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的研究

李锋[1]2004年在《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应用不同的大豆蛋白制品——豆浆、脱脂豆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为原料制备大豆酸奶。旨在扩大这些大豆蛋白产品的应用领域,同时又能使乳品企业制备大豆酸奶增加选择范围。针对目前大豆酸奶所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大豆酸奶风味、质构的因素。通过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得到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应用MATLAB软件,在酸奶类产品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中引入分形这个概念,为食品的研究和加工领域解决和解释这一类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首先使用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通过四种不同的菌种驯化方式,以提高大豆酸奶的可滴定酸度为主要目标,达到改善其产品质量的目的。结果表明,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豆乳与牛乳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使用经驯化的菌种对豆乳进行发酵实验,针对影响大豆酸奶的主要因素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原料杀菌温度、接种量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以固形物含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豆浆、脱脂豆粉和大豆浓缩蛋白每一种原料进行叁因素叁水平的正交实验,最终确定叁种原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相应的各项理化性质的检验和感官评定。针对大豆酸奶的风味,采用抑制离子排斥色谱法和GC-MS的固相微萃取法分析不同类型大豆酸奶的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以及最终产品的主要风味成分。通过离子色谱,分析了叁种不同的大豆原料制备的大豆酸奶在从发酵起始至发酵终止丙酮酸、柠檬酸、乳酸的变化;利用GC-MS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比较了豆浆酸奶和酸牛奶的主要风味物质,从中发现了影响大豆酸奶产品风味的主要物质以及和酸牛奶产品之间的差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和MATLAB的编程,通过显微照片及数值图像的灰度值分布并计算图像的灰度水平变化方差,发现了两种酸奶的均匀或一致性程度存在着差异。应用计盒维数法的基本原理考察了大豆酸奶和酸牛奶是否具有以自相似性为特征的分形结构,并最终确定豆浆酸奶和酸牛奶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9105、1.9268。

雷勇刚[2]2013年在《大豆酸奶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B02)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01)组合益生菌作为发酵剂,系统研究了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添加和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物理化学性质、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pH、酸度、色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前处理方式影响了大豆酸奶的酸度,采用直接浸泡方式处理的大豆酸奶酸度较烘烤处理的样品高。大豆经烘烤前处理后,制备的大豆酸奶亮度和持水力显着降低,粘弹性和剪切稀化特性也减弱。特别的,30min烘烤处理后,大豆酸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且出现淡淡烘烤香,风味得到一定改善。尽管如此,烘烤还是给大豆酸奶的外观和色泽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总体可接受性评分不如采用直接浸泡处理的大豆酸奶。研究了添加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pH、酸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促进了益生菌的产酸,提高了大豆酸奶的持水力,降低了其亮度。此外,添加大豆蛋白的大豆酸奶表现出更强的粘弹性和剪切稀化特性,蛋白凝胶网络也更加紧实致密,而添加相同蛋白含量的乳清蛋白的样品弹性模量G’、损耗模量G’’、屈服应力τ0、稠度系数κ和表观粘度η50都较低,且蛋白聚集较少,呈现出多孔,均匀和开放疏松的微观结构。添加乳清蛋白(高浓度或低浓度)后,大豆酸奶的豆腥味变得不明显,质地变柔软,口感也变得细腻爽滑,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最高。另一方面,添加低浓度(0.8%)的大豆蛋白后,大豆酸奶的气味、滋味和质构都有所改善,特别是质构,其评分由5.15显着提高到7.00,总体可接受性也有提高。添加高浓度(1.6%)的大豆蛋白则对大豆酸奶的感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样品出现异于豆腥味的异味,表面出现少量的乳清析出,质地也较硬且出现颗粒感,总体接受性不高。研究了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pH、酸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的pH无明显影响,却显着提高了其酸度和持水力。微射流处理还显着增强了大豆酸奶的粘弹特性,样品表现出更强的粘稠度。大豆酸奶的剪切稀化特性也同样得到了强化,样品的剪切应力、屈服应力τ0和滞后回路HL也都有明显增大。微观结构观察显示,经微射流处理的大豆酸奶凝胶更加致密,蛋白连接更紧密,蛋白分枝增多,网络结构中孔隙数目增多且大小明显减小,同时脂肪球的体积和数量也明显减少,脂肪与蛋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均匀致密的凝胶网络。感官评价结果指出,低蛋白含量的SY大豆酸奶应用微射流处理后,整体感官品质显着改善。纯大豆酸奶SY经过微射流处理后,组织细腻,质地柔软,成为所有样品中总体接受性评分最高的。而对于蛋白含量稍高的SPI1和SPI2样品,微射流处理使其形成了更强的凝胶,反而对质构和滋味产生了不佳的影响,因而影响了其整体的口感和接受性。

