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革蜱论文_周鸿铭,程天印,段德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革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森林,立克次体,形态学,莱姆,分子,草原,线粒体。

森林革蜱论文文献综述

周鸿铭,程天印,段德勇[1](2019)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形态结构与分子标记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草原革蜱(采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森林革蜱(采自宁夏固原)的形态结构与分子标记异同点,借助体视显微镜超景深系统观察了这2种蜱的形态结构;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这2种蜱COX1、ITS2及16S rDNA基因序列,并通过比对这3种基因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了这2种蜱的分子标记差异。结果显示,这2种蜱均具有珐琅斑,须肢粗短,缘垛整齐等革蜱属的典型特征。草原革蜱珐琅彩浓厚且色浅呈银白色,刻点小且分布均匀、夹杂少数大刻点,背突直而短,缘垛分布均匀;森林革蜱珐琅彩覆盖大部分盾板且色深呈深褐色,刻点粗细混杂、分布较为稠密,背突向背方弯曲,尾部缘垛较其他缘垛窄;两者具有显着的形态学差异。草原革蜱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草原革蜱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9.88%、99.90%、97.58%;森林革蜱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森林革蜱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8.64%、98.60%、99.53%。进一步对比这2种蜱的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发现其相似度分别为99.76%、99.75%、98.29%。结果提示:虽然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形态学差异显着,但COX1、ITS2、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度极高,两者可能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或COX1、ITS2、16S rDNA基因不适用于革蜱属的种间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全邦,胡广卫,李静,王晓润,马占全[2](2018)在《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弥补蜱形态学鉴定经验的不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蜱进行鉴定,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青海部分地区从动物体表和野外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形态学分类鉴定后,提取蜱DNA基因组,PCR扩增获得2种蜱的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青海血蜱16S r RNA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青海血蜱16S r RNA序列相似度100%,而森林革蜱16S r RNA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森林革蜱16S r RNA序列相似度100%,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蜱的种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10)

