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和防范方法

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和防范方法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与防范方法。方法:采用临床经验、数据库分析、文献阅读等方式总结院前急救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并给出几点防范措施意见。结果:院前急救护士在日常职业中面临着意外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与生理危害等多种危害。结论:面临多方面的职业危害,医院及护士个人应采取多方面的防范措施预防职业危害产生,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防范方法

所谓院前急救,主要是在院外对危重急诊患者给予的现场抢救与途中监护的治疗、护理工作。院前急救存在着较大的紧急性、流动性与随机性,所面对的对象与病种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这就给院前急救护士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他们的工作环境条件差、体力强度大、职业暴露机会多,常受到多方面的职业危害[1]。本文现就对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与防范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1.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

1.1意外危害

首先,意外事故。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护士常会面临不同的抢救现场,一般而言,护理人员常会先于消防队员与警察到达现场。现场本身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如危险建筑、火灾现场、交通事故现场,无论是化学气体泄漏、将要倒塌的石块还是即将爆炸的汽车,都是院前急救护士面临的极大威胁。此外,救护车在运输过程中,若遇疲劳驾驶、路况不佳、天气恶劣等情况,也会影响急救护士生命安全。其次是人身攻击。院前急救护士常会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复杂人群,并会与不同素质、不同需求与职业的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部分患者突发疾病,其家属在等待救护车到达期间情绪急躁,或者对抢救效果过于乐观,常会将自身失望、急躁的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通过过激行为给护士带来伤害。

1.2物理危害

首先是锐器伤害,院前急救护士常会接触到锐器类工具,这些工具很有可能成为血液疾病传播的途径。若救护现场光纤昏暗,或者到院途中车辆颠簸,护理人员常会被锐器刺伤。

其次是人体工效学危害,若护理人员在搬运患者时姿势错误或者负荷过重,很容易导致职业性肌肉骨骼受伤。此外在转运患者途中护理人员常侧坐患者旁边,侧坐等不良坐姿很容易引起护理人员腰背扭伤,长期处在狭小救护车中工作也会对腰背部、膝肩关节等部位肌肉带来损伤[2]。再次是噪声危害,院前急救的病情复杂多变,无论是灾害与交通事故,还是危重症抢救,护士都会出入在混乱的现场。围观群众嘈杂声、家属痛苦声、警笛声、急救仪器尖锐噪声等都会影响到护士的听力。此外,长期在高音量环境下工作会导致护士失眠、易怒、头痛甚至耳聋。最后是电离辐射,主要是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中产生的放射性射线等。

1.3生化危害

首先是生物性危害院前急救护士常会接触到患者的创伤与血液,很多护士急救时不戴手套或口罩,导致在操作时身体出现伤口并被患者体液或血液污染继而出现感染。此外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会面对较多的传染源,救护车空间狭窄,急救时间紧迫,护士呼吸道常会接触到患者疾病传染源,更容易被传染。其次是化学性危害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甲醛是院前急救护士常会使用的消毒剂[3]。这些化学物品对人体皮肤、黏膜、神经系统乃至呼吸道都会产生影响。灾害现场中泄露的毒气、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都会对护士身体与生命产生威胁。

1.4心理与生理危害

院前急救工作本身风险较高,需要较高技术含量。护士长期目睹灾害现场、惨烈场面,经历患者家属的苦求与哀恸,遭受差错事故带来的医疗纠纷,心理上难免受到巨大损伤,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压抑、欲望低下等。此外,急救工作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护士长期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工作节奏较快、任务负荷重,睡眠质量差,无论是身心状态还是家庭社交等都受到严重影响。

2.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

2.1加强对护士的安全培训

过去对护士的培训一味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却忽略了对护理人员自身权益的维护。医院应告知护士,灾害与事故现场不得贸然进入,必须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护更多的伤员。医院管理者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护士对职业防范的认知,营造出职业安全与防护的文化氛围。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指导护士学习交通安全教育,要求护士在救护车上必须系好安全带,提醒司机做好车辆维护工作,安全行车。除此之外,医院要多开展急救模拟练习,让护士能在交通事故、火灾、地震、毒气泄漏等急救现场都能有安全操作。

2.2防范物理性危害

首先是锐器伤,护士处理针头时不得太匆忙;不得降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用过的锐器与针头要放进锐器盒;不得徒手处理使用后的锐器。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锐器使用与自我防范的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其次是噪声,对救护车设备加强维护与保养,报警音量要合理设置,在高噪声急救现场中必须寻求外部援救力量维持现场秩序。急救时尽量远离噪声源,以防对听力产生直接危害。再次是人体工效学,鼓励护士锻炼身体,出诊时穿软底鞋,上班时用护腰带以防腰损伤。做好运送途中急救制度规范工作,让护理人员能掌握搬运患者时的正确姿势与相关技巧。尽量动员家属参与搬运,以防脊柱损伤与腰背肌肉扭伤。医院要增加担架工与护理支助体系以减轻护士工作负担,适当排班以保证护士劳累肌肉关节得到恢复。最后是辐射,尽量远离射线源,多利用防护铅衣、铅围领等防护用品[4]。

2.3加强对生化性职业暴露的防范

首先,救护车要准备好防护用品,护士在院前急救特异性感染或特殊传染病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口罩与护目镜,穿高筒靴与隔离衣等。其次,做好手卫生,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以防在救护车洗手设备故障或条件受限制情况下清理手部细菌与病毒。再次是空气消毒,救护车在运送完患者后必须开窗通风,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h,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以防呼吸道疾病的传播[5]。接诊传染病患者后要及时用过氧乙酸液气溶胶喷雾进行消毒。最后,在火灾或毒气泄漏救护现场,护士必须根据风向选择救护场地,尽量处在上风处,保证环境良好与自身安全情况下再开展救护。

2.4心理与生理危害的防护

院外急救护士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要学会排解工作带来的不良情绪与压力,要善于利用亲朋好友的关心与帮助,不要独自承担内心压力。首先,护士要认识到急救护理的价值与重要程度,用积极的态度与面对压力。多培养自己的多方面兴趣与健康人格,错参与文娱活动来丰富自己生活内容,多倾诉与宣泄,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其次,护士必须要有自我提高与自我培养的意识,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稳固自身心理防线,让自己在特殊环境下也能处在正常心理状态下。最后,医院管理者要多护士支持与鼓励,多关心护士的工作与生活,保障她们的休息与睡眠。弹性工作、合理排班与轮班,尽量降低护士受到的心理性职业损伤程度。

3.总结

院前急救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很容易受到意外危害、物理危害、生化危害、生理与心理危害等多种危害。医院必须做好制度建设,加强危害防范教育与培训,合理排班与管理,投入关爱与支持。护士也应做好自我防护与心理调适工作,为自己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唐翠秀,韦永玲.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7):257-258.

[2]谭连.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346-347.

[3]刘克英,高爱煜.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3,29(10):1265-1267.

[4]王英,余茂琼,杨雍,蔡星明.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05):9-10+68.

[5]陈桂兰,罗佳,唐程敬.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现状及防护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14-15+18.

标签:;  ;  ;  

院前急救护士的常见职业危害和防范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