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_张春玉,王成,肖力光,陆景彬,王洪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学,机电,器件,厚度,平面,色度,电化学。

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玉,王成,肖力光,陆景彬,王洪杰[1](2012)在《有机层厚度变化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与微腔器件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中心波长为520nm,改变有机层厚度,即空穴传输层NPB和发光层Alq3的厚度,分别由10nm逐渐增加至100nm,器件的总体厚度也随着改变,分别计算模拟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和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MOLED)的电致发光谱(EL),并对光谱的积分强度、峰值强度、半峰全宽、峰值位置的叁维分布图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考虑光谱的峰值位置(中心波长)、最大的峰值强度和积分强度(与亮度、效率相关)、最小半峰全宽(色纯度高)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找到最佳厚度。发现:NPB和Alq3的厚度分别为70和62nm时,器件性能最佳,并且微腔器件的结果尤为明显。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计算,可以深入探索MOLED和OLED发光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器件结构。(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2年01期)

张春玉,肖力光,陆景彬,秦莉,王成[2](2010)在《不同厚度红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制作了叁个不同厚度的红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是:Glass/DBR/ITO(厚度分别为150,182,196nm)/NPB(82nm)/DCM-Alq3(71nm)/Mg-Ag(70nm)。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铟锡(ITO)的厚度增加,导致整个微腔器件的腔长度增加,器件的谐振模式(发光峰值)改变,由604nm红移到640nm最后到656nm。CIE色坐标由(0.52,0.48)变至(0.61,0.37)至(0.61,0.38),色纯度逐渐提高。性能较好的是ITO厚度为150nm的微腔器件,中心波长位于604nm处,最大亮度达到32008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15cd/A。这表明ITO厚度对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有着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高瑞雪[3](2009)在《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发光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维金属有机光子晶体(MOPC)和下转换材料的特殊光学性质,分别讨论了在将MOPC和下转换材料引入到微腔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TEOLED)的情况下,器件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了金属(Ag)和MOPC作为器件电极情况下的光传输特性。根据传输矩阵的理论模型,以薄膜光学知识为基础,利用Matlab语言编制程序进行光传输的理论计算,其分析结果为优化电极提供了理论指导。2.设计了一种新型微腔TEOLED,引入MOPC作为微腔TEOLED的阴极,并用Alq_3基单发光层实现了除紫光和纯蓝以外的全部色光。其中叁基色器件中绿光和红光器件光强度分别达到无腔的3.061倍和1.791倍,白光器件光强度达到无腔的1.510倍,并且白光器件的色坐标可达到(0.332,0.334),接近等能点。另外,除绿蓝光器件光强度略有减小以外,蓝绿光、黄光、橙光、粉红色光器件对应无腔器件光强度均有增强。3.首次提出将下转换材料用于白光TEOLED,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这种方法用在TEOLED里可以产生白光,器件在0°,30°和60°的色坐标分别为(0.218,0.279),,(0.231,0.290)和(0.267,0.405),并且器件的CIE坐标不随电压变化而变化,在10V的电压下可以开启5887 cd/m~2的亮度,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可以达到1.1 cd/A,是对应蓝光顶发射器件的两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6-01)

