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行为论文_张圆刚,余向洋,程静静,余润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市,绿地,意向,特征,地方,月亮,风景名胜。

游憩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圆刚,余向洋,程静静,余润哲[1](2019)在《基于地方情感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建构与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情感作为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和江西婺源县江湾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目标导向行为模型进行拓展和重塑,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的解释与预测配适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地方情感对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效果最显着,其次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选择意向总效果呈现不同的影响趋势;通过对态度因素进行重塑,提升了整体模型的解释与预测力;加入愿望(欲望)因素,相当于地方情感、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通过态度诱发具有情感性动机的愿望(欲望),扮演了催化愿望(欲望)的角色,进而产生了游憩行为意向。(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震,戴泽钒,楼嘉军,刘松[2](2019)在《基于数字足迹的城市游憩行为时空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为案例,通过携程网采集数字足迹,运用集中指数、峰值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时空二元视角比较居民与游客两类典型城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1)居民在夏季和秋季有明显的户外游憩倾向,通常选择在非节假日出游;游客出游时间的集中指数较高,季节波动性较强,容易在寒暑假和黄金周期间形成客流高峰;2)康娱休闲类游憩资源深受本地居民喜爱;游客更偏爱知名度较高的观光旅游类游憩资源;3)居民游憩网络密度较高,核心景点的辐射能力较强,不同区域景点之间联动明显;游客游憩网络呈现小范围、多中心的空间形态,市中心的多个景点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但对其他资源的带动能力不强。(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罗文斌,唐叶枝,潘慧敏[3](2019)在《基于主客区域身份差异的城市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比较研究——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游客是城市游憩活动的主体,激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既关系到游客文明旅游行为的规范,也关系到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更关系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身份的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景区的依恋情感不一样,其环境责任行为也会存在差异。而对主客区域身份差异的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环境责任行为管理、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区环境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以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两类游憩者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社会统计学方法对主客区域身份差异的城市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差异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因子分析显示,城市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主要表现为环境维护行为与环境促进行为两大因子;#区域身份对城市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差异存在影响,本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意愿强于外来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愿;(2)两大游憩者群体在具体的环境维护行为、环境促进行为表现上存在差异。本文最后提出若干基于区域身份差异的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的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旅游导刊》期刊2019年03期)

曲雅萍[4](2019)在《浅谈老年行为需求在康养社区游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特殊的关照对待。在康养社区游憩空间设计中一定要将老年行为,与老年人生理,心理与交往的需求考虑在内。让老年人住在社区有一种温暖,舒适,如至而归的感觉。因为康养社区游憩空间主要是为人而设计的,因此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7期)

皇亚丽[5](2019)在《地方依恋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是具有生态价值、娱乐休闲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活动场所,是集娱乐功能与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功能性区域。随着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多,城市公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城市公园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逐渐增大,环境维护的额外成本也逐渐增加,给当地政府和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城市公园管理的过程中,游憩者作为主要受益人,其环境友好行为十分有助于促进城市公园的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的健康发展。因此更加深入的了解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对于保护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城市公园这一特定情境下,以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中的地方理论为基础,探讨地方依恋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及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地方依恋和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的差异,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以长沙市城市公园为例,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472位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理论上,以期拓展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视野,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实践上,从微观上指导城市公园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地方依赖、社会联系均对地方认同有显着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的叁个子维度中,地方依赖和社会联系均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地方认同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没有显着影响;(3)社会联系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的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地方依恋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地方依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5)在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对城市公园的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6)在地方依恋对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对城市公园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着差异,而社会联系对一般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在地方依恋对特殊性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水平上,本地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为城市公园相关管理部门如何通过游憩者的地方依恋来激发游憩者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积极引导游憩者保护城市公园生态环境,减轻城市公园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资金压力,进而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缓解城市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玉梅,王升堂[6](2019)在《六安市月亮岛游憩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憩活动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安市月亮岛是市民钟爱的游憩场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当面访谈及观察的方法获得月亮岛游憩者的职业、年龄、学历、游憩目的等基本信息,问卷结果分析表明,游憩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对游憩行为和游憩动机有较大影响。月亮岛游憩的人群以岛上及附近居住的居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游憩的主要目的是健身。月亮岛游憩环境在人车流量、游乐设施、安全、卫生等方面需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22期)

