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机器论文_刘雷,蔡敏霞,李中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机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机器,生物,核酸,马达,江门市,中国科学院。

分子机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雷,蔡敏霞,李中华[1](2019)在《加速生物医药相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刘雷 蔡敏霞 通讯员 李中华)10月27-29日,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联合五邑大学,在江门市举办了“2019年分子机器和药物设计合成国际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主持。在开幕式致辞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11-01)

魏欣蕾,游淳[2](2019)在《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多酶分子机器遵循所设计的多酶催化路径,将若干种纯化或部分纯化的酶元件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适配,高效地在体外将特定的底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反应系统呈现元件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设计、组装和调控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近年来,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在实现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和提高产品得率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展示了其在生物制造领域重要的应用潜力。对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系统地综述了基于酶元件/模块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构建策略,以及改善该分子机器中酶元件/模块之间适配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生物制造平台的发展前景与挑战。(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小野[3](2019)在《分子机器 头发万分之一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琦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琦在应用化学专业学习研究多年,现在他的研究方向叫分子机器,即用保持物质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分子,来合成相关机器。"最初的计算机埃尼阿克占地达到100多平方米,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已经很轻薄了,手机就更小了。机器越来越小是工业科技领域必然的趋(本文来源于《大学生》期刊2019年08期)

邹奎[4](2019)在《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探针用于病原菌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菌是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存在与于人体、水、食以及空气等中的病原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的爆发,它会诱发人体感染细菌并因此产生严重的病症,例如败血症等,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的生命。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检测速度、耗费、以及细菌高通量检测分析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发现新型灵敏度好,特异性高,易于操作,高通量的细菌检测技术。为此,我们利用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纳米探针成功开发了叁种病原菌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无论在检测效率、通量上都优于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首先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荧光探针,当加入待测细菌后,会触发核酸分子机器运动,在核酸分子的驱动下,荧光探针表面的荧光素会逐步从纳米材料表面脱落下来,游离在待测溶液中,使得待测溶液的整体荧光强度增强,通过测定待测溶液反应前后的荧光强度变化,可超灵敏的实现单细菌检测,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整体检测时间小于六小时。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核酸分子机器的作用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我们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双核酸分子机器检测系统,当加入病原菌后,会触发双核酸分子机器运动,通过比色法比较输出信号的变化,可灵敏的实现溶液中病原菌检测,特异性好,由于无需荧光修饰且使用双核酸分子机器,所以整个检测成本大大降低,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可控制在四小时内完成整个检测过程。最后我们构建了一种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的液滴编码技术可实现病原菌超高通量检测,通过对细菌特异性响应的核酸分子机器进行荧光信号编码,并与液滴微流控技术和流氏细胞仪结合,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样品检测的通量,提高检测效率。(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汪晶,王东霞,马嘉懿,孔德明[5](2019)在《DNA步行者分子机器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向大自然学习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人工分子机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具有碱基配对的精确性、序列的可编程性、二级结构的多样性和可控性等一系列优势, DNA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一类分子机器构筑材料之一.本综述依据驱动力的不同,对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器——DNA步行者分子机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类分子机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姜水琴,魏东芝[6](2018)在《定制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引领生物制造产业未来——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杜邦-杰能科中国酶工程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邀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酶制剂研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大工业领域,但中国作为用酶大国、产酶小国面临重大挑战,鉴于以化学催化为核心的基础物质加工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叁大危机,酶工程与生物催化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应用高效、清洁的生物催化技术是实现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发酵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以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杜邦-杰能科中国酶工程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邀报告为基础整理编写而成,从自主酶库构建、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创制及产业化应用等角度概述当前酶工程与生物催化发展现状及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杜旭升[7](2018)在《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作为现代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桥梁,其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新型大环主体的发现合成。柱芳烃作为继环番、冠醚穴醚、环糊精、葫芦脲和杯芳烃之后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大环主体,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柱芳烃相关的拓扑分子也逐渐进入科研主题,尤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分子机器”相关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促进柱芳烃在分子机器领域发展。基于柱芳烃的分子机器目前以[2]轮烷的研究较为成熟,然而[1]轮烷相关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基于此,本论文选用超分子大环主体柱[5]芳烃构筑具有不同用途的准[1]轮烷体系,进而合成出功能化[1]轮烷和人工合成受体,并将其应用于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直接胺解来高效构筑准[1]轮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工作里,我们设计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准[1]轮烷和[1]轮烷。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由于基于柱[5]芳烃的[1]轮烷本身具有叁级胺催化中心,经过一系列的空白对照实验,我们将其应用于在氯仿溶剂中催化Knoevenagel反应,同时确定在这种新催化剂下,模型丙二腈和丙酮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通过这个工作,我们最终证实大环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地调节反应进度。第二部分工作里,我们首先利用一锅法合成出两种有用的大环,即乙氧基柱[5]芳烃和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然后并结合第一部分工作中胺解单酯基功能化柱[5]芳烃,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自包结化合物作为人工合成受体。一方面,通过Job拟合方法和核磁滴定实验,我们筛选出由特征醛和胺组成的动态组合库,并且我们使用乙氧基柱[5]芳烃可以调节茴香胺参与下亚胺形成过程中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这种合成受体可以实现同一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逆转。最后,我们将脂肪性活泼亚胺的反应控制在柱[5]芳烃空腔中进行,利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方法直接观察到脂肪类亚胺反应过程中的活泼中间体——半缩胺,以及最终产物亚胺;最后对该体系中亚胺形成的过程进行DFT计算,同时结合实验提出四元环状过渡态的假设。第叁部分工作里,为了对第一部分工作做延伸探究,我们设计合成一些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分子。一类是分子弹簧,通过p H调控,实现分子尺寸的类似于弹簧的运动,通过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DFT计算优化结构发现,该类分子弹簧受空间位阻影响较大,这为进一步设计优化性质优异的分子弹簧提供了实验基础。另一类是类似于准[1]轮烷的手性催化剂合成与表征,这些手性催化剂我们称之为“自适应”催化剂,在催化羟醛缩合反应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余洋,杜世萱,高鸿钧[8](2018)在《“小分子机器”量子结构的构造及其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维量子结构的构筑及调控是物理学向小尺度研究方向延伸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围绕高鸿钧及合作者在"小分子机器"量子结构的构造及其物性方面开展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他们在单原子层次上设计、构造和调控的若干小分子机器量子结构.代表性工作有:(1)构筑了四叔丁基酞菁锌((t-Bu)4-Zn 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抛锚"的、带有固定偏心轴的单分子转子及其有序阵列,证实了转动行为的可调控性;(2)实现了单个小分子极限尺度(0.6 nm)的可逆电导转变,进而实现了稳定、重复、可逆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中的原理性应用;(3)首次直接证实代表性的"分子机器"轮烷(Rotaxane)分子的构型及其电导的可逆转变,澄清了当时化学界的一个争论热点,该热点也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成果;(4)通过单个H原子的吸脱附实现了酞菁锰(Mn Pc)分子在Au(111)表面Kondo效应的调控,这种单个自旋量子态的可逆控制,实现了极高密度信息存储(>40 TB/cm~2)的原理性应用;(5)在通过"原子手术"Mn Pc分子所创制的一种新"功能体系"上发现了朗德g因子在原子尺度上具有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系统工作为单分子发电机/无线电辐射器及纳米电子器件等的构造组装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14期)