张春玉,刘星元,套格套,王立军[4](2007)在《耦合结构有机微腔的光致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耦合光学微腔(Coupled optical microcavity,CMC)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微腔,在耦合微腔中,两个独立的微腔相邻耦合在一起。通常一个腔是无源的,另一个腔是有源的。首次研究了有机材料在耦合微腔中的自发发射特性。实验采用的有机发光材料为八羟基喹啉铝Tris(8-quinolinolato)aluminium(Alq3),器件的结构为Glass/DBRA/Filler/DBRB/Alq3/DBRC。底部腔是无源的,组成为DBRA/Filler/DBRB。顶部腔是有源的,由DBRB/Alq3/DBRC构成。其中反射镜DBRA、DBRB、DBRC以及填充层(Filler)均由光学介质材料构成。通过结构设计使两个腔的谐振波长均位于530nm。耦合微腔器件与单层Alq3薄膜相比较,Alq3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是峰值位于511nm的宽谱带,而在耦合微腔器件中观察到的是具有两个腔模式,峰值波长分别位于518,553nm的增强并窄化的光谱。这是由于两个腔的光场耦合引起了腔模式分裂。结果表明耦合微腔能极大地改变有机材料的自发发射特性,可以用来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闫玲玲,李宏建,张剑华,朱儒晖,欧阳俊[5](2007)在《微腔有机发光器件中的电致发光光谱(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结构为Glass/DBR/ITO/TPD/Alq3/Ag的微腔有机发光器件。从理论上详细地研究了腔内各层结构对器件电致发光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腔长厚度的增加,器件的归一化电致发光谱强度不断减小;在可见光区,器件的EL谱随发光层厚度的增加出现振荡变化。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的界面位置对器件电致发光谱的影响也很大。最后得到,在设计微腔时发光层厚度要尽量窄,并且中心发光区域应位于谐振腔中电场的峰值位置。(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马凤英,张春玉,刘云,秦莉,金长清[6](2003)在《用有机混合物实现对微腔电致发光光谱的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做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微腔器件,将两种有机材料混合作为发光材料,通过改变NPB和Alq的重量比(从1∶28改变到17∶1),达到了调节腔长从而改变器件发光颜色的目的,且器件发光颜色不随所加电压变化;通过合理地调节两种材料的配比,可以实现微腔白光发射。5种配比的微腔器件均发出半宽度很窄的双模发射(8~12nm);与传统的异质结微腔器件相比,开启电压从7V降到4V,亮度也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3年07期)

熊祖洪,史华忠,樊永良,张松涛,詹义强[7](2003)在《电致发光色纯性增强的硅基有机微腔》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硅基有机微腔的电致发光 (EL) .该微腔由上半透明金属膜、中心有源多层膜和多孔硅分布Bragg反射镜(PS DBR)组成 .半透明金属膜由Ag( 2 0nm)构成 ,充当发光器件的负电极和微腔的上反射镜 .有源多层膜由Al ( 1nm) LiF( 0 5nm) Alq3 Alq3:DCJTB NPB CuPc ITO SiO2 组成 ,其中的Al LiF为电子注入层 ,ITO为正电极 ,SiO2 为使正、负电极电隔离的介质层 .该PS DBR是采用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且非常省时的电化学腐蚀法用单晶Si来制备的 ;该PS DBR的反射谱的高反射区 (阻止带 )宽 160nm且其反射率可达 99% .此硅基有机多层膜的反射谱图中出现了标志此结构为微腔的共振腔膜 .被测样品EL谱的半高宽可由无微腔的 70nm窄化为有微腔时的 12nm ,且为单峰发射 ,非共振模得到有效抑制 ;与非微腔器件相比 ,该微腔在谐振波长处EL的强度增强了 4倍 ;对微腔器件的电流 -亮度 -电压特性以及影响器件寿命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制作有机微腔并提高其色纯性的方法可能是实现全硅基有机光子器件或光电子器件集成较有效的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赵家民[8](2002)在《有机微腔电致发光的物理与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微腔引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由于微腔效应的存在,可以获得多种不同于普通发光器件的发光特性,象谱线窄化,强度增强,发光方向性增强等。这些发光特性的改善,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就有机微腔电致发光中的几个物理问题和器件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按照特征矩阵法计算了微腔多层膜系的光学特性,并给出了采用MATLAB语言计算的结果示例。分别在带有DBR结构的平面微腔及全金属镜构成的平面微腔中观察到了谐振模式处的辐射增强及非谐振模式处的辐射抑制,发射谱线窄化以及辐射强度空间分布重组等腔量子电动力学现象。在带有DBR结构的高Q值微腔中,观察荧光寿命变短辐射速率提高的现象。通过使用填充层,来实现对薄层Alq在腔中位置的调节,研究了辐射偶极子同光电磁场的耦合强度对辐射强度的影响。首次报道了(/2腔中不同位置处辐射偶极子的相对辐射强度研究,得到了与理论上一致性很好的结果。为高效率微腔发光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特征矩阵法计算了金属薄膜在光学微腔中的性质,得到了金属膜厚度不仅影响腔的品质因子,而且随金属膜厚度增加,由反射相移引起的等效穿透深度增加的结果,并在实验上进行了验证。以典型的有机微腔电致发光结构Glass/DBR/ITO/HTL/ETL(EML)/Al,观察到了谱线窄化,在器件法线方向EL辐射强度增强,辐射光强在空间的重新分布等明显的微腔效应。通过以金属银替代多层结构的DBR/ITO,既作为反射镜,又作为EL器件中的空穴注入电极,设计出腔长只有(/2的超短微腔,采用同一种宽谱带材料Alq作为光发射层,首次报道了叁基色单模光致发光和PVK/Alq双层结构的叁基色单模电致发光。在工艺上简化了由不同材料实现叁基色发射时的复杂性。通过引入多个高反射区的Chirped DBR来构造平面微腔,实现了光激发下的多模式发射,为研究微腔白色发射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02-03-01)