沈超[7](2019)在《基于运动行为的城市游憩型绿地网络整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健康城市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城乡规划学科正在转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视角,探索关于城市游憩型绿地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等。精细化发展、人文主义城市即将成为必然要求。健康城市的目标要求下,传统的只强调面积、数量等硬性指标的设计思路必将被淘汰。新型运动数据构成了了解城市游憩型绿地运动与传统使用规律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研究提供了可能,为绿地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评价提供了依据,为绿地布局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城市绿地空间网络整合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基于运动行为的视角,研究城市游憩型绿地网络整合方法,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分析,界定了城市游憩型绿地概念。文中结合了相关城市绿地网络空间整合相关研究,以合肥市政务区作为研究对象,将政务区绿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所沿用的思路是“对问题的发现与深入的分析以及有效的解决”。经由针对政务区游憩型绿地网络现状进行剖析时,发现了其各个游憩型绿地之间缺乏关联性,且绿地空间与城市系统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游人的走访中发现,大多政务区居民对于公园游憩型绿地的业态方面存在诉求。而游憩体系“粗放式”问题由此暴露了出来。最后梳理了国外先进案例,以期对合肥市政务区绿地网络整合优化的方法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也指明了研究方向。在研究运动行为的基础之上,本文着眼于网络框架以及实现游憩功能的角度、以合肥政务区为研究对象,探究优化绿地网络的方式。在优化网络框架方面,采取GIS这一工具,基于交通的便捷性、景点的丰富程度、环境的友好性度、土地的兼容程度、客观选择12项指标有效地评估了游憩廊道的选线情况。以迭加剖析为基础加以扩展,获取渗透与联结的廊道框架;优化游憩功能,旨在以居民与市场的需求发挥导向性作用,植入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化与个性化的产品,以观景游憩为基础,加载户外运动以及养生等内容,为绿地网络赋予极强的吸引力以及能够持续发展的活力。深层次地挖掘游憩价值且深入剖析其运动行为,构建且健全整合与优化绿地网络的方式系统。持续加强各多元化要素间的关联,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使所开发出来的资源更具实用性特点,有机地结合水与绿以及城,彼此结合为网络化的游憩框架,从而共享水系资源,并使其充分地融合与渗透游憩的空间以及环境。根据城市游憩型绿地网络整合优化研究,结合政务区天鹅湖公园、匡河公园、汇林公园、儿童公园、赖少奇艺术馆、绿轴公园等绿地现状,在宏观上进行问题剖析,发现各公园之间的联系性存在不足;而各个公园也存在游憩项目单一的相同问题;基于网络结构,以系统性缺失为前提,充分利用GIS法以及层次分析法,针对游憩廊道选线进行适宜地评估,使绿地的网络结构得以优化;深层次地挖掘游憩价值,剖析其不足与问题,优化以下技术路线:发挥主题的引领性作用,以衍生扩容为基础加强强景点间的联动,在整体线路的情况下优化环境,尽可能地做到生态涵养,延伸与有效地整合片区的游憩与生态以及文化方面的资源。以使片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基础上,优化产业链,使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基于对运动行为的方式,将数据进行迭合,最终模拟出基于人的行为偏好的在政务区的游憩型游览线路,即符合政务区观景结构的游憩型廊道。(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旭科,李华,刘文静[8](2019)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游憩行为失控的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特殊的时空重迭性,其游憩行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通过分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游憩行为失控的历史教训,探讨了游憩行为失控的原因,并提出系统化治理对策,即建立城市游憩人群流动的大数据监测体系,科学核定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承载量,构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承载的预警系统,有效扩大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范围,强化多部门应急治理联动机制和构建瞬时巨量游憩人流的疏导分流机制。(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曾真[9](2019)在《基于游客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下的城市绿道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于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了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绿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类“城市问题”的蔓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的支撑空间之一,绿道集生态保护、娱乐休闲、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低碳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等需求。我国城市绿道的建设根本是服务于城市居民,以提供交通、休憩、休闲等功能为主。游憩动机是激发、引导和推动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本文以绿道中游客的游憩动机为切入点,找出影响游人绿道游憩的主要因素。基于游客意愿为导向的城市绿道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均有重要作用。基于不同的游憩动机划分游客人群,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游憩行为差异,为推动城市绿道实现以人为本的功能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选择福州市福道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对福道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憩动机、行为特征以及游憩体验进行探讨分析。(1)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得出福道游客的主要游憩动机包括亲近自然、舒缓身心、探索新奇、保持健康、娱乐消遣、个人兴趣、交流与求知七大类;(2)在得出游憩动机主因子的基础上,将7个主因子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最终将福道游客分为保持健康类、舒缓身心类、探索新奇类、亲近自然与娱乐类四种类型。