周书华[9](2017)在《双光控制的分子机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科学家使用两种分子机器制成一种材料,受光照射时会涨大和收缩。其中一种机器是Feringa分子马达,这种马达受到紫外光照射时沿某一方向转动。当马达与聚合物网络连接时,将聚合物链编织起来,使网络收缩,因而做有用的功。但是,这种马达的转动方向不能改变,很难用来生成复杂的纳米机器。如今,法国Strasbourg大学Nicolas Giuseppone团队,使用称作调制器的第二种分子机器克服了这一困难。这种分子机器可以使编织起来的聚合物链松散开,使材料扩展。调制器只有当受到可见光照射时才使聚合物链松散开。这(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7年12期)

郭建初[10](2017)在《分子机器概述及目前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中,分子马达起到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作用,是生物体宏观运动和微观生理活动的基础。为了研究生物体的本质,人们尝试使用人工合成的分子机器来实现分子马达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本文从分子机器的3个基本特征出发,首先,介绍了分子机器的组成模块与运动方式,并对各种能量来源进行了对比;其次,对转动开关、(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20期)

分子机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遵循所设计的多酶催化路径,将若干种纯化或部分纯化的酶元件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适配,高效地在体外将特定的底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反应系统呈现元件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在设计、组装和调控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近年来,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在实现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和提高产品得率方面的优势逐渐体现,展示了其在生物制造领域重要的应用潜力。对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文中系统地综述了基于酶元件/模块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构建策略,以及改善该分子机器中酶元件/模块之间适配性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生物制造平台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机器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雷,蔡敏霞,李中华.加速生物医药相关颠覆性技术的创新[N].广东科技报.2019

[2].魏欣蕾,游淳.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9

[3].小野.分子机器头发万分之一细[J].大学生.2019

[4].邹奎.基于核酸分子机器编码的探针用于病原菌检测[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汪晶,王东霞,马嘉懿,孔德明.DNA步行者分子机器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19

[6].姜水琴,魏东芝.定制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引领生物制造产业未来——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杜邦-杰能科中国酶工程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特邀报告[J].生物工程学报.2018

[7].杜旭升.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8].张余洋,杜世萱,高鸿钧.“小分子机器”量子结构的构造及其物性[J].科学通报.2018

[9].周书华.双光控制的分子机器[J].物理.2017

[10].郭建初.分子机器概述及目前发展现状[J].科学家.2017

论文知识图

碳纳米管跨膜进入细胞光能和热能协同驱动轮炕的线性运动"...分子信息棘齿模型"3.4本节结论化学能驱动索烃的旋转运动"一些超分子主体的结构示意图[6]与客体分子组成的pH响应的控制...

标签:;  ;  ;  ;  ;  ;  ;  

分子机器论文_刘雷,蔡敏霞,李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