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臧铁钢[1]2003年在《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先进维修技术(Advanced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MT)的目的是要在控制成本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先进维修技术,以实现高质高效的维修过程。但目前对于AMT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AMT的维修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开发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Resource Information Supporting System of Advanced Maintenance Technology,RISSAMT),对基于AMT的维修资源管理及其实现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有: (1)提出了基于先进维修技术的维修资源管理的应用框架,以资源整体性观点阐明了维修资源管理应用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并建立了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数学模型; (2)对维修资源信息的分类、描述结构进行了分析,对维修资源信息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修资源信息冲突的消解和不确定维修资源信息的处理方法; (3)建立了基于先进维修技术的维修资源配置决策的模型及其评价标准。提出了考虑风险的维修资源需求状态的识别方法,并且将EP(Evolutionary Programming)算法用于维修资源的柔性配置过程,并提出了维修需求/维修资源的分析模型,分析了维修资源元素间的关联关系,揭示了维修资源元素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判断RISSAMT群决策可靠度的方法; (4)建立了基于Rough集理论的维修资源配置知识的表达、获取和应用体系,提高了RISSAMT的智能决策水平; (5)提出了基于EIP(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接口的RISSAMT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相挂接的实现结构及其数学模型,进而提出了基于ERP系统的协同维修资源配置的概念; (6)从软件工程学的角度对RISSAMT的开发过程和管理技术进行了说明。 本文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有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臧铁钢, 楼佩煌[2]2007年在《面向先进制造系统的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介绍了面向先进制造系统的先进维修技术(advanced maintenance technology,AMT)的概念;以信息理论为基础对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resource information support system of advanced maintenance technology,RISSAMT)的数学模型、基本性质进行了讨论。本文还对RISSAMT的特殊结构特点和功能集成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为进一步完善和开发面向先进制造系统的新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框架。

彭琳[3]2005年在《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设备运行状况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对企业的设备维修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管理者们关心的问题。基于此目的,本文将智能决策技术与资源计划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智能决策支持下的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当前各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智能决策支持的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功能;论述了系统中信息的表示和知识的推理;阐述了维修资源计划的形成和实现,建立了资源配置模型,解决了维修资源的冲突和竞争问题;探讨了该系统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 然后结合实例,采用并行设计的方法对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其中本文着重描述了该系统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和步骤,给出了运行实例。 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系统应该进一步完善的工作内容,并对维修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李鹏[4]2004年在《军医大学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地图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研仪器设备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完成医、教、研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决定医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不仅代表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水平,而且还代表一个科研机构的研究规模,但只有将科研设备与研究者的专有技术相结合并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形成科研组织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因此,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管理与共享,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是围绕科研设备资源所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总称,主要任务是为医学科研提供恰当的仪器设备服务,发挥科研仪器设备最佳使用效益等。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地图能充分发挥科研仪器设备的能动效益,构建专有技术与异质性资源的有机结合,建立人—机—技术的互动系统平台,实现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实现军医大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优势化、经济化,达到技术与设备资源的多赢、互动、联通与实效,有利于促进专有技术和核心资源融合,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通过对知识管理、技术资源、资源基础理论的探讨,回顾分析国内外仪器设备管理理论,阐述了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特点与高等医学院校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概况,建立一个高等医学院校科研仪器设备知识管理评价模型,分析医学院校科研设备管理的状况,讨论医学科研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观点出发,从知识管理的高度,融合知识管理平台软件技术理念,通过对第叁军医大学科研设备资源的数据调研、分析,与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构建军医大学科研仪器资源分享系统模型,企图架构医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建立一个人——技术——设备的有机结合,以人为主导的“知识地图”。实现初步的军医大学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分布、资源共享、资源协调、知识管理等平面化、数字化、系统化。有利于促进专有技术与异质性资源有机结合,建构学科科研核心竞争能力。