(3)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行为特征,发现不同类型的游客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出行方式、到达所需时间、游憩时段、游憩频次、游憩同伴、主要游憩行为均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4)游客对于福道的总体满意度大致上可视为基本满意,二级指标层中的满意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环境、游憩体验、基础设施、便民服务。(5)基于各类游客群体在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游憩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结合福道游客的游憩后体验评价,提出以游客的游憩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绿道现状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李佳仪[10](2019)在《上海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游憩者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31日,上海市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实现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转变,成为本市居民及游客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随着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上海打造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浦江两岸要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必须要对居民、游客在滨水公开空间的休闲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明确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关注滨水公共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合理地、高效地开发滨江公共空间,真正实现“还江于民”。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滨水公共空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学者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景观规划和设计方面,因而研究创新性地从滨水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即游憩者角度出发,对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游憩者的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进行问卷调研,借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叁者之间的作用路径与关系。经验证分析之后,本文所有假设显着成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游憩者的感知价值由功能感知价值和情感感知价值两大类构成,功能感知价值包括五个维度,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设施及服务感知、环境感知、文化感知、滨水活动感知和水上活动感知;第二,感知价值内部存在层次作用关系,即功能感知价值对情感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第叁,揭示了滨水区游憩者感知价值对满意度、行为意向的作用机制。通过以上分析,验证了游憩者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影响关系,探究了影响滨水公共空间游憩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为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提供更具体的参考和建议,实现滨江公共空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化开发,为浦江两岸新一轮叁年行动计划助力。(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游憩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上海为案例,通过携程网采集数字足迹,运用集中指数、峰值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时空二元视角比较居民与游客两类典型城市游憩者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1)居民在夏季和秋季有明显的户外游憩倾向,通常选择在非节假日出游;游客出游时间的集中指数较高,季节波动性较强,容易在寒暑假和黄金周期间形成客流高峰;2)康娱休闲类游憩资源深受本地居民喜爱;游客更偏爱知名度较高的观光旅游类游憩资源;3)居民游憩网络密度较高,核心景点的辐射能力较强,不同区域景点之间联动明显;游客游憩网络呈现小范围、多中心的空间形态,市中心的多个景点占据了重要的核心位置,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但对其他资源的带动能力不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憩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圆刚,余向洋,程静静,余润哲.基于地方情感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建构与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9

[2].刘震,戴泽钒,楼嘉军,刘松.基于数字足迹的城市游憩行为时空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9

[3].罗文斌,唐叶枝,潘慧敏.基于主客区域身份差异的城市游憩者环境责任行为比较研究——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导刊.2019

[4].曲雅萍.浅谈老年行为需求在康养社区游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风景名胜.2019

[5].皇亚丽.地方依恋对城市公园游憩者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张玉梅,王升堂.六安市月亮岛游憩行为特征调查研究[J].智库时代.2019

[7].沈超.基于运动行为的城市游憩型绿地网络整合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

[8].王旭科,李华,刘文静.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游憩行为失控的治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9

[9].曾真.基于游客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下的城市绿道优化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10].李佳仪.上海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游憩者感知价值、满意度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消费无差异曲线(资料来源:吴必虎.上...不同区位设施的使用曲线(资料来源:...邯郸市居民闲暇游憩活动空间分布规律...深圳广岭社区Fig.5-20ShenzhenGuan...—4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时空规律与...环洲、樱洲游憩行为分布综合图

标签:;  ;  ;  ;  ;  ;  ;  

游憩行为论文_张圆刚,余向洋,程静静,余润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