于茜[3]2015年在《酶促作用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由Lactococcus lactis subsp.Cremoris(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orides subsp.Cremoris(肠膜明串珠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biovar diacetylactis(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双乙酰变种),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嗜热链球菌)5个菌株组成的组合发酵剂,以大豆为原料制备大豆酸奶,系统地研究了蛋白酶、淀粉酶处理对大豆酸奶酸度、持水力、流变学性质、微观结构以及感官风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酶促处理条件和发酵条件,获得了品质显着改善的大豆酸奶产品。研究了蛋白酶和碳源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在大豆浸泡阶段应用Alcalase蛋白酶,并在豆浆中分别加入乳糖和葡萄糖发酵制成大豆酸奶。结果表明,蛋白酶处理可以提高大豆酸奶的持水力以及粘弹性、表观粘度,并降低稠度系数;乳糖有利于菌种发酵产酸,葡萄糖能显着改善产品的滋味。研究了蛋白酶的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分别在大豆浸泡阶段和豆浆阶段应用不同酶量的Alcalase蛋白酶处理。SDS-PAGE图片显示,豆浆阶段酶处理与大豆浸泡阶段酶处理相比,7S蛋白和11S蛋白出现了更明显的降解,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从62.1μg/100 m L增加到70.5μg/100 m L和88.5μg/100 m L。在豆浆阶段经酶促处理的大豆酸奶持水力最大增加了8.89%,且酸度升高了21.35%;随着酶解程度的增加,大豆酸奶的屈服应力、稠度系数以及表观粘度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扫描电镜图片显示,经过蛋白酶处理以后,大豆酸奶的微观结构变得更加细腻、均匀,孔隙从10~15μm减少到3~5μm;感官品评的结果表明经过蛋白酶处理的大豆酸奶其质构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在豆浆阶段经较大酶量处理所制备的产品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最高。研究了蛋白酶和淀粉酶联合处理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在豆浆阶段应用蛋白酶处理的基础上,再分别在打浆阶段和豆浆阶段应用α-淀粉酶和糖化型淀粉酶处理。结果显示,经过蛋白酶和淀粉酶联合处理的豆浆中总糖含量增加了3.49%;糖化型淀粉酶处理后,豆浆中的还原糖含量增加了14.71%;经过蛋白酶与两种淀粉酶联合处理后制成的产品酸度和持水力显着提高,稠度系数增大,并具有令人愉悦的香甜味,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最高。研究了发酵条件对酶促处理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及其糖代谢作用。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的降低以及发酵时间的延长,大豆酸奶的酸度值以及持水力都呈升高趋势;低温长时发酵有利于提高大豆酸奶的粘弹性。在大豆酸奶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剂优先利用蔗糖和葡萄糖,在储藏过程中对蔗糖还有一定的利用。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在大豆打浆阶段应用α-淀粉酶,并在豆浆阶段添加Alcalase蛋白酶和糖化型淀粉酶同时保温处理,发酵后可以获得质构、滋味、口感等得到明显改善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李锋, 华欲飞[4]2004年在《应用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豆奶、脱脂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制备大豆酸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使用常用的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逐渐增加其中的豆乳含量进行驯化培养.结果表明,豆乳与牛乳质量比为8∶2发酵效果较好.使用经驯化后的菌种对豆乳进行发酵实验,比较了3种不同大豆蛋白原料之间的异同,并分别确定了不同原料的最佳固形物含量、发酵时间、杀菌温度等影响因素.

