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刻蚀论文_徐雷秋,万晓峰,董菁,宋德宝,韦科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刻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激光,疏水,电化学,复眼,加工,硅钢,声学。

激光刻蚀论文文献综述

徐雷秋,万晓峰,董菁,宋德宝,韦科权[1](2019)在《盐酸-激光复合刻蚀+SA修饰制备镁合金表面超疏水结构的耐腐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盐酸-激光复合刻蚀+十八烷酸(SA)修饰工艺,在抛光态AZ91镁合金表面制备超疏水结构,研究了其表面形貌、润湿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刻蚀后,镁合金表面形成了一种以微米尺度的点状凹坑以及紧密且有序排列的凸起结构为主的粗糙结构,再经SA修饰后,形成了微纳米级复合粗糙结构;复合刻蚀+SA修饰后的表面呈现超疏水性,且表现出良好的抗水滴黏附性能;与抛光态镁合金相比,复合刻蚀+SA修饰所得超疏水镁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提高,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显示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浸泡24h后,该超疏水表面未发现明显的腐蚀迹象。(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杨一明,张昆,孙超,徐坤和,戴艳霞[2](2019)在《群浅槽超快激光刻蚀与电解刻蚀工艺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超快激光加工设备和电解刻蚀系统,对高温合金群浅槽进行了刻蚀实验,观察了浅槽形貌及剖切金相,检测了浅槽表面粗糙度及深度。结果表明:两种加工方式均能实现群浅槽的加工,剖切金相分析均未发现变质层;与电解刻蚀相比,超快激光刻蚀的浅槽形貌更规则、表面粗糙度更优,且尺寸数值波动小、一致性好。(本文来源于《电加工与模具》期刊2019年05期)