魏然,江佳富,蒋宝贵,常巧呈,刘洪波[3](2017)在《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及嗜群血蜱经卵传播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明确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是否可以在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及嗜群血蜱3种媒介蜱中经卵传播。以在东北林区采集的牛寄生饱血雌蜱为样本,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培育,以获得3种蜱的不同时期的形态,并使用PCR方法检测各虫态中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从而研究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在蜱生活周期中的传递规律。共采集牛寄生饱血雌蜱91只,其中全沟硬蜱14只,森林革蜱55只,嗜群血蜱24只。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感染率为85.71%,5.45%,12.50%。卵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全沟硬蜱(2%)、森林革蜱(1.3%)、嗜群血蜱(1.1%),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全沟硬蜱(5%)、森林革蜱(1.7%)、嗜群血蜱(2.2%)。且3种蜱雌蜱、卵、幼虫均检测到的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序列比对一致。感染的幼蜱均可通过叮咬使小鼠感染,叁种蜱都能经卵传播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全沟硬蜱感染率高可能是东北林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的主要媒介蜱。(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天虹[4](2017)在《森林革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作为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能够携带多种病原体引发疾病,对人类健康和农业发展危害极大。冬季低温是影响蜱类种群发生与扩散的重要因素,进而制约着蜱媒疾病的传播与扩散,但关于蜱类耐寒性及蜱对低温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仍十分有限,因此,明确蜱类越冬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对深化理解节肢动物低温适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森林革蜱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森林革蜱的识别温度、耐寒性、过冷却能力等耐寒特性,通过低温驯化、过冷却点测定系统、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等生物学及交叉学科方法,明确森林革蜱含水率、甘油、脂肪酸、蛋白质和总脂含量等抗寒物质动态变化与耐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革蜱幼蜱半致死温度为-16.9℃,识别温度为-18.5℃;若蜱半致死温度为-15.8℃,识别温度为-20.0℃;雄蜱半致死温度为-20.1℃,识别温度为-22.6℃;雌蜱半致死温度为-20.0℃,识别温度为-21.7℃。森林革蜱不同发育阶段经快速冷驯化诱导后,若蜱和成蜱存活率明显提升。森林革蜱不同发育阶段耐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幼蜱和若蜱阶段存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迅速下降,成蜱存活率明显高于若蜱和幼蜱阶段。森林革蜱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均低于-19.0℃,具有较强的过冷却能力,成蜱的过冷却点最低。森林革蜱不同发育阶段快速冷驯化前后耐寒物质变化分析结果发现,其含水率、总脂含量成上升趋势,若蜱阶段变化显着(P<0.05),成蜱阶段没有显着性;两种重要的抗寒小分子物质:甘油含量和糖原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若蜱的5℃处理组和成蜱全部组别甘油含量变化极其显着(P<0.01),糖原含量在若蜱的两组和雌蜱-3℃处理组变化显着(P<0.05)。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检测到10种碳链长度在16到23的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的C18:2、C19:2、C19:3和C23:4在冷驯化处理后有所增加。快速冷驯化处理后,不同发育阶段森林革蜱蛋白含量随温度下降而降低;不同越冬阶段森林革蜱总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越冬后活跃期和越冬准备期森林革蜱体内蛋白表达种类明显高于越冬期。(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郭东辉[5](2016)在《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PCR-RFLP鉴别方法的建立及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蜱是一类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的体外寄生虫,虫体主要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也侵袭人类。蜱可以携带及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并且能通过直接叮咬造成蜱瘫、中毒和过敏,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和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两个蜱种,形态相似,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准确鉴定比较困难。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是建立一种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分子鉴定方法,即以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序列为基础建立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PCR-RFLP方法。通过提取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基因组DNA,设计引物,PCR扩增和测序,最终获得准确的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ITS2序列,并运用DNAStar软件对所得序列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ITS2的PCR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Spe I酶切后所得片段明显不同,森林革蜱ITS2 PCR产物不能被切开而草原革蜱则被切成两段。可见,运用PCR-RFLP方法可成功鉴别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目前关于革蜱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形态学、流行病学、综合防治及蜱传疾病等方面,而关于线粒体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本实验第二部分内容是扩增森林革蜱线粒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革蜱属的进化分类关系。结果显示,森林革蜱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4945 bp,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非编码区、22个t RNA和2个核糖体RNA构成,各基因排列顺序与后沟类硬蜱相似。森林革蜱整个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组成为A=38.89%,T=39.89%,G=8.94%,C=12.29%,A+T含量为78.78%。在森林革蜱的线粒体基因组t RNA-Glu和nad1之间存在一个插入基因,长度为127bp,含有3个重复序列“similar to nad1”。运用BI、ML和MP叁种方法分别以森林革蜱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为标记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叁种建树方法所得结果一致或相似,即进化树分为两大分支,后沟类硬蜱和前沟类硬蜱各形成一个分支,森林革蜱位于后沟类硬蜱分支上。在后沟类这一分支中,革蜱属、扇头蜱属和凹沟蜱属均形成单一分支,而花蜱属和血蜱属形成复分支。革蜱属与扇头蜱属亲缘关系较其它蜱属近。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鉴别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的PCR-RFLP方法,为两种革蜱的鉴别提供了参考;首次对森林革蜱线粒体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丰富了蜱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蜱分类及其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6-06-01)