[9](2001)在《有机微腔电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微腔电发光器件(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刘星元,赵家民,刘云,吴东江,梁春军[10](2000)在《有机薄膜在平面光学微腔中的光致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有机薄膜在平面光学微腔中的光致发光特性。有机光学微腔以多层介质膜和金属银分别作为反射镜 ,8 羟基喹啉铝 (Alq)为发光层。Alq薄膜的荧光峰位于 5 1 9nm ,谱线的半高全宽为 90nm。微腔的荧光峰位于 5 30nm ,谱线的半高全宽窄化至 1 0nm。谐振波长处的发射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0年02期)

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并制作了叁个不同厚度的红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是:Glass/DBR/ITO(厚度分别为150,182,196nm)/NPB(82nm)/DCM-Alq3(71nm)/Mg-Ag(70nm)。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铟锡(ITO)的厚度增加,导致整个微腔器件的腔长度增加,器件的谐振模式(发光峰值)改变,由604nm红移到640nm最后到656nm。CIE色坐标由(0.52,0.48)变至(0.61,0.37)至(0.61,0.38),色纯度逐渐提高。性能较好的是ITO厚度为150nm的微腔器件,中心波长位于604nm处,最大亮度达到32008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3.15cd/A。这表明ITO厚度对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有着很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玉,王成,肖力光,陆景彬,王洪杰.有机层厚度变化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与微腔器件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

[2].张春玉,肖力光,陆景彬,秦莉,王成.不同厚度红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研究[J].光学学报.2010

[3].高瑞雪.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发光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张春玉,刘星元,套格套,王立军.耦合结构有机微腔的光致发光特性[J].发光学报.2007

[5].闫玲玲,李宏建,张剑华,朱儒晖,欧阳俊.微腔有机发光器件中的电致发光光谱(英文)[J].发光学报.2007

[6].马凤英,张春玉,刘云,秦莉,金长清.用有机混合物实现对微腔电致发光光谱的调制[J].光电子·激光.2003

[7].熊祖洪,史华忠,樊永良,张松涛,詹义强.电致发光色纯性增强的硅基有机微腔[J].物理学报.2003

[8].赵家民.有机微腔电致发光的物理与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

[9]..有机微腔电发光器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

[10].刘星元,赵家民,刘云,吴东江,梁春军.有机薄膜在平面光学微腔中的光致发光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

论文知识图

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和材...(c)微球结构的微腔激光器及其激射光...器件结构叁种MOLED器度与观察角之间的关系微腔器件的折射率分布和电场强度分布微腔OLED器件电致发光光谱

标签:;  ;  ;  ;  ;  ;  ;  

有机微腔电致发光论文_张春玉,王成,肖力光,陆景彬,王洪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