陈宗汪,张健,杨林,吴来新,刘文文[3](2019)在《纳秒激光微刻蚀取向硅钢的形貌特征及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降低取向硅钢铁损、改善其磁性能,采用红外纳秒激光对取向硅钢进行微刻蚀试验。利用3D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仪研究典型工艺参数下的硅钢表面烧蚀形貌特征及表面质量,利用铁损仪测试不同刻蚀参数下取向硅钢的铁损、相对磁导率等磁性能参数及动态磁滞回线,对比分析刻痕前后磁性能的变化行为、规律及磁滞特性。结果表明:激光刻痕后,硅钢的铁损、相对磁导率、矫顽力及剩磁等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铁损的改善表现在高磁感强度下、相对磁导率的改善表现在低磁场强度下,回线特性得到优化。扫描速度为800 mm/s、脉冲能量为0.25 mJ时,刻痕边界呈近似规则的"波浪线",且刻痕表面质量较高,铁损降低高达11.6%、剩磁降低12.8%等;刻痕后相对相对磁导率明显提高,提高约为5.7%~15.16%,最大可达2.598×104。激光频率与扫描速度的耦合关系是影响刻痕边界形状与磁畴细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马玉平,魏超,张遥,李翔,陈雪辉[4](2019)在《飞秒激光刻蚀对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微观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飞秒激光对纳米金刚石涂层进行刻蚀试验,通过改变激光的重复频率,输出功率以及焦点扫描速度,研究不同的激光加工参数对金刚石涂层烧蚀结果的影响。利用白光干涉仪器、SEM、拉曼光谱仪研究了飞秒激光刻蚀后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微观形貌以及碳相结构变化。采用面积推算法计算出扫描速度1 mm/s,有效脉冲数为90时的烧蚀阈值。结果表明:金刚石涂层表面飞秒激光诱导的条纹状结构周期(LIPSS)接近飞秒激光波长,改变飞秒激光重复频率对涂层表面形貌修饰影响不大;由于烧蚀饱和作用,飞秒激光功率增加至80 mW过程中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持续减小随后维持在325 nm左右;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可使LIPSS特征消失,当扫描速度增加至1.4 mm/s后,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不再继续降低而是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激光诱导的金刚石涂层表面石墨化程度越高,涂层表面微观粗糙度则越低;当有效脉冲数为90时纳米金刚石薄膜的飞秒激光烧蚀阈值为0.138 J/cm2。(本文来源于《中国表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于磊[5](2019)在《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制备K9玻璃人造复眼》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复眼由于其具有宽视场、低像差、高灵敏度和快速运动检测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关注。人工仿生复眼的制备由于其在军事、工业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科研人员研究出各种人工仿生复眼的制备方法,包括平面光刻技术和热回流技术相结合、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技术、湿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和热压印技术相结合等微纳结构制备技术。但是这些微纳结构制备技术有着一些缺点,例如,平面光刻技术和热回流技术相结合难以制造叁维弯曲复眼,平面光刻技术在弯曲界面上面临曝光角度无法精准控制,对于下一步热回流技术所需要的光刻胶圆柱体结构无法进行有效制备;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技术无法大批量快速制备人工仿生复眼,由于其加工方式为逐点扫描加工,因而对于数量较多的人工仿生复眼结构来说所需时间太长;这些加工技术往往只能制备聚合物人工复眼,由于聚合物本身机械抗力较差、热稳定性较差和化学稳定性差等缺点,因而在一些复杂环境下,聚合物人工仿生复眼的光学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缺点限制着人造仿生复眼的向前发展。由于硬质材料具有硬度大、高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等特点,所以研究硬质材料人工仿生复眼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提出了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和浇铸转写技术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实现了表面形貌良好和光学性能好的K9玻璃人工复眼的高效制备。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制备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的蓝宝石凹面复眼模板,利用蓝宝石凹面复眼模板在K9玻璃上转写K9玻璃人工复眼。转写成功后的K9玻璃人工复眼直径为1 cm,高度为2.3 mm。具有超过190000个密集小透镜,每个小透镜的直径为20μm,高度为1.5μm。K9玻璃人工复眼具有良好的成像和聚焦效果,视场角度达到90°。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和浇铸转写技术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将为硬质材料的微纳加工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海燕[6](2019)在《低能量CO_2激光刻蚀改性细菌纤维素膜实现无疤痕伤口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皮肤作为机体最大的防御系统,各种创伤不可避免,如:擦伤、烧伤、刺伤、撕裂伤等。当损伤发生在真皮层及其下方时,原有胶原纤维缺失,皮肤组织缺如。此时,伤口的缓慢愈合、术后伤口感染,以及愈合后疤痕组织的形成将会为病人带来极大的痛楚和心理阴影。为了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避免早期伤口遭受微生物的侵袭,一些抗菌性、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美学的追求,因此仿生生物材料指导形成的新生组织能够很好的模仿原皮肤组织结构成为一大热点。近年来,生物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且其降解后的产物对机体无害,甚至可被机体利用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低成本,高产量,无毒,无害的材料,可通过物理,化学改性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也利用这一性能实现伤口无疤痕愈合。方法:利用木醋杆菌(G.xylinus,ATCC 700178)在静态培养基中生成细菌纤维素膜(BC),因BC材料是一种网状多孔的生物材料,经冷冻干燥后的样品经高能量刻蚀后会将样品烧毁,为了形成规则的图形结构,本实验利用低能量(10W)的CO_2激光刻蚀机对生物聚合细菌纤维素材料进行微图形构造,形成微图形化的细菌纤维素膜(MPBC)。该膜具有规整的柱状结构和特定宽度和深度的沟壑纵横排列。再将由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H-Arg-Gly-Asp-Ser-OH,RGDS)四肽组合的纤维粘连蛋白接枝到刻蚀后图案的凸台表面。对改性后的膜(RGDS-MPBC)进行电镜、3D扫描、红外、接触角测试,与改性前以及刻蚀前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的比较,其后将成纤维细胞(L929 cells,HSF cells)接种到材料表面,以及将材料置于大鼠背部伤口处,观察其生物学性能及其在体内环境中对伤口愈合的促进效果。结果:木醋杆菌在完全培养液内,经过约一周左右的培养后可形成约3-5mm厚的BC膜,冷冻干燥后经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呈现多孔网状结构。经低能量激光刻蚀后形成微图形的BC膜在3D扫描镜下可见规则的柱状图像,凸台和沟壑相间排列。将小分子肽接到凸台表面,利用红外扫描通过-NH和C=O特征峰的出现,确定RGDS接到材料表面。进一步用接触角实验证实了在经过激光刻蚀和凸台表面结合RGDS后,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能有了改变,微图形化后的BC材料疏水性增加,而结合了RGDS后,亲水性能增强,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将鼠的成纤维细胞L929接种到材料上,不仅证实上述结果,也发现RGDS的结合极大的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HSF细胞实验可在镜下观察到RGDS对细胞分布有引导作用,且电镜扫描可看到胶原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填充沟壑。证实了微图形化对胶原纤维和细胞的分布发挥双向引导作用。为了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进行了体内实验的研究,发现MPBC,RGDS-MPBC,BC较凡士林纱布对伤口愈合的促进效果更好,且前两者形成的愈合组织处的胶原纤维更加均一,疤痕更少。结论: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有潜力的伤口敷料。在经过低能量激光刻蚀后,微图形化的BC材料表面疏水性能有所增加,这不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与RGDS结合后,不仅对材料的亲水性能有所改善,也可引导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二者结合形成的RGDS-MPBC材料不论体内还是体外实验都证实了其对伤口处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生长有促进作用,纵横排列的沟壑内胶原交错沉积可使胶原分布均一化,避免其平行排列形成疤痕组织。(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9)

