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蛉论文_杨慧,何香,何恒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草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华,棉蚜,功能,生长发育,杀虫,大豆,玉米螟。

中华草蛉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何香,何恒果[1](2019)在《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uomm)是蔷薇属园林植物的主要害虫,其优势天敌为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sca)。为明确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自然控制力,在室内研究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自身密度和不同蚜虫密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拟合模型为N_a=1.189 N_t/(1+0.001 4 N_t),每头中华草蛉在1 d内对月季长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83.33头,捕食每头月季长管蚜的时间T_h=0.012 d。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_a=a·exp(-b/N_t~(-1)),求得最佳寻找密度30.41头。中华草蛉自身密度对月季长管蚜捕食作用有一定制约,拟合Watt竞争模型方程为A=60.542P~(-0.051)。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有较大的捕食潜能,为月季长管蚜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周超,董扬[2](2018)在《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共同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天敌昆虫对温室蚜虫的共同作用效果,分别释放单一的天敌昆虫以及不同虫态天敌昆虫组合作用于黄瓜蚜,观察不同试验处理下蚜虫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控制温室蚜虫效果最好,在组合试验中,中华草蛉成虫+异色瓢虫成虫的组合防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任凤山,张安盛,邢光耀[3](2016)在《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鹤鹏[4](2014)在《中华草蛉叁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中华草蛉对大豆蚜的控制效果,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着。中华草蛉对大豆蚜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方程为:Na=0.659 3 NT/(1+0.659 3×0.004 3 N),(R=0.994 2,P<0.01),推得其最大捕食量为230.088 0头·d-1;其自身密度对捕食内干扰作用的Hassell-Varley方程为:E=0.383 6 P-0.602 3,搜索系数Q=0.383 6,干扰系数m=0.602 3。(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李鹤鹏[5](2013)在《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防控大豆蚜的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罩笼结合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寄生性天敌印度叁叉蚜茧蜂控制大豆蚜的协同效应,调查明确了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蚜的天敌昆虫优势种,测试了优势天敌昆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并建立了相关模型。筛选确定了两种供试天敌田间应用时的最佳混配比例,研究了不同释放方法对大豆蚜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草蛉是该地区最具培养与利用潜力的大豆蚜优势天敌。2011-2012年的田间调查表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蚜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中华草蛉、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其中,中华草蛉具有更大的数量优势。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表明,同天敌、害虫密度下,中华草蛉对大豆蚜种群数量抑制率达66%,高于异色瓢虫,并极显着高于龟纹瓢虫。2.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根据室内功能反应试验结果,建立中华草蛉对大豆蚜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方程为:Na=0.6593NT/(1+0.6593×0.0043N),(R=0.9942,P<0.01),推得其最大捕食量为230.0880头/日;其自身密度对捕食内干扰作用的Hassell-Varley方程为:E=0.3836P-0.6023,搜索系数Q=0.3836,干扰系数m=0.6023。3.印度叁叉蚜茧蜂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蚜蜂比为25:1时蚜茧蜂对蚜虫具有较高的寄生率。采用蚜蜂比10:1至12.5:1的比例释放蚜茧蜂虽会降低天敌寄生效率,但可进一步提高对大豆蚜整体寄生比例。4.筛选分析了不同比例的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协同控制大豆蚜的应用效果,当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的数量比为0.3225(约为1:3)时,其草蛉-蚜茧蜂组合对大豆蚜的单位数量天敌控制效率最高,每头天敌对大豆蚜控制率为5.62%。5.按1:3比例一次性投放中华草蛉卵与印度叁叉蚜茧蜂产生的僵蚜对大豆蚜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最佳。不同天敌释放方法控害效果从高到低排列为:同期投放天敌>先投放蚜茧蜂后投放草蛉>仅投放蚜茧蜂>先投放草蛉后投放蚜茧蜂>仅投放草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11-01)