万海龙[6](2015)在《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抗凝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体内的抗凝血酶对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吸血和血餐消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cDNA文库的筛选,克隆得到了一条符合抗凝血酶特征的基因序列,命名为DS-AT。该序列全长616bp,开放阅读框为429bp,编码142个氨基酸。经信号肽在线预测分析,信号肽有16个氨基酸,成熟肽有126个氨基酸。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DS-AT包含两个BPTI-like结构域,属于Kunitz家族。经NCBI Blast检索发现森林革蜱抗凝血酶基因编码蛋白与boophilin蛋白的同源性是89%,以boophilin抗凝血酶氨基酸序列为模板,构建了DS-AT蛋白的叁级结构模型。各组织和发育各阶段荧光定量分析表明,DS-AT主要在雌蜱和雄蜱中肠和唾液腺中表达,在若蜱、雌蜱和雄蜱中均有表达。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DS-AT重组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6 KDa,并对该重组蛋白进行了抗凝血活性以及抑菌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DS-AT重组蛋白具有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一定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刘增加,孙毅[7](2015)在《森林革蜱经期传播莱姆病伽什螺旋体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明确甘肃林区森林革蜱传播莱姆病的媒介作用。方法森林革蜱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采用BSK-Ⅱ培养基培养,多克隆和单克隆鉴别试验;经期传播能力,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刺叮人工感染21 d的阳性KM小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接种森林革蜱62组,有3组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的总阳性率为4.84%;通过经期动力学实验,森林革蜱对莱姆病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的森林革蜱不再携带伽什螺旋体。结论森林革蜱虽然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但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5年01期)

冯立,王卓,杨军,于淼,王立强[8](2014)在《黑龙江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特异的PCR,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JL-02同源性为99.30%,与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Rickettsiasp.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刘琪,王伟琳,孟庆峰,徐展,崔洁[9](2014)在《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分析差异基因。方法以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为实验组(tester),未吸血雄蜱为对照组(driver),分别提取总RNA,SMARTER PCR合成双链cDNA,RsaⅠ酶切后连接接头并进行抑制消减杂交。巢式PCR扩增杂交产物,经柱纯化后连接至PMD-18T中,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并计算文库滴度和重组率。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反向Northern杂交(Northern blotting)和RT-PCR法检测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消减效率。随机选取差异基因阳性克隆送测序,利用Blastn和Blastx对测序结果进行核酸种类同源性分析和蛋白种类同源性的比对和功能预测。结果电泳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和未吸血雄蜱的ds cDNA均呈弥散拖影,大小在500bp以上,经RsaⅠ酶切后,大小在100~1000 bp;接头连接效率大于25%。巢式PCR结果显示,消减的ds cDNA呈聚集条带,大小在250~500 bp。构建的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滴度为700 000 pfu/ml,重组率为88.5%(239/270)。反向Nor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当以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单链cDNA为探针时,消减文库信号较强;以未吸血雄蜱单链cDNA为探针时,消减文库信号较弱。RT-PCR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8个阳性克隆中,有5个在半饱血状态下表达上扬,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消减效果较好。115个阳性克隆测序得到87个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s),大小为200~800 bp。Blastn分析结果显示,87个序列中,与其他蜱基因有同源性的53个,同源性为70%~98%,与库蚊、甲虫和果蝇等其他昆虫基因有同源性的34个,同源性为32%~65%。Blastx预测结果显示,序列中片段表达的蛋白包括参与吸血和血液消化的不同酶类,主要功能为能量代谢、信号传导和转录调节等。结论建立了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差异基因的功能预测与蜱的吸血和血液消化等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李凤佼[10](2014)在《森林革蜱防御素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为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其宿主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森林革蜱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新疆等地的森林和草原地区,并传播多种病原体,危害人类健康并且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损失。关于森林革蜱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报道主要集中在宏观生物学方面,如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本实验通过构建森林革蜱成蜱cDNA文库进行特异性筛选并经NCBI比对后确定获得四条符合防御素特征的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Ds-defensin-1、Ds-defensin-2、Ds-defensin-3和Ds-defensin-4。对这四条基因序列均进行了开放阅读框、等电点、信号肽、成熟肽以及叁维结构等方面的预测。Ds-defensin-1:序列全长为382bp,开放阅读框为213bp,分子量为7384.6Da,等电点为6.07,共编码71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2个氨基酸,间隔肽长度为15个氨基酸,成熟肽长度为34个氨基酸;Ds-defensin-2:序列全长为280bp,开放阅读框为147bp,分子量为5163.8Da,等电点为4.39,共编码49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3个氨基酸,间隔肽长度为14个氨基酸,成熟肽长度为12个氨基酸;Ds-defensin-3:序列全长为280bp,开放阅读框为216bp,分子量为7771.0Da,等电点为4.85,共编码72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2个氨基酸,间隔肽长度为16个氨基酸,成熟肽长度为34个氨基酸;Ds-defensin-4:序列全长为278bp,开放阅读框为216bp,分子量为7500.7Da,等电点为4.61,共编码72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23个氨基酸,间隔肽长度为14个氨基酸,成熟肽长度为35个氨基酸。实验进一步选取Ds-defensin-1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后续关于人工合成蛋白生物学功能和真核表达的研究。本实验对人工合成蛋白Ds-defensin-1进行了生物学功能的检测,包括抗菌作用、抗氧化作用和溶血作用。结果显示Ds-defensin-1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也表现出了部分抗菌活性(对粪嗜冷杆菌在大于25μg/mL的浓度下有抗菌活性);经扫描电镜观察,Ds-defensin-1作用于菌体30min后细胞膜表面发生改变,出现颗粒,并伴随内容物外溢,菌体形态出现逐渐卷缩和弯曲,最终导致细胞的破裂和溶解。Ds-defensin-1还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当浓度为200μM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43.40%;当反应进行30min,浓度为200μM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3.45%。经检测Ds-defensin-1对人类红细胞未表现出溶血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防御素Ds-defensin-1有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使用Real-time PCR技术对森林革蜱体内防御素Ds-defensin-1的表达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雄蜱中主要在唾液腺和残骸中表达,雌蜱中主要在残骸中表达。本实验对森林革蜱防御素Ds-defensin-1进行了昆虫杆状病毒载体的构建和蛋白的初步真核表达。实验将Ds-defensin-1基因开放阅读框部分连接至载体pFastBac HT进行定向转座,成功构建了重组昆虫杆状病毒。侵染昆虫细胞Sf9分别获得具感染能力的P1和P2代病毒,使用P2代病毒对活力旺盛的昆虫细胞Sf9进行侵染,最终成功表达出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大小约10.7kDa,目的蛋白大小约7.4kDa,与预期大小相符。所表达出的重组蛋白仍有待进一步纯化和进行功能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7)