冯光[7](2019)在《激光刻蚀制备超疏水声学超表面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学超表面具备平面、超薄等独特物理特性及对声波的灵活调控能力,在降噪隔振、隐身技术、非接触操控物体等诸多声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带有超疏水特性的声学超表面,其声学调控性能和机理尚无研究报道。本文基于激光刻蚀制备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十字型微沟槽的超疏水声学超表面,通过自主搭建平台测试了其水下声学传播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利用紫外激光器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表面刻蚀十字沟槽图案,然后用叁甲氧基甲硅烷进行旋涂,在170°加热30分钟,得到声波超吸收的超疏水结构。测试结果表明,GFRP超疏水声学超表面在频率为50kHz到250kHz的范围内对声波的吸收系数达到88%以上,分析其物理机制主要是水与超疏水微观结构之间空气层诱导的多重界面散射效应。2、设计了一种由固定在铝板上的薄膜和附着在其上表面的铜质量块组成的膜共振结构声学超表面。采用不同的激光刻蚀间距后,经过化学改性得到具有不同超疏水/亲水的铜表面,产生不同的附着力表面。测试结果表明,铜表面的附着力越大,膜共振结构的透射系数越大。通过改变铜块的表面润湿性,可以实现对其水下振荡模式的进一步调制。本文研究成果展示了激光制备图形化超疏水声学超表面在水下声学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水下声学超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苑国祥,姜绶祥,Domenico,Luzzi[8](2019)在《激光表面刻蚀处理在毛涤混纺织物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表面刻蚀作为一种非接触的方式,激光光束可以融化、气化并刻蚀织物表面,而不用水和化学品。文中探讨激光表面刻蚀技术作为可持续的表面处理技术对羊毛和涤纶混纺纺织品进行表面处理,探讨激光处理条件(分辨率和处理时间)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激光刻蚀处理在织物表面设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处理能量的增加,毛涤混纺织物的克质量、透气性、撕裂强度均呈有规律的递减趋势;通过计算机辅助过程,经过激光处理后,毛涤混纺织物上可呈现出独特的具有深浅变化效果的图案和外观;激光表面处理是一种环保的、实用的并具有高质量的纺织品处理方式,可以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对纺织品和织物进行处理。(本文来源于《针织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林雪妮[9](2019)在《激光刻蚀石墨烯基传感器及其应用于痕量重金属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重金属污染由于其高毒性和非生物降解性,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前提条件之一。电化学方法,尤其是阳极溶出伏安法,具有快速响应、易操作、灵敏度高以及能够实现现场监测等诸多优点,在重金属检测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激光蚀刻法制备了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构建了新型重金属传感器,为水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通过直接激光刻蚀聚酰亚胺薄膜(PI)制备了激光刻蚀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LEGCNs),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等表征,证实了LEGCNs具有堆迭的多层石墨烯纳米片状结构。将其修饰在GCE表面,结合原位镀铋膜法(BF),成功制备了铋膜-激光刻蚀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BF-LEGCNs/GCE)。通过SWASV对BF-LEGCNs/GCE的检测参数进行了优化后,该电极在同时检测镉(Cd(II))和铅(Pb(II))时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电化学响应。对于Cd(II),检测范围是7-120μg?L~(-1),检测限是0.47μg?L~(-1);对于Pb(II),检测范围是5-120μg?L~(-1),检测限是0.41μg?L~(-1)。此外还评价了BF-LEGCNs/GCE的重复性、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最后,成功将BF-LEGCNs/GCE用于水中Cd(II)和Pb(II)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激光蚀刻技术是制备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的有效技术。(2)基于激光刻蚀技术,通过引入聚苯胺(PANI)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N-掺杂剂制备了具有极宽检测范围的高质量3D多孔氮掺杂激光刻蚀石墨烯基碳纳米材料(N@LEG)。所制备的N@LEG既具有LEG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和能提供大的电化学比表面积的3D多孔框架结构,又具有N原子对金属离子强的亲和力的优势。N@LEG修饰的玻碳电极(N@LEG/GCE)结合原位铋膜技术,通过SWASV优化检测条件后,表现出了相当宽的线性检测范围:对Cd(II),线性范围为5-380μg?L~(-1),检测限为1.08μg?L~(-1);对Pb(II),检测限为0.16μg?L~(-1),线性范围为0.5-380μg?L~(-1)。同时,本实验还对N@LEG/GCE的灵敏度、选择性、抗干扰性、可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4)