高峰,刘向辉,欧阳芳[6](2013)在《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揭示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Tjed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泗棉3号和GK-12为材料,以棉蚜为猎物,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存活率、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幼虫期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与对照差异均不显着;对成虫寿命、体重以及雌虫繁殖力也无显着差异。表明转Bt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周琼[7](2013)在《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iienee)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转Bt棉花对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起着积极作用。为探索Bt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杀作用及Bt毒蛋白释放对环境的影响,试验选择Bt作物中常见的CrylAc毒蛋白为材料,研究了Cry1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参数和体内主要酶类的影响、Cry1Ac毒蛋白在亚洲玉米螟不同虫龄和虫态中的积累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转移传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含2000.0ng/g 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处理该虫第5天的幼虫存活率为零;200.0、20.0ng/gCrylAc毒蛋白处理第10、15天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成蛾率、净生长率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且高浓度处理显着低于低浓度处理;200.0ng/gCrylAc毒蛋白处理的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显着长于其它处理;而200.0ng/g CrylAc毒蛋白处理的周限生长率(λ)显着小于2.0、0.2ng/g处理。表明微量的Cryl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有显着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控制作用增强。2.1100ng/g处理的3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显着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800ng/g处理的显着高于200ng/g处理,1100ng/g毒蛋白处理的5龄幼虫的该酶活力显着高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3、5龄幼虫的α-乙酸萘酯酶均显着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800ng/g处理的3龄幼虫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处理,500ng/g处理的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羧酸酯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处理。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800、500ng/g处理3龄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着高于对照。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过氧化氢酶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1100、800ng/g处理的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的处理。可见,不同含量Cry1Ac毒蛋白处理的亚洲玉米螟,除5龄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外,其它酶的活力在处理间均有显着变化。3.通过ELISA法测定亚洲玉米螟幼虫、排泄物、蛹、卵及中华草蛉体内的Cry1Ac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除对照及低含量(2和0.2ng/g)Cry1Ac处理的3龄幼虫外,取食不同含量Cry1Ac人工饲料的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均检测到毒蛋白,且随着人工饲料中Cry1A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人工饲料中的Cry1Ac含量为1100ng/g时,除5龄幼虫体内的毒蛋白量只显着高于2和0.2ng/g外,3龄幼虫及排泄物中的毒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取食1100ng/gCry1Ac饲料的玉米螟蛹的Cry1Ac含量显着高于除200ng/g的其他处理。以亚洲玉米螟为食的中华草蛉,在Cry1Ac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未检测到毒蛋白,但当人工饲料中Cry1Ac含量达到11Ong/g时,中华草蛉体内毒蛋白含量为2.09ng/g。说明在取食Cry1Ac后,毒蛋白在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及蛹中不同程度的累积继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昆虫的排泄物中所含的毒蛋白又会进入到周围的环境中,Cry1Ac也可沿着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传递。在亚洲玉米螟成虫所产卵中未检测到毒蛋白,表明Cry1Ac似乎不会随着亚洲玉米螟的生育繁殖进入到下一代。试验结果为转Bt抗虫基因棉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4-01)

