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赵彩艳,朱肖亭,王二耀,徐照学,施巧婷

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赵彩艳,朱肖亭,王二耀,徐照学,施巧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粉,麸皮,酵母菌,固态发酵

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赵彩艳,朱肖亭,王二耀,徐照学,施巧婷[1](2019)在《以玉米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酵母菌发酵,以玉米粉和麸皮为主要培养基原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以接种量、料水比例、发酵温度、发酵周期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75%,麸皮21%,NH_4NO_32%,KH_2PO41%,MgSO_41%。适宜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2%,料水比例1∶1.5,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66 h,该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56%。(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丽芝,翟羽佳[2](2019)在《葡萄皮渣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经榨汁或发酵处理后的葡萄皮渣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单细胞蛋白的应用前景及其饲用价值的优越性,探讨了葡萄皮渣的营养成分及葡萄皮渣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葡萄皮渣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缓解日益紧张的饲料资源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李佳瑶,周珺,王媛,温宇婵,赵宝顶[3](2019)在《柑橘皮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固态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柑橘皮为主要原料的条件下,将混合菌种(绿色木霉、康宁木霉、枯草芽孢杆菌)加入不同浓度的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和水等营养物质,进而测定已降解粗纤维和生成蛋白质含量,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已降解粗纤维和生成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数据表明,混合菌种在含0.15 g尿素、0.3 g硫酸铵、0.06 g磷酸二氢钾、0.007 5 g硫酸镁和14 m L水的培养基30℃培养72 h条件下,可在保证蛋白质高产出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降解纤维素。(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何永聚,赵晓伟,郭金梅,陶家树,李春刚[4](2018)在《非粮型单细胞蛋白饲料对育肥猪的饲喂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或利用大宗非粮型单细胞蛋白饲料资源。[方法]利用鸡粪发酵物、发酵配合饲料,按不同比例分别与常规配合饲料和自配无抗配合饲料混合,同时利用10%酿酒酵母培养物和90%常规配合饲料混合,进行育肥猪饲喂试验。通过比较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喂效果,探讨鸡粪发酵物和发酵自配无抗配合饲料的最佳添加比例,分析酿酒酵母培养物的饲喂效果。[结果]添加自配无抗配合饲料的试验料肉比均低于对照组;鸡粪发酵物添加试验组中,用15%鸡粪发酵物替代常规配合饲料的试验组A3料肉比最低;发酵配合饲料添加试验组中,添加20%发酵自配无抗配合饲料+80%自配无抗配合饲料的试验组B2的料肉比最低;使用10%酿酒酵母培养物替代常规配合饲料试验组C1的料肉比低于对照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添加鸡粪发酵物的试验组中A2组毛利润最高,添加发酵配合饲料的试验组中B2组毛利润最高。[结论]研究可为新饲料原料的开发、原料发酵处理等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实现农牧废弃资源的高效和增值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张阿强[5](2017)在《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秸秆是世界公认的最大可再生资源,而玉米秸秆作为最常见的农作物秸秆,在我国的储量相当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玉米秸秆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大部分被废弃焚烧,这不仅浪费资源,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利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单细胞蛋白,可以在提高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由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主要对利用玉米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过程中的菌种选育、材料预处理和发酵条件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获得适宜降解玉米秸秆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对米曲霉、黑曲霉、绿色木霉和炭黑曲霉四株纤维素酶产生菌的产酶能力进行比较,确定以黑曲霉作为发酵玉米秸秆的生产菌株。经过单因素实验对黑曲霉在玉米秸秆上产纤维素酶时麸皮、氮源、接种量和吐温-80含量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了黑曲霉产酶过程中的料水比、初始pH值和发酵时间。最终,确定了黑曲霉在玉米秸秆基质上产酶的条件:玉米秸秆16g,麸皮4g,以5%硝酸铵为氮源,添加0.2%的吐温-80,黑曲霉孢子接种量10%,料水比1:2.5,温度30℃,初始pH6,发酵时间72h。为进一步提高黑曲霉的产酶能力,获得高效产酶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对黑曲霉进行了紫外诱变-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在刚果红-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上,获得4株明显的正变株,经固态发酵复筛,选出产酶最高株U2,以此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再用亚硝基胍进行诱变,获得3株正变菌株,再经固态发酵复筛。最后,获得正变菌株N2,其滤纸酶活力达32.14U,较出发菌株提高36.53%,且遗传较为稳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硫酸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浓度以1%为宜,氢氧化钠以0.2mol/L为宜,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5天即可提高玉米秸秆的酶解效率。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叁种玉米秸秆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氢氧化钠预处理效果最显着,其次是生物预处理,再是硫酸预处理,叁者均能提高玉米秸秆的酶解效率,并且这种提高与预处理后的秸秆与纤维素酶的吸附接触能力提高密切相关。从质量损失来看,生物预处理对预处理的损耗最少。为提高生物预处理中的专一性,避免纤维素被大量降解,利用中心组合试验对处理条件进行了优化。拟合得到预处理秸秆酶解率回归方程为:Y=-625.1075+101A+58.92B+17.46C+18.757D+19.2AB-0.18AC+1.575AD+0.32BC-1.95BD-0.785CD-11.62A2-18.52B2-0.10788C2-0.18125D2。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的发酵条件为:pH值5.48、无机盐液中含硫酸锰0.54g/L、发酵温度36.25,装填量9.86g。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认为生物预处理可以更好的保留玉米秸秆中的蛋白质。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出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玉米秸秆发酵产单细胞蛋白的最优条件为:固液比1:2.5,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4天,初始pH6,黑曲霉接种24h后接种产朊假丝酵母,发酵96h,装填量12g。玉米秸秆经发酵后粗蛋白含量达到30.93%,真蛋白提高到16.26%,酸水解后的总氨基酸达12.1%,叁者分别提高了71.34%、126.46%、166.45%,营养价值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5)