张琼妮[5]2014年在《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产出和效率的影响日益显现,如何搭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桥梁,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即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或产学研对接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产学研各方在虚拟环境下的协同。因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体系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将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协作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文献回顾与基本理论研究。论文通过对区域创新相关理论、产学研合作模式、区域创新平台、区域创新政策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细阐述,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基本理论部分,首先分析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的特点,指出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系统是以知识流(信息流)的强度及其特征作为其边界,同时网络环境为区域创新系统带来新的创新资源,即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体,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以及电子商务对集聚产业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紧接着深入研究影响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效应的因素,包括创新主体间关系因素、协同创新环境因素和协同创新技术保障因素叁个层次,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协同创新平台、政府政策支持在区域协同创新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型。并提出多元化区域创新政策理论,研究其协同机理,认为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是通过统领性政策、系统性政策、多样性政策和交替性政策的协同配合,达到矢量合力的目的。2.从资源协同和创新主体协同角度出发,提出网络环境下的泛资源虚拟型区域创新模式,并从资源提供模式、知识复用模式和产学研对接模式分别展开论述。论文借鉴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将创新资源独立封装,在网络平台上以一种按需即得的方式提供给创新主体。为了更好地利用创新主体各方拥有的知识,将产学研各方的知识模块化,以知识库的方式进行存储,在知识库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匹配来支持创新。由于虚拟的组织关系,创新主体各方很难近距离了解对方,因此产学研之间的创新资源如何快速准确地匹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将匹配条件指标化,并设置权重,构建了双方满意度优化模型。3.基于泛资源创新模式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研究。主要解决创新平台中的资源整合和创新主体交互两大问题。论文首先详细阐述了Agent、语义、云计算等相关技术与泛资源模式的关系。然后在分析产学研各方语义异构性的基础上,基于XML和知识本体研究创新资源整合方法。其次,论文从基于Agent的产学研匹配,基于Agent的产学研实时交互,到基于Agent的产学研协商,围绕着产学研协同过程展开研究。设计了基于Agent的产学研匹配算法和基于Nash模型的产学研协商算法。以企业Agent代表资源需方,高校或科研机构Agent代表资源供方,研究如何通过中介Agent和通讯模块进行联系。并基于Java语言,对基于Agent的产学研匹配的核心模块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验证了匹配算法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基于泛资源创新模式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架构。4.第6章详细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创新信用机制。列举区域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信用缺失行为,运用博弈分析、信息经济学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揭示区域创新活动出现信用缺失的原因。然后,着重研究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和优化科技信用环境等措施,并重点研究基于网络平台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创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良好环境。5.第7章基于多元化区域创新政策理论,从科技进步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政策体系建设。并且结合以色列的多层次研发机构和科技计划导向机制介绍国外的先进经验。6.最后,论文基于前述的研究成果,将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与平台构建方法运用于台州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台州区域创新平台和基于知识复用的行业创新平台,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论文的贡献在于充实了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创造性地将知识复用和案例推理的思想用于区域协同创新中,提升知识利用率;将计算机技术有效融入管理学研究中,解决虚拟环境下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主体的匹配与协同;提出的多元化区域创新政策理论,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和提高政策的协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晓健[6]2010年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地域多元化战略是当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的分散性和复杂性,如何把分散的市场有效地控制运行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成为企业实施地域多元化战略的关键。进而,中国企业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即构建合适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支撑这种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理论上,中国市场的分散性现实已得到中国经济学理论界的认可,然而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迫切需要整合制度基础观(IBV)和资源基础观(RBV)来解释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同时,将一直游离于战略和组织研究之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整合在战略、控制的框架内是一个可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契机。基于上述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提出以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旨在揭示中国企业是怎样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实现在国内地域多元化中对异地组织的控制,从而提高地域多元化绩效。即,探讨信息技术能力为企业总部对异地组织实现集权的统一性和分权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企业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能力以应对中国市场分散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地域多元化下的控制机制、信息技术能力与绩效的概念模型,然后采取国际上规范的学术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抽样选取青岛啤酒、中集集团、海尔集团和苏宁电器等四家行业领导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多种方法和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采取内容分析、编码、类型匹配分析(Pattern matching)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运用多重数据间的叁角验证(triangulation)等方法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后进行文献对话、讨论和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命题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讨论,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在信息技术能力与制度因素(当地市场化程度)、市场因素(行业一体化潜力)和组织管理传统的交互作用下,企业采取了基于活动的、在不同价值活动集权分权同时并存、动态协调的控制机制。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当地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行业一体化潜力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企业的集权文化越强,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第二,信息技术能力并不直接对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发生调节作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效能这个中介来发生调节作用。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正向调节了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效率效能时,研发、财务、采购、生产的集权控制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绩效。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快速反应能力效能时,营销/服务的集权控制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绩效。第叁,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在企业地域多元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多样化和复杂的各地环境,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控制机制设计相互制约、共同演化,体现在关键价值活动的不同控制程度组合,从而解决了与异地二级组织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但是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企业在管理问题导向和信息技术导向等两个方面的驱动下呈现出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的演化路径。第四,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在分散的中国市场中采取母子公司制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但实际上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设计控制机制,使得企业在母子公司体制下产生出总分部的整合效应实现对效率机制的追求,这是企业面对制度压力的主动性战略回应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亦即,企业内部采取基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控制制度安排来追求效率机制,弥补了由于适应外部合法性而造成的组织效率的损失。