买合甫皮古丽·阿不力米提,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李京,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马德英[8](2013)在《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草蛉是新疆吐鲁番盆地干旱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明确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中华草蛉成虫及各龄幼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捕食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成虫及各龄幼虫不同捕食行为的发生频率随猎物密度及天敌密度的改变而变化;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搜寻、取食行为增加;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成虫及各龄幼虫的各种捕食行为减少。成虫和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成虫的捕食量最大,达到217.39头/d。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量逐渐增加,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达到151.52头/d;成虫、幼虫的捕食量均表现出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捕食作用逐渐降低,个体间存在分摊竞争,各虫态间相互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方程。研究表明,中华草蛉成虫及2龄、3龄幼虫对烟粉虱若虫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安盛,于毅,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9](2012)在《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26℃条件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625.0头/d和714.3头/d。(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施敏娟[10](2012)在《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对中华草蛉的影响及Bt毒蛋白在叁级营养链中的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生产上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棉(国抗12,新棉33B和SGK321)及其对应常规棉(泗棉3号,新棉33,石远321)为材料,测定了各转基因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的Bt毒蛋白含量;以取食各品种棉花的棉蚜(Aphis gossypii)饲喂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研究不同品种转基因棉对中华草蛉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间接影响以及中华草蛉对各品种棉田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搜寻效应;依托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食物链,研究Bt毒蛋白在棉花-棉蚜-蜜露-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中的转移,以及在棉花-棉蚜-中华草蛉中的传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Bt基因在所有转基因棉花器官中均有表达,不同生育期功能叶中的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着,变化趋势为先高后低再略有回升,即苗期>蕾期>花期>吐絮期>铃期;蕾、花、铃各部位中的Bt毒蛋白含量的时间变化也有相同趋势。Bt毒蛋白在各时期的含量均表现为功能叶中最高,大于花、蕾等繁殖器官。不同叶位对Bt毒蛋白含量有直接影响。不同花器官中Bt毒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花瓣>花蕊>子房>苞片,其中苞片中Bt毒蛋白含量远远低于花瓣等其它花器官。GK12苞片中Bt毒蛋白含量最低,仅为147.9ng/g;最高Bt毒蛋白含量在SGK321功能叶中被检测到,达1630.1ng/g,为GK12苞片中含量的11.0倍。转基因棉叶中杀虫蛋白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趋势表现为初期降解非常迅速,之后趋于平缓。试验开始的第一个月里(2010年9月~2010年10月),GK12、33B、SGK321叁个品种中的杀虫蛋白分别降解了76.78%,82.03%和84.26%,至次年4月份,几乎检测不到Bt蛋白,到5月份已完全检测不到Bt蛋白存在。2.取食不同品种棉花的蚜虫对中华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指出:中华草蛉捕食不同品种棉花上的棉蚜后,其死亡率、羽化率以及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和成虫性比在棉花品种间大多无显着差异;取食SGK321棉田棉蚜的草蛉幼虫1代死亡率为8.89%,还极显着低于对照处理(40.0%),2代死亡率为16.09%,也显着低于对照处理(75.9%);取食SGK321棉田棉蚜的草蛉幼虫1、2代羽化率较高,分别为对照品种的1.18倍和1.17倍。各处理间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无显着差异;产卵期表现为取食转基因棉田棉蚜的草蛉都显着长于对照处理,其中取食SGK321棉田棉蚜的草蛉1代产卵历期达33.01天,显着高于对照;用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饲喂草蛉,后者的产卵量高于对应处理。其中,取食转基因棉田棉蚜的草蛉1、2代单雌产卵量部分显着高于对照,且取食SGK321棉田棉蚜的草蛉幼虫1代单雌产卵量高达882粒,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各处理间草蛉卵的孵化率无显着差异。一系列研究结果均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不良影响。取食转基因棉,尤其是SGK321品种上的棉蚜对中华草蛉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中华草蛉对不同品种棉田棉蚜的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发现,草蛉幼虫取食蚜虫的数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虽然草蛉对转基因棉田蚜虫的捕食量大多高于常规棉田,但差异不显着。草蛉幼虫各虫龄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方程指出,草蛉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常规棉略低于转基因棉,捕食转基因棉田棉蚜的处理时间短于捕食常规棉田的棉蚜。草蛉2龄、3龄幼虫对SGK321棉田棉蚜的日平均捕食量高于对照29%和41%。研究指出,草蛉各龄幼虫对常规棉田棉蚜的捕食作用率要低于转基因棉处理。草蛉各龄幼虫捕食转基因棉田棉蚜的种内干扰强度高于对照常规棉处理。分摊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转基因棉田棉蚜的分摊竞争强度大于常规棉田,1龄、2龄、3龄中华草蛉对转基因棉田棉蚜的最高分摊竞争强度分别高于对照品种棉田棉蚜的29.6%,27.4%和69.6%。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中华草蛉的捕食作用无不良影响。4.Bt毒蛋白在棉花-棉蚜-蜜露-针毛收获蚁中的转移及在棉花-棉蚜-中华草蛉食物链中的传递结果发现:转基因棉叶中存在高浓度的Bt毒蛋白,叁个转基因棉品种苗期功能叶的Bt毒蛋含量均达1000ng/g以上,而韧皮部汁液中的Bt毒蛋白含量非常低,苗期、花铃期分别仅为棉叶含量的0.36%和0.37%。取食转基因棉花的棉蚜体内也检测到了Bt毒蛋白,但含量甚微。连续、多代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其体内Bt毒蛋白含量较高,是取食转基因棉一代棉蚜的1.16倍。表明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毒蛋白在棉蚜体内似有一定的累积。取食各转基因棉的棉蚜分泌的蜜露量差异显着,常规棉田棉蚜泌蜜量达4.1g/d,是SGK321转基因棉棉蚜泌蜜量的2.28倍。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分泌的蜜露中检测到了Bt毒蛋白,但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围绕棉蚜的针毛收获蚁体内检测到微量的Bt毒蛋白。1代、2代中华草蛉幼虫捕食不同品种转基因棉田的棉蚜后,其体内均检测不出Bt毒蛋白,表明Bt毒蛋白不经过棉蚜传至其天敌中华草蛉体内。(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4-01)

中华草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天敌昆虫对温室蚜虫的共同作用效果,分别释放单一的天敌昆虫以及不同虫态天敌昆虫组合作用于黄瓜蚜,观察不同试验处理下蚜虫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控制温室蚜虫效果最好,在组合试验中,中华草蛉成虫+异色瓢虫成虫的组合防治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草蛉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何香,何恒果.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周超,董扬.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共同控制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3].任凤山,张安盛,邢光耀.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6

[4].李鹤鹏.中华草蛉叁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

[5].李鹤鹏.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防控大豆蚜的协同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6].高峰,刘向辉,欧阳芳.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英文)[J].应用昆虫学报.2013

[7].周琼.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传递[D].扬州大学.2013

[8].买合甫皮古丽·阿不力米提,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李京,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马德英.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3

[9].张安盛,于毅,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

[10].施敏娟.取食转基因棉的棉蚜对中华草蛉的影响及Bt毒蛋白在叁级营养链中的传递[D].扬州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中华草蛉各龄期幼虫寻找效应与...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华草蛉幼虫搜寻...室内3龄中华草蛉幼虫捕食马铃薯...中华草蛉对2种寄主树木味源趋向...3中华草蛉成虫及各龄幼虫对烟粉虱...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华草蛉幼虫对西...

标签:;  ;  ;  ;  ;  ;  ;  

中华草蛉论文_杨慧,何香,何恒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