华欲飞[5]2017年在《豆奶饮料加工技术原理及产品开发》文中认为一、植物蛋白与植物蛋白饮料植物蛋白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谷物:小麦,稻米,玉米,燕麦等;(2)豆类:大豆,豌豆,蚕豆等;(3)坚果/油料/果实:杏仁,核桃,花生,芝麻,椰子等;(4)藻类:微藻,螺旋藻,小球藻等。前叁类资源目前都可以作为植物蛋白饮料的原料。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具有以下优点:低热量,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含量高,可持续性,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可推荐用于高蛋白膳食。

李锋, 华欲飞[6]2004年在《大豆酸奶的风味物质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大豆酸奶的风味,采用抑制离子排斥色谱法和GC-MS的固相微萃取法,分析不同类型大豆酸奶的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以及最终产品的主要风味成分。通过离子色谱,分析了3种不同的大豆原料制备的大豆酸奶在从发酵起始至发酵终止丙酮酸、柠檬酸、乳酸的变化;利用GC-MS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比较了豆浆酸奶和酸牛奶的主要风味物质,从中发现了影响大豆酸奶产品风味的主要物质以及和酸牛奶产品之间的差异。

张佳[7]2010年在《大豆酶解和乳酸菌发酵加工酸豆乳的研究及其抗氧化评价》文中指出大豆富含优质植物蛋白,主要用于豆腐、豆浆、纳豆等传统豆制品的加工。利用乳酸菌发酵制得的酸豆乳,保留了大豆原有的异黄酮等抗氧化成分,并产生了抗氧化肽。同时酸豆乳生产又拓展了大豆深加工途径,延长了大豆产业链。目前酸豆乳主要采用乳酸菌直接发酵制得,发酵酸度低,组织状态差,发酵风味不佳。本文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通过同步酶解和发酵技术制备了一种功能性酸豆乳,并重点研究了生产菌种的筛选驯化,酸豆乳的制备工艺,酶解和超高压处理对酸豆乳香气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酸豆乳工艺参数,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经感官评定和SPME-GC-MS检测分析,1:1的S.t和L.b组成的菌种产酸力高,具有浓郁清甜香和奶油香,而1:1的S.t和L.h与1:2的S.t和L.b发酵的酸豆乳香气微弱,清甜香淡薄。由1:1的S.t和L.b组成的菌种是豆乳发酵的优选菌种组合。(2)通过逐步提高发酵液中的豆乳含量对筛选出的S.t和L.b进行梯度驯化。驯化后的S.t和L.b在纯豆乳中的发酵酸度比驯化前分别提高了39.9%和44.7%,凝乳时间分别缩短了1.6h和1.7h。(3)酶解能提高酸豆乳的发酵酸度和活菌数。加酶酸豆乳发酵酸度为78°T,比未酶解酸豆乳提高13%,活菌数为2.6×108个/ml,是不加酶酸豆乳的2.3倍。(4)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优化实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得出酸豆乳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磨浆豆水比1:8、接种量4%、加酶量1%、发酵时间5h。(5)根据Guadagni香气值理论,通过GC-MS和GC-O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了酸豆乳特征香气成分是:2,3-丁二酮、3-己酮、2-庚酮、2-壬酮、异戊醛、乙醛、1-辛烯-3-醇、正己醇、丁酸乙酯、己酸、糠醛和2-戊基呋喃。(6)与未高压处理酸豆乳相比,超高压处理对酸豆乳的酮、酸、醇、醛和酯的种类和含量都有一定影响。酸豆乳中2,3-丁二酮、2-丁酮、乙醛、乙酸等含量升高,而1-辛烯-3醇、正己醇和呋喃类含量降低。(7)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同步酶解和发酵酸豆乳>单—发酵酸豆乳>豆乳>豆乳酶解液;还原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力由大到小的排序相同,为:同步酶解和发酵酸豆乳>单一发酵酸豆乳>豆乳酶解液>豆乳。(8)以Vc为对照,酸豆乳稀释19倍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0.05mg/mL Vc溶液的清除能力相当;酸豆乳稀释27倍后的还原能力与2.49 mg/mL Vc溶液的还原能力相当;酸豆乳稀释9.27倍后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与8.48 mg/mLVc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当。

