的主力,自营业务在券商的日常运作中占到很大的比重,券商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直接影响其他机构和散户的投资行为。因此,本文将以行为金融学为理论依据,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现实依据,对券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是根据深交所关于券商的相关数据,分析出券商在证券市场上的持股特点、持股集中度和重仓股,从而验证行为金融学理论中关于机构投资者投资时呈现的羊群效应和集中持股等特点是否也出现在券商自营的投资过程中,从而根据这些指标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及案例分析[D]. 张媛. 吉林大学. 2004

[2].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研究[D]. 余蔚. 武汉大学. 2005

[3]. 证券行业竞争加剧状况下的券商盈利模式研究[D]. 陶诚.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研究[D]. 徐茜. 云南大学. 2011

[5]. 中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战略研究[D]. 袁成. 复旦大学. 2003

[6]. 美国投行FICC业务发展经验及启示[J]. 赫凤杰. 证券市场导报. 2016

[7].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性问题研究[D]. 陈爱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8]. “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券商经纪业务创新发展探讨[D]. 薛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9]. 海通证券收购圣灵投资银行案例研究[D]. 李婉欣. 深圳大学. 2017

[10]. 中国资本市场券商投资行为分析及政策建议[D]. 薛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中国券商投行业务的发展及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