季彬,祁宏山,杜军国,曾杨,王治业[6](2016)在《玉米秸秆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前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践发现,利用玉米秸秆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首先对单细胞蛋白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单细胞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对玉米秸秆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希望能够为该种生物转化手段的应用推广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6年10期)

张海涛,杨海君,刘文斌,邵金华[7](2015)在《柚子皮渣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柚子皮渣为原料,以康宁木霉、白地霉、酵母菌、产朊假丝酵母为菌体,用卵清蛋白为标准品和双缩脲试剂制定标准曲线,探究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分别固态发酵后产单细胞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白地霉与康宁木霉组合菌发酵效果最好,培养基发酵7d后蛋白质含量达到8.060g,占培养基干重的19%左右。发酵效果受温度、p H值、接种量、培养基含水量等因素影响,用正交实验获得白地霉与康宁木霉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最适p H值5.5,最适发酵温度25℃,最适接种量15%,最适培养基含水量65%,且各因素对发酵的影响大小为发酵温度>培养基含水量>接种量>p H。(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9期)

李婷婷,邓雪娟[8](2015)在《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细胞蛋白饲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不受季节气候制约及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其营养价值高且全面,而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中。文章综述了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原料来源、微生物种类、生产工艺及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单细胞蛋白研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15年05期)

马丽卫,杨劲松,张利娟,谭海生[9](2014)在《Placket-t 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残次香蕉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残次香蕉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采用Placket-t Burman实验设计方法筛选出接种量、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再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预测出发酵的最优化工艺条件。实验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2%,培养时间50h,培养温度27℃,此时粗蛋白含量为30.65%,与预测值30.38%相差极小,证明该模型合理。(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22期)

潘百明,苏丽香[10](2014)在《马蹄皮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发酵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马蹄皮的综合利用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粗蛋白、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为指标,研究了初始pH、酵母与根霉菌种比例、培养时间、装液量对发酵产单细胞蛋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马蹄皮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马蹄皮液态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H5.0,酵母与根霉的菌种比例为2∶1,发酵时间2d,装液量为70mL/250mL。在该条件下发酵的粗蛋白为64.25%,总糖为19.8%,还原糖为5.0%,粗纤维为0.0%,灰分为8.04%。(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经榨汁或发酵处理后的葡萄皮渣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单细胞蛋白的应用前景及其饲用价值的优越性,探讨了葡萄皮渣的营养成分及葡萄皮渣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葡萄皮渣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缓解日益紧张的饲料资源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彩艳,朱肖亭,王二耀,徐照学,施巧婷.以玉米粉和麸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2].张丽芝,翟羽佳.葡萄皮渣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工.2019

[3].李佳瑶,周珺,王媛,温宇婵,赵宝顶.柑橘皮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固态发酵工艺研究[J].天津科技.2019

[4].何永聚,赵晓伟,郭金梅,陶家树,李春刚.非粮型单细胞蛋白饲料对育肥猪的饲喂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张阿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6].季彬,祁宏山,杜军国,曾杨,王治业.玉米秸秆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前景研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6

[7].张海涛,杨海君,刘文斌,邵金华.柚子皮渣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工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

[8].李婷婷,邓雪娟.单细胞蛋白饲料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中的应用[J].饲料与畜牧.2015

[9].马丽卫,杨劲松,张利娟,谭海生.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残次香蕉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

[10].潘百明,苏丽香.马蹄皮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发酵条件[J].贵州农业科学.2014

标签:;  ;  ;  ;  

单细胞蛋白饲料论文-赵彩艳,朱肖亭,王二耀,徐照学,施巧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