夏明[8]2011年在《水解进程对乳蛋白酶解产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是指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多肽,通常以多肽链序列的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之中。利用天然的蛋白质作为原料,使用蛋白酶水解制取各种生物活性肽,是生物活性肽制备技术中最具可行性的一种。使用酶解法制取生物活性肽,有间歇式水解和酶膜生物反应器中连续水解两种手段,前者自动化程度低,操作简便,后者可以连续运行,生产效率高。抗菌肽是生物活性肽家族中的一员,它是生物体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呼吸和DNA合成等机制来达到抑菌作用。从制备抗菌肽的天然蛋白质的来源上讲,乳蛋白是制备抗菌肽的重要原料。乳蛋白中的乳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铁蛋白,它们的水解产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探索了乳蛋白的分离与检测技术,优化分离工艺,提出了新的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第二是在间歇式反应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乳蛋白进行酶解,优化酶解反应条件,测定水解产物的抗菌特性;第叁是尝试在酶膜反应器中连续水解乳蛋白制备抗菌肽。论文首先以脱脂乳粉作为原料,通过控制等电点的手段制备酪蛋白,得率可以达到7.8%。除去酪蛋白后的乳清,在中性条件下经过10K的超滤膜处理,可以脱去其中的乳糖和盐分,成为高纯度的乳清分离蛋白。论文提出了一种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制品中乳铁蛋白的方法。先通过额外加入的亚铁离子使乳铁蛋白的构型更加稳定。然后用60%乙醇沉淀蛋白除去糖分,再用醋酸盐缓冲液提取乳铁蛋白并分离掉酪蛋白,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采用LiChrosorb RP-C18色谱柱,在0.1%叁氟乙酸协助下,甲醇与水线性梯度洗脱。乳铁蛋白的线性范围是0.4~2mg/mL (R2= 0.9980),平均回收率95.4%。可以用于一般乳制品中乳铁蛋白的测定。此外,一种借助乳铁蛋白铁结合能力测定奶粉中乳铁蛋白的方法也被提出并与HPLC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先通过额外加入的亚铁离子使乳铁蛋白中的铁达到饱和以获得稳定的铁含量,然后对蛋白反复醇沉和水溶以除去游离铁,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铁含量,依据铁与蛋白含量的相互关系计算出乳铁蛋白含量。该法快速准确,加样回收率超过96%,检测范围为3.5-100mg/g。该法可以用于婴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的测定。以牛初乳作为原料,经等电点沉淀和加压过滤除去酪蛋白,随后在pH 7.5条件下加入乙醇至50%,可以使乳清中的乳铁蛋白沉淀并获得粗制品,粗制品经低压液相色谱纯化以及切向流超滤脱盐后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乳铁蛋白,该乳铁蛋白制品经HPLC和HPEC分析,杂质含量均已低于检测限度。在乳铁蛋白水解工艺的优化过程中,使用平行试验法设计实验,借助Mathematic7.01软件实施曲面回归分析初步得出,当以蛋白质水解程度最大为目标时,胃蛋白酶水解乳铁蛋白反应体系适宜的条件是:底物浓度2%,温度37℃,pH 2.2-2.3,酶用量7U/g。当水解反应进行到60min时,所得水解产物抑菌活力最强。在乳清蛋白水解工艺的优化过程中,使用SPSS 18.0软件设计正交实验方案,并进行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使用碱性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适宜的工艺参数为:酶底比5%,pH8.0,温度45℃。水解产物不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但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将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以1:1的比例复合使用来水解酪蛋白。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的Box-Behken模块中的响应面分析法设计实验方案并作回归分析,发现在pH7.4,温度44℃,底物浓度32g/L,酶底比2.5%下,水解90min后,水解度可以达到15%,此时水解多肽产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活力达到最强,该水解多肽同时又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本文使用了自制酶膜生物反应器连续水解乳铁蛋白制备乳铁素。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k的聚醚砜超滤膜作为试验用膜堆。发现只要控制好底物流加速率并在线添加酶活,酶膜生物反应器就可以实现稳定产出。在酶膜生物反应器中乳铁蛋白的转化率和乳铁素的得率较间歇式反应有明显提高。