第五,即使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制度化压力,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不单纯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对制度的战略选择、适应和回应,以及最终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还是基于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实现的,这又是符合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及其演化路径,创新点与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以IBV分析中国企业基于国内市场分散性下某一具体的战略行为在一定程度扩展了IBV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解释范围,验证了合法性机制理论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新的情境对象,推动了IBV理论中关于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本文整合RBV观点拓展了IBV的合法性机制在中国企业战略行为解释力度。第叁,本文将战略、控制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合理的理论逻辑整合在一个框架内,大大丰富了对信息技术的战略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认识,弥补当前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足。亦拓展了对控制机制的研究。第四,本文运用国际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揭示“怎样”的内在机制问题,推动了情境嵌入式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对地域多元化研究、组织控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在实践上,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在经济转型同样的阶段、面对同样的制度环境,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成为“杰出企业”?结构化地呈现并从理论上凝练出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国内采取地域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实现整合、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行为规律、特点和路径,这将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战略决策者具有积极的前瞻性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宛西原[7]2004年在《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工作模式及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当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正在对该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然而,目前该领域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方法和具体技术方面,在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的工作模式和过程控制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为此,论文从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技术等方面,对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Networked Product C ooperative DevelopmentSystem, 简称为NPCDS)的工作模式及其产品开发系统的过程控制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以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产生背景和开发过程。阐明了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对与论文研究主要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论文提出了一种多因素综合优化NPCDS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该方法从任务层、活动层和交互层叁个方面研究了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NPCDS)的工作机理,从而给出了基于时间、基于设计过程和基于设计对象的实现NPCDS的叁种工作方式。同时,论文对企业产品开发资源、产品开发决策过程、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产品开发制造过程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有机集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应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全过程集成模型,建立了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应用模式。在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任务的分解与分配技术方面,提出了基于协同维度、任务分配度和最大分配度原则的任务分配方法,建立了按产品功能划分任务、按照产品组成单元划分任务、按照产品开发过程划分任务和按照产品开发资源划分任务的4种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方法和关系为工作单元的信息处理统一模型,该模型能有效表示信息的转换和处理过程,将该模型用于产品开发过程的信息流控制与管理,从而建立了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多级递阶控制结构和过程控制模型,并针对NPCDS的过程控制目标建立了短作业信息反馈、开发过程信息跟踪和信息资源优化的产品开发控制策略。最后以论文提出的 NPCDS 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建立了 NPCDS 环境下,野营水处理装备开发的总体结构、协同工作方式和业务管理模式,构建了产品网 III<WP=6>中文摘要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原型,并成功地应用于野营水处理装备的开发,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陈伟[8]2007年在《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围绕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重点对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体系结构、结构优化、系统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远程服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从设计、生产、销售到维护和报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优化整合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有可利用资源,以构建新的远程服务系统的组织模式,形成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多对多”的远程服务组织模式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必然要求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建立远程服务系统。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不仅适应了产品全生命服务周期的新理念倡导下的“多对多”远程服务组织模式,而且是完全意义上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架构。由于具备协作性、自适应性、敏捷性、松散性等特点,基于服务定制的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不仅仅是传统的远程服务模式向“多对多”的远程服务模式发生的变革,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产业模式。依据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完全信息系统、最大信息系统、最简信息系统参考模型,通过缩小属性集空间,合并属性值相近的节点对象以简化远程服务系统的信息复杂度,并引入了“资源域”的概念,进而导出远程服务系统的管理节点层、资源域层与节点对象层的叁层交互结构。从微观上来看,建立管理节点层、资源域层与节点对象层的叁层交互结构,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所有节点对象进行有序、高效、安全的规范管理。从宏观上来看,通过叁层交互结构可以对远程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均衡统筹各服务功能模块的能力负载,进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开发、运营、管理的成本。构建远程服务系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就是如何对远程服务系统各个资源域的总体配置优化以达到所有资源域负载均衡、高绩效、低消耗的合理化结构问题。本文运用启发式仿真优化方法对远程服务系统资源域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整个仿真优化过程中是以基于演化策略优化算法作为主导因素,在整个仿真优化过程中优化算法不断调整资源域配置结构,触发各个资源域的仿真运行并计算出仿真实验的输出性能指标作为优化算法调整资源域配置结构的重要依据。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可以完全实现远程服务系统面向服务定制机制、事务处理的完全非集中分布式、体系的松耦合结构。数控机床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主要由服务请求代理、专用UDDI注册中心、资源域集合等3大部分组成。机床使用企业一方面以浏览器访问机床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通过服务请求代理完成所提交的服务任务处理;另一方面可直接发送和接受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消息直接与资源域进行逻辑绑定,进而与资源域所属的具体服务实施实体——服务资源节点对象实现物理绑定,完成所提交的服务任务处理。实现远程故障诊断服务的前提是提供现场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机床使用企业首先建立单台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系统,并通过工业以太网构建机床加工生产线监视与控制上位机,最终组建车间级机床加工生产线实时监视与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Web Services部署,以接受远程故障诊断资源节点对象的数控机床现场采集数据的远程传输请求。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是远程服务组织模式发展的必经形态,并且其内涵与外延亦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由于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本文最后就下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李浩, 纪杨建, 祁国宁, 顾新建, 张栋[9]2010年在《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装备MRO集成模型》文中研究说明为消除维修服务的信息孤岛,建立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装备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分析了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复杂装备维护、维修和大修的支持系统体系结构与主要模块;建立了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的系统主业务模型与几个主要的子业务模型,提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集成模型,详细描述了维护、维修和大修系统与产品数据结构、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采购管理、客户/销售管理、产品回收等系统模块的集成。提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装备维护、维修和大修集成模型的关键方法与技术。最后,介绍了工业汽轮机维护、维修和大修支持系统的原型系统。