倪超,王明娣,施克明,刘金聪,张文杰[10](2019)在《飞秒激光刻蚀FR-4覆铜板成形微细线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路板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产品研发周期的持续缩短,对于微细导电线路以及快速样板制作提出更迫切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飞秒激光进行覆铜板直接刻蚀的工艺研究,探索不同激光工艺参量(平均功率、扫描速度、扫描次数、离焦量、线间距)对刻蚀深度和底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各工艺参数对刻蚀深度和底面粗糙度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无论是以刻蚀深度还是以刻蚀粗糙度为加工质量的衡量指标,都是扫描次数的影响最大,扫描速度的影响最小。此外,通过综合平衡法得到最优工艺参数。利用飞秒激光冷加工和选择性刻蚀的特性,实现FR-4覆铜板表面线宽50μm、线间距20μm的微细线路高质量刻蚀加工。(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04期)

激光刻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采用超快激光加工设备和电解刻蚀系统,对高温合金群浅槽进行了刻蚀实验,观察了浅槽形貌及剖切金相,检测了浅槽表面粗糙度及深度。结果表明:两种加工方式均能实现群浅槽的加工,剖切金相分析均未发现变质层;与电解刻蚀相比,超快激光刻蚀的浅槽形貌更规则、表面粗糙度更优,且尺寸数值波动小、一致性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刻蚀论文参考文献

[1].徐雷秋,万晓峰,董菁,宋德宝,韦科权.盐酸-激光复合刻蚀+SA修饰制备镁合金表面超疏水结构的耐腐蚀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9

[2].杨一明,张昆,孙超,徐坤和,戴艳霞.群浅槽超快激光刻蚀与电解刻蚀工艺对比[J].电加工与模具.2019

[3].陈宗汪,张健,杨林,吴来新,刘文文.纳秒激光微刻蚀取向硅钢的形貌特征及磁性能[J].中国表面工程.2019

[4].马玉平,魏超,张遥,李翔,陈雪辉.飞秒激光刻蚀对纳米金刚石薄膜表面微观特性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2019

[5].于磊.干法刻蚀辅助飞秒激光加工制备K9玻璃人造复眼[D].吉林大学.2019

[6].刘海燕.低能量CO_2激光刻蚀改性细菌纤维素膜实现无疤痕伤口愈合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7].冯光.激光刻蚀制备超疏水声学超表面基础研究[D].温州大学.2019

[8].苑国祥,姜绶祥,Domenico,Luzzi.激光表面刻蚀处理在毛涤混纺织物上的应用[J].针织工业.2019

[9].林雪妮.激光刻蚀石墨烯基传感器及其应用于痕量重金属检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倪超,王明娣,施克明,刘金聪,张文杰.飞秒激光刻蚀FR-4覆铜板成形微细线路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9

论文知识图

激光刻蚀样品浸泡PDT溶液3天,...不同阶段熔石英表面在不同激光通量下...4-51 中损伤刻蚀点经 CO不同周期性参数的硅基表面的微米级柱...一15激光刻蚀辅助法生长的定向碳...激光刻蚀的条纹状样品形貌

标签:;  ;  ;  ;  ;  ;  ;  

激光刻蚀论文_徐雷秋,万晓峰,董菁,宋德宝,韦科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