潘思轶[9]2005年在《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及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大豆蛋白进行分子修饰可改善其功能性质。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一个或几个理化性能达到加强或改善蛋白质功能性的目的。目前对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研究多集中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改性和生物改性等四个方面,且主要针对大豆分离蛋白。本文以大豆蛋白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单一酶和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大豆多肽的方法,探讨了多肽锌鳌合盐的制备条件,并对多肽锌鳌合盐的生理活性进行了评价。论文对大豆7S、11S球蛋白的磷酸化及蛋白酶改性进行了研究,以蛋白质的持水性、乳化能力和吸油性为指标,评价改性效果。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不同水解度的酶解大豆分离蛋白取代部分牛奶时对酸奶发酵酸度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酶法水解制备大豆多肽及多肽锌鳌合盐的制备 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后制得的肽多集中在小分子肽区域,小分子多肽有促进锌吸收的优点。本文比较了单一酶和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小分子肽与锌螯合制备多肽锌螯合盐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酸热预处理可提高水解度;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sl.398与碱性蛋白酶2709和复合风味酶Flavourzyme四种酶分别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时,Flavourzyme酶水解效果最好,水解度达43.74%。复合酶分步水解组合中Flavourzyme与碱性蛋白酶2709水解大豆分离蛋白水解度达51.9%,优于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2709复合酶分步水解效果,碱性蛋白酶2709与Asl.398复合酶分步水解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多肽分子量最大;大豆多肽混合物与锌的螯合物制备的最佳螯合条件是:多肽反应液浓度4%,肽锌质量比2.25:1,pH值为5.0,温度60℃,时间40min;多肽锌螯合盐的溶解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大,在pH4的水中溶解度最大,为0.1055g/100ml;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肽锌螯合盐主要有10个级份。经过初步的紫外扫描,红外分析知,多肽锌螯合盐与多肽和锌原不同,是一种新型螯合物。 2.大豆多肽锌鳌合盐的生理活性评价 实验探讨了大鼠对多肽锌螯合盐的生物利用率和多肽锌螫合盐体内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补充不同锌源和剂量对缺锌大鼠肝重、肾重、脑重、睾丸重的影响无显着差异;补充有机锌的缺锌大鼠脾重均高于硫酸锌组和日常饲料对照组,补充多肽锌可显着增加缺锌大鼠脾重,并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多肽锌螯合盐能较好地促进机体锌吸收利用。高、低剂量多肽锌螯合盐组有功效相当,补以20ppm多肽锌螯合盐的效果优于补充40ppm葡萄糖酸锌组、蛋氨酸锌和硫酸锌的效果。补充

蒋凯亚[10]2007年在《蜂蜜发酵酸奶及大豆蛋白替代乳粉发酵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蜂蜜发酵酸奶是以蜂蜜为主要碳源,脱脂乳粉及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氮源,利用乳酸菌发酵制得的一种新型酸奶。本文按照“蜂蜜在发酵过程中的利用情况—蜂蜜发酵酸奶底物的构成与配比研究—大豆分离蛋白部分替代脱脂乳粉发酵工艺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路线进行试验研究。将蜂蜜深加工、大豆蛋白开发利用和乳品工业发展相结合,可以缓解我国目前蜜源过剩、奶源不足的问题。蜂蜜发酵试验表明:在氮源充足的条件下,蜂蜜可以被乳酸菌发酵利用;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蜂蜜作为底物之一参与发酵,一直被乳酸菌消耗利用。此外,与普通酸奶相比,由于加入的碳源较多,还原糖转化率有所提高,但凝乳时间相应延迟0.5h。底物构成试验表明:蜂蜜发酵酸奶的最佳底物构成为,蜂蜜8%,脱脂乳粉12%,接种比例杆菌∶球菌=1∶1,接种量2%。此时,可以得到高质量的蜂蜜发酵酸奶,还原糖转化率能达到28%左右。大豆分离蛋白替代脱脂乳粉发酵试验表明:当大豆分离蛋白和脱脂乳粉配比适宜时,该工艺可行。底物配比为,蜂蜜8.4%,脱脂乳粉12%,大豆蛋白添加量为脱脂乳粉添加量的40.1%,接种量2.2%,杆菌∶球菌为1.4。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2746-1999所规定的要求。通过物性仪和感观检测,虽与叁鹿酸奶略有差异,但各项指标均符合GB2746-1999所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的研究[D]. 李锋. 江南大学. 2004

[2]. 大豆酸奶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研究[D]. 雷勇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 酶促作用对大豆酸奶品质的影响研究[D]. 于茜.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4]. 应用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J]. 李锋, 华欲飞.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4

[5]. 豆奶饮料加工技术原理及产品开发[J]. 华欲飞. 饮料工业. 2017

[6]. 大豆酸奶的风味物质研究[J]. 李锋, 华欲飞. 中国乳品工业. 2004

[7]. 大豆酶解和乳酸菌发酵加工酸豆乳的研究及其抗氧化评价[D]. 张佳. 江苏大学. 2010

[8]. 水解进程对乳蛋白酶解产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D]. 夏明. 浙江大学. 2011

[9]. 大豆蛋白的分子修饰及特性研究[D]. 潘思轶.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0]. 蜂蜜发酵酸奶及大豆蛋白替代乳粉发酵的工艺研究[D]. 蒋凯亚.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不同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备大豆酸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