张小平[10]2008年在《企业资源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资源管理信息化日见重要。资源管理系统是在现有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辅助资源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对现有的企业资源建模和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和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资源进行分类、建模,并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对制造资源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X企业制造资源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制造资源的静态结构模型、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资源模型、信息模型、物理模型、能力模型和关联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建立了系统功能的UML模型。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仓库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基础数据管理模块。本文重点对资源管理系统的设备管理功能模块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X企业设备管理的特点,结合该企业设备管理的实际,进行了设备管理子系统的开发。本系统使用J2EE企业解决方案,构建了B/S模式的企业软件系统,保证系统的健壮性和可扩充性。通过设备管理子系统的应用,使X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为实现资源管理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同时,本文对其他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或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臧铁钢.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面向先进制造系统的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研究[J]. 臧铁钢, 楼佩煌.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7

[3]. 设备维修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彭琳. 南昌大学. 2005

[4]. 军医大学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地图构建的研究[D]. 李鹏.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5]. 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D]. 张琼妮. 浙江工商大学. 2014

[6]. 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D]. 王晓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 产品网络化协同开发系统的工作模式及过程控制研究[D]. 宛西原. 重庆大学. 2004

[8]. 制造企业分布式远程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陈伟. 同济大学. 2007

[9].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复杂装备MRO集成模型[J]. 李浩, 纪杨建, 祁国宁, 顾新建, 张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0

[10]. 企业资源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应用研究[D]. 张小平. 北方工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先进维修技术资源信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