森林革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弥补蜱形态学鉴定经验的不足,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蜱进行鉴定,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青海部分地区从动物体表和野外采集寄生蜱和游离蜱,形态学分类鉴定后,提取蜱DNA基因组,PCR扩增获得2种蜱的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青海血蜱16S r RNA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青海血蜱16S r RNA序列相似度100%,而森林革蜱16S r RNA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森林革蜱16S r RNA序列相似度100%,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蜱的种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革蜱论文参考文献

[1].周鸿铭,程天印,段德勇.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形态结构与分子标记的比较[J].中国兽医科学.2019

[2].赵全邦,胡广卫,李静,王晓润,马占全.青海血蜱和森林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C].第十一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3].魏然,江佳富,蒋宝贵,常巧呈,刘洪波.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及嗜群血蜱经卵传播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的检测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7

[4].王天虹.森林革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5].郭东辉.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PCR-RFLP鉴别方法的建立及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6].万海龙.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抗凝血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7].刘增加,孙毅.森林革蜱经期传播莱姆病伽什螺旋体的动力学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5

[8].冯立,王卓,杨军,于淼,王立强.黑龙江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的检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

[9].刘琪,王伟琳,孟庆峰,徐展,崔洁.森林革蜱半饱血雄蜱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的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

[10].李凤佼.森林革蜱防御素基因的克隆、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森林革蜱背面和腹面观图森林革蜱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图中...草原革蜱与森林革蜱的细节形态结...四种蜱A:草原革蜱背部,a:草原革蜱腹...森林革蜱幼蜱吸血到若蜱期间对莱...希伯莱花蜱,变异革蜱,具尾扇头蜱,...

标签:;  ;  ;  ;  ;  ;  ;  

森林革蜱论文_周鸿铭,程天印,段德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