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张文凭许景城姚明军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来,翻译硕士培养单位日益增多。结合翻译硕士当前的培养现状,本文主要综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概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培养模式的不足及建议。最后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需要依赖学科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教学内容基本建设的巩固及发展。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42-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我国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简称MTI),以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翻译的人才培养则需要依据翻译产业化与职业化的实际要求。由于专业学位与社会实践联系的紧密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与翻译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与之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注重技能性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以具体实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理念,实现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目标。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综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形成过程及发展现状。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互矛盾等问题。第三部分概述当前翻译学者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思考。指出各培养单位应立足实际,积极扩充选修课的内容,并增加实践、实习活动,从而突显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

二形成过程及发展现状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设想从2005年3月提出并经过专家组的几次论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最终在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2007年获得翻译硕士专业教育试点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15所学校。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07年翻译硕士报考人数为987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近年来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成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为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我国的外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目前全国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在总体培养目标上都遵循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的要求,即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专门人才。从2007年初MTI项目的构想到具体实施,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的学生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国务院学位办在[2007]78号文中下发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部分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尚未开设出能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科学性。部分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粗略地分为口译和笔译的方向,并没有明确的特色专业。至于课程设置,由于没有列出明确的特色专业方向,只能在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范围内选择若干门课程,更加使得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而这种没有明确特色专业方向和相应系统科学的课程作为支撑的翻译硕士培养项目很难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硕士。目前,我国存在翻译硕士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社会上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紧缺的现状。其原因是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学生本人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为:偏重文学、理论性翻译;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专门用途类研究缺乏实用性。如上现状引发了外语学界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培养模式。

三从不同方面探讨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因此,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翻译硕士的培养更侧重于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设置之初已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培养具备较高口笔译能力的中级职业译员。其相应的培养方案为:过硬的口笔译技能、娴熟的译者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是整个课程系统中联系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重要纽带。根据学位办给出的课程设置要求,各学校有自主权的是选修课的设置。通过对国内外学校翻译课程的比较分析,文军教授穆雷等提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重视实践性课程、重视现代化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合理考虑翻译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平衡。同时,针对招生对象是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培养单位应考虑学生英语能力的现状和提高,而不能把重点只放在与翻译相关的课程上。

针对研究生英语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论文写作等课型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口笔译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翻译硕士教学对实践活动安排应具体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紧紧贴近实际工作。同时,在翻译课堂上,应尽量采取笔译课堂进行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口译课堂则应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缩写为MTI,为本专业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很多空间。仲伟合教授指出,今后可以在翻译硕士下设若干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议传译翻译硕士”,即MTIinConferenceInterpreting;“文学翻译硕士”,即MTIinLiteraryTranslation。

四结束语

在翻译作为一个学科逐步成熟走向独立的同时,翻译专业学位的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培养合格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必须在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习力度、活泼课堂氛围等方面做出努力。

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翻译专业学位设立时间较短,大部分论文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结合课堂和学生实例的论文出现。二是由于翻译硕士注重实践能力,翻译硕士学生本身所写的论文较少,很难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思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因此,这两个方面是翻译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只有在学科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教学内容基本建设这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以良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以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力量,以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学计划为保障,才能建设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化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7]11号),2007

[2]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7]78号),2007

[3]李朝、吴影.翻译硕士教育定位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12~116

[4]刘丽君、郑仰成.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56~57

[5]陆敏等.专业学位教育.中国教育年鉴,2008

[6]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3~67

[7]匿名.我校成为首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J].外语与翻译,2007(2):38

[8]王晋瑞.关于开设MTI特色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9~72

[9]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92~95

[10]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4):4~12

[11]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的建设[J].中国翻译,2007(4):9~10

[1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14

〔责任编辑:王以富〕

标签:;  ;  ;  

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